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灌籃」高手

123


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聖經新譯本》〈腓4﹕13〉

炎炎夏日,應邀來港作見證分享和表演的美國獨臂籃球員Kevin Laue,月前在修頓球場體育館的籃球場上,分享自己克服困難的勵志生命故事,鼓勵年輕人堅持夢想。在過去的日子裡,他憑著堅毅意志,從「一隻手做不了甚麼」,最後成為炙手可熱的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 Division1首位殘障球員及聯合國前親善大使,許多「正常人」都無法達成的籃球夢,他卻做到了!

/圖﹕謝芳

眼見這位現年26歲,身高210公分(6呎11吋)的獨臂籃球員,在「夢想做得到」激勵演說和三人籃球賽上大顯身手,以右左手更換運球、攻防轉換、搶籃板、勾射、灌籃等精湛的球技活躍於籃球場上。球技之外,他勉勵年青人不要被外在環境或肢體不足所限制而放棄,因為「上帝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計劃與旨意。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接納你自己,不要找藉口,只有努力追求,你就沒有做不到的夢想!」他擁有今天的成就,奮鬥過程是有血有淚,更需要無比的堅毅意志。

「我出生時,左前臂因被臍帶纏繞缺血而需截除。在4歲時父母離異,我和兄姐曾被寄放在不同家庭生活;在10歲時,父親因癌病去世;又曾被同學欺凌和排斥…生活雖有如此不如意,但家人的愛卻讓我有力量去戰勝身體的缺陷。」失去了左前臂的Kevin Laue,在分享時提及自己的成長。他自幼好動,愛打欖球、棒球、籃球和踢足球。9歲時已長成5呎11吋的身高,初中打算出戰籃球比賽時,但教練一句說話:「籃球是兩隻手的運動。」就將他拒於門外。

雖然一切似乎困難和打擊,但母親鼓勵他,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有自己的夢想和選擇,「不要放棄,只要專心一致,就可以做到任何的事情。」「她還告訴我,我於4月13日的出生日,代表某種得特殊意義,在她腦中常浮現腓立比書4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每當我遭受挫折時,媽媽常以這經文鼓勵我,『深信一切事情必然如此,待你長大後,一定能夠體會當中深意。』」

「年幼時因受到他人的影響,認為只得一隻手做不了甚麼,所以連簡單如『綁鞋帶』技能都不學,只買有『魔術貼』的鞋。但媽媽希望我能像常人般過生活,故將有『魔術貼』鞋都丟掉了,要我學習如何綁上新換的新鞋鞋帶,並說不可自以為獨臂便可懶惰。」說著說著,Kevin Laue即場時蹲下,嫻熟地示範單手「綁鞋帶」,贏得全場的掌聲。他說,自己比其他孩子需多花幾倍時間去學習做一般人做的事,克服很多「你做不到」的障礙,「但對媽媽那時的堅持心存感激,儘管在過程中要克服『做不到』的情況,也會相當沮喪,但有親人和良師益友一路陪伴,令自己感到欣慰。」

他的演講充滿了幽默風趣,還即場測試殘臂的力量。他說,為了加強殘障左臂的力量,每日在行李箱放滿磚頭,再以左臂舉起放下,進行重量訓練。慢慢地,強而有力的左後臂成為阻擋敵人進攻的「秘密武器」。他每天為左臂進行特訓,又苦練持久力及籃球技巧。及至轉校一年後,終被另一球隊教練賞識下出賽,成功取去對手最厲害球員的手上籃球,並協助球隊贏波,開始在球壇打出名堂。高三時更摘下年度MVP(最有價值球員)。

高中時期的傑出表現很快引起美國雜誌《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的注意,首次用跨頁篇幅報導,並且稱譽他是「最令人興奮的籃球員」(the most exciting player in basketball),刊登在2007年2月、全年最暢銷的Super Bowl超級盃足球賽特刊當中。這篇報導,也吸引了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注意,特別請幕僚安排Kevin Laue一家人到舊金山機場見面。有趣的插曲是,當Kevin Laue接到白宮打來的電話,還以為有人惡作劇,當場就掛了電話;等幕僚再次來電,他才確認自己不是在做夢。

誰知,在舊金山機場見過總統後,急忙趕回學校參加球賽的Kevin,因路上塞車、來不及熱身就上場。當灌籃時,因落地姿勢有問題,左腿當場嚴重受傷,緊急送院。這次斷腳的傷勢不但讓Kevin錯失高三最後半年的所有比賽,因為沒有表現機會,也失去獲得任何體育獎學金的可能。「沒有人要我了,我未來會怎麼樣?」他感到人生再來到十字路口,夢想幻滅,在憤怒、沮喪、無望之際,媽媽最常用來鼓勵的經文﹕「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4﹕13〉立刻浮現在腦海中…,加上至親的及時提醒和安慰鼓勵,Kevin很快重新振作。

為了成為第一級籃球球員的夢想,18歲的Kevin進入福克聯合軍校(Fork Union Military Academy) ,更成為該校自1898年創校以來第一個身體殘障的學生!而那位讓Kevin順利以自費生身分入學的關鍵人物,正是在籃球界聲譽極佳、人脈極廣,曾訓練出多名NBA球員的籃球教練Fletcher Arritt。在這裡,Kevin挑戰自我能力、品格、決心、自尊,要克服嚴峻而刻板的生活,並成為軍校的籃球精英訓練課程的明星球員。

很快,Kevin的事蹟吸引了曼哈頓學院(Manhattan College)的興趣,期待已久的美國大學體育協會第一級籃球球員與全額體育獎學金,終於美夢成真!2009年5月25日,進入曼哈頓學院就讀的Kevin Laue,穿著白綠相間的41號球衣,站上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 Division 1球場,正式成為NCAA D-1史上首位獨臂球員。Kevin Laue的大學成績非常出色,只花三年時間,就在2012年以優異的3.5 GPA(在校平均成績)完成曼哈頓學院四年學業。畢業後,Kevin接受聯合國組織的邀請,擔任親善大使,同時也透過演講、籃球營會等方式,繼續以自己的生命故事,影響生命。

