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之家人互利共生的快樂生活

寂寞,是一種都市人普遍的生活狀態,當中存有說不出的嘆息感,非能用言語具體描述。不過,我認為最令人惋惜的情境,就是在接見室裡經歷到﹕縱然一家人彼此凝望但卻流露出陌路人的眼神;更可怕的還有﹕人會將這些累積的「不了解」換成採用「防衛」甚至充滿「敵意」方式與人互動的理由,甚至扭曲了對方的原意及自己的判斷,最終使得旁人不敢親近。最後,我發現很多孩子成為夫妻之間不和諧的夾縫,於是,在他們的成長中充滿掙扎和矛盾。到底一家人如何能重新找回那份對家的歸屬感而擺脫這份孤寂呢?

曾接見一對夫妻,內容是關於妻子約了丈夫吃晚餐,但他卻遲到了半小時,期間,作丈夫雖有留言說自己正乘坐電車中,但妻子卻十分氣憤。此時,二人因著不了解而扭曲對方的行為動機為「不尊重」,於是,我引導他們說出及了解自己「沒有說出口」的真心話。其實,妻子感憤怒的不是遲到的事件,而是她想爭取多點與他一起聊天交心的機會,因女方長時間工作故很珍惜與丈夫有溝通的機會。而男方也曾考慮過中途轉車的想法,但因信任妻子的氣量,不會因小事而吵架;同時,他想乘電車吹吹風,那怕是一陣子的舒暢,換個好心情來約會更好。(因女方的放工時間是非繁忙時間,所以很久對在擠迫地鐵車廂中那份喘不過氣的難受感覺已陌生。)只有兩個人放下權力式的溝通,才能明白彼此的真正感受及需要,並放下心中的執念而選擇去愛。

當我聽到以上的真心交談後,想起一個美麗的比喻,就是在生物界中有一些生物本身就是一種共生體,即由兩種不同的植物互相依賴、結合而成的互利共生體(Mutualism);各自單獨生存時無法得到好處,所以能長期地找到合作伴侶而雙方獲利。我認為一家人最快樂的「互利共生」生活方式,就是從來也不會因物質豐富所致,而是在於一種眼光,就是一種正面的眼光,即是常看好對方有成長的潛質,願意向對方展現溫暖的表達,例如彼此潤澤而不是索償、關心而不是控制。

「但靠著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是高天的、是深淵的,或是任何別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的。」羅馬書837,3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2018Dec12.jp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