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人生:易地而處,將心比己

我從事精神康復服務工作多年,每每在收到傳媒的電話的時候,都有不會是好事的感覺。最近一次的突發來電,正是關乎荷里活廣場的精神事故慘案。關乎精神病患者傷人的案件真是一宗也不願意見到。可是現實中,服務再好也難以保證日後不會再有類似的不幸事件發生;就如駕駛者醉駕傷人的意外一樣,再嚴厲的管制和罰則也不能使醉駕的案件完全消失。然而,有所不同是市民大眾不會推論至所有司機都是馬路上的殺手,但一旦發生與精神病患者相關連的事故,「計時炸彈」這四個字的形容詞會頻頻出現在傳媒的報道和網絡的貼文上,引起市民大眾對復元人士產生無謂的恐慌;繼而對他們歧視和排斥。

過往多年來,除了為精神復元人士提供社區支援服務外,精神健康教育同是我和團隊的工作重點。香港推行精神健康教育已經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政府及社福機構均希望減少社會對精神病患「污名化」的現象。在是次荷里活廣場事件後,我和同事先後接受多間傳媒訪問,當中包括傳統報章、網媒、新聞社、電台和電視台等,歸納媒體的焦點多圍繞著資源是否足夠、醫療與社福接軌與及問責等話題,卻鮮有關心到公眾教育和共融社會的重要。坦白說,沒有接納復元人士的社會氛圍,再好再完善的醫療和社會服務也不能真正幫助復元人士重投社會。正因如此,公眾教育在我的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我常常說,公眾教育的工作往往是行三步退兩步,就如十宗的顧客讚賞也抵不住一宗投訴的破壞。同樣地,一宗的不幸事件加上不完全客觀的報道,足以使多年公眾教育的成果倒退十年。要建立一個共融的社會,公眾教育實在是細水長流的必要工作。

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曾經指出,平均每七位港人便有一位曾經歷過精神疾病;而需要接受醫管局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12年度約18.7萬人,增加至2020/21年度逾27.1萬人,十年來的增幅逾四成(註)。大家自己或身邊可能有親人或朋友是精神病復元人士。易地而處,將心比己;如果幫助別人,只要給予他們多一點接納、多一點支持便可,為何不願意付出呢?耶穌說了愛神是最重要的誡命,第二就是「要愛鄰人如同自己」(馬太福音22:36-39)。

程志剛

香港心理衞生會總幹事

註: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article/3407184/從數字看香港精神健康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