這位獨臂籃球員的奮鬥史成為許多人的最大激勵。他擁有很多驕傲的戰績﹕每場平均得11分,平均主攻10次和9次籃板球;曾經在一場的比賽中,成功封掉對手20次投球;摘下當年度最佳有價值球員…。最後,他勉勵香港年輕人堅持追夢,做事要有目標,不要為了自身不足而輕言放棄,「神一定會為你開路!我小時候打籃球,只朝著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但到最後,原來我可以藉著分享這些生命的經歷,將希望帶給別人,相信這些都是神的計劃!」

是次活動由2017福音盛會協辦。2017福音盛會總幹事陳一華牧師在同一場合接受訪問時說,早前青少年輕生問題又再次發生,可見社會壓力、家庭煩惱及個人困擾仍舊浮現,深層的問題仍未解決。美國獨臂籃球員Kevin Laue此刻訪港分享,實在來得適切,「他也是廿多歲的年青人,天生單臂,成長中受盡別人奚落與蔑視,但卻沒有放棄自己,倚靠神的力量,增添無比信心,克服自卑,戰勝創傷,在跌碰中再站起來,最終獲得美國大學籃球賽中的『最有價值球員獎』(Most Valuable Player Award)。他的榜樣,希望可以激勵更多青年人積極面對人生,不畏困難、奮發圖強、增強自信心、訂立正確的目標和責任,向著自己的夢想人生進發。」

版面.png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大失所望 (四)

陳太全心為公益,帶著服侍人的理想,放下高薪厚職,投入非牟利機構。可惜事與願違,每天大部分的工作只停留在經費的籌募,令她大失所望,更陷入情緒抑鬱,出現了不少焦躁不安、易發脾氣、心情低落、心胸鬱悶、腸胃不適、疲倦乏力及失眠等抑鬱徵狀。工作上人與人之間的虛偽最令她難於接受,更為轉工而後悔莫及!

有研究顯示,「抑鬱症」是由遺傳、生物、環境、和心理因素結合引起的;隨之亦有不少嚴重的併發症,故此陳太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包括精神科醫師及心理治療師。目前治療「抑鬱症」主要分為藥物及心理治療。藥物方面,有抗抑鬱藥能改善抑鬱症的病徵;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治療心理抑鬱的首選模式,主要的概念乃針對陳太抑鬱情緒的原由,消除一些失效的思想模式及負面情緒背後的核心信念,讓她以有效正面的思想判斷取而代之。

當我們檢視陳太抑鬱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時,明顯乃因她美麗的理想徹底被現實破滅。她不滿牟利的公司違背服侍人的主旨,只著眼於賺經費而出現人與人勾心鬥角的人事問題。這「失望」源於期望與現實的極大落差。有些人的「失望」乃因為他們的期望過高,有「完美主義」的性格傾向,因此「期望愈高,失望愈大」。事實上,長期深度的失望會帶來情緒的壓力,處理不好便導致抑鬱、惱怒或焦慮。

但陳太的「失望」可能不是單單出自期望過高或完美主義,而是出自「不合理」甚至「錯誤」的期望;這些問題有時不是「失望」本身,乃是不能接受自己會判斷選擇錯誤。其實,任何牟利或非牟利的公司或機構的運作都離不開經費的需求,只要手法合理正當,以籌募經費來支付事工也是在所難免;其次,人與人相處合作時,人際關係的磨合是必然的。若陳太能調整自己的觀點,或改變在機構的角色,多做服侍人的事工,情况便可以大大改善。

正向心理學可以提供正面的抒發情緒的方法,包括培養感恩的心態,多參與幫助人的活動。使徒保羅鼓勵基督徒說:「你們要靠著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喜樂的心乃人生的良藥!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親子性教育


我兒,你要聽,要有智慧,要引導你的心走在正路上。《聖經新譯本》〈箴23:19〉

如何與子女談「性」?坦言還是避談,隨意搪塞而言﹕「你是從石頭爆出來的」?有機構藉著舉辦「親子性教育工作坊」,讓父母與孩子一同在遊戲中學習認識和接納自己的身體,「陰莖」、「睪丸」、「陰道」、「子宮」都並非不雅用語,反而是最正經的用詞。

: 張勇傑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編輯﹕謝芳

寓學習於遊戲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

踏入七月中旬,隨著學生最期待的暑假來臨,相信為人父母的已為子女安排了連串的暑期活動,讓子女過一個充實的假期。一直關注香港的性教育情況的明光社,特意在暑假期間舉辦了兩場親子性教育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讓父母與孩子一同在遊戲中學習性教育。

初小﹕學習身體界線和性器官用詞

第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初小的學生,主題是學習身體界線。導師一開始就要小朋友戴上眼罩,要他們在父母的引導下,正確指出漫畫人物性器官的位置。不少父母會羞於談及身體的性器官,常以一些代名詞代替。這遊戲不單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教導大人及小朋友能接納自己的身體。陰莖、睪丸、陰道、子宮都並非不雅用語,反而是最正經的用詞。我們只要自然地以正確的名字來稱呼,已是教導小孩接納自己身體和性別的性教育。

接著,導師拿出一張報紙,要所有人一同站在報紙的範圍內。子女二話不說立即要父母抱起他們,一同擠在報紙上。導師藉此講解甚麼是健康的身體接觸,父母可以抱起他們的子女,但其他人卻不能,因為身體界線會隨著兩方關係而有所不同;同時又叮囑小朋友拒絕不恰當的身體接觸,如被人觸摸私人部位等,如果有人向他們作出以上行為,要立即通知父母及老師。同時,導師亦提醒父母要提高警覺,保護子女免於性侵犯的危機。

高小﹕身體上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另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高小的學生,他們即將迎接青春期的來臨。青春期是我們從兒童發展至大人的過渡時期,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出現變化,身體逐漸成熟,心理上也由依附父母變為追求獨立自主,學校的教科書也有講及有關知識。但我們可以透過遊戲,來鞏固有關知識。

