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 之 自我省察有助看清真相

好多家長與我交談時說出感到懊惱之處,那就是子女常將父母原本的好意錯誤理解,甚至認為是一種另類管束,繼而選擇「左耳入右耳出」之態,甚至在父母未完全表達完整句子前,子女已自動拒聽。我瞭解家長,其實不懂得如何在管教與朋友身份上表達得恰如其分,例如認為子女要從失敗中學習教訓才能成長,但急於指出問題又怕成為子女的壓力。於是,我邀請家長即席示範,當時是如何向子女表達想傳遞的訊息,聽了後,才發現怪不得子女收不到父母傳遞語重心長的好意。我試用一個例子去說明﹕

一位在近乎沒有家庭秘密環境之下成長的媽媽,從小就已習慣「想到甚麼就直接表達甚麼」的家庭文化下長大,所以,當她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人前人後一個樣時,便很擔心他會否心理不平衡。後來,我又提醒她要多用邀請式句子來與孩子溝通才讓對方感到不受壓迫,但這媽媽立即產生了一個疑惑,就是她認為一家人又何須太咬文嚼字,過於有禮貌去相處,那豈不是更難發展親密關係?我很喜歡及珍惜家長向我的提問,因我才可以引領她如何思想通達。首先,我讓她先瞭解,當她認為孩子處事及行為有負面判斷時,這會讓彼此產生不信任,以重語氣來作反應。於是,我會用一些引導式問題來讓家長去看清真相,例如當有情緒波動時,可以問自己當下的感覺是甚麼?為何有這感覺?你真正需要甚麼?你是否有足夠的心靈空間與對方繼續討論問題?是否觸及自己脆弱的部分?當我們能每次做一個與自己同在的自我省察練習,我們便能夠將已瞭解自己的需要內容向對方分享,對話就變成了讓對方去瞭解自己的需要和感覺,而不是從不同的向導作爭吵。最後,這位媽媽明白這只是家庭文化上的差異,因她的需要是透過直接表達才有安全感,例如說﹕「我唔明你意思,你講清楚啲。」而孩子卻希望媽媽透過用心聆聽後真心明白他內在的傷痛,而不需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這位媽媽可表達﹕「多謝你用心的分享,剛才我聽到你有無奈感,好似正面對為難的事,你可否幫忙我明白你多一點感受呀?」最後,我提醒那位媽媽先調整好心態後,即不是包裝而是選擇尊重對方的需要和感受,才能真心表達以上的邀請句式。

當人在無力感和不知所措時,也會導致情緒失控。在爭吵時,我建議回想當初討論的主題是甚麼;用平和的語調,如說話聲線輕一點、速度慢一點;用事實,即不加個人主觀感情向對方作驗證;相信彼此是會進步,即只是用錯方法而已。如你正面對沉重的家庭糾結,歡迎你致電6010-4224與我們談一談,讓我們與你一起渡過難關。

「心中憂慮,使人消沉;一句良言使他歡喜。」〈箴言12﹕25〉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重新接受新任務

在這漫長的疫情中,我親自接觸及關懷了近130個家庭,最令人黯然神傷的發現,就是看到家長飽受對千瘡百孔的狀態,但只是他們拒絕承認自己內心的恐懼及正超出自己仍可負荷的無力感。其實,我認為家長教育是一場自我省察的深度行,因為當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產生不滿及出現負面情緒時,建議將焦點放在去認知這些情緒背後想讓自己了解甚麼,並反映自己的思維判斷有何偏差,以及與過去一直以來的反應模式又有何相似。當我們愈是拒絶這些感覺,人就更易跌入無力感狀態,甚至更會因用力抗拒而耗損內在的心靈力量。所以,只有我們相信,無論你當下出現的任何情緒,也是向你提供一個自我了解的重要信息,停一停、想一想,那些絕望及恐懼所指向自己甚麼內在需要仍未得到滿足。筆者曾深深經歷過,只有當自己的不好感覺得到被聆聽及被了解時,負面情緒隨即會得到安頓,這樣才能放下過去的包袱,按自己真正的內在需要及價值作出有意義的選擇。

