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孩子真聽話!

我在學校照顧了Carl已經好幾年了,Carl是一位患有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即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男孩。媽媽尤其擔憂他中學畢業後的就業安排,於是我有機會與他的父母一起討論,如何輔導他進入社會就業。對ASD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由時間」就是父母最傷腦筋的事情。所以Carl的父母除了幫他安排了一些自閉症小組活動外,也需要幫他打算未來就業的路向,他們感到困擾。經過商議後,學校和父母決定讓Carl考完DSE後,來學校擔任「教學助理」;「日薪」為七十元,每星期工作三天,由媽媽按其上班日數,每個星期六發薪金。

由於我對Carl有相當的認識,所以由我安排給他大約四個星期的實習,每星期工作三天。他的工作包括協助我及另外兩位他熟悉的老師,負責執拾語文資源室內的參考書,協助編碼、整理書櫃及更新目錄頁等工作。基於Carl的特殊需要,我安排了循序漸進的訓練給他;而上班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有一小時午膳時間。我們安排第一個星期須帶備自己當日的午膳上班,午飯時間留在學校固定地方進食;第二個星期開始,他有兩天可以單獨外出午膳。我們幾位老師商量好,每星期一次扮成同事,約他外出午膳。從簡單的日常作息開始,訓練他融入群體。

第一個星期,Carl的工作令大家都感到非常滿意。他準時上班及下班,也能每天按指令,下班前十五分鐘到教員室向我報告當日工作的進度及提交當日已完成的工作文件。到第一個星期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我再次提醒他,第二個星期開始,他要獨自外出午膳。我給他一張清單,內容是已與家長共識並「獲批」讓他去午膳的三間茶餐廳及一間快餐店。我要求他當日放工,自行到那幾個地方,每個地方拍一張照片,然後第二個星期的第一個上班日,給我看看是否正確。Carl非常清楚我的要求,他完全辦妥。媽媽也非常配合,在週末把他第一週應得的薪金發給他,並告訴他所得薪金可以用作第二週外出吃飯的午膳費。

第二週的第一個工作天,早上Carl簽到後,如常來找我,待我安排當日工作給他。我再次提醒他外出午膳的安排,並問他打算去哪裡午膳?他非常清晰地告訴我所選的地方。我讚賞他的工作表現,又特別提醒他,午膳要準時在一小時內完成;並且請他午飯時獎勵自己,輕鬆一下。

午餐時間過後,Carl竟然沒有回來。我開始有點擔心!到了二時,他仍未回來,我開始著急,我跑過去他早上告訴我會去的茶餐廳找他,找不著。我馬上致電給他的媽媽,她說沒有跟他聯繫上。媽媽趕來學校,大家都不停打Carl的手提電話找他,可惜他沒有接聽。我們幾位老師與到校的媽媽講述事件,似乎越講越擔心!Carl很熟悉家與學校的環境,不論怎樣一定會回家,卻沒有。到大約三時,Carl回來了!我們問他到底去了哪裡?他說:「我按老師的指示,用了一個小時食飯,然後用了一個小時到公園玩。」我們異口同聲問:「你今天要上班,為甚麼去公園玩?」他理直氣壯地回答:「是老師教我,要去輕鬆一下!因為我工作做得很好,所以要獎勵自己去輕鬆,輕鬆就是去公園玩啊!」我和家長相視而笑,放下心頭大石!他當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值得我們信賴。

黃麗婷校長

ASD特兒特教 之 ASD之研發治療方法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種藥物可以真正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不過,對於治療這精神障礙的某些嚴重病徵,確實有一些藥物可以採用。

傳統上,有不少醫生曾經開方「血清素」(serotonin)類抗憂鬱藥物給自閉症人士,認為他們的腦部缺少了血清素。但目前成效並不明顯,除非病患者有焦慮憂鬱情緒;而這類藥物,根據美國「藥物及食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核,對於ASD的兒童只有「氟西汀」(Fluoxetine)及「舍曲林」(sertraline)較為安全。至於ASD患者常見之煩躁(irritation)及發脾氣等問題,FDA也推薦兩種抗精神病藥物來使用,分別是「維思通」(risperidone)及「亞立哌唑」(aripiprazole)。由於「維思通」較容易出現類似柏金遜症的「外錐體副作用」(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醫生通常會先採用「亞立哌唑」。這方面類似的新藥(brexpiprazole)也正在研究之中,目前尚未確定成效。

至於其他市場曾推介的治療產品,例如「螯化作用」(chelating)藥物、高壓氧氣、排毒泥漿浴、二氧化氯等,FDA不單認為沒有用處,更警告胡亂使用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曾經有專家建議採用「催產素」(oxytocin), 希望能改善社交關係,但效果不明顯。反而在這方面較為有用的方法,似乎是一種深層次「重複性顱外磁剌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技術,針對「背內側前腦」(dorsomedial prefrontal)的大腦皮層加以磁力剌激,似乎可改善社交缺失及社交焦慮(PG Endicott et al, 2013, Brain Stimulation )。