導師先邀請一眾父母站出來,子女需要引導父母按特定的次序來排隊,如身高、手臂長度、腳板大小。子女們發現原來最高的不一定同時是最大腳板的一個,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同時青春期的身體轉變也是一樣,每人開始發育的時間及情況都不同,毋須與他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是值得自己及他人欣賞的。

跟著,導師再將小朋友分為男女兩組進行問答比賽,故意向他們發問異性生理知識的問題,因為我們也需要了解異性的生理知識。當日有男性回答女性每次來經時間為28天,逗得一眾父母捧腹大笑。子女答錯問題正好讓我們知道他們不明白甚麼,正如小朋友原來對「月經」和「夢遺」的生理情況一知半解,導師不僅僅講解生理上的知識,更讓子女明白這些只是正常的生理情況,不需感到恐懼,更重要是學習個人護理的生活技巧。

最後,導師鼓勵小朋友要學習獨立,努力成長,但亦要尊重父母;同時父母也要學習放手,支持子女,但同樣也要尊重子女,讓親子一同歡度青春期。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重要性將逐漸被朋友取代,親子間出現磨擦的機會大增。導師列舉出一系列兩代之間曾有的說話,再讓每個家庭分享自己最喜歡及不喜歡對方說的話,從而增加兩代的了解,鼓勵父母及小朋友之間,多講欣賞及安慰的話語,少說攻擊性及猜疑性的話語。

家庭性教育的重要

根據今年6月一項有關本港青年性教育情況調查發現,受訪青年的性知識主要來自學校老師(29%)以及媒體(27%),但卻有近八成受訪青年的父母從未與子女談及關於性的話題,這情況以男生更顯著。

事實上,社會上均存在著一些性教育的錯誤想法,認為「子女長大後自然就會懂」,又或「在子女還小就教他們,等於鼓勵他們去嘗試性接觸」。其實小孩子就好像一塊吸力特強的海綿,會不斷向外吸引知識及經驗。現今社會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性資訊,假若父母不爭取教導子女正確性教育的主導權,就等於將子女性觀念建立的工作拱手相讓給這個紛亂的社會,他們可能學到錯誤的知識和觀念,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影響。

父母是兒童成長於社教化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角式,他們自小就善於觀察及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父母互信親密的婚姻關係,對子女在認識兩性異同、兩性分工、兩性關係、家庭關係互動等,都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每位父母在有意無意間其實已在實踐親子性教育,差別只在於子女接收到的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訊息。因此良好身教是親子性教育成功的關鍵,父母間良好的親密關係,對婚姻委身的表現,是子女長大後追求穩定婚姻戀愛觀的基礎。我們希望將來子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就先成為那樣的人,樹立良好榜樣讓子女學習,以生命影響生命。

隨時隨地的言傳身教

另外,親子性教育不是一堂傳遞性知識的課堂,是沒有時間地方限制的;教導的亦不單是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清晰的價值觀。父母的說話對年幼的子女來說,是帶有權威性,因此年幼子女的父母可以直接表達的立場及期望,鼓勵子女跟隨。但當子女進入青春期後,單向式的教導便會失效,要避免權威式的教導。父母可以利用有意無意間出現的處境,向子女發出提問,了解子女對男女性別角色、戀愛、婚姻、性關係等課題的想法,展開討論,引導子女從自身的好處思考,甚麼才是正確的抉擇,並對子女正確的抉擇加以肯定,慢慢教導子女正確的觀念。

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成功

最後一點,要成功實踐親子性教育還需要一個「藥引」,那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缺欠良好親子關係,父母一切的教導都是徒然,子女甚至會故意作出與父母的教導完全相反的行為。但若親子關係良好,家庭性教育卻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各年齡階段的性教育內容重點:

嬰幼兒階段(0-6歲) l   建立愛和信任的依附關係

l   自我身體的探索與認識

l   養成個人衛生習慣

l   男女性別角色的發展

兒童階段(7-12歲) l   兩性的尊重和互動

l   保護個人身體的私隱

l   防範兒童性侵犯

l   青春期生理變化的準備

青春期階段(13-18歲) l   處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

l   性衝動的處理方法

l   兩性相處和戀愛

l   色情文化和婚前性行為的引誘

l   建立批判社會風氣和傳媒文化的能力

 

2016Aug24親子性教育.jpg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堅強、哭泣與情緒抒發

th.jpg

EQ神童程智問:

「自小至今,當我遇見情緒問題時,抗拒對人傾訴;外表看似堅強的我,心靈實是十分脆弱…。最近閱讀的心理學書指出,男孩跟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過早分離,就會不喜歡與別人分享心事。而且在同輩的口中,都認為男孩不應該常哭,或表現出弱勢的一面。我猜想『強迫』男孩堅強,是否更容易令其陷入心理的危機之中,對嗎?」

人們以往一直都認為,男孩的心理應該比較堅強的,但原來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男孩在情感上比女孩還脆弱,早在嬰兒時期,男孩已較女孩更容易出現煩躁。

男孩成長的過程中,大多因為社會的偏見,成年人要求男孩表達情感時多加壓抑;男孩跟母親之間的關係過早分離,會不擅仿效母親的情感抒發;若常被父親及其他成人使用侮辱手段,使男孩覺得情感表達是丟臉的事,特別是表達脆弱的哭,哭了出來便容易出現羞恥感。

因此,近代男孩情緒上出現困擾的時候,他們易對電腦生有一種安全感,因不會被其他人知道,況且代入感性劇集中的角色,可以產生同病相憐的感覺,慢慢便會因感情失意而沉迷上網了。

男生在小學時被罵,會忍著不哭變成被人罵都面不改容,因為同輩認為男孩不應該常哭,這會成為了一種自制的指令。很多人把刻苦耐勞和把情緒壓抑混在一起,稱為堅強特徵,導致男孩認為哭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因此男孩就算哭都會躲在一角偷偷哭,更不會對人傾訴苦情,轉而打電子遊戲也成了一個緩和自己情緒的方法。暫時忘記一些不快的感覺,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這種不理會感受的風格。

成年人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培養檢討改進的能力,從過往的錯誤觀念中跳出來。這樣就可以證明男孩既可以表達自己弱的一面,還有勇氣改變,故此,絕對表達情緒並不是丟臉的事了。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 5:7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大失所望 (三)

