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失落了的品德教育

「要訓導孩童走他當行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會走入歧途。」(箴言22:6《環球聖經譯本》)

文:呂英華│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這些年來,似乎也不太多人關注青少年的品德問題。直至YouTuber「床哥」(「JFFT」成員陳鈺麟)的事件開始,才討論社工品德與私生活的問題。有人拿這問題延伸討論:「若然床哥有這個在YouTube說話不太正經的背景和人設,又到學校作實習社工,會否影響或教『壞』青少年?」或許,人或多或少都認為品格重要。現在,有人擔心學生受別人影響而學壞,卻沒有人討論加強校內的品德教育,就好像在說,只要不學壞,成績達標,就是一個好學生一樣。

對於與青少年品格相關的研究,原來理工大學早在2018年便做過「香港中學生發展研究」,探討中學生品德問題。當中受訪者包括中學生、教師與家長,三者在青少年成長時期扮演著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整體結果而言,普遍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欠佳(如在尊重他人、愛心、同情心等等特質方面),且有下降的趨勢;普遍教師認為學校對學生提供的品德教育不足;而大多數家長及老師都認為香港青少年充斥「自我中心主義」,「我」凌駕於一切之上。超過一半受訪家長坦言,青少年總是一副「我永遠是對的」嘴臉。 筆者無意逐一再次分析研究結果,只不過想建基於這個有趣的現象,回應一下現今社會狀況。

負責研究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石丹理直指在調查分析中,其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家長雖然對於青少年品德發展的重要性表示肯定,但始終還是較著重學業成績,且大多讚賞子女成績上的成就,卻鮮有讚賞其在品德上做得好的地方。當社會依然只著重學業成績,學生的道德水平只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其實,一個小孩由「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到認知「其他人都是世界的持份者」,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換言之,就是由「自我中心」直到學懂「為他人犧牲」的過程,孩子需要教師與父母的身教。不過,經過數年疫情,學校提供的品德教育有限;同時,教師的身教也缺席了。近來卻又說學校的性教育不足,花費資源在品德教育便不是首要選擇。

超越才能的努力

或許很多家長期望子女成績優越,又能夠發展到潛能,最好比其他人強。事實上,有不少學生的確除了學業知識,課外活動的成就也不能少看。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一個人到達自我實現,發展了自己的潛能,就是人最終極的理想;但單純的「自我實現」只能對自己產生益處。心理學家法蘭克(Viktor Frankl)否定了人最終極的狀態只是「自我實現」;他認為還有高於「自我實現」的層次,就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所指並非只是實現自己內在能力,而是「超越」自我去尋找崇高和偉大的價值。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當一個人有成就,不論是學業成績或其他範疇中所得的成就感,很容易轉化成一種優越感,變成認為自己總是比他人強而自我膨脹,而且我們也必須提出一個問題:「一個有才能,有成就的人為甚麼要成為一個品德『好』的人?」事實上,一個有能力的人不可能自動變成一個有品德的人。Viktor Frankl一早點出一個重點,就是當人單單「自我實現」時,世界就成為他自己的舞台;並指出:「人不能把世界看成光為了表現自己,也不能將它視為只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工具或途徑。這兩種態度都會使所謂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變成『世界評價』(Weltentwertung),因而瞧不起世界。」(註1)若然一個人獲得成就感,卻沒有人教導他謙卑,必然會叫他自高自大,瞧不起其他人,即使他沒有表現出來。

教育的初心

香港教育的目標乃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中獲得均衡的發展。「德」是追求「善」的教育、「智」是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教育、「體」是追求身體強健和良好機能的教育、「群」是追求人際關係和人倫之間和諧相處的教育、「美」是學習欣賞藝術的教育。 香港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就是單單追求「智」。他們已經喘不過氣來,看看多少學生因為學業壓力而選擇離開世界就知道;再者,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智」也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忽略了「真理」的層面。即是旨在應付公開考試,而不是探索知識,享受學習。既然「智」已經夠忙了,更不用說其他四方面了。

香港政府在教育上雖本著五育的理念,實際上卻主動忽略建立良好品格的重要性。記得大約半年前,香港政府公布了平機會新任主席的招聘條件,由2018年要求的「清晰遠見、持正不阿、具出色的領導才能、行政技巧及成熟品格」,到今天已將「成熟品格」改為「成熟的行政及公關技巧」 。親自抹殺了「成熟品格」對於作為領袖的重要性,仿佛在說:能夠處理行政及公關工作,就是一個好領袖。

近年的新聞報道也令人大開眼界。一個月前,發生了一宗匪夷所思的事件,懷疑有小學生在學界球賽涉嫌走線「打假波」,目的是為免出線挑戰強隊。球員在禁區頂罰球回傳,守門員懷疑故意將球漏入自己龍門。足總懷疑有人教唆或鼓勵球員不全力和不誠實作賽,正展開調查。 根據報道對事件的描述,可能是學生或教練怕輸,才作出如此欠缺體育精神的舉動。事件正在調查中,若然真有其事,學生也實在欠缺正確價值觀教育;若是教練教唆學生如此作賽,這教育方式也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另一則新聞,便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在本年2月發表的一份香港青少年2019-2023干犯有關性罪行個案概況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近年青少年涉嫌性罪行的個案激增,2022及2023年的青少年涉非法性交及猥褻侵犯案件較2021年分別上升1.8倍及3.5倍,而涉猥褻侵犯案的被告年齡僅11歲。 雖然這裡直指是性教育不足的後果,但這個結果也表示許多青少年並不懂得尊重他人。

雖然坊間許多討論認為教育工作者的私德不應該被干預,但事實上對青少年來說,「身教」尤其重要。因為一個小孩的成長大部分在於「模仿」,他們模仿誰,便決定了他們的成長向度,特別是在品德教育方面。雖然學業成績重要,但作為陪伴小孩成長的人,除了成績之外,應更多讚賞小孩在品德上做得好的地方,同時自己也付諸實行,不應「講一套,做另一套」。網絡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若然認為品德教育重要,也當增加自己對青少年的影響力,以免他們被欠缺道德責任的網絡環境所薰染。

註1:弗蘭克(V. E. Frankl):《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趙可式等譯(台北:光啟文化,2008)。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