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fake news)是近年「潮語」,感覺約在四年前,特朗普意外勝出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前後,這個詞語就時常出現。慚愧自己也曾不止一次「中招」。若干年前,由多方朋友收到「世衞」已重新劃分「年齡」這信息,66至79歲還算是中年,老年則由80歲才開始,直覺這個改變很有前瞻性,以此為定義,自己當時仍距離中年有好一段年日,所以興奮地和別人講及這個大改變。後來,有空細心想想,這個新的界定會影響許多醫療和福利資源的分配,所以到世衞的網站了解多些細節,誰知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的消息,這才猛然醒覺自己是被愚弄了。早前聽說農曆新年香港會降溫到零下也是一樣,不過今次是即日查閱清楚,然後即向收過我這個訊息的親友更正及致歉。
由此聯想到戈培爾效應(Goebbels Effect),戈培爾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宣傳部長,他有句名言:「謊言重覆一千遍便會變成真理。」他曾表白:「如果你說的謊言範圍夠大,並且不斷重覆,人民最終會開始相信它;當謊言被確立,國家便可阻隔人民對謊言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後果的了解。」戈培爾成功使當時許多德國人真心相信希特拉。後來德國戰敗,希特拉自殺死了。不久之後,戈培爾先用山埃毒死六個兒女,然後和妻子一同自殺死去。其實這個現象在古時的中國已有所聞,例如成語「三人成虎」的典故。另外,某個程度上,我認為「廣告」也是運用這個原理,許多廣告並沒有實質內容和證據,但聽過許多次之後我們便覺得它「有啲真」,從而影響我們消費的選擇。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真相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誤。幾十年來,已有多個實驗確認虛幻真相效應存在,而且不論在幾分鐘、幾星期甚至幾個月後,此效應仍有影響力。整體而言,重覆接收的訊息,會令人有時覺得一些錯誤信息「比較真」。
我們的大腦常傾向用最少資源去迅速處理問題,說得坦白些就是腦袋在偷懶,但這便犧牲了準確度。當我們判斷一些事情的真假時,大腦處理訊息的流暢度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愈接觸得多(例如在不同的地方曾聽過),我們就會愈傾向接受它的真確性。有研究指出,印刷得比較清楚和易讀的句子也可以增強這個效應。如果「太快」是死穴,當我們「分享」傳播訊息前,就應該加倍謹慎。其實,在網絡上,各種流言每隔一陣子便會湧現,萬一把錯誤訊息傳開去,即使事後更正,原本的訊息仍然有影響力,所以在討論問題或下判斷的時候,亦應警惕自己,先把事實查清楚,別太相信直覺和印象,這樣才不會被一些廣為流傳的假消息愚弄,也不會成為有心散佈謊話的人的幫兇。
「不可傳播謠言,也不可與惡人攜手作假見證。」〈出埃及記23﹕1〉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