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家庭接見室」之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在家庭中,每個人也是一個有其獨特性的自由個體,但假若人不懂得運用自由,那就好易成了不同程度的任性展現。在家長身上最常見的,是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也是最好,因為了孩子甚至是讓整個家庭活得更美好;而在孩子身上最常表達的,是為何大人有得選而我們就無得選,感到十分不公平。問題的核心在於不是去討論誰應持有這份自由權,而是我們如何妥善地運用這份寶貴的自由去選擇當行的路。因此,當我向家長們提供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的方案作參考前,必定會指出首要的條件,即你是否願意放下堅執,大膽地批評自己以往一直可能錯信的謬誤,例如有些家長認為「不批評子女會使子女自高自大」。但是,我卻讓家長反省如果子女先得到能力上的肯定,自然就不需要自大,因為當子女收到負面評語時,會不知不覺地形成「二進制想法」,即負上加負的想法,例如:這代表我不聽話、我懶、我反叛、我不專心、我不會成材。因此,家長應做的是減少講令子女洩氣的話:「你要在⋯進步。」因這句話假設了對方是低表現,而可改說為:「你未用好的是⋯」,這説法是假設每個人都擁有具高潛質的資產,只是未被發揮出來。

前天,我與一位媽媽和她的母親(外祖母)有一段值得令我們反省的對話:「不明白女兒常責罵我寵壞孫兒,每當她一放工回家,看到我在超市稍為多買日用品,便在孩子面前破口大罵我,我雖是難過,但卻明白她教書真的好大壓力。」「我知道罵媽媽是不好,但我成個人都好煩,我懷疑自己有家族性遺傳情緒病,註定一遇到不順眼,脾氣就發作,這也導致自己無精力教孩子,見到他們已感好煩,所以我承認推了教養孩童的責任給媽媽。」「聽完你們各自表達的心聲後,我很想問,你們當中誰是真正的案主?即誰應來接受輔導?」過了一陣子也沒有人發聲,我接著對那媽媽說:「我知道你心中早已有答案,對嗎?只是你一直不敢去面對問題,明知工作的重擔過於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仍要繼續下去,你其實不夠勇氣去回應內心的需要,即對選擇及割捨存在著恐懼,是嗎?」她流著眼淚點點頭說﹕「我好像已習慣了這種忙亂狀態,我已把自己忘記了很久。」

當人面對問題是一次很好的成長機會,是值得你花時間停下來去澄清及梳理當中的,對自己的真意。我與人同行的原則是同理心要適量,但不能過大,即可想像對方的感受和遭遇,但不等於要認同對方的看法。我提醒自己在助人自助的歷程中需建立感性的同情(給予對方舒緩的空間)的同時,也應與理性批判(喚起對方反思及反建議)之間作適當的平衡。

「我這個人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感謝 神,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24-25上〉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Sept_18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專注力不足孩子的遊戲治療

很多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小朋友的家長感到很無助和沮喪,明明已服藥,也在接受執行功能的訓練,卻無奈小朋友的情緒仍然很差,經常在沒有預警下發很大的脾氣。

是的,藥物可以調整多巴胺遞輸蛋白質過度分泌問題;而執行功能訓練可以從學習模式,加強覺察自己的行為以作出修正,這都是很基本的治療模式,兩者均有助於解決基本問題(Primary problem)。可是,家長們或許沒有察覺,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著別人的評價已衍生了次級問題 (secondary problem)。「你不要隨意動來動去啦!」「你又漏拿東西呀?我都提醒咗你好多次囉!」「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先啦,唔好理會其他的啦!」「老師又投訴你抄漏功課喇!」以上的例子,每天都頻密地出現在小朋友的生活中,說話者的內容和語氣,帶著的否定、失望、憤怒和沮喪的感覺,漸漸成為小朋友對自己的評價。