陳太帶著崇高的理想,滿腔熱誠地全心為公益,甘願放棄高薪厚祿,投入非牟利機構服務,誰知卻遇上種種不如意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令她大失所望,更陷入情緒崩潰的邊緣。

「失望」一詞,在Wikepedia 的解釋是「 由於期望落空而引致的不被滿足(dissatisfaction)情緒」。失望是針對事情發生的後果,而跟事先的期望有關。若期望愈大,失望便會愈強。失望會引起壓力,甚至導致抑鬱。有些人較易產生持續性的「失望」,有研究顯示指這可能與遺傳有關 ,或因當事人有 「要求完美」的習慣,凡事期望過高,便較容易失望。

在未加入那非牟利機構以前,陳太的人生似乎相當順利,她貫徹的宗旨是:「勤奮便能成功」、 「好心必有好報」;同時對那以 「公益」為目標的 「非牟利機構」,她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可惜,當她進入實際的環境,發覺「非牟利機構」的情況跟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落差時,便感不能接受和不知如何面對。繼而產生了各種負面的思想,質疑自己的信念和決定,甚至自責,懷疑人生價值何在…等等,以致引發了抑鬱症。

當我們面對 「大失所望」的情況時,建議用以下方法去調適心態:

  1. 接受並抒發情緒:接受自己是因為 「期望落空」而感覺不愉快,這是很自然的;承認自己不喜歡那工作的環境,不需要隱藏或積壓在心裡,這只會引發身體的各種問題;感覺心情不愉快時,陳太可向信任的親友傾訴,也可用寫日記、畫畫、聽音樂、運動、看電影…等方法去抒發情緒。
  2. 想想一切藉得感恩的事:陳太可為自己的家庭和過往的工作成就而感恩,明白現今的工作只佔生命的小部分,並非全部。
  3. 想想這是否最差的境況?若是更差,會是甚麼狀況?相比一些更黑暗的機構,可能她會明白到這並非最差的,接受程度或會提升。
  4. 想想在這不理想的環境裡,她可能因此學習到更靈巧、更堅忍。
  5. 想想可否調整一下自己的期望,對每件事、每個人,若不要期望太高,自己會開心一些。

這種思想的調適可以幫助陳太去降低她的期望,理解和接受現況,以致她的 「失望感」會減低。她可以從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擴闊思想,明白不需要太過看重工作,服務社會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從而為她的人生作有意識的選擇。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四十紅潮淨水環保路


因為耶和華你的 神,對於你手裡所作的一切事,都已經賜福給你;他也知道你怎樣走這大曠野;這四十年來,耶和華你們的 神常與你同在,使你毫無缺乏。」《聖經新譯本》〈申2:7〉

今年是何建宗教授從事環境保護和研究40周年,他的學生和朋友特別為他舉辦了一個60壽宴。我們走訪了這位熱心的基督徒,特別有興趣知道他從事河流生態、食水水質、藻華和赤潮、環境規劃和評估、生態神學、綠色學校,以至足跡遍及南北兩極的奇妙人生經歷,真是「四十年飄洋兼披雪 紅潮淨水春風化雨」!

編輯﹕謝芳

輝煌成就 全是恩典

「我並不算是很有成就,較我聰明和有貢獻的人比比皆是。」何教授以一貫的陽光笑容輕鬆地回應我們的嘉許。「全是恩典!我們從未出娘胎時,上帝已經為每一個人賜下了祝福和應許,無論是知識、學歷、財富、家庭、名譽和地位,原本都是上帝所準備的,藉著我們對祂的信靠和奉獻,只為成全造物主對宇宙的美好設計和安排、造福社群。」

何建宗教授在中學尚未畢業便接觸到環保團體,當年曾參加「長春社」舉辦的地衣與空氣質素關係調查,因而加深了對一些香港早期環保領袖,如:胡秀英博士、杜華教授夫婦、溫石麟博士等的仰慕。「大學時住在中文大學宿舍,由於主修生物和副修生化學,在一些有學養的老師如黃銘洪教授和麥繼強教授的指導下,對吐露港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興趣。」完成學士本科課程以後,何建宗聽從老師們的勸說,負笈英國曼徹斯特的University of Salford修唸環境資源學,此後人生便與生態和水質結上深厚縁份。

「英國是最早年推動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由於工業革命以後,經濟發展令生態保育受到忽視,所以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嚐回了苦果,對環保科特別重視和有專長。」返回香港後,何建宗經過大約一年在出版社的工作,順理成章便獲當年香港政府剛成立的環境保護處聘請。「真意想不到,在環保處任職於『水質政策組』,工作便是監測和管理如吐露港、將軍澳和西貢海的水質,因此又與當年頻頻爆發的紅潮(內地和日本稱為「赤潮」,英語是Harmful Algal Blooms, HAB)結緣。」何建宗綽號「紅潮王」,數十年科研和環保便是在上帝這個引領下展開。

視野遼闊 腳踏實地

在環保處工作了約五年,何建宗見證香港環保工作的啟蒙和成長,其中最大里程碑,莫如當年政府和立法局通過實施水質、空氣、噪音和廢物傾卸的四大污染防治法例,而且把一個原本只有十數人的「環保處(EPA)」升格為現時共有逾一千六百人的「環保署(EPD)」。「搞環保,起初『神憎鬼厭』,政府其他部門、工商企業、鄕村代表、漁農和地產商,只覺得環保是奢侈品,不切實際,『有錢就做啦,甚麼?需花錢投資,我要想想。』『算了吧,反正已賺夠,我可以移民投資美加和澳紐,那裡好環境!』」他慨嘆,當年一般港人的心態都十分自私短視,所以環保工作寸步難行,「他們沒想過環保與健康和氣候變化原來是息息相關。」

目睹社會因為教育和政策成功,環保意識日益推廣,「現在連幼稚園也教環保;貨物品牌、食物等都標榜環保的好處;大公司亦自詡企業環保責任…環保在今天,更是優質生活的條件和一門充滿機遇的大生意哩!」何建宗無悔把青春投放在環境保護和研究中,至今仍充滿熱忱和幹勁。

