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牧語~鋼琴家吳純的故事

默想經文:
「現在常存的有信、望、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

愛是最大的,因為愛是直接影響著人的一生,這影響也巨大得難以估計。從春暖到冬寒,從早晨到黃昏,愛永不止息。

他的名字叫吳純,是中國四大青年鋼琴家之一(他們是李雲迪、吳牧野、朗朗和吳純),更是唯一的一位獲得三個國際博士學位的人。他的風格被譽為有蕭邦的優雅和李斯特的熱烈。

他生於中國湖北武漢,在單親家庭長大。每一天,母親都在迎戰生活。母親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獨力把兒子培育成才;他還未夠五歲,便把他送進音樂學院就讀。兒子也不負所望,天賦加上努力,他獲獎無數。

1997年香港回歸,吳純代表湖北,遠飛香港,參加一場全國性比賽。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通往國際舞台之路。母親努力地為兒子籌募經費,對他自然是寄以厚望。誰知這次他並沒有如期得獎。母親知情後,深知此事對兒子打擊很大,於是便打算親自到機場接機,以表示支持。然而,她手中的錢不足以雇用出租車遠赴機場,於是她花了一塊錢坐了一程公共汽車,然後步行了十五公里的高速公路,終於到達機場。這時,她才知道飛機延誤了。唯有餓著肚子等待。終於,久違了的兒子走了出來,竟然看見母親在候機大堂等他,大為愣然。

這時,母親只在說:「兒子,我不會怪你的,我們一起找出這次在哪裡出了問題,然後重新開始。」得著母親的肯定,吳純繼續他的鋼琴夢。翌年,他獲烏克蘭國立音樂研究院邀請前往深造。之後數年,他共獲十六個國際獎項。

名氣如日中天,他卻回歸祖國,報效母親的恩情,並於北京現代音樂學院任教,更是清華大學特約教授。他母親吳章鴻,被北京電視台推舉為「讓你感動的十大中國母親」之一。

深度反省:這是一個堅毅母親孕育出優秀生命的故事,更打破了單親家庭的孩子不能出眾的宿命。

事實上,強大生命的特點,便是愛心滿滿。愛心把世上一切寫上「路不通行」的路牌都去掉;愛心是連結生命的紐帶;母愛更是。

心靈禱告:多謝主祢那不離不棄的大愛,求主賜我一顆堅毅心,活一個榮神益人的生命。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人生的取向

默想經文:「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聖經和合本》(哥林多前書10:23)

「凡事都可行」是受書人引以為傲的話。他們享受靈裡的自由,卻不顧是否能造就別人,以能愛人如己。所以,作者保羅先引用受書人的話「凡事都可行」;然後糾正,以「但不都有益處」「但不都造就人」作出提醒。

話說:有三位好朋友識於微時,大家性格相若,不過迷惘於未來。於是相約前往山之深處,尋找高人,指點江山。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高人願意接見他們。高人問他們三人所謂何事?三人說明來意,高人如此回覆:

「正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好人最多能活七十歲,壞人也最多能活七十歲。你們細想其中的玄妙吧!」

三人一起離去,各自揣摩其用意。

第一人想「高人說了三次七十歲,明顯是要告訴我們,人生苦短,必須好好地活一生。」於是,他發奮圖強,努力向上,成就非凡;更回饋社會,造福多人,成為社會的大善人。

第二人想「高人表示,好人和壞人都只能活七十歲,既然如此,我還是只求穩定過活好了。」於是,他活在自己的安舒區中,終其一生。他的一生,平凡得可以。

第三人想「高人已表明,人生的結局都一樣。那麼,人生便應該盡情享受才對,說甚麼好人壞人,都是多此一舉的。」於是,他隨性而活,但求利己,做盡壞事。他後來被捕,下到監獄服刑。

第三人刑滿後,三人已是暮華之年;重聚時發現大家都變了很多。在他們仔細考量和研判下,才發現不是昔日高人的話左右他們,而是他們對高人的話的詮釋,決定了他們的一生。

深度反省:人對事物的詮釋,敲定其人生軌跡。詮釋角度其實反映了其本來的人生取態。聖經的教導,不論是新約或舊約都表明了愛神和愛人是安身立命之命門。憑這兩種向度,已足夠指點我們的江山。

靠著主,我們必須修直我們心裡的道路。一條本來是崎嶇,且幽暗的小徑,變成光明亮麗的康莊大道;一條以愛為本的王道。

請記著,你的格局(即取態),決定你的結局。

心靈禱告:求聖靈光照我,讓我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並請潔淨我的心,好叫我看事物看得清楚,不致活得愚蒙,誤己誤人。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榮耀與代價