「人人都是如此說我的了!」「我自己都唔想架,但又不記得!」「成日都係收拾收拾又收拾!」他們出現的情緒行為,例如發脾氣、摔東西、拖延等等,其實都是一種吶喊,反映出他們的無望和憤怒。他們每時每刻都要滿足別人的要求,卻失去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ADHD 孩子會獲得最少三種寶貝的經歷﹕首先,遊戲治療師會以孩子為主導,意即﹕他們愛玩甚麼便玩甚麼。相對於平日只能遵守別人的規則而言,這是一種莫大的、自主的空間。為著這份自由,他們會很興奮。其二,是獲得遊戲治療師無條件的接納,在整個遊戲過程中沒有對和錯的批判;同時,治療師會隨著他們遊戲的方式,描述他們展現的情緒,讓平日不自覺的情緒充份被看見,例如他們可以拿著恐龍和昆蟲,咬牙切齒地對打,發出巨大的聲音。治療師會說﹕「佢地好憤怒呀!憤怒到好大聲地叫呀!」這種在平日不被容許的行為,立即被承接,並獲得被看見的感覺。其三,小朋友在遊戲的過程中,會因著治療師細緻的描述而發現自己良好的本質。例如:「你好鍾意車呀!拿完一架又一架!」那是他們持續專注的一種表現;「你好細心,輕手輕腳地將BB放低在張床上!」小朋友會發現自己有溫柔細心的一面;「你好記得那些玩具放的位置呀,放得好整齊!」反映他們有良好的記憶力和組織力;「嘩,好特別呀!原來架飛機可以飛入海又飛出來!」小朋友會發現自己的創意被欣賞。

筆者覺得ADHD小朋友本質和其他小朋友沒有分別,他們需要認同而非批判,他們要發現自己良好的質素,而非反覆看到自己不濟的能力。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哥林多後書12﹕9〉

  陳小碧
遊戲治療師
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2019_Sept_11_EQ

「EQ家庭接見室」之兩代彼此溝通的美好

一個苦惱的家長向我訴說﹕「孩子上了中學後漸漸變得不可理喻,自己又完全不知如何與他們有傾有講,因為兩代沒有共同話題,我們不明白孩子為何過著如此潦倒的生活也感覺不到有問題,例如喜歡花盡青春及零用錢積蓄來追捧韓星偶像、甚至出賣自己精神來沉迷於遊戲網路中。我們又打又罵,甚至出動金錢的利誘法,最終也徒勞無功,失望而回。究竟我們是否不需做任何事,孩子到了某段時間會自動開竅呢?」

我的回應是﹕人只有在前所未有的痛苦經歷中,才能有醒覺的機會,從而跳出早已習慣的生活模式,並認真地重新檢視所有習以為常的生活內容、個人身分及角色等。所以,我向這位家長澄清一個迷思,就是人不會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冷靜和客觀,除非你平日習慣地與孩子在面對生活中令他們有不安的感覺及躁動的情緒事上一起探討及反省。因此,請別輕看每當孩子及自己的情緒來到的那一刻,因每份情緒背後也意味著對方內心一定有著重要且需要被了解的訊息。

我發現有很多家長不太擅於掌握從孩子所表達內容或經歷中發展溝通的高峰經驗,有些更是選擇轉離孩子原有的表達話題,而直接領孩子去跟隨自己所需要講的內容。這就是讓家長無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問題所在。我記得有一位爸爸很擔心女兒在接近開學前不停肚痛,怕她壓力過大而令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但難得有一天她願意坐下與他對話﹕「爸爸,你會否怕鬼?你見到鬼時會做甚麼?」「我當然唔怕,但我知你現怕開學而有好大壓力,咁你會做甚麼來減壓?」「我無興趣同你講這些,收聲吧!」我聽後一方面感受到這位父親的無奈,但另一方面替他感到可惜錯失了這次好的探討時機。我建議他下次不需急於帶著以目標為本的態度來急於解決問題,而先想想為甚麼女兒提問這問題,又想像她在這問題背後其實想同你講甚麼?例如即時可回應﹕「你的提問也引起了我有一份好奇心,又是我好少想及的問題,你可否分享多一點給我知當你想起鬼時,到底令你有甚麼感覺?你何時開始有這感覺?」從問題到主題,帶動一個適切的提問就是一種發掘過程、有賦予生命力、促進關係性及帶有變革性的指向。