「研究紅潮的形成機制和管控方法?這𥚃不是大學呀!政府不會搞研究,只有做支撐政治的調查!」正因為當年英籍上司的調侃,何建宗一怒之下自己去信香港大學植物系,結果獲導師Prof. John I. Hodgkiss 接納他的自薦,獲准以公餘進修方式在香港大學修讀博士學位,而且以三年的驕人速度,完成了研究論文和答辯。「一生中多次遇到良師,除了中文大學的教授外,在英國唸碩士時的老師也很關鍵。他教導我,搞環保不可以住在象牙塔內,要配合實際經驗和應用,那世界才會因你的研究而得益。」何博士想不到日後也為人師表,「你回香港工作幾年後才唸博士吧,而且中國和香港需要你這類人才比英國急切得多!英國的老師真的是胸襟廣闊和卓有見地!」「香港大學的韓國章教授(Prof. Hodgkiss)更是我人生的導航者,他分析力高、辯才好、文章鏗鏘有力、對世界有期望和承擔,難得的是對『徒弟』如子女般殷殷愛切,先教做人,再教學問。」「我有一次告訴他,多得您啊,我的『徒弟』今天竟然又用這番說話形容我!『師父』興奮地握著我雙手,大喊說: “Ha ha! That’s education!”」

在博士畢業典禮的翌日,當年的「公開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1997年獲政府升格前的名稱)召開面試,結果甄選了何建宗成為當年香港大專界首創的「環境學學位課程」的主任。「我毅然放棄了公務員的穩定職位,當時很多人都說我衝動,因為以我的年資和閲歷,『論資排輩』也該升職至首長級了。哈!幸得我爸爸充滿靈感的一句勸勉: 『鴨仔不越換池塘不會長肥的!』我勇敢地接受挑戰,走進學術界,再因縁際會地投身環保社運,還有機會藉此常受傳媒採訪,更多時間做研究和教育,真是改變了我一生!感恩!」

不亢不卑 廣施恩澤

何教授是污水處理專家,又熟悉政府的運作,人脈關係也好,自不然就成為傳媒的紅人,有甚麼關乎政策的問題都急忙找他解釋和評論。「曾經有記者向主管滙報:何博士雖然很有個性,但他對環境狀況瞭如指掌,仿若百科全書;他說紅潮高峰期將臨,紅潮果如所料爆發災難;他批評政府甚麼政策,不久政府便修改法規推行新政;有時政府官員也介紹說最好先找他解說原由…,我們不先去採訪他才怪呢!」他以一貫的幽默語調輕鬆細說。果然是「紅褲子」出身,而且平易無架子!

二十年前最哄動的環保新聞,莫如一群專家學者聯合起來炮轟前港英政府的「策略性污水排放政策(SSDS) 」。何建宗能言善辯,更是前公務員,評論一矢中的。「不去建好污水處理廠,反倒準備花費一個建赤臘角新機場那般大的價錢,去造一個污水網絡和長水渠,把維港兩岸的污水排出南中國海,這是甚麼的環境專家呀?何況,排污渠雖仍在香港海域,卻鄰近珠江口的漁場,我們每天吃的魚蝦海產,大都是從那裡採捕回來。回歸了,受苦的通通都是中國人吧!」聞說港英政府知道有人從中作梗,一班前高官向下屬打聽:為甚麼市民一下子對環保這麽專業?有人乘機告狀: 有一個人從前在環保署沒法升職,跑到大專界去『食碗面、反碗底』作反了。」「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是從中學開始信仰基督教後,我從《聖經》中學習到的做人大原則。何況,當年還是我放棄高薪厚祿,主動去大專服務的啊!」結果,暗箭攻擊接踵而來,甚至乎有暴力恐嚇和干擾學術自由,「我有兩年多時間下班後立即打的士回家,不敢行燈光陰暗的路,這事情當年我一句也從未提起。因為我不只『愛惜自己的手腳』,更愛護我家人的平安,不想他們替我擔憂。」難怪何教授每年都向他的畢業生提醒:「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極地深情 人間不老

何教授另一學術研究領域,就是極地生態與氣候變化問題。迄今,他已經去過九次北極圈、三次經歷南極海的狂風噬浪了。「說來也是上帝的奇妙安排!九三年六月我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青年環境論壇』,很榮幸獲安排成為開幕式三位演講貴賓之一。我在『人民大會堂』發表主題報告之後,突然有一位語氣堅毅的女士走前來,站在我和日後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現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先生的中間,說:『你有興趣去南極考察嗎?那裡正需要你這樣的香港科學家!』自此,我便追隨李樂詩博士曾經步過的足跡,縱橫地球兩極冰雪之間,成為香港僅有的幾位極地研究學者之一。」

何教授在極地考察旅途中,多番遇險,據他說,生死一線間的經歷三次、如遇到鯨魚、冰塌和北極熊之類「中度危險」約五次;而一般危險如大浪顛簸、霧𥚃迷失之類,至少也十次以上吧! 「你出你入,耶和華神必保護義人。我每次都戰戰兢兢地出發,歡呼歌唱返家,因為我相信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帶領人生,抱著我們走路。反之,極地考察培養了我的堅毅力、決斷力和自控力,也壯濶了我的人生理想,再不拘小節。湖海洗我胸襟,這幾個領袖訓練歷程,深刻地改變了我的一生!」真是說來容易行時難,多麼灑脫!

