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接納人的肯定與否定

th.jpg

「子女升中後,較重視自己的外表及打扮是否落伍;又特別介意別人看自己的眼光及評價,這就是父母擔心子女會否因而失去個人的氣質,盲目追求物質的享受呢!」 曾接見一個14歲的女孩,當她坐下談話時,便直言自己是一個成熟的女孩,由從前渴望買裙子和化妝品來打扮自己,至今再不需要用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好。聽著她的分享時,十分欣賞她的正面自我肯定,但同時又好奇「為何她那麼著緊要讓我明白此訊息?」當我向她表達正面的肯定,說估計同學也較喜歡她用此成熟來助朋友解困,但她卻表現得很無奈。

她說,最近常幫助那些擔心考試的同學,想盡辦法助他們減壓,可惜收到的是非常冷淡的回應,朋友都不跟從她的意見。她發現自己是白費心機,甚至想到自己在同學心中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所以感到受傷害。她開始不返學,每星期請一天病假,並維持了一個月,直到學校發警告信為止。

實際上,她是一個準繩者(consistency person),她的優點是擅於與人和平地表達和溝通不如意的訊息,但若將原來的優點無限地放大而失去重心時,那就成了難於接受瑕疵的「完美人」,這也是導致她陷於憂愁而常處於不快樂的主因。

我給這女孩的意見是,要學習降低期望,接受人是一個混合體;容納和交往信念不同的人;不介意受到別人的否定而失去自我價值;如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已成長的成熟人,就需要有一夥謙虛的心。只要這樣,才能減少失望的同時,又可與人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需要增加培養和建立一種情緒的敏捷(emotional agility):即是反彈的素質,「堅信就算不能解決問題,但也可想像在逆境經驗中找到意義所在,這可令人不局限於短暫的失利。」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 羅 14:1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女人的壓力


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使不信道的丈夫受到感動,不是因著你們的言語,而是因著你們的生活,因為他們看見了你們敬畏和純潔的生活。  
   《聖經新譯本》〈彼前3﹕1-2 〉

當社會人士焦點於現代女性由「三從四德」「逆來順受」的小媳婦,銳變成家庭事業兼顧的鐵娘子時,欣賞她們「叱吒風雲」的同時,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帶來的壓力更需要關注。原來,除了兩性相處、婚姻關係、婆媳關係、經濟壓力、子女管教的挑戰,還有生理上的變化都是她們壓力的「定時炸彈」,所以不容忽視。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在今期版面上教您如何去正視和化解這些女性的壓力問題。

:謝芳

個案一

「現年40歲的A太太是一名在職媽媽。她每早五時起床,打點送兒子上學的一切準備事宜;送完兒子上校巴後,就趕著換衣上班…。忙完一天工作放工,途中已看見家長群組發來的逾百個訊息,都是圍繞『做功課』、『明天要帶的課本』、『簽回條』等。原來學校電子化,家長除了要查閱家課册外,還需上網看和簽署電子通告和網上家課備忘錄,十分費時和麻煩。回到家裡,要忙的仍是圍繞孩子,既要督促孩子做功課温習,又要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還需睡前講故事…到了凌晨才可以休息睡覺。每天恆常從早忙到晚的消耗著精神和體力,令她苦不堪言,甚至壓力『爆煲』而引致情緒波動。」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表示﹕「很多兼顧工作和管教子女的雙職媽媽,精神會陷入崩潰的邊緣,動輒在教孩子做功課時大發雷霆,甚至動手責打孩子。當情緒冷静下來時候,內心有極度的自責和內疚之感﹕『我是個失敗的母親。』隨著情緒的愈加失控,上班時會因小事而哭泣,集中力和記性都大不如前,常常在工作上犯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沒精打采,更頻頻失眠。」

馬醫生指出﹕「所謂 『今非昔比』,現今雙職家庭已甚普遍,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加上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不少已婚或已作媽媽的女性仍然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從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轉為現代的『女既主外又主內』。」

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影響女性生活

事實上,中國人傳統家庭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為主的「父權文化」體制;男性是傳宗接代的中心;有「男尊女卑」、「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父嚴母慈」之觀念;兩性不平等的「重男輕女」情況時有發生;將性別定型為「男人要剛強、女人要賢淑」;「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期望女性犧牲自己,滿足丈夫和子女的需要。

在這些的傳統之下,女性的生活備受這些信念的影響:「女性應該是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男性的工作必是優先的考慮,他們因工作緣故夜歸、應酬,甚至不參與照顧孩子,不會被視為不當」、「男性不善於照顧小孩,女人要凡事親力親為,不要求男性插手」…所以,無形之中就更鞏固「父權文化」的意識形態,照顧重任便全落在女性身上。