我經常為不同的困苦家長解困,所以每天也保持在每件觸動自己情緒的事上作自我對話的反省操練。藉此,我很想感激身邊一位難得的亦師亦友,他常細心地去演繹我的分享,讓我常在彼此的溝通中經歷高峰經驗的美好,那就是在全無自我防衛機制的反應下,先被打動後行動,彼此深刻地感受每句話對自己的感覺是甚麼,提醒自己又是甚麼,好多年沒有被提醒過自己去思考的又是甚麼。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Sept_4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不吐不快

俗語有云﹕「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不知你在生活中有否遇上類似的情況呢?面對不同的意見,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或因許多不同的因素而表達不到,從而深埋在心裡,那種苦不堪言之感,相信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明白呢!

這個小學二年級的女孩子,在課堂上畫了一幅以雨傘為題材的圖畫,她一心一意地把美麗的雨傘圖構思完畢,沾沾自喜之際,耳邊卻傳來一把聲音﹕「看呀,她抄襲別人!」一個同學一邊望著她的畫一邊大聲地說著。原來她的構圖已被另一個平日畫畫出色的同學抄襲了,但不了解詳情的其他同學看見兩幅雨傘構圖一樣時,都斬釘截鐵地說是這女孩抄襲自她的同學。霎時間,這女孩子感到有理說不清,心中的怒火充滿著她的心,那被冤屈的感覺怎也揮之不去。當這女孩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時,母親又因她的房間不整潔而責罵,可以想像這女孩子當下的境況真是淒慘啊!

倘若有人面對著這女孩,用言語去把她當刻的心情訴說出來﹕「那幅畫的設計是你構想出來,明明是自己畫的畫,卻被別人說是抄襲的,心中一定感到很受冤屈了!」當心底積壓多時的感受一下子被說出來後,這女孩的心情跟之前會有甚麼不同呢?相信大家可以想像得到。

成人世界裡也有遇上類似的情況,如這境況﹕丈夫努力了整星期通宵達旦才完成的提案,卻被老闆狠批做得不妥當,當他帶著沮喪加上不滿的情緒回家,放下手提包扭開電視機,想看一看電視節目把悶氣釋放之際,太太卻走來埋怨他﹕「回家為何不幫忙看兒子的功課,只自顧地看電視!」丈夫內心原先澎湃的感覺因此變得更加波濤洶湧,繼而夫婦兩人便因兒子功課這事互相吵起來。

冷靜過後,若太太回想到丈夫平日努力工作為家的辛勞, 體諒地向丈夫微笑一下,然後溫柔地說﹕「你休息一下吧!」相信太太這體諒的一句「休息一下」,已代表了千言萬語去溫暖丈夫的心,但倘若丈夫當天沒得著太太那溫柔的一句話,他滿肚怨氣的情緒又會怎麼樣呢?或者翌日繼續帶著滿肚怨氣的情緒上班下班、回家…。

事實上,人裡面有很多情感和思想,長期沒有表達出來,會變成情緒困擾,像上述女孩及丈夫的例子。若然身邊有人可用言語幫助當事人去釋放內心的情緒,會是一件暢快的事,但更重要的是應多嘗試去透過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把想法和需要告訴他人,這不但可以釋放內心積壓的情緒,亦可讓別人了解自己,從而亦會改善人際關係呢!