何教授把他的環保經歷,化成為春天的雨露,滋潤和耕種了萬千心田。「為甚麽有人稱你為香港『綠色學校』之父?」「不敢當,其實也是上帝的厚賜安排!」原來,憑藉著教會的推選,他獲委成為多間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校監及校董。「每服務於一間學校,我就努力游說全體師生積極關注環保,不只是放放回收桶、買幾個太陽能板做擺設,更不止是綠化校園和天台種植。我親身陪伴老師參與課程建構、教材統整和課業剪裁,期望『綠色思想』走入教育的核心,結成網絡,把科學、文學、藝術、經濟、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甚至乎體育和通識科等結連起來。因為環保是一門多元共濟的學科,最好作為一個公共平台,化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有何建宗的「下海」領導,難怪多所最早期的「綠色學校」獲取冠軍。他還是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教育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綱要的表表者,至今孜孜不倦。

家國情懷 可持續的發展

「何教授多才多藝,真是上天的恩賜。但您是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能夠永遠都精力充沛的?」「我喜歡體育,尤其是田徑運動的中長跑和跳遠,它們既注重耐力,也需要速度和爆炸力。鍛練好體魄,理想才有機會達成。餘睱我喜歡看書、思考、寫作和發表,從中過濾智慧和發展思維。我除了科技,更學懂了欣賞美術和音樂,不看電視便去繪畫和習寫書法,這樣平衡了腦袋,更為人生添加了樂趣。令我驚訝的是: 哲學和詩歌,往往為科技和環保帶來啟發,我很多有關紅潮和水資源管理的學術理論,都取材或總結自運動、行山、寫新詩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難怪何教授除了科技,既出詩集、漫畫集,又寫了很多「生態神學」、「環境倫理」和「就環保對比基督教與佛教和道教異同」的論文,原來是「一個中心點,配合成網絡,綜合成學說」的奇妙結果。

「今年六十歲了,頭半生多姿多釆,餘生還復何求?」「老兵不死!我希望再展新章,成立一個推動新時尚綠色生活的基金會,集合社會同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建設美好的21世紀。香港人要重整核心價值、改變功利的價值觀,立足本土、影響中國、改變世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新文明!」何教授眼望前方獅子山巔,以寬容的笑容和自信表白:「每個人都應該如此:無悔青春,無負於家國社會,無愧於天地穹蒼,更無懼於任何時間重見造物的主宰!」

2016Aug_17四十紅潮淨水環保路(高清).jpg

「家庭‧家情」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16aug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8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互聯網是近二十多年興起的工具,大大改變人的生活及溝通模式,現在人可以足不出戶而滿足各樣需要,網上消費及購物可滿足生活的一切所需,Facebook可聯繫新知舊友,滿足你的社交需要。

網絡世界多姿多采,就好像繽紛的海洋裡,有美麗的珊瑚礁,可供欣賞;亦有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既有可供食用的石斑,亦有危險的鯊魚。父母實在不應讓子女獨自在海裡暢泳而毫不監管,因為風險實在不少。曾經試過有學生將家裡的地址及電話放於facebook上,方便同學到他家開生日會;對於私穩及自我保護意識非常薄弱,容易成為不法份子犯罪的機會。

有些家長已能善用互聯網的科技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生活,甚至成為認識子女朋友的方法,在Facebook叫子女add他及Tag父母。父母想善用科技促進親子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但要教導子女分配時間,避免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及正常社交。對於仍就讀小學的子女,更要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避免將個人資料放於網上。需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甚麼人也可以去,當中包括一些不法份子在尋找犯案的機會,亦有孌童癖者在網上尋找獵物。

二. 認識法例責任及後果。有些兒童會在網上任意發放一些言論,上載下載一些影片及圖片,可能涉及侵權及誹謗,家長著實要小心教導,免子女誤墮法網。

三. 懂得擇優棄劣。網上資訊良莠不齊,要幫助子女選擇健康的網站,以免被一些扭曲人性的資訊毒害子女的價值觀,尤其是一些色情及同性戀的資訊,子女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影響也不知。

事實上,互聯網已取代電視成為小朋友沉迷的媒體,因為網絡世界多姿多采,聲色藝俱全,兼且可以互動,自然有其吸引力。要將子女從網絡世界帶回現實世界,父母實在需要花點心思,提供上網以外的代替品。其實,子女最喜歡的是真實的滿足感,假如父母不是每天都將集中力放在子女的成績及得失上,而是花多點時間與他們談談心、說說笑、玩玩樂,相信沒有小孩子會不喜歡的。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勿讓傳媒模造你的孩子

聖經羅馬書12章2節記著:「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基督徒父母要敏銳孩子成長的環境。孩子是善於模仿的,他們看見甚麼,就會學甚麼。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願意兒女沾染世俗的風氣,孟母三遷,為要讓兒子離開不良的影響。「不要模仿這個世代」這句話,是出自為父為母的心腸,對後輩子姪的勸勉,所關心的,不單是品格的塑造,更是靈命的成長。

父母要有警覺,這個世界,正在利用傳媒的影響,把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作為模子,要你們的孩子從這個模子「倒」出來,完全吻合世界的標準,與世界上的人看齊。做父母的能信任傳媒嗎?有沒有更新的意念和屬靈的洞悉力,能「察驗」出孩子們每天所接觸的傳媒,包括:電視、電台、網路、雜誌、漫畫和光碟,給孩子們灌輸的信息、意識是不是健康的?是否合乎神的旨意?

父母必先心意更新,才能指導孩子去分辨甚麼是美好的事,甚麼是叫天父喜悅的事。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未懂得自己去分別之前,責任在父母身上。電視和電影打出PG兩個英文字母,是要求父母給孩子引導,分辨節目中有影響孩子的情緒、心理和思想的內容。父母會去引導嗎?沒有標明PG的書刊、網站和電視節目,就全適合孩子看嗎?

對孩子最佳的引導,是以身作則。讓孩子模仿父母,以父母為榜樣。首先,可以在上網、看電視和閱讀的習慣上,起示範的作用;讓他們明白甚麼叫做「節制」,甚麼叫做「智慧的選擇」。父母還有一件應該要做的事,就是帶頭關掉電視和電腦,與孩子共度全家都期望和享受的家庭時間。那是神性不可侵犯的時間,屬於全家,也屬於神的。因為全家都會「轉台」,調頻到屬天的波段,敬拜天父、讀聖經和禱告,學習那些「完全的事」,以天父為模仿的標準。

屬主的父母,不要把鑄造孩子的品行和價值觀的責任隨手交給傳媒;那是神託付給父母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關心,不肯付出時間去建立孩子,傳媒就會越俎代庖替你去按它的模式去教孩子。

羅錫為牧師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MingPao_16Aug_Final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學業、犯罪、品格

 

EQ神童程智問:

「我早前閱讀的一本心理學書說,當青少年遇到學業落後,便會有『做甚麼事都只會失敗』之感覺,繼而在其他的地方去尋找成功感,包括嘗試以身試法,令到作家長的十分憂慮。『擁有良好品格』是否青少年成長期最需要的鍛練之處?

