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3月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照樣,我也願意女人以端正、嫻淑、自律為裝飾;不要以鬈髮、金飾、珠寶,或名貴衣裳為裝飾,卻要以善行作裝飾,這才配稱為敬畏 神的女人。《聖經新譯本》〈提前2﹕9-10〉
三個女人聚在一起,會談些甚麼話題?錯,不是「八卦」新聞,而是為婦女們「診症治療」,針對時下女士們面對的生活難題、情緒困擾,提供醫學良方。「職場與家庭的難兼顧?」「婆媳之間的水火不容之關係」「小女人如何當自強?」「做個溫柔自信的太太,還是強悍能幹的事頭婆?」…事實上,家庭裡各成員的關係和諧、孩子的健康培育、丈夫對家庭的責任心等範疇,女人的強大影響力不容忽視。一個身心靈健康的母親或太太,會幫助丈夫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為孩子做良好的榜樣。三位來自精神專科、家庭治療和心理輔導的女醫者,組成「三女俠議事廳」,將定期為讀者一一剖析都市女人的問題。
藉著「三八婦女節」的時候,在仲春的一個周六下午,走訪了這三位女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精神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為定期的「三女俠議事廳」拉開序幕。在首篇的文章裡,她們分享了很多個人成長的歷程,有就學時期的疑惑、人生職業上的選擇衝擊、婚姻家庭的生活的平衡、信仰上的依靠。在「醫者能自醫?」的話題之外,她們談到自己的成功始於「想幫助人」的興趣,繼而努力勤奮向著目標前進;再者是家庭父母的愛之源和鼓勵;更重要的是對神的信靠。
文﹕謝芳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
陳醫生當年在高級程度會考(A Level)的公開試中,考獲優良成績而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是九龍某女子中學當年考入港大醫學院的4位同學之一。入到醫學院,更是全班120人當中,僅有的16名女醫科生之一。「回望我的成長,自己在單身家庭長大,媽媽是教書的,但她從沒強迫我讀書,只是經常講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我小時候已幫忙媽媽寫教案,準備教學資料。在媽媽的影響下,我曾立志要做老師,因為想幫助人。」陳醫生謙言自己初中成績中上,不勤奮,考試才「臨急溫書」…直至遇上啟蒙的老師,「我喜歡生物課和人體的研究;加上教授數理課的老師引發了我對數學和物理的興趣,所以時常自動自覺地去溫習和勤做練習,愈讀愈感趣味,用功和努力也帶來成功和滿足感。」
港大畢業後去了基督教的播道醫院不同的專科部門實習。隨後因結婚生子而暫停醫院的工作,專心照顧家庭和孩子。「第二個兒子的出生後不久,我有機會在大學醫療保健處工作,漸漸喜歡上做家庭醫生的角色。」過了一段時間,陳醫生隨同丈夫(精神專科醫生)去英國深造,「我們帶著兩歲的大兒子和9個月大的二兒子隨行,在英國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兒子,最後考獲了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的資格。我是香港頭一批有此資格的家庭醫生之一。」
家庭醫學的概念是甚麼?「在家庭醫學在香港發展之前,大家對醫生的分類只有普通科和專科,普通科醫治不好,就轉介專科啦。我讀了家庭醫學後,明白生病與心理、工作環境是息息相關,是一個全人的醫治。我們在治療疾病時,還要考慮到病者背後的很多因素。」
「讀了才知道這些的關係,回望自己剛剛畢業,得到的都是頭腦上的專業知識,未必懂處理情緒問題。加上畢業後不久,即時面對結婚生子,辭工照顧家庭等很多人生的轉變,雖身為醫生,但仍會面對情緒起伏的衝擊,幸好丈夫是精神專科醫生(笑),「當我鬧情緒之時,他會以理性和忍耐去面對我…待情緒冷靜下來,大家會一起祈禱和傾談,他給予了很多的幫助。」