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_Aug_28_EQ

「EQ家庭接見室」之贏回自己之前的敗仗

我有好幾次帶著好奇心來訪問孩子為何愈大就愈不想聽到父母的聲音呢?其中最值得我們反省的回應﹕「不是不喜歡父母的聲音,而是每當想他們認真地聽聽我們的聲音時,他們展現出沒有耐性的表情,表面上好似在聽,但其實扮聽,然後趁機轉話題來指出我們的不是及一連串要改善的所謂提醒,當中並沒有商量的餘地。」因此,當孩子們的聲音習慣地不被有價值性的認同時,他們漸漸地會開始懷疑自己可發聲的需要及意義,他們表面上看似不在乎他人如何看自己,其實心底卻是因自卑而選擇把聲音隱藏。

這類的孩子及青少年人較易常對別人及自己發脾氣,例如當與人不和時,多數的反應是想放棄,並不覺得要修補關係;又例如他們會「忟憎」自己,尤其當做不到自己的目標時,便會用別人尖酸刻薄的說話來對付自己,來證明自我負面評價的想法便成立。假如他們持續這種與自我內在相處的不和諧,嚴重的會自殘甚至自殺。我幫助這類孩子的方法是重新界定這種令人感覺沉重的負面情緒解釋,及後以微觀細看、尋找情緒背後所潛藏愛的動力,例如我會帶學生去想清問題所在﹕究竟我在怕甚麼?憤怒甚麼?怕輸?怕被責備?怕被人看不起?就算是負面情緒也可以成為積極性的推動力,而不是破壞力。

我記得最近與一位升小五有輕微過動症的男孩對談﹕ 「為何到死到臨頭才願意起步完成暑期功課呢?」「我註定是悲觀的人,所以早做與遲做的結果也是一樣。」「你只要告知我甚麼叫悲觀,我就可以證明你根本不是悲觀孩。」「小時候養了一隻狗,到我6歲時牠突然離世,我流了好多眼淚至今仍感傷心。」「我聽了你的故事,我也想流淚,因我想起我也曾養了一隻白兔,牠更在我懷抱中凍死了,我也哭了很久,甚至到現在我也不敢養白兔,難道我也是一個悲觀人嗎?」此刻,他停了一會望著我,感到好像有點不對勁說﹕「你應該不是悲觀姐姐,可則,你怎可以幫我們這類麻煩的學生呢?而且我見到你常帶笑容。」「多謝如此肯定我,你好聰明呀,因你已明白甚麼叫悲觀,我剛才發現你好像畏高而不敢靠近窗邊,但我邀請你嘗試靠近10秒,你沒有拒絕而願意回應這挑戰。所以,這不是悲觀人的行為反應,因你對自己有突破困難的信心。」他坐得很平靜地說﹕「這是我今天感到最驚訝的事,原來我也可以是一個樂觀人,而不是補習老師口中所講的『廢柴』。」

成熟的EQ就是懂得調校自己遭遇的看法,把現實中不滿的事換個新的解釋或解決方法。我認為人生最美好的仗,是打了一場「對的仗」,就是贏回自己之前的敗仗,並以此經驗來累積打下一仗的勇氣及信心。

「你們從我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事,你們都要繼續去做,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腓立比書4﹕9〉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Aug_21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同心抗逆由溝通開始

「夫婦同心,其利斷金」。在家庭生活裡,夫婦常遭受考驗。若二人能彼此扶持,一起面對艱難,便能增進兩方的了解,感情變得更堅固。然而,要勝過考驗也不容易,當面對困難時,有些夫婦會互相指罵,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有些配偶習慣獨力承擔,同時埋怨對方坐視不理;更有些夫婦會退縮,說性格不合而分手。夫婦如何同心抗逆呢?

