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贏回自己之前的敗仗

我有好幾次帶著好奇心來訪問孩子為何愈大就愈不想聽到父母的聲音呢?其中最值得我們反省的回應﹕「不是不喜歡父母的聲音,而是每當想他們認真地聽聽我們的聲音時,他們展現出沒有耐性的表情,表面上好似在聽,但其實扮聽,然後趁機轉話題來指出我們的不是及一連串要改善的所謂提醒,當中並沒有商量的餘地。」因此,當孩子們的聲音習慣地不被有價值性的認同時,他們漸漸地會開始懷疑自己可發聲的需要及意義,他們表面上看似不在乎他人如何看自己,其實心底卻是因自卑而選擇把聲音隱藏。

這類的孩子及青少年人較易常對別人及自己發脾氣,例如當與人不和時,多數的反應是想放棄,並不覺得要修補關係;又例如他們會「忟憎」自己,尤其當做不到自己的目標時,便會用別人尖酸刻薄的說話來對付自己,來證明自我負面評價的想法便成立。假如他們持續這種與自我內在相處的不和諧,嚴重的會自殘甚至自殺。我幫助這類孩子的方法是重新界定這種令人感覺沉重的負面情緒解釋,及後以微觀細看、尋找情緒背後所潛藏愛的動力,例如我會帶學生去想清問題所在﹕究竟我在怕甚麼?憤怒甚麼?怕輸?怕被責備?怕被人看不起?就算是負面情緒也可以成為積極性的推動力,而不是破壞力。

我記得最近與一位升小五有輕微過動症的男孩對談﹕ 「為何到死到臨頭才願意起步完成暑期功課呢?」「我註定是悲觀的人,所以早做與遲做的結果也是一樣。」「你只要告知我甚麼叫悲觀,我就可以證明你根本不是悲觀孩。」「小時候養了一隻狗,到我6歲時牠突然離世,我流了好多眼淚至今仍感傷心。」「我聽了你的故事,我也想流淚,因我想起我也曾養了一隻白兔,牠更在我懷抱中凍死了,我也哭了很久,甚至到現在我也不敢養白兔,難道我也是一個悲觀人嗎?」此刻,他停了一會望著我,感到好像有點不對勁說﹕「你應該不是悲觀姐姐,可則,你怎可以幫我們這類麻煩的學生呢?而且我見到你常帶笑容。」「多謝如此肯定我,你好聰明呀,因你已明白甚麼叫悲觀,我剛才發現你好像畏高而不敢靠近窗邊,但我邀請你嘗試靠近10秒,你沒有拒絕而願意回應這挑戰。所以,這不是悲觀人的行為反應,因你對自己有突破困難的信心。」他坐得很平靜地說﹕「這是我今天感到最驚訝的事,原來我也可以是一個樂觀人,而不是補習老師口中所講的『廢柴』。」

成熟的EQ就是懂得調校自己遭遇的看法,把現實中不滿的事換個新的解釋或解決方法。我認為人生最美好的仗,是打了一場「對的仗」,就是贏回自己之前的敗仗,並以此經驗來累積打下一仗的勇氣及信心。

「你們從我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事,你們都要繼續去做,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腓立比書4﹕9〉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Aug_21_EQ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