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特兒特教之ADHD家長疑問ABC (二)

個案二的欣欣今年9歲,由朋友轉介到我的診所進行HPV疫苗接種。欣欣來打針,很乖的坐著,看似沒有甚麼問題,但媽媽說欣欣是問題兒童,一向被老師標籤為懶散。她的學業成績很差,大部分科目都不及格;經常被老師寫手冊,投訴她騷擾同學、上課不專心、功課做事錯漏百出。在家裡每次做功課,媽媽需要一直坐在旁邊提醒他集中精神,若媽媽離開座位,欣欣也會跟著離開,或是坐著發白日夢。例如一般抄寫生字,普通小朋友可能只需用10分鐘,欣欣卻要花逾1小時。父母常教到動氣而責罵,因此和欣欣的關係變得十分惡劣。最近半年,欣欣對抗行為更甚,更經常發脾氣或哭泣。

欣欣可能患了ADD及情緒問題,當我將這懷疑告欣欣媽媽時,她很愕然,既覺得不專心並非病,更不信有藥物可以治療不專心。我提供有關ADHD的問卷和ADD的資料,提議她回去細讀,有需要就回來覆診。一星期後,欣欣父母再到診所,並認同欣欣似乎有ADD及情緒問題,但卻不想欣欣服藥,「有沒有其他方法治療?」「若不想服藥,可嘗試接受行為治療和環境治療。」ADD的病人通常需要一個安靜環境才能保持專注。欣欣資質不差,但被誤以為性情頑劣,加上學習上出現問題,才令踏入青少年期的欣欣情緒反叛及低落,這些對她個人成長或將來融入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所以不能諱疾忌醫。其實,大部分ADD病人需要服藥物治療,效果顯注。

兩個月後,媽媽稱欣欣情況有輕微改善,父母商量後,想嘗試服藥治療。服藥一個月後回來覆診,父母說欣欣情況大有改善,決定繼續服藥。後因長期服藥有經濟問題,要求轉介到政府治療。考慮到大部分ADHD小朋友同時有其他合併症,所以決定介紹欣欣到兒童評估中心,評估報告顯示她患有ADHD及手部小肌肉失調。

因此,有幾點值得我們重點反思 :

(1) 診斷學齡前(preschool-aged)兒童ADHD是困難的﹕很難區分過度活躍/注意力缺陷障礙和正常孩子行為,因為幼小的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和非常活躍。孩子是否有過度活躍症,要醫生評估,需要時間跟進和縱向研究。隨著年紀增長多動/衝動行為會變得更明顯,衝動行為很突出例如危險的攀爬。但是,沒有任何藥物適用於這些年齡服用(哌醋甲酯未獲FDA批准)。

(2) 2007 Posner et al的研究發現,70%被轉介的學齡前兒童多動症的有合併症,需要進一步評估。要醫治ADHD同時也需治療其他合併症。

(3) 確定孩子患了ADHD後,醫生會展開多方面的治療,而首個對象是家長。教導他們對疾病有正確了解,學習包容及耐心處理孩子的問題;多肯定孩子,少批評及打罵;家裡學習環境要清靜專一,以及協助孩子處理及組織日常生活事情,安排時間,對孩子克服問題,幫助很大。

(4) 老師的參與亦很重要。不要害怕讓學校知道,老師了解情況,諒解之餘並提出協助,如讓孩子坐在前排,同時不停給予正面的提點,這才能幫助孩子。若老師不明白問題,把孩子定為頑劣,把他調到課室角落去,會令治療失敗。

鄺碧綠醫生
兒科及家庭科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