現代已婚職業女性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

綜觀現代已婚職業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包括賺錢養家、做家務、教養子女、照顧家中長輩、情感支持、滿足丈夫性需要、計劃活動等。她們所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應付工作和家庭的需要,兩者兼備不夠時間用」、「睡眠休息時間不足」、「缺乏時間讓自己調息心情」、「缺乏娛樂時間」、「情緒容易波動或因小事大發脾氣」、「沒有時間和心力與丈夫保持親密的相處,例如拍拖,溝通、性愛」「常有無助感,覺得工作、家庭兩面不討好」、「委屈,感覺全是付出卻得不著讚賞」、「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內心有很多虧欠感」、「婆媳關係或姻親關係的問題」、「與傭人姐姐相處的煩惱」、「與丈夫關係緊張」、「與丈夫因管教子女的方法意見不同而造成的磨擦」、「工作上,上司不體諒『準時放工照顧家庭』的需要,要求加班及在假期工作;不被重用,『升職輪不到你』,上司錯誤認為『女性只顧家庭,不會專心工作』,故編制薪酬較同級的男性同事低;為著照顧家庭,放棄到海外進修、工作或升職的機會」、「覺得身心俱疲、不勝負荷」。

傳統男女分工箝制女性自由

她坦言﹕「雖然現今社會變遷進步,但傳統的男女性別角色的『分工』仍然局限和箝制著女性的『自由』。她們在家庭上,雙職女性仍有『可以做稱職媽媽』的期望。職場上,大部分公司管理層不會因你是雙職女性而格外開恩,或調整對你的工作期望;相反,有甚麼『行差踏錯』,或拒絕加班或在假期工作,便冠以『湊仔婆,無心工作』等名號…面對兩難局面,真是『啞子食黃蓮,有苦自己知』。」她指出,時間的「壓縮」與角色多方面的衝突之下,現代職業女性幾乎時刻都在壓力之中過生活,若丈夫不作相對的調整,將會令雙職的女性百上加斤,情緒隨時爆炸。」

化解壓力錦囊

她列舉了一些化解壓力的錦囊﹕「不求事事完美,但求問心無愧」、「在家不要與全職媽媽所能做到的比較」、「在職場不要與單身同事的工作表現比較」、「盡力就算,不要內疚」、「再忙都要留些少時間讓自己獨處,『透一口氣』,做一些令自己放鬆心情和愉快的事」、「找好朋友或姊妹定期相約傾談,互相勉勵」、「定期和丈夫拍拖」、「請傭人或鐘點處理家務」、「有信仰,有主耶穌同行,靠著祂所賜的愛、恩典及力量,渡過每一天」。

丈夫幫助

作為現代職業女性的丈夫如何幫助妻子?「不要高高在上『扮老爺』」、「聆聽妻子的分享及認同她的感受,不要打斷她或提供解決方案」、「凡事和妻子有商有量,也尊重妻子的意見」、「幫忙分擔家務,共同承擔起照顧子女與家中長輩的責任」、「每天主動讚賞妻子的付出」、「多表達對妻子的愛,並用妻子所屬愛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讚賞的說話、優質時間、禮物、服務、身體接觸」、「定期和妻子拍拖」。她提醒,現代職業女性若有失眠、壓力、情緒困擾等問題,應盡快求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身心靈的受壓不容忽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指出,有研究顯示,逾70%的婦女都要兼顧工作以及未成年子女的教養。她們放工回到家,又要做100%的賢妻良母,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若加上婆媳關係的處理,往往會是另一種額外的壓力。同時,女人還要面對不同時期產生的身心壓力,「生理方面的變化,月經周期、產前產後、更年期等,都會有明顯的荷爾蒙變化,從而引致情緒起伏。另外,女性天生特別容易受人際關係影響情緒,尤其是婚姻關係、子女關係、婆媳關係,還有上司、朋友和同事關係等。」

原來,短暫的壓力會影響身體感覺不舒服,例如失眠、頭痛、胃痛、頸背痛,或者其他肌肉酸痛。長期的壓力則會引致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皮膚病(如濕疹)等身體疾病;還有身體抵抗力差,容易受細菌感染,引發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增加患癌的機會。這些的壓力都令女性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甚至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最近有研究顯示,腦細胞會因長期壓力而提早衰退。陳醫生說,每一個人面對壓力,反應都不同,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等。

培養抗逆能力的妙方

女性應如何培養抗逆能力?陳醫生建議﹕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培養恆常運動習慣、適當平衡和分配作息。

2.)建立健康穩固的人際網絡。

3.)培養正面的思維:多欣賞和愛惜自己,明白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壞處亦有好處,多往好的方面去想,也學習凡事謝恩。

