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自我對質」的思維

170726.jpg

很多父母期待我們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但每當帶學生入接見室前,我卻聽到他們如此的叮囑:「你見到導師時唔好咁被動,要主動表達意見,一定要記住呀!」「父母形容你是被動的人,同意嗎?」被問及的學生大部分表示只說對了一半,並立即提出例子來證明﹕「我不即時作反應,不是缺乏主動,而是慢熱的表現。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有觀察期來判斷哪一個改進的方式才是最適合,從而維持尋求進步的持久力。」其實,我最重視的是父母如何評價孩子,這是直接影響孩子能否有足夠的抵抗力,去回應外來的打擊。

我認識一名14歲的男孩,他常有失落與不利的心理素質,原因是他在家被長輩輕視(不期待出生),在兒童期已失去了預期的安全感記憶,結果導致一份莫名焦慮及無力感的自我捆綁之感覺。這份悲觀讓他常定睛於「做不好的事是永久性的,沒有改變的機會」。例如他面對困難時,能自發地認知情緒的路徑:「如果」我愈發憂愁,「隨之」而來的便會誇大困難,繼而出現無力感,最後是自我可憐。

從以上個案中,我反省到當人處於悲傷時,更會質疑自己的想法,因無力感源自找不到支撐力量。我們要視這種「自我對質」的思維為長期工程,即每天應耐心地把人生中有「多種選擇」的可能生活化,不單是頭腦的知識,更是一種在真理與生命上融合的更新。

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表達關心的正面動機

dealing with disrespectful teens.jpg

我早前收到一個很安慰的消息,是一對姐弟開心分享﹕「媽媽的脾氣改善了,不會稍有『不順眼』就破口大罵。」我想及早前曾提醒家長不能要求小孩子立即成熟,他們的成長要經過認知、接受和表現這三個進程。而家長也需要練習去適應此成長三階段,如這位媽媽首先認知有改變的迫切性,然後接受孩子不一定因著自己的改變而突然很孝順;其次學習用冷靜的語氣來與兒女溝通。這位母親的反省力很強,她發現與丈夫的吵架,會讓兒女長久活在動盪不安的情緒中,也學了「父母彼此吵架而討厭對方」的壞榜樣。

從我的觀察,這兩姐弟很關心對方,只是不知道應用甚麼方式討好對方。「作為姐姐,最近有否幫弟弟克服困難?」她回應說,弟弟不聽「停玩遊戲機去做功課」的勸說,常大發脾氣。當我同弟弟聊天時,轉述姐姐的說話,他坦承這事實,並無奈地說﹕「我不喜歡姐姐常常不容分說就一手搶走遊戲機,所以就大發脾氣來表達不被尊重的感受,我是不想令姐姐生氣的。」「你期望姐姐如何做?」他示範一個溫柔的表達﹕「姐姐應該溫柔地對我說,如果停止打機,就送一件文具作獎勵。」他說,自己並不是貪圖這小禮物,而是覺得姐姐能用這溫和的表達方式,就可使家人免傷和氣,快樂在一起了。

從這個案中,讓我反省到,當與人各執己見起爭辯時,是反映了內心對別人動機不正確的懷疑。但當你面對的是自己最重視的人時,雖有不舒服的感覺,但仍能相信對方不是刻意,表達關心的是正面動機,那麼,你就能了結關係的緊張,從而把權力爭持變為懇切的傾談了。這樣,你可能會獲得一個意想不到的關係突破呢!

「所以時候還沒有到,你們不要批評,直等到主來;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 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改變的理由和動力

arraial-4-1.jpg

欣賞訓練機構一個助教,她雖成長在生活配套不足的家庭,但卻從不埋怨生活的缺乏,專心一致地努力讀書,勤奮作半職工作來幫補家計,目標單純是幫助媽媽改善家庭的生活質素。她心存的「孝」,明顯改變了她對父母的態度。回想早前與一位小六男孩的聊天,他的想法,不單令人感到津津樂道,也感動我重思值得紀念的中國傳統家庭觀﹕「百行孝為先」。

一位單親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面,剛坐下,這小男孩已搶先說話,認真而積極地問了幾個為甚麼。再看這位眉頭深鎖的媽媽,她訴說,兒子喜歡頂嘴,「說一句就頂撞二句,不懂得尊重人,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導師,我最喜愛與那些滔滔不絕的同學聊天,欣賞他們極高的創意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方法來拆解困局。眼前這好動的小男孩回答我的提問時,坦承自己常向媽媽發脾氣,「你是否一出世已向媽媽發脾氣?」對於我的再問,他立即大笑起來,因他似乎意會到我此問的深意何在。他說自己自從爸爸上天堂後,就常向媽媽發脾氣。「我欣賞你有很高的自我覺察力,有情緒不穩定也是很正常的。」聽見我的肯定說話,他隨即補充說﹕「爸爸已不在身旁,我真的不想向媽媽發脾氣。但每當媽媽叫我做功課時,內心的厭煩感會令我不能控制情緒。」

