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一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承認他,他必使你的路徑平坦正直。不可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必使你的身體健康, 使你的骨頭滋潤。」《聖經新譯本》〈箴言3﹕5-8〉
一直以來,香港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資訊及科技教育部)朱啟華博士致力推廣數碼化的遊戲學習,目的是透過遊戲化學習,令學習更具趣味和更有效,讓孩子更能掌握所需要學的知識;同時令學習的透明度提升,方便學校的管理及監察。
文﹕謝芳
首項中文性教育流動應用程式
他接受訪問時,首先談到六年前他與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合作,開發的一項中文性教育流動應用程式(App)─「決性時刻 — 性教育體驗學習遊戲」。

朱啟華博士
遊戲包含了五個有關戀愛及性行為的情境小遊戲。玩家要選擇一個模擬角色,代入這些生活情境中,作出抉擇,從而在過程中學習。五大主題的情境小遊戲及其目的為﹕(1)「戀問‧戀答」— 認識約會戀愛中的自己;(2)「照出親密線」 — 學習設定親密界線及明白其重要;(3)「智性逃慾」— 認識性衝動及了解性行為的考慮因素;(4)「識性讚一讚」— 掌握有關較安全性行為、緊急避孕及預防愛滋病和性病的知識,及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5)「出路有排行」— 了解萬一面對意外懷孕,該如何選擇出路。「遊戲目的是提升年輕人的思考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及求助能力這幾項與戀愛和性行為抉擇有關的能力。」
遊戲化學習的「閱讀大挑戰」
此外,他也建立了網上「閱讀大挑戰」(Reading Battle)。「閱讀大挑戰」應用了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的概念,由遊戲化學習專家、老師、圖書館主任等,為超過500本不同類型的圖書,每本設計了數十個問題放在平台上,同學可選取適合自己程度的圖書作挑戰。看畢圖書後答題,假若答錯系統會出現提示;當同學完成答題後,該題的解釋會顯示,讓同學即時驗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由於系統會自動為同學評分,老師能跟進個別學生的理解能力差異及閱讀習慣,針對問題以作改善。朱博士說﹕「透過融合遊戲機制,如加入分數、電子徽章、排行榜及等級制度,讓學習『遊戲化』,可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如參加的學生閱讀指定圖書,然後上網完成相關的挑戰,取得相當分數後,可列於排名榜作獎勵。此外,這樣些資料對學校管理層也甚有幫助。」
朱博士指出,在參加的小朋友當中,有從前根本不看書,甚至討厭閱讀,現在卻拼命閱讀,尤如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甚至連有讀寫障礙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 簡稱SEN)的學生也得到幫助,在學校測驗中得分,重拾自信。其實,「閱讀大挑戰」是不需執筆寫字,只要肯閱讀、肯答問題、肯嘗試、肯努力,便有成績。以一位有讀寫困難的同學為例,他就讀小一及小二時,雖然明白及懂得學習內容,但卻無法正常連繫讀與寫,於是做出來的功課卻亂七八糟,十分缺乏自信心和受挫。他在小學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參加「閱讀大挑戰」,在一個學期間,完成閱讀近160本書,超越全港的同學,拿了第一名。
閱讀是重要的學習元素
朱博士說,甚麽是最重要的學習元素?就是閱讀,閱讀是絕大多數學習的基礎。閱讀方面做得好的話,很多東西也會做得好。「閱讀大挑戰」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改善閱讀能力;此外,每一本書的思考題目可以令家長知道有甚麼問題可以跟小朋友在閱讀後一起討論。「這網上學習的平台就是嘗試將『電子學習』(E-learning)和『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集合在一起。現時全港有超過40間小學都在使用這套網上『閱讀大挑戰』(Reading Battle),另包括台灣、美國、國內、柬埔寨等,接近二萬名幼稚園及小學學生都曾使用。台灣、美國亦有不少很成功的例子。」
他感慨香港大多數家長和老師也不明白這一點,或者雖然知道仍未做到,依然把重點放在作家課、測考、補習。小朋友感覺被逼或無奈去學習知識,雖照做但不開心,結果導致他們的學習效能低,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但是,如果鼓勵小朋友多看書,這就不一樣。假如孩子不喜歡看,強逼也起不了作用,甚至令他們討厭看書。所以,需要給予他們廣闊的空間,喜歡看甚麼就看,就算是漫畫也沒問題。當孩子慢慢掌握更多字以後,就會漸漸對書本產生興趣。「看書不單令孩子識字,還學到做人道理。」因為很多故事書中,都帶出做人道理。
「或者有家長擔心孩子發展比其他人落後太多,怎麼辦?我舉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有一個孩子不僅進不了名校、進不了Band 2的學校,小學和中學也是這樣,進了在全港等級最差的中學就讀,讀中二的時候還留級,更是一名問題少年。有人或許會說他是不可挽救的『籮底橙』。但是,這個『籮底橙』學生今天是個大學教授,曾獲得不少獎項,如2013年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頒發學院優秀研究員獎、2016年獲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頒發學院知識交流獎、2017年獲食物及衛生局頒發卓越健康推廣計劃獎,知道這是誰嗎?沒錯,這就是我。」
信仰和閱讀造就了今天的教授
談到當年的轉變,他說由接觸信仰開始。「姊姊在家中有兩本書﹕《耶穌是誰》、《到底有沒有神》,我看見後就拿來看,開始接觸信仰,之後姊姊的一位朋友向我傳福音,我很快決志。初信時,我每天跪在地上一小時讀經、祈禱,當讀到神的愛、耶穌的愛,與自己的罪時,我都會為自己的罪禁不住哭了出來,很多時是邊讀、邊哭。這時候,也知道要努力讀書。」他說自己開始的讀書方法是最愚蠢的,就是「懸樑刺股」 — 就是常常讀書至深夜,不讓自己睡覺,累了便用東西刺自己,直至凌晨二、三時才去睡覺。慢慢地,他找到其他的讀書方法,除了請教老師外,還跑去圖書館看了一大堆如何學習及有關閱讀方法的書籍,於是真正學會如何學習,由最差學生到今日取得兩個名校的博士學位,在學識方面也算是從地獄到天堂。
他勉勵家長們不用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是不是正在學習,或享受學習過程。「家長要陪伴孩子經歷所有事情,或喜或悲、或成功或失敗都不打緊,不用耿耿於懷。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孩子從中可以學到很多事情。最後,朱博士分享一句聖經教導以作總結﹕『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這是十分真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