有一對夫婦,太太是家庭主婦,除了照顧年幼子女,還把家居打理得窗明几淨,想藉此給丈夫一個舒適的家。丈夫是個商人,常往來中港兩地,為支持家計不惜竭力工作。每晚太太向丈夫訴說湊孩子的苦況,希望得到安慰,而丈夫卻想太太放下家務,陪伴左右,藉此得到關心。每當太太訴苦時,丈夫總是很快給予解決方法,以為可以幫助太太,但太太因未得到所渴望的安慰,唯有不斷訴苦,料想不到,這令丈夫很厭煩,兩人談話每次都不歡而散。為減少衝突,丈夫用了逃避的策略,他躲進房間,面對電子產品。對丈夫來說,這無疑可安靜獨處,但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既孤單又不被關心的境地,相信這絕不是他的原意。

在輔導室裡,這對夫婦終於可以坦誠地對話,丈夫學習同理太太的苦況,而不急於給予意見;太太得到同理和安慰,減輕了焦慮,有能力盛載丈夫,聽聽他的心聲。她驚訝地發現對方的工作如此艱難,而自己卻一直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她誤以為自己不懂做生意,就不用過問丈夫的工作,但原來丈夫一直渴望得到她的支持和關心。此刻她才恍然大悟,明白丈夫真正的需要,關心丈夫比努力打掃家居更實際和重要。

要同心抗逆,夫婦的真誠溝通是很重要的,對話方式可以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當一方發言時,另一方可用開放的心來聆聽,不批評,不急於給予意見,在適當時候,可回應對方的感受,以示關心。這溝通不必分對錯或輸贏,只要用接納和恩慈的態度,便會帶出互惠的效果。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11

詹玉冰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_Aug_14_EQ

「EQ家庭接見室」之送給子女一份平靜力

有一次,當我去瑞典主持培訓時,在飯堂裡遺失了一把剛買的新雨傘,當天是下雨天。此刻,一般人很自然地出現兩種期待念頭﹕有人拾物不昧?或是拾到的人將之佔為己有?我當時選擇相信當地的人不會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於是,我帶著這良善的動機及信念引領,找回了失物。回到當刻,我們一家人從何開始彼此產生猜疑及不信任的傾向呢?有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背後也曾經歷被背叛的故事,例如付出愈多,期望愈高,當收不到預期效果失望就會愈大,容易內爆及內傷。在面對現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的氛圍下,究竟一家人又如何能修補這條溝通的裂縫?

一般人的腦袋對輸入資料的程序很快就會有好與壞的反應,或信任與不信任;壞的印象較容易「先」取到負面偏見,然後再製作成一個警告系統。我曾接見過好多悲觀的父母,他們習慣唱反調,對孩子的現況及行為多從不好想起,後再發展成憂思,及後再演變成為誇張思想。舉例來說,家長看到孩子常玩手機,就以不信任孩子會發奮為由而使兒子垂頭消沉;另有些孩子則需要面對多人的期望,而不能降低自尊的情況下,惟有以自大來死撑,這反映他心中有被看不起的影子。有數位初中學生向我分享道,自己絕不會把真感受告訴父母,因為他們認為家長常不會兌現自己的承諾﹕「父母常表示有否盡力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但每次看到一張不理想的成績單時,便板起黑臉,並鐵定認為是我沒有用心去溫習所致。」於是,孩子認為再解釋也是多餘,不如選擇沉默來讓自己的感受好過一點。

其實,每次我成功地進入少年心的心法是「尊重」,就是先放下自己的批判及想法,以展現好想了解對方的感受及讓他覺得被信任為大前提,肯定對方有改進的能力,以建立他有積極肯再嘗試的精神,並用輕鬆神態來分享意見。有些家長見到問題便急於疏導孩子的情緒,這是不理想的時機,寧願在對方感舒服的情況下才進行交談,這才是建立最好的信任關係。此外,在對談的過程中可以從討論辛苦的感覺開始﹕「我見到你坐不直、嘆氣、皺眉頭,是從何開始的?有甚麼刺激因素令你產生此情緒?」當孩子能得到被了解及適時的安慰時,這就是送給子女一份平靜力來面向時代的挑戰。

「你們要注意,誰都不要以惡報惡;相反,無論是彼此之間,還是對待眾人,總要追求美善。」〈帖撒羅尼迦前書5﹕15〉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Aug_7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如何增進親子關係?