4.)覺察並認識壓力:當有壓力時,身體首先會發出信息,如頭痛、胃痛、睡不著、感覺煩躁和不開心;留意和覺察自己的感覺,接受自己有壓力、有情緒是正常的,不需要自責;找一些時間、空間,讓自己靜下來,放鬆自己;當心情放鬆了,就可以嘗試明白自己煩的原因,思想細察壓力的源頭;學習說「不」,或改變方法、降低要求,以避開或減輕壓力;如果一定要面對,就集中或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盡量減少對自己或别人的傷害。

5.)尋求支援:找知心朋友傾訴或找方法舒緩一下身心的緊張;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如輔導員或醫生的幫助。

6.)宗教信仰,帶領你走過人生的高低旅程和各種的困難。

 

2017Jan25女人的壓力.jpg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四)

紅紅幼年喪父,她母親在憂傷中沒有好好顧她;兩歲時被發現患上腦癇症,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深得醫生護士們的疼愛。住院期間,紅紅首先與一位護士姐姐產生互相依附的關係,之後對一位年輕男醫生產生了好感。當護士姐姐要結婚移居外地,年輕醫生要與她劃清界線時,紅紅的腦癎症發作變得更頻密和嚴重。

若紅紅沒有患上腦癎症,經常出現感情依附的傾向,失去「情人」時病情又變本加厲,她患上的可能屬於「情愛妄想」(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情愛妄想」的患者可以是一個單身女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產生情愛的妄想。病徵必須持續有一個月的時間,並且排除了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緒障礙、藥物和軀體疾病,才能確診為「情愛妄想」。它常與其他精神病併發,亦有混合其他相關的妄想。

治療「情愛妄想」可分為藥物及心理治療;有些抗精神藥物有利於改善症狀。心理治療由感情缺失的角度入手,了解其妄想的出處,嘗試彌補患者的渴求。紅紅需要接受的治療是當事人的治療法或情緒為焦點的治療法,處理多年缺乏父母的愛之依附創傷。她需感受到別人給她無條件的接納,包括「腦癎症」的症狀,不要質疑是否裝扮,先爭取她的信任;她需要先透過被肯定與受到鼓勵重建自信,向內支取力量。

紅紅必須進一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法,改變自我負面的評價,除去內裡對失去愛(愛人)的恐懼而依戀或依附別人,特別是減少抓住「强者」的需要。人最基本的需要乃是愛(別人) 與被愛,但真愛何物?何在?何來?這正正是紅紅需要學習的。當然,人與人之間合適的界線(boundary) 是一個從來未經歷過真愛的紅紅極之需要掌握的理念。

愛是何物?《聖經》如此教導:「愛裡沒有懼怕,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約壹4:18)

李耀全博士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一個情緒失控少年的內幕

 

th.jpg

 

以前來接見室與我聊天的青年人大多是獨自來的,但這個15歲的女孩卻例外,這次,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見我。這個一家四口的組合也似有緊密互動關係的含意,媽媽的說話語速極快而聲大;作爸爸的就常在妻子數說女兒的問題時低語「大事化小吧」的補充。不過,夫婦二人也有共同解困的目標,就是不明白為何女兒對父母的態度如此差劣,對外面的朋友卻是那麼友善;她每當遇事感厭煩之時,便會情緒失控,以頭撞牆、打碎家中的玻璃為發洩方式。當我開始與這女孩面談時,她的神情、表達用字方式及身體語言是異常平靜溫和,神情帶著好奇,所以,我猜想這女孩的真正本質非屬有衝動失控的傾向。

再了解,她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小學五年級開始已討厭為人帶來麻煩的人,源於當年目擊哥哥被人經常欺負,她為哥哥的難過而傷心,自始更對那些造成滋擾的人產生莫名其妙的反感,偶而會有情緒失控的情況。事實上,這女孩一直不明白為何要用這方式來回應不安的狀態,每次發洩過後也感後悔。再思佛洛伊德提出「自我」(id)、「本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學說,我發現這女孩的「超我」本質很強,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需要考慮他人和社會,故難以忍受那些不公義之事。

在她對自己感到失望之際,我決定反向來肯定她不是個壞脾氣的人,而是因無知成了今天的行為結果。聽到這樣的形容後,她立即告知我一件重要的事,原來每當她感到生氣,會去看電影,更模仿電影的橋段中描述人對於社會的人和事有不滿時,可以扔東西及自我傷害的方法來發洩怒氣。

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要維持與人交談的熱情,就需多點同理心去面對對方的不幸。「我如何可以貼近他的處境?」我想應以同理心去體會人皆有憂慮,但切忌過早下判斷,才能傳遞「鎮定」及帶有希望的訊息。

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哀 3:32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三)

紅紅自小處於這種缺乏愛和穩定的環境下,心中極度渴求愛和關顧,一旦遇到願意關心自己的人,都會大受感動,對他們十分渴慕,甚至產生了不設實際的戀愛幻想,進而付諸行動…。紅紅的情況在醫學上已構成一種「妄想症」,稱為「愛情妄想症」。