當青少年遇上失敗,產生羞恥感覺時,自然就會想找一些「輸了也不會被人知道自己是誰」的事去做。電子遊戲就是其中一個最佳的途徑,現在大多數遊戲都有競技的元素讓人比試技術,但雙方彼此不會相見,贏了可得到成功感,輸了也沒有人知道,大不了再來一局。所以是非常吸引的。

青少年研究常常提到學業落後,往往是犯罪的起點。近十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性的調查表明,逾七成的人在犯罪之前是閒散於社會上的年青人,很多都是在小學畢業後便離開學校的。在美國也有逾七成青少年犯罪案者是男性;可見男孩需要注意及早培養價值觀及品格。男孩參與犯罪的原因可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膽量,他們想表現自己,故此價值觀錯誤就會導致他們用錯的方法,例如有些人開玩笑招惹別人討厭,因為他們做得過分。

若然品格培養得好,就算是開對方玩笑都不會令人反感,因為他們的底線設立得好,只求表現到自己的幽默,但不傷害到別人。如果沒有從小就給予正確的教導,青少年就容易會犯罪,家長真的需要及早教導兒童正確的價值觀。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 是要遵行你(神)的話! 我一心尋求了你(神),求你(神)不要叫我偏離你(神)的命令。 我將你(神)的話藏在心裡, 免得我得罪你(神)。」詩篇 119:9-11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大失所望 (二)

因著對社會的抱負和承擔,陳太甘願放棄商業機構高薪厚職,滿腔熱誠進到一所非牟利機構作發展主任,其高尚的情操實在令人欽佩。可是工作間的人際關係、你虞我詐、辦公室政治卻令她吃不消,使陳太的情緒嚴重受影響,她可能患上了「抑鬱症」。我們可以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去分析。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疾病的殘疾原因。但「抑鬱症」患者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患上此症或因諱疾忌醫而造成延誤診治和治療。未經治療的「抑鬱症」會影響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包括思想、情緒、行為、工作、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

「抑鬱症」的徵狀包括持續悲傷、焦慮、有「空」的情緒、絕望;悲觀的感覺、易怒、內疚;覺得自己無價值、無助感、對事物失去興趣、精力減退或疲乏、移動或說話的速度比較慢;感到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差、難做決定、睡眠困難,早醒或睡過頭;食慾和體重改變、關節痛、背痛、腸胃問題;嚴重的還會有妄想、幻覺、輕生的念頭及計劃等。

關於抑鬱症的成因,有研究顯示這是由遺傳、生物、環境、和心理因素結合引起的。曾有抑鬱症的個人史或家族史、生活中的重大變化、創傷、壓力、某些身體疾病和服用某些藥物的人較易患上「抑鬱症」。

與「抑鬱症」相關的併發症包括過剩體重或肥胖,這可以導致心臟疾病和糖尿病、疼痛、身體疾病、酒精或藥物濫用、焦慮症,恐慌症、社交恐懼症、家庭矛盾、人際關係緊張、工作或學校問題、社會隔離、自殘、自殺的想法、企圖自殺等。故此陳太切勿掉以輕心,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治療「抑鬱症」主要分為藥物及心理治療。藥物方面,有研究顯示抗抑鬱藥能大大改善抑鬱症的病徵。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關係治療(IPT),以及解決問題的治療能有效幫助病人改善情緒。家人朋友的諒解和支持,對陳太的康復也是有裨益的。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

戒除機癮有妙法


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所領受、所聽見、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應當實行;那麼,賜平安的 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聖經新譯本》〈腓
48-9

手機遊戲《Pokémon GO》「瘋」靡全球,最近臨到香港時,吸引不少愛好玩家走上街頭,進入公共設施、歷史標誌物捕捉「精靈」。沉溺遊玩而滋生的怪誕的行為和人身安全又掀起不少熱話和議論。事實上,電子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輕視,上了「機癮」更是棘手。

 /圖﹕謝芳

「現代人類正面對著三種嚴重疾病和問題的挑戰,包括抑鬱症、成癮問題(行為成癮,如手機上癮)和創傷引致的精神問題(如天災人禍,政治的動盪)。」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陳玉麟醫生在早前的「低頭一族」講座上,深入淺出地從病理角度分析電子網絡沉溺的成因和影響。

「網絡成癮」沒有統一定義

陳玉麟醫生強調,煙、酒精、藥物、賭博、網絡、性、購物、甚至運動、工作等都會上癮。雖然現在「網絡成癮」沒有統一定義,但很多研究都認為,使用電腦達費時程度而造成困擾,甚或影響生活上各種功能便有可能已上癮;所以若過度使用電腦而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學生曠課、成績下降、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和家人的溝通開始減少了;成人上班沒精打彩,與配偶親熱的程度愈來愈疏離等,都表示有機會進入成癮的狀態。

陳醫生指出,成癮後會有失控的狀態,如花大量時間在癮好上,連續好幾個鐘頭都停不下來;如「吊癮」般不能自控停止或減少,難敵「再看一看」「再試一試」的心癮,有一股強烈的慾望驅使你再去做。「以戒賭的經驗而言,當賭徒未能穩當戒賭情緒時,經過麻雀館時那股『入去啦』的吸力,強大得令人不能想像,有些人需以一隻手死抱著燈柱,另一隻打電話給朋友救援…。網癮、機癮也如此,家人若想『一刀切』的方式去處理,即時拔掉插座,拆散部機,他的『吊癮』引致情緒抑鬱煩躁,有人因此發生衝突、打架、頭撞牆、甚至自殘。」「但這病態需要一段時間發生,我們最好在當事人早期出現問題先兆時介入。」

