談天說道 之 誰都可發光

「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而要在言語、行為、愛、信心、純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2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一直倡議教育「師友」文化,渴望與基層青年人同行,通過讓他們認識自我,認清職涯方向,並且探索生命,思考如何去成為社區的祝福。《聖經》讓我們知道,神造人各有獨特的價值和才能。「教關」正努力透過鼓勵教會及信徒擔任「友師」與青年人同行,陪伴他們面對成長過程的挑戰。在困難時,使他們得到支持、盼望和鼓勵,更重要是讓他們在愛中被建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信和身份,接受愛,也樂於分享愛;朝著心中的志願進發,並將師友同行的文化傳承下去。

服侍社區探索生命傳遞愛

「YUM青年社區幹事計劃」是「教關」結合基督教師友同行與社區服侍所建構的社關先導模式。計劃由「教關」伙伴教會負責培訓、培育及鼓勵基層青年人在前線實幹地參與社區關懷工作,一方面為教會提供額外的人力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服侍基層;另一方面藉著教會同工擔任「友師」,協助青年人擴濶眼界,認識自我,也增進在職技能及培育良好心性品格。期望他們能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並認識主耶穌的愛,在靈性及心性質素方面得著提升。在完成計劃後,能與教會建立關係,彼此同行。在過程中,「教關」邀請了資深的人力資源顧問與青年人面談,協助他們認清自己職涯方向;同時充權伙伴教會,讓他們有更多資源去關懷青年人及回應基層的需要。

基督教芥菜種子堂是其中一間參與「教關」計劃的伙伴教會,堂主任錢國偉牧師於計劃中擔任社區幹事「阿明」(化名)的工作督導和友師。阿明為教會提供了300小時的社區服務,包括為基層兒童舉辦小組活動、補習班、個別面談、探訪家庭,以及協助教會行政及影音直播等服侍。錢牧師分享指,阿明用心服侍,在教學上認真及花心思,獲小朋友喜愛,孩子們亦取得好成績。阿明更主動帶小朋友外出活動,用心設計行程,顯示其責任感及自信心。他為自己能成為社區幹事感到自豪及高興,也顯示他樂於助人的本質。參加此次計劃,他接觸了不少基層人士,令他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決心修讀銜接社工的課程,並以基層家庭或青少年作為服侍方向。錢牧師:「此計劃讓我們在資源上獲支援,能推動教會作更多及更有創意的服侍……」

阿明:「起初報名擔任幹事時,覺得這份工作會很輕鬆,但工作開展便感到壓力。不知道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如何分配,導致工作處理不當。我馬上正視問題,錢牧師一直關心我的近況;遇見問題及挑戰,我常與他討論,他亦會耐心聆聽,指引我,與我一同想出解決方法。我一共服侍了11位基層兒童,他們性格不一,更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我主要與小孩和家長建立關係,陪伴孩子們學習。一開始幫小孩補習時,會擔心自己提供的『學業支援服務』是否到位,能否與他們相處?後來在一次外出玩樂活動,一位小學生問我『哥哥,你會陪我們到幾時?可否到我們讀大學都陪著我們?』令我十分感動。原來我不單止幫忙補習功課,也讓小朋友感受到愛,建立了關係。這是其中一個片段,讓我完成社區幹事計劃後,仍想繼續與這班小朋友同行。三個月過去,縱使我離任,依舊在空閒時間服侍他們,保持著關係;將社區幹事的精神繼續傳遞下去,把愛、包容、真誠和支持帶進社區。」阿明在服侍中付出及建立別人的同時,也得著祝福;他對前路方向清晰了,他的自信也建立起來了。

醫科學生立志以專業服侍

「教關」於2020年與「教關」職場團契網絡顧問蕭烜醫生開展了「未來領袖實習生計劃」,藉此與年青醫生同行,擴闊他們的眼光。一般人認為家庭醫生只負責醫治傷風感冒,但蕭醫生希望以上帝的愛作情緒治療,與病人同行,實踐身、心、社、靈全人醫治。他透過基督徒醫生網絡,將這份關愛精神傳承給一眾醫科生。感恩現時共有19位香港大學醫科生完成實習計劃,與「教關」伙伴教會走到前線服侍社區。