很多年青人遇到心儀的對象時,都容易陷入「迷戀」的狀態中,以為自己「愛上」了一位「白馬王子」,不能分辨「迷戀」與「真愛」。「迷戀」是強烈的情緒感覺,以滿足自我慾望為主,容易失去理性,及個人的原則,容易引致「妄想」,但只是短暫,最後只感空虛和失望。而「真愛」是深層的情感,也有理性的考慮,是忠誠、無私,為他人著想,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對方;而且會考慮長遠的後果,是要雙方互相磨合相處,慢慢積累而產生出來的。紅紅對那位年輕男醫生的感覺,很明顯是屬於「迷戀」,而並非是「真愛」。

有研究顯示,穩固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孩童的成長很重要,若照顧者的不斷轉換,或母親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等都會影響。在這兩種的因素影響下,紅紅的心理健康及社交成長都不成熟,她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只渴求被關顧,活在虛幻的世界裡;若是得不到,便大發脾氣,這些都是她心智未成熟的表現。

要治療這疾病,需要藥物、心理和家庭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低妄想症狀。心理治療方面,需要一位能與她建立成熟穩健關係的治療師,慢慢誘導她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強處和弱點,學習愛和欣賞自己,從而建立自信;明白甚麼是真愛,甚麼是迷戀,甚麼是實際和甚麼是幻想;也要明白愛情是要雙方面產生的,不能勉強對方。藉家庭治療重建母親與女兒的正常關係,彼此有更多瞭解,學習互相溝通,讓母親知道女兒的渴求和怎樣使女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愛。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夫妻情、性的疑惑


「無論怎樣,你們各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丈夫。」《聖經新譯本》〈弗5﹕33〉。

當兩人踏上婚姻之路,攜手面對人生的起伏和榮辱的同時,如何將甜蜜蜜的親密關係保鮮?「愛與敬重、靈性操練和『性』的協調和表達」是不可或缺的。

/圖﹕謝芳

夫妻親密的培養

身兼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的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在「婚姻危機輔導之親密關係輔導」的工作坊上談到「夫妻親密的培養」。他說,婚姻的親密秘訣就是「愛與敬重」(Love and Respect),如太太渴求丈夫的愛,丈夫需要太太的敬重,只要這樣才能達至生命的激勵循環;以及靈性的操練。「從親密的定義與層次來看,愛與被愛和快活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而親密的層次包括身、心、靈 或 靈、魂、體;親密的範圍有知識、知趣、知心、知己知彼、知情達理、知性。」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

李博士指出,現時社會與文化急速的變遷和傳統婚姻觀的瓦解影響了婚姻的親密,如女權運動,婦女地位大大提高,形成雙職家庭;家庭轉變成以兒女為中心;單親家庭劇增;個人享樂主義的作祟,背棄家庭責任;性解放,貞操觀念趨淡,婚前婚外性行為增加;同性戀家庭的產生,威脅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等。而不可忽視的是,夫妻的親密程度和對婚姻的滿足感,也會隨著孩子的出生、事業的改變、中年危機等不同的婚姻階段而變化,變化的層面是男女不一樣的。

他解釋,引用美國著名兩性關係專家愛默生博士Dr. Emerson Eggerichs所寫的《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Love & Respect-The Love She Most Desires, the Respect He Desperately Needs)一書指,男人天生需要尊重,女人天生需要愛,如果無視從重要性,夫妻雙方就會陷入相互抱怨、猜忌、指責、爭吵的「瘋狂循環圈」中,沒有愛和敬重可言,就像女人經常這樣問:「為甚麽他不像我愛他那樣愛我?」一樣;男人經常這樣想:「為甚麽她總是輕易地蔑視我,不顧及我的感受?」

在婚姻的親密關係中,妻子渴望從丈夫得到更多的愛,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他,這種尊重會讓他感覺到你是多麽愛他,激勵起他對你的真愛。這就是《聖經》〈以弗所書〉5章33節﹕「無論怎樣,你們各人都要愛自己的妻子,好像愛自己一樣。妻子也應當敬重丈夫。」夫妻的愛與尊重關係真的能解決婚姻裡的很多實際問題。

表達愛敬重的訊息有方法

那麼,妻子如何向丈夫表達尊重?而丈夫又怎樣向妻子表達愛呢?李博士說﹕「向你的妻子表達愛的訊息可用C-O-U-P-L-E;而向你的丈夫表達敬重的訊息可用C-H-A-I-R-S。」