「一般來說,互聯網只是一種媒體,本身不會上癮,令人上癮的是當中的內容及用途如電郵、聊天室、遊戲、賭博、影像、資訊、色情等。因此網絡成癮可以分為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係成癮、網路交易成癮、網路資訊成癮、網路遊戲成癮等種類。」

本地青少年人網絡成癮情況

根據2003突破機構有關青少年網絡危機研究,發現有14.7%年青人有沉溺上網的徵狀;2006 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上網成癮青少年特質研究,發現19.1%有網上成癮行為;2011 香港遊樂場協會及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港澳青少年網絡成癮調查,有11% (香港) 18% (澳門)有網癮傾向。

他說,青少年的成癮速度和機率較成人快和高,因為青少年遇上喜歡刺激和新事物,會作試驗性的接觸,若發覺可藉此喚醒「開心感覺」的時候,很容易跌入陷阱裡面。「愈年青接觸癮好,日後成癮情況愈嚴重。」陳醫生指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交往、自卑、缺少自信、家庭不和、欠缺溝通、情緒抑鬱焦慮和衝動等人,較易患上網絡成癮症。

網絡成癮的治療方式

他指出﹕「每人成癮的原因和軌跡各異,不能『一粒藥就醫晒全部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了解潛在原因,再激發自我改變的動機。目標包括控制上網活動次數及時間、控制上網衝動、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學習管理情緒、解決困難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和朋友圈、重建自信與自尊、計劃將來和預防復發。當中輔以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

陳醫生重申﹕「幫助戒癮的人,不能心急,一定需要正面的鼓勵,不可將『戒不了』的罪疚全加於他們,『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做,爸媽都是不滿意,我做來有甚麼意思?』很多人面對壓力時,如考試壓力、失意、失戀、與父母吵架等,會想逃避而心癮起﹕『不如去打機啦!』所以,我們在教導年青人如何面對壓力、提升他們抗逆能力的同時,要以同理心找出今次『戒不了』的原因,再輔以鼓勵,令他們重啟戒癮的動機。」「這情況可能會循環多次,故雙方都需要長期的警惕。」

「無聊」是人類下一個公敵

同一場合,資深EQ訓練研究顧問余德淳博士則從情緒管理角度去講機癮的現象。他以「消除貧窮之後,『無聊』就是人類下一個公敵。」作開場白。他說,電子化普及之後,以往祖母、母親負責的「洗衣洗碗」都被電子機器代替了。很多現代人,已有別於上一代奔波勞碌賺錢為糊口的生存意義。他們思想的只是隨意找一些東西去做,以消耗多餘的能量和空閒時間。

「為何人們喜歡花時間在網絡上呢?厭惡競爭和寂寞都是主要原因。」他說,目光接觸是真正解決寂寞的方法,可惜年輕人喜歡使用電子網絡作溝通工具,大大減低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最終只會更感寂寞。曾有研究指出,年青人的寂寞指數最高,很多年青人(18-22歲)都說很寂寞,想結束生命或沒有興趣做人。而他們早逝的百分比是14%。

尋寶」遊戲的快樂意義

「在35度的高溫之下走來走去,找尋藏在樹下的『紙仔』,玩得大汗淋漓,十分開心,看起來像無聊,但大家經過接觸和互動帶出了快樂的感覺,這就是活動的意義所在。」他分享從前唸大學時候與同學玩「尋寶」遊戲的快樂。「打遊戲機容易讓人失去自制力,變相被機器控制生活和情緒,較難進行自我情緒管理。」

他呼籲作父母的,獎賞和滿足孩子的要求時要小心,「很多家長在暑假,為孩子報讀和安排的活動全部都與學業有關。為了補償內心的愧疚感,又或滿意子女聽話,滿足你的要求去學,故此獎以電子產品或容許上網打機,是不鼓勵的做法。」他說,人沒有了滿意感,是很痛苦之事。很多人打機至上癮,生活感覺仍感不愉快,沒有滿意的感覺,因為裡面帶有「好彩」成份,贏只是因為熟練。「沉迷打機的人容易有樂觀的假象,喜歡打機的小孩告訴父母﹕『能趕及的,明天讀都有時間。』這樂觀是假象,當考試不合格時,會想﹕『剛才我覺得很容易啊,為何如此?』如此模稜兩可的感覺,是很危險的事情。」

去除年青人機癮的經驗

「能否去除年青人或在職人士的機癮?」「程智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他為人樂觀,以前喜歡每天打機4-5個鐘頭,溫書5分鐘。年前,在我的生日會上,他信心十足對我說,可以考入港大。放榜前夕,仍說自己有一半的機會入港大,考入其他的大學更有絕對的機會。我想﹕『不用花時間讀書,都能考入港大?他考試作弊?』結果在放榜當晚,我與他的媽媽一起慶祝,慶祝他未能考入港大。我問他﹕『如果入到大學,你會如常上課嗎?』他如實回答說不會。」余博士認為這樂觀的假象是需要打破的。

余博士隨後為程智做了一個戒機癮的實驗,「我要他用三個月時間讀《聖經》腓利比書四章八節,以經文的教導去觀察機構導師們的行為是否配合『可敬的』『公義的』『可愛的』『有美名的』…再向我打小報告,還有每天的千字反省書。今天,這男孩仍會打機,但已做到收放自如,也可以隨時早睡早起。最近,他請纓幫助一個初中生免費補習,是用以前打機的時間去幫人補習,『我想證明自己教得比大學生更好。』這件事是值得稱讚。」

余博士說,我們想一個人洗心革面,最重要的是當事人腦裡的「價值觀」。就算不上網不打遊戲機,若果腦裡存有的價值觀只徘徊於飲飲食食,你也會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生活空洞的人。」

幫助戒除上網和手機癮的本地防治機構﹕

東華三院「心瑜軒」

http://icapt.tungwahcsd.org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全健心」

http://ywc.hkfyg.org.hk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解開迷網;網迷開解」

http://ycs.caritas.org.hk/online_web/index.html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網開新一面網絡沉溺輔導中心」

http://www.hkcs.org/gcb/icys/prog/online/stop.html

2016Aug10戒除機癮有妙法.jpg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08月1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