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揚天國的福音,醫治各種疾病、各種病症。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依,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 他就對門徒說:『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他的莊稼。』」
《聖經新譯本》〈馬太福音9﹕35-38〉
今天就是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年初三,在香港許多新界的鄉村裡依然保存著傳統的節慶和拜祭習俗,祭祀祈福更是代代相傳。主耶穌基督的福音臨到,為他們帶來了信望愛。
文﹕謝芳
圍村傳統風俗與基督教信仰
在2005年成立的鄉村福音使命團,十多年來承傳基督大使命,積極向80萬新界原居民(現少於1%信主)代禱和傳福音;每年的年初三舉行的新春祈福會,更期望「移風易俗」,以優化本地習俗文化。鄉福副主席彭貴枝牧師表示,現時新界27個鄉的村民約有80萬人,不少鄉村設有廟宇、祠堂等,每逢農曆新年、清明節、孟蘭節、重陽節等節日,或舉行紅白二事期間,所進行的習俗儀式都是神明偶像崇拜、祭祖的元素。鄉福著手更新優化此等習俗儀式,希望讓基督徒以合乎聖經教導的方式參與,毋須因為信仰而把傳統文化習俗連根拔起,甚至被家人誤認為不孝忘本,以致村民信主後仍與家屬鄉親保持良好關係。
彭牧師說,一般的鄉村祠堂或長子家中放有先祖「神主牌」,圍村人非常重視「神主牌」。而鄉福推動以「祖先紀念牌」代替,信主後仍可保存紀念先祖的傳統,持守孝道美德,但這有別於拜祭先祖,敬拜的對像是神。「祖先紀念牌」上寫有先祖的名字,名字之上扼要寫有福音內容,中間標寫「敬拜上帝」,幫助人將敬拜的目標轉向神,而不是先人,由祭祖改為敬祖,以取代拜祭先人的習慣。
「我的家裡也掛著敬拜上帝的『祖先紀念牌』。」
彭牧師坦言,圍村每逢重陽節都會舉行一連約7天的掃墓拜祭,很多村民都會參與,他因信仰雖然未能天天參加拜祭,但晚上會主動在村中吃盆菜,跟村長父老村民建立關係,活出見證,不讓村民以為他信主後便要與村民疏離割席。他認為基督徒不要謝絕跟家人去掃墓,可以鮮花取代傳統的祭品,以此表示敬仰,又要積極與親友保持關係,把握向他們傳福音的機會,更可以利用媒體如YouTube、Facebook面書等向村民(包括海外村民) 分享生命見證故事和福音資訊。
原居民認識信仰
身為粉嶺圍原居民的彭貴枝牧師說,香港鄉村過去經歷了許多轉變,部分新界原居民移居英國、荷蘭等地,漸漸落地生根,在港空置的村屋有些租了給非原居民居住。以粉嶺圍為例,估計不少於有約五分之一的原居民已移居海外,鄉村逐漸開放給非原居民遷入。粉嶺圍立圍已約八百年,祠堂於明朝建成,大約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現時整個粉嶺圍彭姓圍村人約有5000多人,外姓租客可能至少幾百人。
彭牧師指出,粉嶺圍彭姓信主的原居民約有100人,當中約幾十人住在香港,其他是在海外的原居民。「牧養難處在於圍村是群體生活的族群,世代拜祖先神靈,他們信耶穌都是因親人的相信而影響,或者經歷醫治神跡,另外,年青一代在基督教學校就讀,從而認識了基督教的信仰。」
「我在中學時期接觸基督教信仰,跟同學返教會,慢慢再經歷主的恩典。現時七兄弟姊妹都信了主,回想當年父母未信主前,我們作子女的信主真的有很大壓力。以前的家裡每逢傳統節期都有拜祭,年邁母親信主後就不再自己去拜祭。」現時粉嶺圍圍村人信徒彭弟兄的家,大廳上亦掛有敬拜上帝的「祖先紀念牌」。
去年受洗成為基督徒的彭姊妹,因為丈夫是基督徒,她聽過福音,但未真正接觸。前年底丈夫去世,她遭受很大的打擊。後來到教會後開始聽聖經的教導,在這裡感到被極大的幫助、安慰、關心和愛,現在慢慢放下心結,接受丈夫去世的現實。
鄉村裡的教會
事實上,現在香港多條鄉村之中,只有極少數有教會,據知部分鄉村會有家庭式教會,優質生命堂是其中的一個基督教堂會。Dennis傳道表示,圍村女性信主遇上的困難較男性大,婦女來到教會回到家後,容易會遭受到家人的負面評語。「圍村婦女要跟傳統風俗習慣去做,否則可能會被批評,有些婦女在壓力下沒法承受,慢慢不再回教會崇拜了。」
Dennis傳道指出,教會七年前開始牧養工作,有聚會的人數約40至50人,恆常的有30人,而兒童崇拜一般有5-8人。聚會的群眾當中只有五分之一是這裡的原居民,其他有新來港居民等。「傳福音當中,是有很多拉扯的,特別是與世界觀抗衡。教會現時每天與家長一起讀經、靈修、祈禱,還有為中小學生而設的『課後自學園』,主要是靈修、禱告、溫習功課。我們希望讓小孩子從小建立以聖經真理為基礎的基督教信仰核心價值,將他們培養成為一個忠心良善、做事盡心盡力的人。家長看見小朋友的改變,特別是品格的改變時,會更加相信認識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