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金齡 之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陳老師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學數學教師。因為他對教學很有熱誠,故此非常受學生和同事尊敬。近年,他發現自己要解決一些複雜的數學問題時感到困難。這是他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從未遇到過的情況。開始的時候,他以為自己只是隨著年紀而退化,可是他發現自己慢慢連一些較為簡單的數學公式也不容易記起,他才開始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日子慢慢過去,家人更發現他的語言能力也逐漸下降,而且性格也出現了一些改變。陳老師平常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現在卻變成一個很容易變暴躁的長者。在社交上,他表現出很多不恰當的言行,例如不恰當地說話和隨便評論其他人的外貌;這是他年輕時,從來不會發生的事情。因此,家人便帶陳老師去見醫生。

醫生臨床診斷陳老師患有認知障礙症。不過,由於陳老師的年紀較輕,除了常規的檢查外,醫生需要作更多檢查去推斷認知障礙症的成因。陳老師接受了額外的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出他的額顳葉活動和新陳代謝較正常的人少,他非常大機會患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主要影響大腦的額葉(Frontal lobe)和顳葉(Temporal lobe),這些區域的關鍵在於語言、情感表達、性格,以及判斷力等功能的調控。此症與阿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等其他認知障礙症有所不同,它通常於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期間病發。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的主要症狀包括行為變化、語言障礙和情緒問題。行為上的改變可能表現為社交行為不當、冷漠、缺乏自我意識,以及有重複行為。語言方面,患者可能會經歷理解或語言表達困難,甚至語言能力逐漸減退。情緒問題則表現為情緒波動、抑鬱或焦慮,這些症狀對患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影響十分之大。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是早發性的認知障礙其中一個主因,大部分額顳葉認知障礙症都是突發性;但有研究指出,也與遺傳有關。暫時來說,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尚未有特定的治療,主要是使用藥物處理認知障礙相關的症狀。至於陳老師,他被診斷患這個病症之後,便決定提早退休,並且與家人和律師商量往後的照顧和財產安排。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健康金齡 之 常見對精神科的誤解

在過去數十年,除了身體的健康問題之外,大家慢慢開始著重精神健康。因此,有很多在不同崗位為大眾精神健康工作的同工都會用不同渠道去推廣精神健康。關於精神科疾病,還需要很多努力去繼續作公眾教育,令大家減少對精神病患的歧視,從而令人及早求醫。以下是一些關於精神科常見的誤解,尤其是在長者的年齡層。

老年抑鬱是正常的老化過程?

有些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感到悲傷或抑鬱是正常一部分。雖然老年人或會面臨多種可能引起悲傷的事情,例如健康出現問題或失去同伴,但抑鬱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可以並應該接受治療的狀況。

精神病是個性有弱點的表現?

有些長者可能認為精神病是個人意志力不足或個性上有弱點。這種觀念忽略了精神病的生物醫學因素,例如遺傳、大腦傳遞物質失衡等。這種誤解可能導致病患者避免尋求幫助,令病情惡化。

長者應該能夠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這種觀念很多時在男性之中出現,他們認為情緒問題應該用自己的方法或者資源去處理。但是要留意,如果情緒問題持續影響生活,非常建議患者盡早找專業人士協助。

精神病患者是危險的人?

這是一個普遍的誤解,以為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潛在危險或暴力。實際上,絕大多數患有精神病的人並不危險,更多病人有自我傷害的風險而不是對他人構成威脅。另外,精神病有不同種類,常見的情緒病對他人造成危險的機會少之又少。

精神病只會影響年輕人?