默想經文:
「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又飢又渴,衣不蔽體,又挨打,又沒有棲身的地方……直到現在,人還是把我們當作世上的垃圾,萬物的渣滓。」《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前書4:11-13)

「我們」是指保羅及眾使徒,他們活得坎坷,居無定所,更被人欺凌唾罵,實在難堪。然而,這便是作主僕人要付的代價。

要得到生命的冠冕,是要先背著主的十字架。人生要有所成,付代價是必然的事。

且看以下一個歷史故事:

法國在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後,十九世紀初出現了一位軍事奇才,名叫「拿破崙」。

拿破崙曾兩度稱帝,在位時多次把強鄰打敗,經常以少勝多;甚至歐洲聯軍也不是他的對手。他的拿破崙子弟兵中,炮兵團名震遐邇。

傳說拿破崙的精力驚人,每天工作十五、十六小時。他曾在一天內發出超過一百條命令和指示,整頓軍紀,處理政務。當時的法國國民都以他為榮,更以能服侍他為人生最榮耀的工作。

留意以下一段他的逸事:

拿破崙的秘書病了,他要請一位書寫秘書,結果陸軍部成員沙羅先生獲選。沙羅先生感到榮幸至極,興高采烈地上任。第一天上任,他進入皇宮,見到他的上司。拿破崙要他坐下,然後開始口授自己的想法。

沙羅努力並留心地聽,發現拿破崙常常自言自語,更指手劃腳,常常發出一些含混不清的低語。沙羅實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記下他說出來的話。

不久,拿破崙稍停下來,便對他說:「給我重述一遍。」沙羅其實還未下筆,他望著眼前空白的紙,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拿破崙看他竟然沒有寫下任何字,便勃然大怒,如獅吼,暴跳如雷。沙羅幾乎被嚇破膽,連椅子還未坐熱,便連滾帶爬地逃離皇宮。事後,他病了多天,每想起這事仍然猶有餘悸。

後來,沙羅才知道前任秘書是以速記的方法,盡量寫下拿破崙口授的說話。若有含糊之處,便自己作出推敲,按著上下文理的授意,填補空白,組成句子,秒速整理草稿;然後讀給拿破崙聽,經他簽名後便代他發放出去。

深度反省:榮耀得來並不容易,付代價是必然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作好準備。當主耶穌在榮耀中降臨時,我們也有份於那榮耀,這是真的。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正因為這樣,活在當下的我們,也需要付出,起碼是對等的代價?

為了回饋主的大愛,為了換來將來莫大的榮耀,保羅等人甘願經受各種苦難,甚至願意交付生命。我們又如何?

心靈禱告:求主加強我那奮鬥的意志,壯大我的胸懷,好叫我活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好預備將來永活在榮耀裡。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致勝心法

默想經文:
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 (腓立比書4:13)

人是有限的,因為我們是被造之物;環境和別人也非我們所能改變。然而,肯定的是,若我們願意改變自己,更願意接受造物主的扶助,就如使徒保羅所肯定的,我們凡事都能作

有一位醉心武術的年青人,遍尋名師,終於找來一位高人,跟他習武。

經過多年練習,年青人學有所成,奉師傅之命,參加全國武術大賽。比賽的過程,師傅都來觀賽。他表現果然出色,把眾對手一一打敗。但是到了決賽,對手非常強大,幾乎是無懈可擊。他們對打了近一百回合,不分勝負。

在休賽期間,年青人追問師傅,到底如何才能擊敗對手?他在觀賽中,有否發現對方的破綻?

想了片刻,師傅一言不發,走到後園的沙地上劃了兩條等長的直線,然後對他說:「兩條直線代表了你和對手二人,這條是你,那條是對方,可見你們是旗鼓相當了。」

師傅續稱:「如果你能找到方法,把這一條代表他的直線縮短,我便告訴你致勝之道。」師傅加上了這一句:「但是有一條件,你必須遵守的,便是:把這代表著對手的線縮短,方法是不能撥弄地上的沙。」

年青人想了又想,在深思中總想不出方法。不久,師傅前來,搭著他的肩膀告訴他:「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把那條代表自己的線段延長。在對比下,對方的線便短了。」說白了,致勝之道,是令自己變得更強大。

深度反省:在人生的路上,過了一關還有千重關;千難之後,還有萬難,真可說是困難重重;在事奉的路上更是如此。要能排除萬難,致勝法是專注於自己生命的成長;包括在學識和品行上,好讓自己成為有德、有能的人中之傑。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能要求人生事事順當,卻可以要求自己事事盡心。總言之,環境難於改變,別人的改變也非你我能掌握;然而,靠著主,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力求進步,碩果可期。

