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Z世代

我兒,把你的心給我;你的眼目要關注我的道路。《聖經新譯本》〈箴言23﹕26〉

現時社會流行以 「X世代」、「Y世代」、「Z世代」等稱號對青年人作分類。在今期的「三劍俠」的版面上,三位作者將以「Z世代」作主題,淺談這代人的獨特特質和面對的挑戰等。

編輯﹕謝芳

淺談Z世代

麥基恩醫生

根據學者的分類,「Z世代」是指現時18至25歲的年輕人。這一代深受資訊科技及網絡和社會媒介的影響,甚至徘徊於現實與電子虛擬世界之間,因此也稱為「網絡世代」(Net Generation)。在先進科技的輔助之下,他們的特質是反應快速,可以同時做多樣的事情(Multitask),但也由於這些原因,每天收到的訊息過多,令自己陷於互相矛盾甚至迷惘之中,結果,很容易對政府或權威的言論,產生懷疑及不信任,甚至作出成年的人不認同的反應。

相比起「Y世代」(生於1977-1994年),「Z世代」較自我,注重自己福利,也有改造社會不良地方的理想;他們善用各類資訊科技媒介,存有世界國民的「烏托邦」觀念,少有長輩們擁有的民族主義想法。但由於現實社會存在許多不理想,加上他們位列社會的身份也不高,故此內心常感不安與氣餒。

數年前,美國心理學會曾對本土的「Z世代」作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這代人對槍械暴力(特別是校園射殺)事件、社會自殺率提升、氣候變化及全球暖化現象、移民及其家庭問題、性騷擾及性侵犯等社會新聞較其他人感受大壓力。原因是他們自小生活過分自由,又沒有其他社會問題困擾,故此導致壓力承受的能力偏低。但從另一層面看,這班「年輕成人」卻較年長一輩容易承認自己心理健康出了問題,也較其他人容易接受專業人士的幫助。只是他們這種焦慮憂鬱情緒,可能透過資訊廣泛地傳染給其他接收信息的人,令其也情緒化起來。

在香港,也有評論指「Z世代」脆弱,主因是從小受到過分的保護,甚或有「直升機家長」全天候監督訓練,故面皮較薄及容易鬧情緒,稱為「雪花狀態」。當他們長大後,就有如「放監」的自由感,喜歡憑感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反感社會束縛,以感性重於理性行事。近年的社會運動,積極參加者不少正是屬於這「Z世代」的人。他們藉著各種合其心意的媒介信息,未經求證而接收,並迅速傳開及反應,對認為不公義的社會事情加以批評及指責,甚至動員同路人去抗議及挑戰社會。其實,他們的心理壓力也實在不少,再加上樓價高企、置業無望及昂貴的子女負擔的情況下,情緒波動不難理解,但也令認識他們的親友擔心。

同行Z路

小驢

這天,一位父親帶著23歲的兒子氣沖沖地進入我的診症室,甫坐下便「炮轟」兒子種種的不是;作兒子的卻擺出不在乎之態,面上露出「十萬個不願意」、「恨不得立刻離開」之色!

原來,作爸爸的非常不滿意兒子大專畢業了整整一年,還沒有找工作,終日流連於網絡世界,從不接受父母的勸喻,常與一班「損友」互相吹噓,自以為是,只懂得批評社會而從沒有甚麼建樹!「他的思想嚴重扭曲,可能患上甚麼精神病或網絡沉溺,希望醫生你能『糾正』他的思想!」

診症室的氣氛愈來愈緊張,我提議與兒子單獨面談。當作爸爸的離開後,兒子沉默一會兒後突然劈頭一句:「你們這些專業人士、既得利益者,怎會明白我們的困境和絕望?」接著又說:「特別是你們所謂的基督徒,只會站在道德高地圍爐取暖。你在講座及文章說甚麼正向心理、正面思維,在現今社會上是何等離地!需知道,今天不是我有病,是社會病了!你的藥有用嗎?」霎時之間,我有點措手不及,但心底裡卻欣賞他的坦誠,及做了很多準備功夫來「起我底」!

當進一步了解,發現他絕對不是人們常說的「廢青」。這年輕人其實很有理想,在大學主修經濟,是希望改變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他說不想打一份自己不喜歡、沒有意義的工作,雖然自己不是大富人家,但錢從來不是關注的焦點。他為人直率,從不包裝自己的言行,認為無必要討好任何人,特別是權貴,人際關係一直不是太理想。他很留意時事,喜歡學習新知識,善於蒐集資料作分析,他對心理學的理解令我驚嘆!我詳細評估了他的精神狀況,並没有發現患上甚麼精神病,只是一些性格特質及思考模式,正如很多人一樣,有調節的空間來發展他的所長。其實,他需要的是同行者,被聆聽,被理解及被接納。

根據上文的分類,這兒子正正活出Z世代的特質,但對人下標籤或分類,很容易掉進以偏蓋全的陷阱,忽略了個人的獨特性,更難於真實地深入認識一個人。在今天,無論出生於甚麼世代,我們此刻同樣面對社會變化帶來種種的挑戰,作為早幾代的「前輩」,我們常自稱身經百戰,人生經驗豐富,亦擁有不少社會資源,為何那麼難明理解年青人的感受和需要?所以,重點不在於彼此是甚麼世代的人,而是彼此有否真誠地在此刻同行在Z路上。

這對父子離開時,尾隨的兒子向我回望一笑,我給他一個肯定的點頭回應。此刻我們的心靈同在Z路上緊緊結連,「年青人,好好活下去,即使世界不容易改變,仍要有理想,上帝的恩典是足夠的!」我默默為他祈禱。

O世代、靈角度

李耀全博士

在撰文的過程中,我們三個作者(三劍俠) 彼此打趣地將自己形容為「O世代」。根據資料,為了分辨不同時代出生的人的特色,學者把二戰後出生的列為「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1946年-1965年),隨後的有「X世代」(Generation X )(1966年-1976年),「Y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 Y) (1977年-1994年),而最年輕的一代乃「Z世代」(Generation Z )(1995年後)。

若討論「Z世代」與「Y世代」的異同,有美國學者認為「Y世代」都經歷世界經濟大衰退、互聯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發達,以及911事件,深受影響。相比「Y世代」,「Z世代」更受互聯網、即時通訊、短訊、MP3播放器、手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和社交媒體所影響。同時,「Z世代」沒有經歷過環球性的戰爭與動盪,在香港長大的或曾承受97回歸的信心和身份認同分歧之衝擊等。

事實上,這些的分析也是圍繞時代大趨勢與社會變遷作討論的焦點,每個時代的人肯定受到身處之社會環境與社會氣候所影響,加上科技資訊日新月異的迅速發展,新生代肯定會比上一代更「進步」。不過,創新科技發展帶來的新知識與一切的便利,並不等同可讓新生代更有能力去處理和解決自己身、心、靈的問題。相反,源於新時代帶來新的挑戰,加上這時代有發生的突發事件,如香港的佔中事件、反修例風波、新型肺炎疫症等,對任何人都是一場場的嚴峻考驗,尤對一些人生閱歷較淺的年青一代更甚。

當我們探討新生代的素質之時,實在更需要深度的屬靈(信仰)力量與洞見,自我建立更整全的心理健康與成長,身心快活!每天能身體力行,活出主耶穌基督的信望愛。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