許多人認為精神病主要是年輕人的問題,實際上精神健康問題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長者。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變化可以增加某些精神病出現的風險,例如認知障礙症等。

隨著科技進步,大家會運用不同的平台去推廣精神健康。筆者近來也嘗試運用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藉著製作一些短片去講述精神科的疾病。頻道名稱「心大心細」的由來正是源於市民對精神健康的疑問。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追蹤和訂閱。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健康金齡 之 認知障礙與情緒行為問題

認知障礙症現時十分普遍,70歲以上的長者接近十分之一人被診斷為認知障礙,85歲以上的長者比率更高達三分之一。短期記憶受影響是認知障礙症常見的症狀,當然能力退化到一定程度,情緒及行為問題便會陸續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不單令照顧者增添不少壓力,甚至可能令患者個人置身於危險當中。因此,如何處理患者的情緒及行為問題?也是常見並須關注的課題。

首先,要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視覺和聽覺,要為他們佩戴適當的眼鏡和助聽器;改善他們的感官,讓他們接收到正確的訊息,大大減低他們出現錯覺的機會。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的時候,使用簡單、直接和平靜的語言,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與他們保持眼神接觸和運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可以令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事實上,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也是十分重要。認知障礙症患者有時會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想法,例如常常指控家人或聲稱家人偷了他們的東西。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最主要是短期記憶衰退。如果跟他們爭拗,很多時候都徒勞無功,因為患者很多時候對這些想法深信不疑。如果持續爭論,只會令事情更加糟糕。應對的方法就是順著患者的思路,如果他們表達不見東西了,可以考慮陪伴他們一起尋找物件。有些時候,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會去做其他事情,並且忘記了剛才不見東西的想法。

不過,當患者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非常嚴重,並且不能以溝通的方式去解決,便需要藥物介入。精神科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一些穩定情緒的藥物,以平復他們的精神狀況。這些藥物不能根治認知障礙症,但是可以減低患者因為情緒及行為問題而出現的風險。

情緒及行為問題在認知障礙症中十分常見,一般會先嘗試用非藥物的方法處理。以冷靜而且清楚的溝通方式,可能已經足夠穩定他們的情緒。當行為問題嚴重並為患者帶來危險的時候,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控制。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健康金齡 之 認知能力都可以儲備?

相信很多人都有儲蓄金錢的習慣,原來認知能力都可以儲蓄。在認知障礙症的研究中,科學家曾經試過解剖臨床上患有阿茲海默症(Alzherimer’s Disease屬於六成多認知障礙症的起因)的病人的腦部。他們發現,有些病人在病理上腦部受到不尋常的蛋白嚴重破壞,可是在臨床上,他們所患的認知障礙症的嚴重程度卻不是很高。因此,科學家提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這個概念。

認知儲備是指大腦抵抗神經病理損傷的能力。這種能力取決於病發前已存在的認知處理方法、腦袋受損時的補償機制,又或兩者的結合。當這種儲備越多,即使腦部受損,臨床上的表徵也較輕微。故此,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增加這一種儲備。研究總結出以下幾個可以增加儲備的方法:

教育:更高的教育程度與更多的認知儲備呈相關的關係。

職業:涉及與人或數據有複雜互動的工作,與更多的認知儲備相關。

社交:越多社交活動,令人有越多認知上的刺激,從而增加認知儲備。

運動鍛練:定期進行運動對大腦健康有益處,並可能通過促進新腦細胞生長,以及保護現有的腦細胞,增加認知儲備。

思考鍛練:通過桌上遊戲、閱讀或其他方面的思考、刺激活動,可以幫助增加認知儲備。

學習多一種語言:使用多過一種語言的人平均較遲發生認知障礙症,這可能與較高的認知儲備有關。

雖然有認知儲備這個概念,但是暫時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法去量度認知儲備的量。不過,認知儲備這概念可以令年輕人和中年人知道,認知能力可以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進行儲備。到老年的時候,雖然腦細胞因不同原因受損,藉著認知儲備可以減輕臨床上的病徵。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治療認知障礙症有新藥?

相信大家都知道,認知障礙症是一種到目前還是無法根治的疾病。我們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能夠延緩記憶衰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最後一種治療認知障礙症的口服藥物,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在這段時間裡,並沒有任何新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認知障礙症。然而,在2021年有了改變。FDA批准一種新的藥物用於治療這病症。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這種新藥,我們首先要明白認知障礙症的成因。

在認知障礙症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常見的情況。這種病症的一個主要成因是β-澱粉樣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簡稱Aβ)過度累積。在正常情況下,這種蛋白質會被大腦的機制清除。不過,對於阿茲海默症的患者,這些蛋白質卻在大腦中形成異常沉積,並形成斑塊(Plaques)。這些斑塊會損害神經細胞,從而導致認知能力逐步下降。