向妻子表達愛的訊息C-O-U-P-L-E ﹕

  1. 親密(Closeness)─ 她想你親近她
  2. 坦白(Openness)─ 她想你對她坦白
  3. 了解(Understanding)─ 不要嘗試要「糾正」她;僅僅聆聽便可以了
  4. 和解(Peacemaking)─ 她想你說聲「對不起」
  5. 忠心(Loyalty)─ 她必須知道你對她的委身
  6. 尊重(Esteem)─ 她想你尊敬她及顧惜她

向丈夫表達敬重的訊息C-H-A-I-R-S:

  1. 征服(Conquest)─ 欣賞他的工作慾及成就慾
  2. 階級(Hierarchy)─ 欣賞他具有去保護和供應的慾望
  3. 權力(Authority)─ 欣賞他有服侍及領導的慾望
  4. 洞察力(Insight)─ 欣賞他具有去分析和提出意見的慾望
  5. 關係(Relationship)─ 欣賞他渴求並肩的友誼
  6. 性慾(Sexuality)─ 欣賞他渴求性的親密


婚姻的親密與靈性操練

談到婚姻的親密與靈性操練,李博士引用美國專職作家,也是Center for Evangelical Spirituality的創始人兼負責人蓋瑞.湯瑪斯(Gary Thomas)的著作《婚姻靈修學》(Sacred Marriage)的部分內文﹕「我發現婚姻挑出了我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而關鍵點是我得先改變自己的婚姻觀。如果結婚的目的在於享受滿足、追求快樂,那麼我每兩三年就得『重新』結一次婚。然而我若真心渴望神由裡到外徹底更新我這個人,則必須專注於改變自己,而非改變配偶。事實上,你甚至可以說,我的另一半愈難以應付,我就愈有機會成長。如此,我們的心才能受到真正的操練。

我定意改變自己,並不是為了擁有零衝突的婚姻,也不是想讓自己更快樂、更滿足。我抱持的心態是,許多生活情境能幫助我從神那裡找到自我的意義、目的、與實現,而婚姻生活就屬其一。麗莎並不能使我快樂,我是說在最終極的層次上。我想,我在追求這種一對一的終身親密關係背後那一份更寧靜的滿足、更深邃的意義與更完整的目的。因為相信我和神的關係是自我意義的根本,我要探索婚姻如何讓我更親近神。」

,性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醫生在工作坊上談到夫妻親密關係中的「性功能失調」。他指出,「性」是人類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包括性行為、性別、性取向、快樂和繁殖等,也是一種幻想、慾望、態度、價值觀和關係的表達,它會受社會、經濟、文化、倫理和宗教等不同的因素所影響。「性」除了繁殖下一代外,亦具有帶來滿足、快樂、互相分享、調整情緒、安慰、自我肯定的功用。

「性」是人類生命中的重要部

麥棨諾醫生表示﹕「在人類歷史上,早於石器時代,已經有關於生育和性器官的雕像出現。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開始奉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是最早有跡象顯示出現性限制的時期。16至18世紀,Martin Luther認為性慾是自然的,不是罪惡的。中國歷史上,道教主張陰陽調和、採陰補陽的學說。

他強調﹕「有本地研究報告顯示,約有15%的受訪男性出現多於一種的性功能障礙,37.9 %的受訪女性出現最少一種的性功能障礙,而且這情況會因為年齡、就業或婚姻不滿等因素而增加發病的機會率。曾經流產和吸煙的人士,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機會率也明顯較高。」

性功能障礙需求醫

他說,從多項研究報告發現,到精神科診所求診個案中,多達80%的男性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過半數的受訪者的性生活出現問題或障礙,不滿意現時的性生活,情況十分普遍。究竟性功能障礙是甚麼?根據性反應週期,性功能障礙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性慾障礙,如性厭惡症;性喚起障礙,如女性性喚起障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性高潮障礙,如兩性性高潮障礙和早洩;痛楚障礙,如性交疼痛,陰道痙攣。

「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當中一部分是由於血管問題引致,其次是心理、藥物、手術、神經、內分泌和創傷。性功能障礙是一個惡性循環,患者會因為以往失敗的經歷而產生恐懼,因焦慮而再次出現性功能障礙。至於陰道痙攣,是指外陰道三分之一位置持續或反覆痙攣,患者會因痛楚而無法性交,嚴重時會出汗、心悸、顫抖、噁心、嘔吐和失去知覺等。這症狀可能是由於恐懼、焦慮、壓力、保守的道德標準、感染、曾遭受性侵犯等原因引致。當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求醫,醫生會先了解和診斷,從而設計出合適的性治療計劃,有系統地幫助患者,改善並解決問題,最終能享有健康的性生活。健康的性生活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應該尋找優質的生活,假如性生活出現問題,應立即向醫生查詢。」