故此,我常在家長研討會中提倡自我省察練習,目的是引領家長先聆聽及正視內在的恐懼,然後才能增加心靈的容納度,去運用先情後理與孩子建立有傾有講的關係。最近,我幫助一個單親家庭,作媽媽的表示會很小心運用自己的字眼及語氣來與女兒交心,因怕講了傷害的話而促使她不願意透露心中所想。不過,我後來發現,這位媽媽真正害怕的是再次經歷被拋棄的感覺(女兒的冷漠),表面是想保護女兒心靈不受傷害,但同時也在保護自己不被對方冷言冷語的對待而受到傷害。於是,當這位媽媽愈否認這恐懼的情緒,就愈忽視自己的真正需要和感覺,從而減低與對方產生親密連結的動力。因此,我建議她倒不如向女兒坦誠講出自己原本良善的動機,並將自己的真正感覺和需要告知對方,建立彼此倚靠的力量。例如媽媽可向女兒表達﹕「多謝你昔日在媽媽面對離婚,感到孤單、無助的時候,仍能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媽媽,並成為我積極活下去的支柱,所以,你的存在對我是一份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重要價值。」

請記緊當你覺得失望,好似被人開除的負面感覺時,你可以看為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並視作重新接受下一個新任務的機會。既然人的成長也分不同階段,那為何不能接受人生在不同時間也可選擇參與不同的新任務呢?有時,只要你願意給予空間去陪伴自己當下的不好感覺,這就是送給自己一份自在的療癒旅程。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哥林多後書4﹕8-9〉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成長.「家」長

記得有一次主持家長講座,席間有些家長帶著質疑的態度來問我﹕「如果看見孩子的房間十分混亂,我認為不能同他講﹕『是爸爸想邀請你把房間收拾整齊,你對我這提議覺得點呀?』」「不能接受家長將孩子看成為朋友,因為我始終也是他/她的家長,至少孩子要先對父母有禮貌才是合理的事。」每當聽到家長這些提問時,並不覺得他們在質疑我所提倡親子「有傾有講」的心法有問題,反能看見他們有著受傷的經驗才導致如此「不可能」的想法。我明白他們的內心,其實是在質疑自己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親。

當與這類家長展開對話時,我首先會引導他們去回應自己當刻說這話時的內心感受,那就是當表達認為不可能用邀請句式來想孩子有責任行動的配合時,你是基於甚麼信念來作這判斷呢?從何開始有這份信念?這信念讓你有何感覺?我發現,當從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立場,引導至省察自己內在那份不可能的由來和內在感受時,我看見家長也常眼泛淚光,彷彿看到和觸及到自己內在受傷的部分。正如那位家長,他後來發現不是不認同用邀請的句式,而是內心很擔心如果遭到孩子反對時而不知怎樣應對,同時承受家中長輩看到孩子房間凌亂不堪時,批評作父母的管教無方等惡言標籤。

我很想讓家長看見,對孩子的責罵很多時不是因針對其行為而刺激自己憤怒的源頭,實況往往是家長被那些伴隨自己成長而又從未被整理過的創傷所刺激而導致情緒失控。例如,家長從小被教導要發奮圖強才能出人頭地,不會被人瞧不起,於是,當看到自己的孩子稍為有懶散的跡象便會感到焦急、不耐煩,立時有孩子將來一事無成,長大後被人看不起的擔憂預想,結果是情緒失控至破口大罵收場。

要做到傷痛不代傳,那就要有自我省察的醒覺力,常常在那些挑動自己情緒的事情上多反覆思想,並嘗試學習了解自己在這些負面的感覺中,因為哪些不被滿足的需要而產生這些感受,但不需要急於去消除自己的憂患之處,反而要溫柔地陪伴一下自己那些受傷的經驗。當然這是一種生活操練的態度,人在心安的情況下,才能在不如意時仍能用用平靜的心境與家人保持好關係,建立「有傾有講」的溝通文化。如你正面對家庭的掙扎而需要聆聽一些新改變的方向,歡迎你致電專為家庭而設立的諮詢熱線﹕6010-4224,與我們分享你的處境。

「溫和的言詞帶來生命, 乖謬的話語傷透人心。」〈箴言15﹕4〉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我唔夠好!?

