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趣談 之 中國人的憂患意識

有一位病人早前退休,我禮貌地恭喜她功成身退,可以過一些較少壓力的生活。誰知她嘆了一口大氣,然後回應說:「既憂千年無米煮,又憂無命享千年。」原來,在十七年前,這位病人曾不幸染上「沙士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捱過了,但往後身子變差,需要同時看幾個專科,包括她的抑鬱症。的確,單身、退休保障不多、健康欠佳,前面的日子沒有太多安全感。

有人說過,中國文化鼓勵「憂患意識」。我對這課題沒有探究,更不知比起其他文化,中國人是否更多憂患。不過,相對西方人,中國人確是非常重視儲蓄,「未雨綢繆」的觀念是非常明顯的。我們自小都被教導要「居安思危」、「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小心駛得萬年船」、「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等。是的,這背後有一個潛移默化丶塑造危機四伏憂患意識的文化,已深深值根在中國人的腦海裡。我們很自然地鼓勵焦慮,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若時時活在過度的焦慮而不自知,生活質素差了,健康也更容易出問題。早在上世紀初已有學者Yerkes & Dodson 用一個倒轉的英文U字的圖表簡要的指出,太多的壓力和焦慮會弄巧成拙,癱瘓我們的表現,愈想做好的事反倒會力不從心。我見過的「廣泛性(經常)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的患者,往往用盡心力去憂慮一些不用擔心的事,反而沒有空間留心真正要處理好的問題。

有一位六十歲的主婦,同齡的丈夫患了慢性肝病,雖然幾年來指數平穩,但她卻時刻擔心丈夫的健康,加上自己年紀增長,身體小毛病不時出現,故加重她的焦慮。雖然她的兒子是一位年青的醫生,但兒子的解釋和安慰完全起不了效用,她認為兒子的說法是根據今次的檢測,去斷症她和丈夫的健康未有大問題,但不能確保未來的健康會否急轉直下!

後來,這位女士輾轉成為我的病人,處方的藥物只能稍為舒緩她的焦慮情緒,但內裡慣性和扭曲的憂患思想模式(cognitive bias and distortions)每天都帶來新的焦慮原因。在某一次的覆診,她如舊問了一連串沒完沒了的健康問題,我停了一陣子,提議大家改變話題。我先問她:「你想我們三個人(病人和丈夫和我),一百年後會否仍然在世?」她即時的回應﹕「大家都應『走了』,因為不會活到一百六十歲。」我又再問:「你估計我們當中誰人最長命?」她說﹕「我們沒有已知的末期重病,所以猜想不到。」我隨即回答說﹕「人生中有許多事不用猜想,因為一定會發生,而亦有許多事情人是無法預測的!」很奇妙,這次交談後,病人有了一些改變,在隨後的覆診已不再只談憂慮,談話之中也會分享其他的事情,包括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34〉

鄺保強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