婚姻之中的性愛是最美妙

情與性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曾在講座上和「全恩心窗」專欄裡探討情和性的關係。他提到,根據研究,健康性行為是一種愉快的運動,對身心都有益處,例如增強血液循環、強心活肌、健康減肥、鬆弛緊張、增強免疫能力、止痛調病和睡眠休息等。「婚姻裡的歡愉性行為,能增進男女雙方的感情。美滿的性生活一種「施」(give)與「受」(take)的關係,雙方要不斷學習和改善的。但有些特殊情況下,人的性功能會出現障礙,如早洩「不舉」、「陽萎」等,這是需要治療的。若有不正常之性行為如性自虐等,則會影響身心的健康,更加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當然,若有過分恐懼感、罪疚感或污穢之感,也應尋求心靈之輔導。

他坦言,婚姻之中的性愛是最美妙之情趣。雖屬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仍需學習,更必須實踐。《聖經》裡提及﹕「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她當稱為女人,因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和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那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彼此都不覺得羞恥。〈創2﹕23-25〉」

2017Jan18夫妻性、情的疑惑.jpg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肯定內在潛力助解困

sun.jpg

有很多父母極擔心子女升中後即將進入反叛期,甚難掌握他們的想法。作為一個擔任廿年的兒童及青少年的EQ教練而言,我所看到的事實是,在每個孩子成長關鍵期也有其反叛的可能,問題在於父母愈是擔心就愈加強對他們的保護,甚至控制,這反成負面的果效。

曾遇上一對父母,也是資深的輔導工作員,他們很重視教養兒童的基礎,每天晚上都必定用半小時輪流與兒子聊天和開檢討會。當中討論包括孩子應要進步及確保他是否有解困的能力。但這對苦心的父母卻憂心忡忡地與我分享,兒子常會因同學的若即若離而導致情緒波動、沒有心情做功課、影響睡眠質素,最終更把怒氣遷移到父母身上。我相信,他們最不甘心的是「用盡所有輔導手法也未能開解兒子的心結。」

當我與這位十二歲的青少年聊天時,發現他十分敏感於對方用甚麼輔導手法來開解他,但我卻採用「拆炸彈專家」的方式,與他一起分析「對事情使用不同拆解方法」的利弊。我發現他對這種聊天的方法很感興趣,享受不設限及不作任何偏見的情況下,有表達的自在及思想自由的可能。我給他一個意見,就是肯定自己對人和事上有即時反應力的天份,只是在作反應前適宜多作預期想像有哪些障礙物,並練習好在危急關頭下的三個反應,那就不會將自己陷於「挨打」狀態而喪失士氣。

我提醒這對父母,不要嘗試假設兒子所遇的問題就是他不能承受的,只是在這調整的階段中,需要父母肯定他的內在潛力早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只需鼓勵孩子現在所面對的困難,只是欠缺一個有效的方法,及後加以熟練便能成功。

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在豐富的人生歷練中更要小心,不要只信賴自己的直覺及曾累積的成功經驗早作判斷,反之要多用微調的自我覺察力,來質疑那些深信不移的想法是否同樣地適用。

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弗 5:10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二)

紅紅自小缺乏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照顧,像「人肉沙包」般由親戚們輪流照顧,相信紅紅的內心深處是十分渴望得到別人的愛、關心和關注。對患上腦癇症而常留院的紅紅而言,醫院彷彿就是她第二個的「家」;醫護人員在醫院充當照顧者的角色,加上紅紅的心理背景,都使紅紅產生錯覺和扭曲的期望,過分依賴他們提供的情感需要。可是,當她的期望和實際情況有出入時,不由自主地產生出被出賣或被遺棄之感,更因此情緒激動,間接誘發腦癇症發作。

紅紅對這位年輕男醫生的傾慕,可能是屬於「情愛妄想」(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情愛妄想」的患者可以是一個單身女人,認為某個有崇高社會地位的人愛上了她,妄想情人可能是政治公眾人物、名人、明星、醫生或牧師等。

要診斷「情愛妄想」,病徵必須持續有一個月的時間,並且排除了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緒障礙、藥物和軀體疾病。通常患者不覺得自己是患上精神疾病,而所謂的情人,與患者只有輕微的接觸,甚至從未接觸的。患者往往妄想這情人用情至深遠超過自我;甚至愛到「没有我(患者)便不能快樂地生活」的地步,更為此而常感到非常自豪。這種類型的妄想性障礙可能會導致跟蹤、或其他潛在的威脅和危險的行為。

有部分研究顯示,「情愛妄想」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 (如抑鬱症、雙相性精神障礙)、阿爾茨海默氏病、腦癇症、左額葉損傷有關。它偶爾亦會混合其他相關的妄想,例如被害妄想、自大型妄想等出現。