在多年與超過數百位家長及子女在接見室交談的歷程中,我發現他們被一句說話而陷入情緒的膠著狀態,那就是﹕「我不夠好!」我發現當人的內心出現這句話後,便會不其然地傾盡全力去討好身邊每一個人,結果兩敗俱傷收場。又因著這句說話,家長對管教子女不善的結果認定為「失職家長」,並自責沒有立下好榜樣而窒礙了孩子可發揮的潛能。而兒女們發現不及其他同學的聰穎而感到自卑、容易敏感老師是否刻意針對自己的動機,最後選擇安於現狀而欠成長的推動力,因為他認定自己是屬中低下水準的資質。這些都是當一個多麼令人乏力、痛苦的思考循環模式。

如果你正面對這樣不能自拔的難耐,我邀請你去想真一點,就是作為一個愛討好人的人,同樣地也是一個會令人失望的人,因為當你為討好別人而說「好」的同時,你也可能會讓另一方因著你說「不好」而感到失望。舉例來說,當你因應老闆加班要求而說好時,同時你卻不能討好你最愛的家人及自己,因為你已因著前者的討好選擇,而捨棄了陪伴家人的時光及自己可喘息的空間。那我們又如何避免跌入這一個自相矛盾的死局呢?最近,我向兩位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青年人(因這句話而不敢去找工作)提供一點建議。第一,我邀請他們去發現正努力去討好的人類中唯獨是忽略了一位,那就是自己。第二,接著又邀請他們留意有甚麼是自己感到有興趣去做的事,因為在這些興趣中會特別容易找到自己的強項。當人能發現自己的強項後加以培養,從中會不經不覺地建立一份自我能力感。最後,這兩位年青人想起自己原來仍有感興趣去做的事,於是下決心重新起步。其中一位很喜歡攝影,他在生活的小節中發掘不同的題材去帶出人活著有希望的信息。其後,在他們嘗試起步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強項而感到欣慰,因為他們第一次經歷真正為討好自己而作出合適自己的選擇。在這個自我重建的過程中,他們的父母是全力支持。

誰敢說你不夠好?我相信只有你自己,所以不要看輕這個自己的影響力。最近也發現,自己也會不期然地跌入這句說話的陷阱中,所以要持續做自我省察的練習,後來,我才發現這句說話來自考大學及工作階段時用來鞭策自己進步的金句,而如今的我,可以向這句說話告別了。其實,令自己感到舒服及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就是用微笑的平常心及感謝的心來看待自己仍有不夠好的那個部分,因為成長帶給我的好處超乎我想像。總而言之,若然你對我和好拍檔陳偉逢教練所推動的「成長家長」自我省察課程、一對一面談服務感到有興趣,歡迎致電專為家庭而設立的查詢熱線﹕6010-4224,獲取有關資訊助你成長。

「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詩篇23﹕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離開習慣性的無知

最近,聽家長訴說最多的心聲是自己無能為力去面對家庭的困局,包括丈夫將管教兒女責任推卸給太太,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躁動和用惡言來回應父母的意見,以及對教養仔女的角色出現疲態甚至是厭倦心態,從而徹底地被負能量所擊敗,並打消了昔日對家庭的憧憬。有家長問﹕「如果落入這樣的光景,我還有得救嗎?」我即時的反應是:「只要你仍然有發問這問題的動力,就代表你心中已有答案,就是你比一般人更想得到得救的方法。」我發現家長在面對教養孩童的事上,都犯了一個通病,那就是將自己處於一個「習慣性無知」的狀態,意即他們就算看見、聽見,經歷過當孩子被某種教導方法洗禮後,必定產生負面效果,但仍選擇繼續維持現狀,更沒有認真想過會否有其他可行性的選擇,這種懶得去諗、懶得去改變的心態就是一種習慣性無知。當人處於這種狀態時,他們的行為傾向是凡事知道少少已足夠,甚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雖知道應有一種更有效方法但沒有主動去尋找,而且知道有方法但認為無力執行,最後知道方法行不通仍繼續堅持己見。