心靈禱告:主啊,我甚願活出有強大生命的人生。靠著祢復活的大能大力,我可以做得到。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看別人比自己強

默想經文:「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和合本》(腓立比書2:3-4)

為了建立與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截然不同的信仰群體(即教會),保羅對他親手建立的教會努力地教導合一、同心的功課;藉此對比當時四分五裂、階級分明、貧富懸殊的羅馬社會。

在這裡保羅提出了其中的兩大套路:

一、看別人比自己強 (即欣賞他人的優點)

二、顧念別人的事 (即體諒他人的難處)

在一職場講座裡,有兩位信徒,分別講述他們於職場的見證,目的是要告訴眾人,如何能在職場中安身立命。

第一位是公司老闆。他表示自己雖然是老闆,但是非常尊重下屬。原因是他自知下屬所作的工作,他不在行。他的下屬在那一個領域中,明顯比他更有經驗。再者,有些工作領域,他絕對是門外漢。故此,他必須要「看別人比自己強」。儘管是下屬,也要如此看待他。

第二位是打工仔(即普通員工)。他明白老闆其實也很辛苦,因要面對整盤生意的要求和壓力,還要日理萬機,作很多決定。有見及此,他學習盡可能不再增加老闆的壓力。如果有建議,都是語調婉轉,並且接受他聽完後,也不一定採納他的意見。這無疑是另一個「看別人比自己強」的例子。

深度反省:保羅教導教會,「各人要看別人比自己強」。既然職場如此,教會更當如此。

「看別人比自己強」是人生取態,這取態是建基於「我OK,你也OK。」

人必須明白自己是神所疼愛,為神所揀選和拯救的對象。因此,在神的眼中很重要。至於別人,他們都有著神的形像,是父神所造,按著祂的聖命活在世上,故很值得尊重。

按此了解,尊重別人便是尊重神了!

心靈禱告:愛我的主,如果祢對我是如此的恩重如山,我對別人亦應如此,這只是一種回饋。但是,求祢給我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因為愛是要恆久忍耐的。事實上,祢對我的愛便是這樣。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瞎眼的危機

默想經文:在論及人要有屬靈的辨識能力時,耶穌如此說:
眼睛是身體的燈。因此,如果你的眼睛健全,全身就都明亮;如果你的眼睛有毛病,全身就都黑暗。如果你裡面的光其實是黑暗,這該是多麼大的黑暗哪!」《環球聖經譯本》(馬太福音6:22-23)

在此,猶太文獻《塔木德》(Talmud)有以下一個故事:

有一名瞎子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趕路。路上黑暗,沒有街燈照明,一片矇矓。瞎子一手拿著拐杖探路,另一手提著自己的燈。

他遇上了一位路人,這路人覺得奇怪,便問他說:「請問你是失明人士嗎?」

他回答:「是,我看不見東西。」

這人追問:「既然你看不見東西,為何還提著燈?」

瞎子回答:「我雖然看不見光,但我知道在黑夜中有光照明是很重要的。」

這人感到不解,再追問:「但你邊提著燈,邊拿著拐杖探路,你不感到不方便嗎?」

瞎子回答:「其實,我提著燈,不單是為別人照明,別人也因而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意外地把我撞倒。」

深度反省:這瞎子的肉眼看不見東西,但心中的眼睛卻沒有瞎,其可稱為「心眼」。活在世上,不少人眼睛沒有瞎,「心眼」卻完全瞎了。他們不辨是非,無分黑白。最可悲的,便是他們選擇去過這樣的生活:自命聰慧過人,高高在上,說話總是指點江山,吹噓自己有多偉大。既然是天下無雙,便無需學習,無必要鍛鍊;其實他們是沒有「心眼」,骨子裡是生活在黑暗裡。

留意在選擇工作地點時,華人作家李尚龍有此忠告:「選擇甚至比努力還要重要。」這話的道理在於:選擇錯誤,努力可能全屬徒然。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絕不會在黑暗裡走路,而要得到生命的光。」(約8:12) 祂所指的,便是能使人心眼開啟的,照亮人內心世界的光。讓我們靠近祂,跟隨祂,祂能開啟我們的心眼,開闊我們的眼界,活一個光明亮麗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不單自己懂得去偽存真,還能成為別人的光、別人的燈塔。

留意這一個現象:當我們向著太陽走時,我們不會再看見自己的背影。換言之,朝陽而活者,不會再活在黑暗裡。

心靈禱告:求聖靈開我的心眼,使我能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在人生眾多選擇中,作出明智的決定,好叫我的努力不致白費。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貪之禍