治療「情愛妄想」可分為藥物及心理治療。有研究顯示,抗精神藥物有利於改善症狀;而心理治療能幫助患者的思維轉移在其他事物上。在某些情況下,混合藥物及心理治療更能改善情況,增加建立健康的感情支援系統,對紅紅的情況是有裨益的。但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對妄想情人做出騷擾、跟蹤或威脅,必須考慮住院治療。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

轉化生命去扶貧、防貧、滅貧


你的弟兄在你那裡若漸漸貧窮,手中缺乏,你就要幫補他,使他與你同住,像外人和寄居的一樣。
因為以色列人都是我的僕人,是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聖經新譯本》〈25:3555

新的一年開始,生活中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新計劃,閱讀大計、瘦身大計、進修大計等,公司、教會亦開展了新的年度計劃,各朝著新的目標努力。然而,在這些大計中是否有「關懷社區」的份兒呢?你又是否願意在你的計劃中給它預留一個位置,經歷生命的轉化呢?

編輯﹕謝芳

關懷社區的新方向

「關懷貧窮」已不再是施與受、上而下的關係,多年前關懷社區的伙伴也提倡「平等分享」的模式,旨在強調施與受之間的平等關係,藉相互分享、彼此得著幫助。在今天,我們正在推動「社區轉化、轉化生命」運動,鼓勵信徒的全人投入,在服侍當中經歷彼此的生命轉化,藉扶貧、防貧和滅貧轉化社區,為社區帶來關愛。

去年11月18日,「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假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辦每年一度的扶貧研討會,題目為「在貧窮人中追隨基督」,藉此推動關懷貧窮生命轉化的運動。是次研討會吸引了140多位牧者同工、信徒參與,分別來自本港的華人教會及國際教會,彼此分享服侍經歷,共同探討教會在香港貧窮現況中的位置。教關副主席蔡元雲醫生有感香港撕裂問題嚴重,因此設計研討會以雙語進行,希望連結本地國際教會及華人教會推動扶貧服侍,結合跨宗派、跨地區和跨文化的力量,讓人看見香港只有「一個教會」。

在貧窮人中追隨基督

如何仿傚昔日耶穌基督游走於社會中的低下階層,與他們分享天國信息?事實上,現今教會漸漸「中產化」,遠離最需要關顧及福音的一群。不少與會者也有感本地的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期望重新帶領教會走進社區,服侍社群,在社會中作見證,可惜卻無入手之方法。是次研討會正是推動信徒的生命訓練,協助教會培訓全人投入的義工,共同轉化社區。

在研討會的籌備過程及聚會開始前,眾教牧及籌委共同為聚會行區祈禱,祈求上帝藉此去感動更多人投身關懷服侍。蔡元雲醫生分享到,當教會醒覺要回轉去關懷貧窮人時,首要的不是舉行無數的會議,策劃各項事工。信徒必須要先在「內在旅程」中認識主,透過內省去服侍貧窮人,而非單純地執行活動,再由內而延伸至「外在旅程」,走進貧窮人和有需要的人當中,帶來整全的更新、公義及復和。

「貧窮不但是經濟上被剝奪,還有結構上不公義的因素。」他強調,耶穌在世時特別關注公義的問題,一直與貧窮人一同生活。教會的使命應學像耶穌,與貧窮人同行;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憐憫和公義,特別是與貧窮人一同受苦,成為他們的鄰舍。「我們常想以自己方法去做,但真正的方法卻是放低自己。」蔡元雲醫生表示,行動的關鍵是愛,憐憫乃是切實的行動,唯有行動才能轉化世界,讓他人感受到關愛,生命得以改變。

使命推動持久前線服侍

在座談會上,三間教關伙伴教會的牧者分享他們的前線服侍經驗。宣道會基蔭堂蕭如發牧師分享他多年服侍基層的經歷,由新移民事工到戒賭、戒毒事工。蕭牧師認為,教會身處於社區當中,不敢不做基層,因為服侍基層不是「資源是否足夠」的問題,而是關乎服侍的心。由眼見的感動化作禱告和實際的行動,這種服侍才是真正切合受助者的需要,而且更加持久。

來自基督教福臨教會,人稱「廟街牧師」的黎振滿牧師回應道:「當弟兄姊妹一同走進貧窮人中,才會見到人群的真實需要。」黎牧師當年在一次行區祈禱時受到感動而決定終生服侍廟街的人群,包括新移民、黑幫、露宿者等。他甚至學效蔡元雲醫生的服侍方式,將信徒帶回家同住,作短期培訓,將一班受助者轉化成助人者。

馬鞍峰香港教會李志剛牧師今年在香港最貧窮的社區—深水埗植堂,他認為推動扶貧事工是教會的重要使命,而當教會擁有物業和人力等資源時,服侍社區更應不遺餘力。他更表示,「釋囚教我的人生道理比MBA教的還多,我從來沒想過離開(服侍社區),只會想如何做得更好。」他指出,未來將會在區內推動不同教會的合作網絡,進入社區服侍和轉化社區。