很多家長也想在我這裡直接得著如何做的答案,或是對與錯的提示,但我最後發現他們也曾聽過不同專家的意見後,最終也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做法。這是因為他們未曾明白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不是在乎執行正確與否的答案,而是在乎是否願意給予雙方一起做實驗的精神,即能接受可以錯及給予等候成長的時間。成長就是關乎在人生中的意外發現,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讓自己感到活得實在和享受尋求進步為目標。最近,當我與三位年青人對話時,他們也表示很想變得成熟,但卻常被三種負面因素所拉扯﹕慣性依賴(甘願被動)、自設限制(認為無得選)、矛盾思維(想自由但又怕奮鬥的辛苦感)。

如果你的仔女正好有以上的行為展現,那我邀請你重新考慮,當務之急不是要如何改變他/她,而是雙方先建立一個好心情。有家長回應話自己已盡力給孩子好心情,就是買好東西來鼓勵他們進步,但這並不是提供好心情的方法,反之是在製造永遠不能滿足的慾望。我認為當雙方也能在平等身分、彼此尊重的關係中建立有傾有講的對話空間時,人才會感到輕鬆暢快。只要你從今天起減少向仔女講﹕「我想你…」而多講﹕「我想…,你聽完後感覺如何?」如你感到有興趣學習與仔女有傾有講的心法,歡迎你WhatsApp致6010-4224與我聯絡。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言13﹕20〉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每天向「謙虛」說聲好

最近與不同年級的小學生面談,起初想了解他們在疫情中預備復課時的困難,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向我請教﹕如何令爸媽不要再吵架。的確,很多父母及孩子來與我面談時,頭大半段時間也是聆聽他們互相吵架的內容,在整合時發現,他們的導火線不是來自問題本身,而是來自一些極具挑釁性的句子﹕「你成日都係咁…」「我錯晒啦!(全都是我的錯)」「如果不是你以前…」「你想我怎麼做才滿意呀?」當雙方也在意於運用這些輕蔑字眼作為對話的焦點時,會導致大家情緒決堤(被原始激動反應所控制),就是只聽偏激訊息而無法冷靜。最終,兩者也忘記起初走在一起作討論的原意,及至後來才發現為了「一口不憤氣」的感覺而造成難以修補的破裂關係,這些多麼令人感痛心及惋惜。

最近的思考是﹕我們即使意見不合,仍可做到有傾有講而不吵架呢?有很多家長告知,某些講座專家提醒要多包容和多聆聽,如至少聽完對方所想表達的全部內容,但自己在實踐時很難做得到。究竟問題出現在哪?我做自我省察的操練中發現,人的自私是破壞關係的核心,所以學習無私才能使關係得以成長。不過,人又豈能做到無私呢?於是我想到無私的行為是一個指引性的方向,它在提醒人要學習少一點「我」,多一點「你」。那又如何做到在看重自己的感受及需要之前,也不忘關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甚至放在自己之上呢?其實,我認為吵架是因為人將自己看得太過重要,所以不停地練習謙虛的素質才能做到「有傾有講」的關係。舉例來說,將雙方原來辯論式談話變成合作式談話,即明白將自己和對方的想法加起來,比自己單獨思考會更好,這就能互補不足及互相欣賞。我好多時都發現,當堅持自己的論點時,後來才知道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行為表現,因為堅持會令你聽少了很多客觀的資料而讓你變得主觀。因此,當你與對方就不同觀點在討論事情時,你能否學習說﹕「可能我的想法未太周全,不如你幫助我認識多一點,可以嗎?」

謙虛是最厲害的溝通武器,當人際關係去到最絕處時都可以靠這一點而反彈。我常提醒家長,當你愈跟孩子鬥嘴,各自愈想展示實力時,其實大家都是在浪費氣力,最終兩敗俱傷收場。一個人能謙虛,是令對方更容易接受,甚至會慚愧,因當人感到舒服而不是在對罵中產生難受的狀態,人才會有動力去處理問題,甚至因為好想繼續維繫這份舒服的關係,更會努力主動作出改變。因著你的謙虛就能得著對方的心,你願意與我從今天起一起操練謙虛的態度嗎?如你很想知道如何獲得更多操練的心法,歡迎你致電我所設立的家庭諮詢熱線﹕ 6010-4224作進一步了解。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雅各書4﹕1〉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看生命中的刺為成長的嚮導