基於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就是針對β澱粉樣蛋白的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治療。單株抗體是一種特定的抗體,可以精確地識別並結合特定的目標(比如β澱粉樣蛋白)。單株抗體治療的原理是利用這種抗體來清除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從而減緩或阻止阿茲海默症惡化。

近年針對β澱粉樣蛋白的單株抗體治療已經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為現有的藥物治療增加了選擇。Aducanumab和Lecanemab分別在2021年和2023年獲得FDA批准,成為首兩種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治療藥物。根據Lecanemab的數據,藥物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約有2.5至3.1年。

不過,這一類新藥也有副作用,包括輕微腦出血和腦腫脹;所以在接受治療期間,要定時接受腦部磁力共振檢查。除此之外,接受藥物需要通過靜脈注射而不是口服。藥物的價錢是昂貴的,以Lecanemab為例,便需要$26,500美元一年。

雖然如此,單株抗體治療的確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了希望。目前,還有許多其他針對澱粉樣β蛋白的單株抗體的研究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希望能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體,而總是保養顧惜。」(以弗所書5:29)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日落症候群

何婆婆患有認知障礙症,日間的情緒尚算穩定;但家人注意到,每當黃昏時分,她的情緒就開始起伏不定,甚至大喊要回家,要尋找自己的父母。這些現象與何婆婆患有認知障礙症有關,是「日落症候群」(Sundowning syndrome)的症狀。認知障礙症患者中,有高達25%的人會出現這種症狀。

日落症候群常常發生在傍晚和晚上,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這些時候出現情緒波動、不安、焦慮、遊走和幻覺等症狀。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有攻擊行為。患者出現這些現象,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的腦部產生了病變,影響了他們的生理時鐘和作息時間,而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因此降低,導致他們容易情緒波動。再者,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年紀一般較高,他們的視力和聽力衰退,再加上黃昏光線減少,令他們容易混淆周遭的事物和物件,進一步引發日落症候群出現。

避免出現日落症候群,首先要試著了解長者的需要,例如他們是否感到身體疼痛、需要去廁所、口渴或飢餓等;因為這些生理需要也可能是引發行為問題的原因。另外,嘗試改善環境,例如開燈讓室內有足夠的光線,特別是傍晚時分,讓長者看清楚周遭的環境。同時,可以播放長者熟悉的音樂,讓他們放鬆情緒,喚起熟悉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作息安排上,早上可以安排長者到長者地區中心參與活動,讓他們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下午較晚的時間,應避免讓長者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影響他們睡眠。

如果上述的方法未能有效處理日落症候群,而這些情緒與行為問題對長者自身和其他人產生危險,就應該盡早尋求協助。當一些非藥物方式未能處理這些情緒行為問題的時候,便要考慮使用精神科藥物。在平衡風險和利弊之後,可以考慮使用不同種類的精神科藥物,例如認知障礙症藥物、安眠藥或鎮定劑、抗抑鬱藥或者抗思覺失調藥物等等。

日落症候群是認知障礙症的其中一種情緒行為問題,照顧者要留意長者是否出現了這些情況。理解日落症候群出現的原因,可以減少對患者症狀的誤解;而適當的處理方式可以減低症狀對長者和其照顧者的風險。

「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都當受讚美。」詩篇113:3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無事獻殷勤?(下集)

上期我們談到八十多歲的黃伯伯被社工帶到門診,並且懷疑他被一位身分不明的女士侵吞財產。有見及此,我和社工決定為黃伯伯申請緊急監護令,並以信件形式通知銀行,表示黃伯伯沒有精神行為能力處理財產,要求凍結他所有銀行戶口,避免再有財物損失。社工也代表黃伯伯到警署報案。經過多次專業會議後,黃伯伯的個案被確定為一個「虐老個案」。

虐待長者(簡稱「虐老」)不僅包括身體上的傷害,心理、財產虐待和疏忽照顧都被視為「虐老」。根據社會福利署(簡稱「社署」)的數據顯示,虐老個案每年平均有五百宗;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數字下降至四百宗左右。其中身體和心理虐待佔整體個案八成,接著便是侵吞財產。然而,這些數字可能並未真實地反映虐老的情況,原因可能與我們的文化有關。