默想經文:「一個人賺得全世界,卻喪失或賠上了自己,有甚麼好處呢?」(路9:25)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以其名著《戰爭與和平》及他最後一部著作《復活》聞名於世。然而,他也寫了以下一則小故事,題為《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的土地》。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農夫,他雄心勃勃,終日在想如何能賺取更多土地。他相信,只要他能得更多的地,便不用懼怕魔鬼了。

未幾,他得聞在遙遠的巴什基爾人地方有一宗很划算的交易。他便帶了僕人和錢袋起行。到了那地方,那地的族長告訴他,他可以用一千盧布換取他一天走過的土地。

農夫自覺很有把握,於是翌日清早起來到了族長所在的山丘。族長把帽子放下,農夫把一千盧布放在其中,隨即開始他的行程。族長提醒他:「你必須在日落前回到這起點。否則,你便一無所有;一千盧布卻歸給我。」農夫健步如飛,整個早上都在急步趕路,目的是要爭取更多土地。到了正午,他回望起點,已看不見了。

午後太陽極為猛烈,農夫裡外的衣服都濕透,腳又酸又痛,卻不敢稍停下來。到了黃昏太陽快下山,他更加緊步伐。雖然呼吸極為急促,心跳得好像快要從口裡跳出來,他還是拼命地走。終於回到原點,他用最後一口氣向前撲去,抓著族長的帽子,大笑起來。農夫達標了!然而,當僕人把他扶起時,發覺他已經斷了氣,他猝死了!僕人只好把他埋葬在他剛才爭取回來的那片土地裡。

在此,留意托爾斯泰的名句:「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從以上的故事看來,利己的生活到頭來一點兒也不利己,倒是害己。

深度反省:用作埋葬這位農夫身體的,只是一塊小小的土地。然而,他卻為了其餘那大片看來是可有可無的土地打拚至死,是何等不值!

簡而言之,拿生命換取自己用不著的土地和不一定需要的錢財,誠然是一項不划算的交易。

心靈禱告:求主教導我,讓我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好叫我不致因錯認人生目標而白走一場。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長命百歲的意義

默想經文:「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為他是美善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聖經新譯本》(詩篇106:1)

有一位名醫,能醫百病,人稱「再世華佗」。

有一天,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年紀不輕,氣色看來還算不錯。

醫生問他:「你患的是甚麼病?」

他回答:「我沒有甚麼病,但我有一事相求。其實,我已遍尋天下名醫,他們都幫不上忙。」

醫生好奇地問:「我是醫生,你沒有病,卻來找我,到底所為何事?」

這人回答:「我只希望能長生不老,你有方法使我達成這願望嗎?」

醫生笑著說:「世間哪有這種妙藥?你還是死了心吧!」

這人再問:「明白!那你能否幫助我延年益壽,好叫我能長命百歲?」

醫生稍為停頓,沉思片刻,然後問他:「這個倒可以。不過,容我多些了解你;你有家庭嗎?」

這人回答:「沒有,我還未婚?」

醫生再問:「那你有工作嗎?」

這人回答:「沒有,我已退休。」

醫生又問:「那你有甚麼愛好和夢想嗎?」

這人回答:「沒有甚麼愛好,我只是想──如果可能,我要永遠地活下去。」

醫生聽後便轉身,說了以下打圓場的話:

「既然如此,你要求長命百歲到底是為了甚麼?你還是走吧!」

深度反省:不少人每天都在打拼,更有人在人生的戰場上鬥得你死我活。然而,他們沒有目的,沒有願景,只為了能活下去而賣命,其實是白活一場。那麼,也許他們應該反問自己:「在芸芸眾生中,我的存活,到底是為了甚麼?」

按聖經的教導,人活著目的有二:(1) 成就天父託付的人生使命。(2) 與神同行,藉著經練人生百味,認識神的美善,好叫我們過著感恩和讚美神的生活。

心靈禱告:慈愛主,我不求長壽,但我求祢讓我活一個有方向、有目標的人生,好叫我不白活此生。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自我防衛的真相

默想經文:
「你們要住在我裡面,我也就住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留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住在我裡面,也是這樣。 」《環球聖經譯本》(約翰福音15:4)

我們的始祖亞當犯了罪,離開了神,剝離了祂的引導和守護。從此,由於要活在一個被咒詛的世界中,我們從小就學會了一套求生技能。此求生技能的學習過程是從成長背景及天性兩大因素組裝而成。這一套求生技能在心理學上可稱為「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來自弗洛伊德),或俗稱為「生命的圍層」,又叫「安舒區」。

常見自我防衛的表現有:

(1)思維偏執:目的是保護自己。研究指出,這是成長環境惡劣,再加上個人風格使然。這類人長大後,其思想變得偏執,思維難於融通,總以一套既定的思維模式審視世事。這類人最大的問題是適應能力低;在討論問題時,未能集思廣益;因為極度自我中心,排他性強,與別人的相處困難。

(2)不斷自誇:目的是表現自己強大。聽見的人多數是半信半疑,但當事人卻獲得一心理果效:自我感覺良好。

(3)批評成性:視外邊世界充滿不公不義,不斷地對人及事作出極其負面的批示,好像是在替天行道,其實是藉此提升自己。這樣的人同樣達至一心理果效:自我感覺強大。骨子裡,他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4)諉過於人:不承認在問題中自己要負上的責任,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過去,藉此暗示問題是別人的。如果自己真的犯錯,也是別人做成的。這類人同樣得著一心理果效:自我感覺良好。

(5)走為上著:當危難臨到,我們都有一傾向,便是撤離現場,以免受傷害;這是人類自然保護的本能。但是,如果這成為常態,情況便不妙。因為我們活在的世界、國家、社會,甚至教會及家庭,危機和困難是難於避免的。只逃避而不面對,豈不成為埋首於土堆中的鴕鳥?人生只在逃亡,豈不是在消耗青春,白走一趟?

說實話,自我防衛一方面能達到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優點,但與此同時,滴水不漏的自我防衛使我們的自省能力極低,生命成長緩慢,內在生命更新困難。這樣的人在思維模式、視野和胸襟上都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留意在世的耶穌基督的教導:你們要住在我裡面,我也就住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留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住在我裡面,也是這樣。(約15:4) 復活主呼喚著我們用一個逆向的做法:在仔細審視自己後,明白原來自己絕對是「有限公司」,於是便決定不再靠自己,放下自我防衛的機制,走出我們的安舒區與祂聯上,放手和放心把自己全然交託祂。

深度反省:當我們如枝子緊接在葡萄樹上時,主便開始轉化我們那既原始又粗淺的內在生命。如是者:(1)祂的全權壯大我們的胸懷和信心。(2)祂的全智提升我們的視野和研判能力。(3)祂的大愛溫暖我們的心,我們便能溫暖別人的心(牧者心便油然而生)。否則,當重大考驗來到時,我們必定走樣。我們本相的醜陋必然顯露,果子更加欠奉。

心靈禱告:主啊,靠自己而活的生命早早使我心靈厭倦,如今我倦鳥知還,我願把自己交付於祢,倚靠祢活好每一天。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毛毛蟲要過河

默想經文:「……因為我從前逼迫神的教會。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纔成的……。」《和合本》(哥林多前書15:9-10)

這是使徒保羅把他的從前和他的今日作對比,可說是天差地別。從前他以基督為敵,逼迫神的教會;後來他竟然逆轉,處處為主作見證。如此大的改變,全在乎他的成長。他真的成長了,價值觀不同了,思維改變了,行為也隨之而改變。

 以下是一個使人得到很多啟發的故事。

有一條毛毛蟲,牠想過到河的對面。河水很急,不好過去。牠就請教別人有甚麼方法。

 有人跟牠說:「找一條橋,走在橋上,就可以過去;辦法簡單至極。」可是,毛毛蟲找了大半天,才發現這條河附近沒有橋。

 有人又跟牠說:「坐在葉子上面,不就可以漂過去嗎?」但是,毛毛蟲看見所有葉子都是漂到河中心,就給滔滔的河水沖走了,或是沉到水裡去。

想來想去,沒有辨法;牠被逼放棄了。

結果,有一天,牠為自己作了一個繭,把自己困在裡面;看來就是連正常的活動都沒有了。牠動也不動,身體卻在蛻變中。未幾,毛毛蟲蛻變成一隻蝴蝶,破繭而出,展翅高飛;牠一下子就飛到河的那邊了。

所以,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生命成長。

深度反省:生命中有不少問題,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生命成長。因為人成長了,眼界就高了,思維便通了,能力也大了。他能夠解決問題的套路也多了,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說白了,生命中最大的問題不是外來的,而是裡面發出的。我們懼怕變化,也不願意改變;因為當中有冒險成份。不過,這就等於把自己埋首在土堆裡的鴕鳥,只求自我感覺良好,無視這世界在改變中。其實,這是自欺欺人而已。

心靈禱告:主啊,求祢給我勇氣和決心,作應該作的事。每一天都走在成長的路上,好叫有一天我回望時,真的發覺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是有明顯的分別。這是因為生命給祢改變了!

張永信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