「記得一次參與位於柴灣的『教關』伙伴教會的外展家訪服侍,探訪基層獨居長者。當天探訪一位婆婆,她開心地捉住我的手說:『醫生仔,好開心啊!你好好啊!』其實我並沒有做甚麼,但婆婆看見基督徒和我到來關心,就已經好開心。我幫她把脈,發現她有心律不正和水腫問題。雖然我還未是一位醫生,又未能給她甚麼藥物,但前線教會將繼續關心她身心靈的狀況,我便感到安心。」 醫科實習生Alvin說。

「於『教關』實習後,我發現作為醫生,幫助人有很多方法和可能性。除了繼續攻讀更多專科課程,晉升更高職位這條路,也可走另一條路,以醫療專業服侍基層和社區。將來我於醫院工作,會以更多耐性去對待病人,亦很想提供全人的關愛醫治予基層病人。」醫科實習生Harry說。

生命影響生命見不一樣的轉化

「教關」是一個社區網絡平台,致力與伙伴發掘服務空隙,發展多個先導計劃回應社會需要。同時,提供兼具知識與關懷的服務,以培育能力、充權及師友同行模式為重心,凝聚社區網絡資源,幫助及充權前線伙伴拓展服務,接觸更多資源匱乏的群體,更有效地關懷貧窮,在社區實踐上主的天國使命。感恩「教關」的網絡成為伙伴教會牧師及基督徒領袖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平台,看見一些青年人的生命已被轉化。當我們願意為身邊的人付出,這份意義和價值使人的生命變得不再一樣。你也可以關注身邊青年人的需要,在教會、家庭、職場上,以主耶穌基督的愛關懷他們,與他們同行。我們很想與你經歷這個不一樣的旅程,如你想了解更多或提出相關建議,誠邀你進入網站與我們聯絡。

https://www.hkcnp.org.hk/about_hkcnp/contact_us/

傾出生命服侍社區

甘心服務,像是服事主,不是服事人。《聖經新譯本》〈弗6﹕7〉

「貧窮是因人懶惰不作工」是華人常有的觀念,但當我們看到香港社會中無數在職貧窮、「窮忙族」時,便知道這顯然並非今天香港貧窮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學者指出香港貧窮現象出自其結構性問題,意即社會的結構和制度等使人難以憑一己的努力脫離貧窮。為此,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從扶貧、滅貧、防貧三方面入手,以知識與關懷發展事工,集結各界專業和資源,形成社區網絡,更有效幫助及支援一群資源及機會皆匱乏的市民,建立共融及仁愛的社會。

 文:教關
編輯﹕謝芳

從數字而言,香港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活在貧窮線下,但同時也有四個人生活尚算平衡,甚至是富裕。教關顧問兼執行委員羅志聰先生(William)分享說,若想成為一個價值觀完整、有豐富生命的人,便要做一個感恩的人,為自己所擁有的感恩。「當明白到自己有衣有食,能夠舒適地生活,甚至有車有樓,便會發現當自己是溫飽時,卻有人三餐不繼。」他鼓勵香港人由此作出行動,以自己擁有的福氣回應貧窮問題。

 「我」能夠做麼?
William現職於商界,同時也是香港基督徒會計師團契的主席。他生於香港經濟發尚未起飛的六十年代,小時由長沙灣區環境惡劣的板間房搬到廉租公屋。那時物質供應並不豐富,平日只能以灑上砂糖的白麵包充當早餐。William明白自己「有瓦遮頭」,也不致無衣無食,已是相當幸福;雖不敢稱自己為貧窮,但最少也親歷過貧窮的邊緣,讓他日後也能稍微明白貧窮的感受。

經過中學與大學的努力,William投身社會,乘著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而事業有成。到如今人生走到下半場時,卻仍有一個問題纏繞著他﹕今日社會環境有了具體的研究和數字,證實香港的貧窮問題相當嚴重—堅尼系數極高,貧富懸殊問題嚴峻,貧窮人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先進發達的現代城市經常吹噓自己的人均收入有多高,城市的角落卻竟有被長期忽略的一群。

看見香港這樣的景象,William深深認為不能獨善其身,當下第一個回應就是捐款奉獻。幾十年來,香港的慈惠機構他幾乎都奉獻支持過。但善事永沒有「已經做好了」這個概念,他的信仰亦挑戰他能否做得更多。數年前,William開始反思﹕「自己能夠關顧貧窮的是否只有捐獻而已?掏出一本支票簿或自動轉賬的表格,簽個名字就完成捐獻了;每年年終收到捐獻收據,拿去作免稅之用…。」他不禁從這種因循的過程感到自身的不足和虧欠。