首先,許多長者可能並未察覺自己的經歷屬於被虐待。即使他們認知到這點,他們可能不敢承認自己是受害者。他們可能將被虐待的情況視為家庭糾紛或性格不合,有時他們可能認為是自己的報應;加上「家醜不出外傳」的觀念,他們不會告訴其他人遇到甚麼事情。有些長者特別容易遇到被剝削的情況,特別是身體和認知能力下降的長者。缺乏親友和可信賴的人在身邊的長者,被利用的機會會增加。黃伯伯的個案就是一個例子,他長年獨居,沒有親友探望,認知障礙症減低了他的辨別能力,所以才會對接近他的那位女士言聽計從。

要留意身邊的長者有沒有被可疑人士「無事獻殷勤」?不妨定期探望他們,了解他們近期的生活狀況;留意無緣無故地接觸他們的任何人,某人是否曾帶他們到某些地方,例如律師樓和銀行等等。要留意他們的銀行存摺、身分證、圖章等等,有沒有被人取走?如果有需要,可以到警署報案或到附近的長者地區中心尋找社工協助。

至於黃伯伯事件,由於被界定為「虐老個案」,「社署」會作出更緊密的跟進工作。由於繼續居家生活可能對黃伯伯構成危險,經過一番勸說後,他才接受「社署」的安排,到老人院舍繼續生活。監護委員會也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作為黃伯伯的監護人,確保黃伯伯的資產可以令他安享晚年。

「白髮是光榮的冠冕,走公義的路就會尋見。」(箴言16:31)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無事獻殷勤?(上集)

黃伯伯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第一次來門診的時候由社工陪同。今次他來求診的目的是應社工的要求,社工要求精神科醫生填寫一份申請監護令*表格。黃伯伯沒有兒女,太太在十多年前已經過身,而兄弟姊妹早已移民外地;所以他在香港基本上沒有任何親人。幾年前,鄰居見他的認知能力和照顧自己的能力逐漸下降,便通知附近長者地區中心的社工多加照應。由於社工已經跟進黃伯伯數年,了解他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他只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日常打掃家居和預備食物的能力已失去,要倚賴長者地區中心的送飯服務。

為甚麼要申請監護令?社工告知,近日有一位女士經常探望黃伯伯,並噓寒問暖。自然地,黃伯伯對這位女士產生好感。無論這位女士提出任何要求,他都滿足她,特別是在金錢和禮物上的要求。令社工更擔心是這位女士搬進去黃伯伯的家居住,並提出和他結婚,正式當他的太太。社工非常擔心黃伯伯被這位女士利用,所以決定為他尋找精神科醫生的評估報告。看看有沒有需要為他申請監護令,以及評估他是否有能力作出結婚的決定?

第一次在門診看見黃伯伯,他非常友善,但卻記不起診症當天的時間、日期和地點。替他做了一些正規的認知評估,他的認知能力的確明顯下降,在認知障礙症的範圍之內;而且他的記憶停留在數十年前,例如他說一碗雲吞麵只需要港幣五元便買到。即使陪診的社工已跟進了他一段時間,黃伯伯也認不出他。

問起那位女士,他隱約記得女士對他很好,所以他認為不能白白接受別人的恩惠,要給她一個名分。之後,我問他怎樣稱呼那位女士?他猶豫了很久,原來他連她的名字也記不起。追問之下,原來他不知道他們認識了多久,也不知道女士的年紀和背景等等。

社工給我更多資訊,他留意到黃伯伯的銀行戶口在過去半年被提取了十多萬元,而他記不起這些錢用在哪些事上。上述情況都令我和社工很擔心……

(待續)

*監護令:主要用於精神上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士身上,監護委員會會委派監護人,幫助病人決定一些事務,例如居住地方、處理財產和簽署手術同意書等等。監護令的申請表格需要由一位註冊醫生和一位認可的精神科醫生填寫。社工也要提供一份背景報告給監護委員會參考。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https://www.bigheartsmallheart.com/dr-lai-cl