作為一個「家長導師」的教練,我有一個信念,就是每位家長也有其獨特的毅力及高推動力去渴想改變。不過,我發現當學員們在執行父/母的角色時,因受到成長歷程中的「一根刺」所影響,原本想對孩子表達的好意,在遭到對方「駁嘴」的舉動後,卻陷入失焦狀態,最終惡評自己為失敗的父母。這根刺或是從小懷疑自我的存在價值、做錯事遭受體罰及不被原諒、做得好從不會被肯定及欣賞、因有眾多兄弟姊妹而被忽略,但渴想被愛卻總是失落而回等。每當他們知道這應對方法,只會帶來惡性循環的關係時,便會感到後悔但又不知應如何作出補救。每當我聽到家長這些常見的心聲時,一定會恭喜他們,因為這份不舒服的感覺,才能喚醒我們認真地去正視一直錯信的信念,而且更謙卑地在這不完美的現實中尋求成長,以及更能體諒對方同樣地需要給予等待成長的耐性。

我的成長,也有一根屬於我的刺,以前不覺得它的存在對自己有影響,但直到成為一個教練後,自我提醒需用認真的態度去對付那些成長中的刺,於是,這些轉化及整合,更讓我實在地感受到學員們自綁、未能跳脫的死穴處。回看自己的那根刺﹕對那些不飲水思源的人,特別感到情緒激動,例如一些自己提攜的學徒在相處歷程中沒有感激,只有反擊,我的內心都是憤憤不平及傷感。於是,在這個不被滿足的需要而產生的感覺去作自我省察練習後,發現首先要承認自我需要在付出努力後被肯定,這樣會使自己愈做愈起勁。然後,再撫心自問需要被肯定是否代表依賴或不成熟,繼而再給自己停留一會去感覺這份帶著好奇心(不加主觀批評及假設)而作出的提問。後來,我肯定自己這想法是基於人性的需要,因為人是群居而生,無論個人本性多堅強,也渴望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但因著這根刺,從小很少感受到被父母肯定的經歷,故需要繼續反省﹕「如果真的無人來肯定自己的努力,那又如何?」

於是,我終於發現一個遺漏了的成長概念,那就是﹕「我可以有被肯定的需要,但卻不能要求他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否則期望落空會導致再度傷痛而最終恐懼去愛及被愛,而唯一成為我最大的支持者從來都是自己。」當我想通後,便拿起筆來寫下欣賞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及貢獻。這種從生活中的不自在感去作自我察省的練習,是我與好拍擋陳偉逢教練共同推動的「重建一家人有傾有講」的家庭互動文化的基礎與關鍵。這種生活自省的習慣,能幫助我們建立從「自我責備」到「自我發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中,重新學習與自己做好朋友(愛惜自己),因為成長是需要不住增加自我認識及讓彼此互相認識,成為彼此的祝福。

如你也想學習成為一位家長導師,歡迎你致電家長熱線﹕6010-4224,可獲提供20分鐘免費網上諮詢服務。

「他卻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讓基督的能力臨到我的身上。」〈哥林多後書 12﹕9〉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偏見的威力

最近與拍檔陳偉逢教練在網上帶領一班家長作研討,從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認識個人風格,延伸到如何影響現在對教養子女的成效,結果發現,導致家庭關係崩壞的第一個元素,就是「偏見」。究竟偏見的威力有多大?你又知否自己原來一直被這些偏見控制而無力反抗呢?筆者曾經歷過這份無力感,那就是從被父母誤解的經驗中,明白到偏見是一種深刻的感情,比其他信念更難動搖。當時事情是這樣的,因第三波疫情的嚴重情況,加上所居住的大廈有人確診,故不同意媽媽去親戚家食飯聚會,就算我用一般討論的語氣來希望得到媽媽的明暸,但她也用氣憤來拒絕討論。我了解不快的因由,但令人訝異的是她仍舊認為我看事主觀來判斷今次的事件,而不是用我對疫情有客觀事實的看法作彼此溝通的平台。在我為無數家長提供面談諮詢的經驗整合所得,他們的偏見普遍來自焦慮作起始點,當那份難以動搖的信念萌芽而生時,彼此的行為傾向專找對方的錯。如未能及時自我覺察當下的負面情緒時,偏見會繼續被强化,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更多焦慮。