經歷「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14.3.2018A
就在這時,William與教會廿多位朋友受邀參加了「兒童發展基金計劃」(Children Development Fund – CDF),以一對一照顧廿多位10-16歲的兒童。CDF由政府注資,並由教關或其他機構贊助,幫助10-16歲貧窮兒童儲蓄及發展人生目標。其中每位兒童會配對一位成年友師(mentor),每月最少見面一次、聯絡兩次,聆聽友員(mentee)的需要,並在有需要時提供意見及指引,每個計劃歷時三年。

 成為別人的友師,便要認真花時間和心思,把兒童的生命放在心上。William與友師們發現大部分兒童都在單親家庭成長,經濟狀況及生活環境惡劣。他們缺乏自信,眼神飄忽不敢說話,不太懂人生該有、能有甚麼突破和盼望。而William相信友師的介入,能夠肯定地告訴他們世上原來還有人關心他們,給他們溫暖,讓他們明白世間有情。透過雙方的溝通及互動,讓兒童嘗試新事物,也能夠擴張他們生命的深度和闊度。William作為生命成長的友師,亦希望能給予兒童希望。只要堅持希望和理想,不放棄自己,縱然路程有彎直高低,未來仍有彩虹。

 成為了另一個生命的友師,這廿多位成年人都表示真正感受並親身接觸到貧窮問題如何苦待香港的家庭和兒童,並理解到如何在金錢以外幫助有需要的人。友師與兒童接觸時,與他對話、了解他的情況、給他指導和安慰等,正是兩顆生命的碰撞,豐富了彼此的生命。以捐獻幫助貧窮兒童舒緩物質的匱乏,加上心靈上的輔導,William盼望這是一個完整(holistic)的解決方案。

 運用專長和網絡服侍社區
透過參加CDF,William亦認識了教關—CDF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機構,同時也是CDF先導計劃的開辦機構;恰巧教關主席及副主席李炳光牧師及蔡元雲醫生也是他所屬香港基督徒會計師團契的團牧及顧問。他非常認同教關在青少年方面的工作,包括陪伴少年健康成長的CDF及幫助青年就業與引導他們進入職場的「青年向上流動嚮導計劃」(Youth Upward Mobility – YUM),遂先後受邀成為教關的顧問及執委。他相信自己正一點一滴地學習扶貧滅貧這個議題。

三年前教關開展YUM過程並不容易。YUM兼具全職工作、資助進修及師友同行的元素,正因牽涉就業及晉升階梯,教關需要聯繫的不只堂會及機構,還需伙伴商界企業,唯有他們才能夠在就業方面支援青年。讓商界參與非常艱難,需要一道現職商界的橋樑接駁雙方,向企業分享教關的使命和異象。William在商界工作,認識許多商界人士,認為自己責無旁貸,於是與YUM團隊盡力幫忙聯絡,傳遞理念,鼓勵商界企業參與。

除了在YUM發展上貢獻自己的網絡和人脈外,William亦盼望加入教關能夠讓商界多發聲,透過政策倡議推動政府積極解決貧窮問題。抗貧運動若只有民間團體參與,力量定必有所缺乏。政府擁有最大的資源和最具效益的社會運作功能,由政府牽頭改變政策及施政方向,才能為貧窮人的生活帶來最大改善。

William相信不少商界企業都正在探索及計劃自身的社會責任,能夠在營商之餘回饋社會,他期望能逐漸讓不同企業認識及接受教關對社區轉化的願景,共同協作改善貧窮人生活,向上流動。

教關抗貧運動的呼籲
教關深信每個人都有他的影響力,在此邀請各位亦傾出自己生命,自己身體力行扶助弱勢之餘,亦推動身邊的朋友、同事、家人一同為社區轉化努力,締造更仁愛的城市。而每年持續推動社會各階層響應聯合國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的呼籲,盼望每人都能回應使命,關愛鄰舍,積極抗貧;更鼓勵各人多認識社會情況,親身幫助有需要的人。請即了解或加入教關抗貧運動,歡迎瀏覽教關網站(www.hkcnp.org.hk)或Facebook,亦可致電(3689 9810)或電郵(info@hkcnp.org.hk)查詢。

2018March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