由於自閉症人士很容易有腸胃問題,故也有人認為他們腸內的微生物可能並不健康,導致自閉病徵。目前發現這等微生物確實與中樞神經之代謝過程有密切關係,因此有研究把健康非自閉症人士的大便,經整理後移植到自閉症人士的腸道中,稱為「糞便微生物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根據分析,這方法似乎十分有潛在價值(Li Youran et al, 2022,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Vol.18)。

在最近的學術研究中,更有針對ASD遺傳成因的藥物研發出來。其中包括一傳統抗癲癎藥(也有用來醫治躁鬱症)的「拉莫三嗪」(lamotigine)。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藥物針對腦細胞的「鈉通道」(sodium channels),只要可以影響這有遺傳效應特殊蛋白質,便能令ASD患者腦細胞功能有所轉變,因而更能徹底減少相關病徵(Bettina Weigel et al, 2023, Molecular Psychiatry )。

由此可見,目前醫學上對於自閉症的治療尚未有確實療效的藥物。因此,仍需要以傳統的教育訓練及行為治療來幫助患病人士。在這方面,老師及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實在是非常重要。

麥基恩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ASD特兒特教 之 從醫學角度來看亞氏保加症?

自從90年代,DSM-I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將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和自閉症分開,這個診斷變得比較流行,直至現在也廣為人知。有一些外地成名藝人、名人、歌手或富豪也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患有或者被懷疑有亞氏保加症。雖然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的診斷同屬歸納為腦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但大眾好似分開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診斷。為何會如此?

究竟當年的亞氏保加症是甚麼?和自閉症診斷標準一樣,患者自小不善於社交溝通和表達自己,伴隨著重複特定行為和持續性狹窄興趣。症狀必在童年早期出現,嚴重程度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智力、語言和認知功能發展是區分這兩個診斷的重要分水嶺。在亞氏保加症患者中,他們的智力正常甚至較高,面對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等,也比較優勝,大部分患者讀書成績或工作表現也不錯。他們沒有自閉症的語言發展遲緩和認知功能障礙。

從醫生角度來看亞氏保加症?筆者行醫多年,確實遇見不少成年人亞氏保加症患者;比較特別是他們當初求診的目的,不是懷疑自己有亞氏保加症,而是因為共病症狀引起的問題而來求診。常見的症狀包括社交焦慮、強迫症、抑鬱症和失眠等等;而導致他們出現情緒症狀的原因多數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出現困難,包括和家人、同事關係不好,或者工作生活習慣規律被打擾了。由於他們不太擅於理解其他人的深層想法和比常人較弱的同理心,往往導致和家人同事相處出現溝通困難,引起誤會從而影響情緒,故來尋求支援。心理行為治療,例如心理教育、加強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壓力管理方法和正向思維等等會有所幫助。視乎嚴重程度,藥物治療也可以幫助一些情緒症狀。

在這裡分享幾個成人個案,其中有一些共通點就是大部分亞氏保加症患者有非常穩定的收入或工作。他們不太喜愛轉換工作,做慣該行就不輕易轉變。他們是實幹型的人,不善於「拍馬屁」,做事有自己一套規律做法,表現專注,甚至得到上司的讚賞。其中一個患者比較喜歡投資,買股票。不過多年來,他自己會買賣某一隻藍籌股票,從不沾手其他不熟悉的股票。他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從沒有輸其他他一竅不通的股票。工作性質也有一些共通點,有一些在殯儀館工作、從事電腦行業、機器或者公共運輸行業等等,他們覺得獨立工作很適合自己,因為不需要在人與人之間有太多接觸。即使長時間面對同樣事情也不覺得沉悶和刻板。他們的生活習慣很規律,執著於細節,不愛被人打擾或面對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

究竟亞氏保加症患者在臨床上有甚麼特徵?比較常見是,他們的說話比較嚴肅、單刀直接而不會轉彎抹角,有一些說話的語氣和音調有點單調或者奇特。對於一些非言語的溝通會感到困難。他們的話題也比較狹窄,對有興趣的話題卻會滔滔不絕,變得「只有佢講,冇你講」;也有一些手腳行動比較笨拙。但我相信有更多能力更高的亞氏保加症患者沒有就診,也能自我克服這些困難,建立深厚的家庭關係及穩定的人際關係。

直至2013年後,DSM-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原本常見的自閉症改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並將亞氏保加症歸納其內。筆者會在下一篇文章《為何將亞氏保加症歸納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再詳盡解說。

張逸和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