我先讓他明白,人需要找到改變的動力才能下決心去行動。「我曾在爸爸病床前,答應會對媽媽好。」他說爸爸在生時,從未失信於對自己的承諾,故此,自己現在也應以爸爸的作榜樣,做個兌現承諾的人。我看到一個孝順的男孩,為自己找到要改變的理由和動力而笑得開懷,「我決心將零用錢儲起來,到母親節時,買一份禮物送給媽媽。」

作為一個EQ調解員,這些都讓我反省到,當人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及願意接受事實時,便會懂得如何為自己主動作判斷,並為自己製造正能量去執行決定。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寬恕和放下有助處事泰然

letting-go.jpg

眼前這位母親緊捉我雙手,聲淚俱下哭訴著﹕「快崩潰了,可不可以救我?」她育有一對子女,姐弟年齡相差4歲,但家人彼此互視為「眼中釘」﹕做弟弟的,常以說謊及故意在校犯校規來發洩對家人的不快情緒;而作姐姐,則整天戴耳機沉醉於音樂世界,以分散內心對家庭的煩悶;做爸爸的,就認為太太每事管才是造成家庭不快的兇手;這位獨撑家庭殘局的女人,也因此長期失眠,只有不住地責罵孩子來發洩心中委屈情結。

我的入手點是,先讓正處於價值觀建立重要階段的兩姐弟學習互相接納。當我接見弟弟時,「我很不喜歡家姐,她嫌我幼稚,不同我玩。」當他聲聲不住地投訴家姐的不對時,突然停下來認真地問﹕「但最近在夜深時,我聽到家姐躺在床上哭,你知不知原因啊?」於是,轉機就在此刻開始。我告訴他﹕「你心底裡是很愛家姐,只是不識如何去愛,對嗎?」他對我點頭。我再告知他﹕「家姐也好愛你,只是她內心收藏了很多不快樂,所以沒有心情陪你玩。」「我可以做甚麼才讓家姐重展笑容?」他很認真地追問。我建議一個簡單辦法﹕「你對她笑,她也會對你笑。」

我想這母親的心結,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有共同「鬆綁」的意向才能達成,因家庭情緒的感染力,是透過家庭成員的情感互動一起建立的。所以,如父母能建立正面的感情氣氛,那小孩定能在美好的情緒回憶中經歷彼此「鬆綁」的快樂。但如果一家人真的彼此「過不去」,那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特效藥是:去愛他!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只有願意放下報復的權利,學會寬恕對方,放下心中執著,就可凡事處之泰然,輕鬆面對人生。因為,你保持的那份平靜力,可讓你有聰敏反應在逆境中仍看到轉機。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信箱》提醒與罵的溝通方式

「與EQ神童對談」之 提醒與罵的溝通方式(逢週三於明報刊登)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to-blame.jpg

EQ神童程智問:

「在中學的時候,跟母親的溝通常常存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對話沒說上幾句,很容易就大聲地說,漸漸變成了吵架。而我同父親的溝通又沒有這個問題。另外,母親經常因此而解說,她並不是在罵我,只是提醒。但大聲地說話,真的令我感到討厭,甚至有點憤怒。『這與她成長的家庭背景有關?』經過觀察,發現姨媽她們平日說話都有愈講愈大聲的習慣。所以我在思想,或者媽媽對我的提醒可能具批判性質,所以大聲地說話,才令我誤會她罵人? 」

「以這事例,母親算是駡兒子?」答案「是的」,因為是以被駡者的感覺為準。只是,作兒子的也知道,這怒氣其實出自父母的愛,只可惜帶有失控。而駡人者也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罵帶來關係損壞的危險,因為欠缺冷靜會破壞長久以來的融和關係,言語必顯於大聲,錯誤以為「大聲」必達改變對方的效果。

EQ的學問,就是大腦最原始的情感反應系統被激活。這地方是杏仁核,當受外界一股攻擊力度所侵入,會像警鐘一樣長響,召喚主人盡快作出戰或逃的反應。接收者若收不到親情的既定關懷,就會感到對方有敵意;受到髙度的刺激下,通常會產生情緖的攻防戰,甚至反侵略的宣戰。攻防戰是受到父母責駡,兒女找藉口證明是委屈;而反侵略戰是受到父母責駡,兒女馬上找出父母曾有的過失來比較,證明父母的錯比他們更見不得光。

故此,修補關係需要付出很大成本,若拖延的時間愈長,就愈難補救,因為親子關係已到凝固僵化的地步。此時具理性批判力的左額葉可發揮功能,正面幫助主人壓抑杏仁核的激動,例如想想:「這樣下去,我們雙方都是輸家,父母遲早會出現後悔的鬱結;子女日後想及這衝突也會內疚…。」積極地思考出路,就如程智說的假設:「媽媽對我的提醒可能具批判性質,所以大聲地說話,才令我誤會她罵人? 」

程智在觀察裡:「發現姨媽她們平日說話都有愈講愈大聲的習慣。」他應該把握這個觀察來體諒母親,向她微笑說句:「我們太認真了!我知道媽媽想孩子凡事都認真盡責。相信我,媽媽,下次我會認真好好做事。」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 言語粗暴,觸動怒氣。〈箴言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