作為父母,自然很想子女能健康成長,及接受管教。但要有效管教,父母與子女之間便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從小開始培養

建立親子關係,愈早愈好!在孩子幼小時期,最需要的是建立安全感,這時除了給予安全及舒適的環境,應珍惜與孩子一起活動及遊玩的機會,共享歡樂時光。小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所以父母說故事是很好的切入點。

善用身體接觸

身體接觸是一種愛的語言,東方人較受上一代傳統影響,父母和子女較少身體接觸。藉著溫和的態度,作出適當的身體接觸,如給孩子一個擁抱,拍拍肩膀作出鼓勵,都能傳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彼此得著滿足。若孩子自小能適當地以身體接觸去表達愛和關心,可預期他們將來也能擁有親密的家庭關係。

製作美食

小孩子都喜歡美食,若能製作健康及美味的食物一起共享,關係自然好。在共享美食之時,正是溝通及建立關係的良好時機。

從興趣及天賦入手

父母可留意子女的特質和天賦,如子女對知識有興趣,便和他們一起探索知識;如他們喜歡音樂,便陪他們欣賞音樂;若他們喜歡繪畫,便陪他們發展繪畫;若他們喜歡運動,便多和他們一起運動。如此不單能建立良好親子關係,他們亦能從興趣及天賦中建立自信,能愉快地成長。

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

隨著子女不斷成長,他們不單渴望環境及物質的需要,他們也渴望情感需要。父母縱然繁忙,亦需抽時間和孩子相處,有耐性地聆聽他們說話,從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尊重孩子有不同想法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不例外。雖然孩子缺乏人生經歷,但他們的想法卻充滿創意。在日常生活中,當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應細察孩子的良好動機及加以肯定。若他們的想法有問題,可以尊重的態度,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了解問題,從而調節想法。

言而有信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以「氹住先」的方式去獲取子女的合作和歡心,而過後便違背承諾。這樣會嚴重影響彼此互信關係,亦會培養出不守承諾的孩子。若因意料之外的原故,未能實現承諾,需坦誠地解釋原因,及作出適當補償行動。

關係比短期成績更重要

一般父母很多時都會過分注重子女的短期成績,會催促他們做功課和溫習。需知孩子在學校已承受很大壓力,當回到家中,再受到父母加重壓力,會不勝負荷,自然會影響親子關係。所以父母宜以鼓勵及關心代替催逼,重視彼此關係。

和孩子尋覓夢想

若孩子自小便能和父母一起尋覓夢想,他們不單能生活有目標,更能自然地和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陸振洲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July_31_EQ

「EQ家庭接見室」之 何謂理性思考的溝通

最近注意到一家人的話題愈來愈少的主要原因,不是在於時代的變遷,或是兩代出現的代溝問題,而是自己沒有因應環境的變化而作出調較及更新個人的思維,選擇的依然是固我,甚至覺得「無問題」,仍舊照樣生活下去。作為家長的你,或許認為問題不在己身而是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問題才最為重要,但當孩子們每天也活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他們又有甚麼依據及思考基礎來迎向時代的挑戰呢?我發現原來有很多孩子及青少年感到無力感,例如易產生情緒病的原因來自面對未必講道理的父母;他們甚至因長期的不快樂而影響免疫系統,身體常出現毛病。

當一家人要建立「有傾有講」的話題時,家長回應孩子的問題時注意不要犯以下的大忌﹕第一是憑空臆測,即作毫無根據的判斷;第二是保持絕對肯定,不理變通及考慮其他可行辦法的態度;第三是固執己見,就算聽到對方有更好的見解也不願放下自己原有的想法;第四是自我中心,即只從自己的角度作考慮而不顧及別人所需。因此,我建議如想幫助青少年人提升成長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誠實(可揭示自己的軟弱)及謙虛(承認昔日做得不好而願意改變)的態度來與他們相處,這種溝通的氣質,必須每天做反省練習來鞏固這溝通心法。