彼此激勵承擔挑戰

當天的工作坊環節中,不少牧者分享在扶貧事工上面對的種種挑戰,藉分享彼此的經驗,互相激勵。有與會者更表示,「欣賞牧者謙卑坦誠的生命交流!」最後蔡元雲醫生藉結語鼓勵與會的教牧同工,只要教會履行關懷社區的使命,將福音帶到貧窮人當中,才能真正活出福音真諦,為生命帶來真正的轉化。

是次研討會籌委會聯席主席、聖約翰座堂羅哲思牧師分享道:「在我們籌備的過程中,不單是討論活動的行政安排,更一同反思教會的關懷貧窮事工。其中我們曾探討扶貧應是施與受(to the poor)還是同行(with the poor),以確保服侍是有效、能為貧窮人充權(empowering),而不是家長式(paternalistic)或標籤化(stigmatizing)。最終我們選擇了『在貧窮人中』(in the poor)作為主題,因為基督耶穌已先與貧窮人同行(with the poor),當我們進到貧窮人群時,就能學效基督去服侍。」羅牧師認為,由於聖約翰座堂的關懷貧窮事工正處於起步階段,舉辦是次研討會,無論對教會和義工們也有鼓勵的機會。

鼓勵參與區內扶貧運動

會後,一位國際教會的信徒希望香港各教會、機構、商界、學校及政府單位,建立合一的前線網絡,共同服侍社區。另一位華人信徒則期望今年能建立奮身服侍的團隊,從下而上推動整個教會參與扶貧。

是次研討會的錄影片段已上載至教關網站,歡迎瀏覧重溫:

http://www.hkcnp.org.hk/activities_review/pervious_acts/pf/2016pf/。誠邀你也一同加入服侍社區、轉化生命的行列,從參與區內的扶貧運動開始,為社區帶來新的景象。本年的教關扶貧研討會將於九月廿七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屆時將繼續與各界交流經驗。

轉化社區的過程全賴上帝的同行,因此每年的教關同行者退修日營也是不可或缺(報名:https://goo.gl/70zujx),讓各位服侍者在安靜中內省,重新得著服侍的力量。歡迎聯絡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參與扶貧運動,攜手轉化社區和生命。如欲了解更多,請瀏覽網站www.hkcnp.org.hk

 

2017Jan11轉化生命去扶貧、防貧、滅貧.jpg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快快聽慢慢說的溝通

20140228_1430773_81353492.jpg


「踏入新的一年,
余德淳訓練機構總教練馬君蕙小姐將負責為EQ接見室專欄筆,分享多年接見青少年的心得。

很多家長都憂心﹕「子女到了中學階段,感情終被他們的同伴取代,是說心底話的知己。」父母對自己能否留住「孩子心」的魅力也沒有信心。究竟「家庭情」如何能長久維持?這個一臉純樸天真的中三的女學生走進接見室,與我聊天,當她坐下便開口訴說對爸爸的不滿﹕即使聚會有老師在場,爸爸也會限制她與同學相聚的時間;限制家中上網時間,不讓她知道WiFi密碼。她表示很矛盾,因為知道爸爸是疼愛自己。說著說著,她的情緒態度突然改變,「媽媽最近較多了解我喜歡穿甚麼衣服。」當我聽到「最近」二字時,感到有點不對勁。於是停一停,把原來想講的話收回,因我察覺需要弄清她的家庭背景才可決定下一步行動。

就在這此關鍵的一停,我才發現原來她口中所講的媽媽是繼母,親生母親已在三年前因病去世;也明白她爸爸為何表示擔心女兒情緒不穩。但真相不在因她常頂嘴不聽話,而是這女孩心中對親生媽媽的惦念至今未忘,她會用哭泣至入睡的方法來舒緩自己的心情。在深入了解更多後,知道這個十分疼愛女兒的父親每當聽到女兒說對生母的掛念,他害怕告訴孩子自己也有同感的真情,只隨意回應說﹕「哭是很正常的啦!」其實女兒已多次發現爸爸曾在洗手間因掛念已逝妻子而哭泣!

這是一個同理心時代,我們要學習在家庭中提倡「共情關係」,就是相信家庭是一個可以分享愉快和傷心事的地方。假若只分享樂事而不分擔憂愁,那麼感情的珍貴何在?傷心的事又可以向誰傾訴呢?作為一個家庭調解EQ教練,在此個案中,我反省到必須有「先思後感」的判斷能力,就是對所聆聽的內容,抱「對所知的有限」的態度,願意停一停實踐三個動作﹕先「注意」,後「想明白」和「主動去關心」,但首要的還是「注意」。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1:19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