在這研討會中,不少家長發現自己的偏見形成是從小時候,以及長期被環境塑造所累積而來,例如有家長自醒分享﹕「長期以來,我的工作需要不停地解答顧客的提問,經常被追問,很多問題解完又再解,令人煩擾。後來,教練讓我明白自己雖然成長在一個富耐性的家庭,但卻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工作扭曲了本我。怪不得自己容易隨口答應孩子的要求,起初以為是所定的規限過於寬鬆,現才明白其實是『嫌講多句都感到煩。』」「我曾用過不同方法去勸導孩子做功課,但都不奏效,令人感到很大挫折。後來才明白,原來我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到大無論要提出甚麼意見都需要耗用不同的方法去爭取,自己的聲音常被忽略。成為一位母親後,當孩子好像聽不到我的聲音時,昔日被壓抑的情緒不經意地全發洩在孩子身上。」

以上兩位家長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引導他們從今開始做生活省察練習,多留意那些引發自己有不滿情緒的事件,然後給這情緒一個準確描述的感覺用字。當人愈能夠察覺自己真實的感受時,就愈可看清事件的真相。筆者認為兩個人有磨擦時,切忌用你對我錯的態度去作判斷,因為這最終只會帶來自責和失望。其實,這只是反映自己內在的需要和感覺未被滿足,而當你知道自己確實的需要和感覺時,那你可有兩個選擇﹕一是向對方傾訴,增加彼此的了解;二是接納現在,這接納不是指原地踏步,而是讓彼此更有空間去調整一個新的相處模式,令彼此相處更得到舒服的滿足。與其因要維繫強取而來的和諧而付上高代價,倒不如選擇去尊重每個人也有其獨特的風格,所以,只需謙卑地追求改進及自我調整而不是去改變對方。如你對這家長集思研討會感興趣,歡迎你致電60104224與我們聯絡。

「疲乏的人,我使他振作;愁煩的人,我使他滿足。」〈耶利米書31﹕25〉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好奇心的神秘力量

每次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時,我常自問此刻的我是否正與他們同行。雖然在過去20年累積了不少實務的家庭工作經驗,但我認為能與人同行的教練不是用腦袋為先,而是用心去聆聽過來人的真正痛處所在。所以,當每日做自我省察練習的時候,我最後也發現在難過的日子中也可找到一顆感謝的心,因為如果沒有這些讓自己經歷被家人打擊的挑戰,例如最近經歷被母親誤解的傷害,可能只停留在思維上完備、經驗上豐富的階段,但難以達知行上合一的境界。我發現,常存感恩的態度,能幫助自己聽到家長向我訴苦的背後藴含著大量的愛在其中。因此,我常提醒家長,縱然看見孩子頑劣及退步的行為,想起教導無方而產生沮喪的感覺,這並不代表自己再沒有能力去愛。有很多時候,這只著眼於我們到底有否努力去建立與孩子有傾有講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何謂有傾有講的重要關鍵,以及兩者如何表達將關愛對方的感覺和需要為先的重要。有一位媽媽,發現大兒子用手機將自己責備小兒子的情境拍成短片,然後傳給家中的一位長輩看。這媽媽即時的反應是憤怒、錯愕及不明所以,於是用質問及為了保護小兒子免受傷害為理由(不需成為討好那位家中長輩而成為磨心),要求對方不要再以身試法,但大兒子聽後卻一言不發,轉身把自己反鎖在睡房中。及後,我與這位母親展開對話﹕「當你向我表達以上事件的始末後,你發現自己現在的感覺是甚麼?你察覺身體產生了甚麼感覺?」「我突然感到有點呼吸困難和有壓迫感,好似一口氣將累積在內心的感覺全向大兒子爆發出來。」「你選擇在處理兒子的行為事件上,將一直不想講的家庭歷史包袱作為解釋自己對事件感到憤怒的理由,其實你想達到自己甚麼需要?」「我想大兒子了解我的痛苦,因我一直為了保護兒子而不與那位家中長輩開火。」「當你聽到自己有這需要的時候,你即時有甚麼感覺?」「我感到後悔,可能自己將個人對那位長輩的恩怨情仇轉移至兒子身上,不單未能保護他,反而令他有更重的心理負擔。」「你感到此刻的自己及兒子最需要的是甚麼?」「空間」。