有一次,幫助一位中四的男生處理被同學及老師誤解的情況,他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才是真正受害者的理由,又因為憤怒而多次頂撞老師及以不合作的態度來反擊老師的針對。我了解到男孩一般喜歡討論真理,而女孩則較倔強,但兩者也同樣喜歡理性尋真,所以我用了三個原則來引導他用新的角度去看清這件事的真相﹕第一個思考原則是「對應」,即所表達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沒有歪曲或增減,「在實際情況下,有好多時候也是我出手攻擊同學而引發老師執行懲罰。」第二個思考原則是「融貫」,即與其他事實有一致性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自己一直也想融入群體與同學結盟,如果有一天被人攻擊,也找到一群同學來支持自己。」第三個思考原則是「實效」,即有效用,與人有益,「每次衝動也帶來一次缺點記錄的累積,引致對個人操行的評級為差劣,甚至留班。」

總括而言,這位青年人經過以上的自我分析,他發現,為了發洩個人的不滿而選擇用衝動及敵對來處理問題是不明智之舉。他開始明白當遇到問題時,如果未曾經過理性思考的過程,最終要付上後悔的心理代價,更要承受失去原本可以與好朋友一起升班的快樂。我相信如果你能幫助青少年人能做到自我醒覺,情緒的問題已好了一半了。

「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

馬君蕙
EQ訓練研究主任

2019_July_24_EQ

「婚姻親子輔導室」之 「我有用嗎?我可愛嗎?」

有些人在影相時,喜歡豎起大拇指或用V字手勢,無疑這是個得勝的姿態;也有些人喜歡賣萌,擺出一副可愛的樣子。加拿大攝影治療師Judy Weiser認為人在鏡頭前擺甫士,是要展示一個面向世界的自我。根據這個概念,相信被攝者都想向世界呈現自己內在的某個部分,而最常見的包括了「能力」和「可愛」這兩部分。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其文章「挑戰人性複雜深刻的難題」裡,認為「我有用嗎?」和「我可愛嗎?」都是人一輩子要尋找答案的兩個難題。

孩子在心底裡也會常常問父母這兩個問題,例如孩子會拿著剛完成的畫作,興高采烈地問﹕「媽媽,你看我的畫,我畫得好嗎?」這時,孩子其實想得到母親的認同、肯定和讚賞,心底裡希望確定自己的能力,為「我有用嗎?」尋求正向的答案;又例如孩子知道爸爸會帶弟弟去公園玩,他或許會緊張地走到父親跟前,問﹕「爸爸,我也想去,你會帶我一起去嗎?」這時,孩子想得到父親對弟弟同等的愛錫,希望自己受歡迎和被關注,彷彿為「我可愛嗎?」尋找肯定的答案。

若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的需要,自然懂得以溫柔的回應滿足孩子。相信上述的媽媽不會急於在畫面裡找錯處,以幫助孩子畫到一幅更好的畫作,因為這絕不是孩子的來意,反而會給予孩子適切的肯定;而以上例子的爸爸也不會惡言相向,借機教訓孩子一頓,因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心,令他覺得自己不可愛,反而會傾聽孩子的訴求,並給予同理和接納。

六歲以下的幼童,多過著由父母主導的生活,他們不懂自我肯定,或像學齡兒童有老師同學的群體認同,所以幼童尤其需要父母在「能力」和「可愛」這兩方面的認同。可惜有些父母喜歡向孩子說反話,企圖用激將法幫助孩子成長,或和孩子開玩笑,以取笑和嘲弄的方式和孩子嬉戲,沒想到幼童的心很純真,會照單全收父母的話,以此建立了過低的自我的形象。因此,愛錫孩子的父母都要憑愛心向孩子說實話,為孩子打造美好的心理根基。

詹玉冰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2019_July_17_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