耆樂悠然 之 「人老咗就⼀定乜嘢都唔想做?」 了解長者抑鬱症

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機能便會慢慢退化,但如果長者慢慢對身邊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的話,便要留意長者是否有抑鬱的情緒?隨著人口老化,長者的情緒健康是十分值得大眾關注。根據《香港長者自殺成因的跨專業研究》報告顯示,長者自殺率超出受較多人關注的青少年自殺率約一倍。在香港,每2.3名輕生者中,就有1位是長者。

長者抑鬱症與一般成年人的抑鬱症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長者可能出現悲觀、沮喪、無助和失望等情緒症狀,但這些症狀可能比較不容易察覺;其次,長者可能會有較多食慾不振、失眠、疲勞和腹痛等生理症狀。此外,抑鬱的長者可能不願與他人互動,會遠離親友,經常一人待在家中,導致社交孤立。

腦部退化是長者抑鬱症的其中一個成因,他們的神經傳導物質可能發生了變化,繼而影響情緒。除此之外,長者也經歷不同的生活轉變,例如親友離世、退休、經濟問題和疾病(特別是一些長期的痛症)困擾。有些長者甚至要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例如要照顧年長的伴侶或者沒有自理能力的兒女等等。

如果抑鬱症沒有獲得妥善處理,長者的身體機能或許會受到影響。試舉例,長時間食欲不振和對日常外出活動失去興趣,這樣便會增加長者肌肉流失的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動,使他們變得緩慢,令他們站起來、上落梯級、提舉重物,甚至處理家務都感到乏力;而且,缺乏了社交生活為腦部帶來的刺激,長遠也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對於長者抑鬱症,抗抑鬱藥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服用抗抑鬱藥後,長者的情緒可以在數星期內有明顯改善。除了用藥物幫助,鼓勵他們到不同地方(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參加社交活動和擴大社交圈子,也是一個減輕抑鬱情緒的方法。

總而言之,如果發現長者常常悶悶不樂和甚麼也不願意去做,便要留意他們是否患有長者抑鬱症?如果能及早察覺和應對這個問題,長者便可以享受更豐盛的晚年。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使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耆樂悠然 之 銀杏

許多年長的朋友都會擔心自己可能要遭受「認知障礙症」(以前稱為「腦退化症」)的困擾。因此,市場上出現了各式各樣聲稱可以助人延緩記憶衰退的產品,其中一種常見的產品就是「銀杏」(學名:Ginkgo biloba)。銀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植物,在香港等地,人們經常用銀杏煮腐竹糖水,只是它被稱為「白果」。目前,市面上有各種不同形式的銀杏葉提取物,價格從幾十元到過百元不等。

銀杏在實驗室環境下(In vitro)被認為具有抗氧化特性,有人因此提出,它可能對治療各種血管問題及減慢記憶力衰退具有一定的益處。然而,在臨床應用中,銀杏在預防或治療認知障礙症方面的數據表現並不理想。在一些規模較大且可靠的研究中,銀杏對認知能力並沒有顯著療效。除了療效有限之外,服用銀杏還需注意其副作用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有些報告指出,銀杏可能會增加腸胃出血和腦出血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正在服用阿士匹靈(Aspirin)、抗凝血藥物(例如華法林Warfarin)及一些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的患者。儘管銀杏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益處,但在認知能力方面的療效並不明顯。因此,在考慮服用銀杏前,最好先向醫生或藥劑師諮詢意見。

值得一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飲食對預防認知障礙症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也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與他人互動可以促使大腦保持活躍,並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參加社區活動、義工服務,以及與他人分享興趣愛好,都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此外,持續學習也對預防認知障礙症有積極作用;學習新技能、習慣或語言可以激活大腦,提高思維能力。不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成功感,並幫助預防記憶力衰退。

總的來說,雖然銀杏對認知能力療效不明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認知障礙症。在考慮使用銀杏或其他補充劑時,最好先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以確保其安全和有效。同時,也要重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保持社交互動和終身學習等,以全面提高生活質素來預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氣力是年輕人的榮光,白髮是老年人的輝煌。」箴言20:29

黎智麟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