以上的對話,我從沒有嘗試提供任何假設及預設的答案給諮詢人,我想讓她明白與人溝通是能常察覺有否給予彼此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空間,而不是急於去解決及改變對方的一個所謂不正確的行為。因為我相信每個人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就是擁有一份好奇心去探索不明所以的事情,可惜人隨著被「社教化」的過程而熄滅了對這份好奇心的渴求。我邀請你就在此刻為那些不舒服的感覺,留著一點空間並帶著好奇心去「好奇一下」它存在的意義吧!(備註﹕在這疫情期間,筆者也想為社會出一分力,如你想有一次免費網上諮詢面談服務,請致電6010-4224報名。)

「又要讓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你們蒙召歸為一體,也是為了這個緣故。你們要有感謝的心。」〈歌羅西書3﹕15〉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

EQ家庭接見室 之 自我療癒﹕感激有這個「我」

在這嚴峻的疫情困境中,香港人正面對愁雲慘霧的處境,但我卻經歷到不一樣的現象。有一次,當我走到大廈外門,推開大門時稍停腳步,想等讓迎面而來的路人甲先行進入,這位陌生人即時對我說大家在這情況下大家應守望相助,然後提醒如去街市買餸,選非人多的時段去較好,要保重身體。我很珍惜這短短的說話,因令我重拾失去已久的好鄰舍親切感。我相信在這世紀疫症的陰霾下,我們獲益最大的人生鍛鍊,就是促使人暫緩腳步去學習,與那個日以繼夜並一直盡忠職守地守護著「這個我」的自己好好對話。在曾接見不同的家長中,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發現,就是開始愈來愈不認識自己及枕邊人,例如雙雙忘記對上一次兩夫妻彼此談心究竟在何時;甚至有一位妻子告訴我,丈夫突然提出離婚,令她百思不得其解。我發現,很多人是活在一大堆別人的期望之中,而太長時間忽略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一對連關注自己的身心靈需要也冷漠的父母,又怎能會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內心感受及需要呢!

最近,聽一對朋友的聊天,A君表示需要B君在他想不通的事上去聆聽他的需要和感受,但B君卻回應他說﹕「你是做助人自助的專業人士,我又何德何能去處理及回應你的需要及感受呢!」A君聽後感到很不快樂。及後,我邀請及陪伴A君嘗試與這種內心不快樂的反應對話,並細心去聆聽這反應是想同自己講甚麼。在這自我對話的過程中,A君發現原來這種不快樂是來自對孤獨所產生的恐懼感,因為A君明白自己是需要與人連結才能得著力量,所以他了解在與B君的對話中,自己的需要並未得到滿足而感到失落。如此看來,A君認為不應該去埋怨B君的回應,因為B君表達這句說話亦可能有正面的意思,就是看得起A君有能力及其成熟度,並相信他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反之,A君應先承認及正視自己有這樣的需要,如被信任的同伴打氣及支持,並可以坦誠地向B君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只要你願意與自己的不舒服感作定時對話,就會發現有很奇妙的自我療癒果效。故此,當你陷入一團糟的狀態時,請不要怕這種混亂,因為如果你能借力打力,它們會是一份禮物,就是讓你有一種醒覺。如果你願意在這醒覺之中停下腳步,並去作深層的對話,獲得的平安一定相比活在安逸之中更巨大,因為你能看見一些沉澱已久的廢物如何在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令自己不能發揮應有的內在潛能。如你想學習如何透過自我對話及自我省察來尋找自我導向的能力,歡迎你whatsapp 致6010-4224作了解。很多人認為,生存是為了尋找人生意義,但我卻覺得,真正尋找的是一種人生活化的經驗,就是從生活中找到真體驗,即是那個內心深處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引發共鳴,從而讓我們能為真正活過,並活出表裡一致而感到狂喜。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數記6﹕24-26〉

馬君蕙
家長EQ課程訓練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