「夫婦的相處,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接納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育有三個兒子,他們都是基督徒。如何平衡工作和事業?孩子小時候,曾想全職照顧他們,但是丈夫提醒說,一個快樂的母親很重要,擔心我辭工在家,對孩子有過分的要求和壓力,對大家情緒不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真的,回望這些年來,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享受放工後和假期帶孩子外出去公園、沙灘玩樂的開心時刻。只要分配好工作時間和家庭生活,兩者是可以好好兼顧的。」「人生是需要有先後次序,有時候要作出犧牲。我會將家庭放在首位,第二位才是事業。」
她認為,現代人的情緒問題,源於生活忙碌、心存貪念引致關係破損。「在大學醫療保健處工作時,看見很多的學生面對讀書和家庭等的壓力,患上情緒抑鬱,能夠幫助他們是一件開心的事。我們也會面對壓力,但相信神在無時無刻給予幫助,只要將重擔卸給神,接受自己限制,只要在事情上盡力而為,後果就由神去掌管。」
精神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
馬醫生是本港少數執業的女性精神專科醫生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選擇精神專科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要幫助精神病患者重新人生。雖然醫科畢業時考獲了外科優異獎(Distinction in Surgery) 和院長榜 (Dean List),但是她並没因此而做名氣大而收入高的外科醫生,反而按着心中對精神病患者的熱情而選擇此專業。
「我讀完大學五年的本科,實習一年,再讀六年的專科,最後通過層層的考核測驗,順利以優異成績考獲精神專科的專業資格。自己執意要成為精神專科醫生,沒想過因此賺錢或者出名,只是很想幫助這群在社會上是被歧視標籤的精神病患者。不知不覺之中,已做了十多年精神科的醫生了,我享受這份工。每次看見病人帶著極度的困擾來求醫,哭著入來,得到治療開解之後,帶著笑容離開,心裡很有滿足感。」
「我從事精神專科這麼多年,幫助他們的心和熱情仍在。事實上,每個病人背後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每個病人都有不一樣的生命,我看見了很多的生命。我在他們的身上學習和體會到很多人生的意義,對我來說,『他們豐盛了我的生命!』」除了私人執業外,馬醫生在香港大學精神學系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春風化雨,也參與一些機構的義務工作,提倡精神健康、釋除人們對精神病人的誤解。「過去的工作經驗,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病人也成為了我的老師。在接觸他們的時候,特別是基層人士,內心對人多了憐憫、體諒之心。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25﹕40〉」
「爸爸是生意人,陪伴我們時間不多,但會常常鼓勵我們努力讀書,教導我們五姐妹做人要忠誠、誠實;而母親教我們不要效法別人壞的行為。很感恩,我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父母雖然工作忙碌,但一有空就會帶我們去公園家庭樂。」「我是家中第一個信主的,中六的時候決志。當我在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考專科試時,爸爸證實患上末期肺癌,去世前也在醫院信主。隨後媽媽、姐姐也相繼決志信主。在爸爸患病的這段時間,看見神的同行,弟兄姊妹的支持,救恩的福音也因此臨到我的家中,是感恩的事。」
馬醫生回望自己在中學的階段,遇見良師的正面鼓勵,也有教會團契弟兄姊妹的祈禱支持,順利考入中文大學的醫學院,「當年我和幾個同學一起考入醫學院,我想做醫生去幫助更多人。」在大學,她堅持返醫學院的團契,在團契裡大家互助守望,常有在職的醫生定時回來帶領查經和分享生命,以身作則教導這班醫科生如何做一個好的醫生。
馬醫生說﹕「『謙卑』(Humble)做事,是我常存的心態。」雖然有精神專科醫生的資格,但放工後我只是一名普通人;回到家裡是一個小女人,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切以丈夫、家庭為重。我很感恩,自己有一個包容溫文的丈夫,與他相處很舒服。」她說,夫婦相處之道在於互相體諒,伴侶加班遲放工回家,不要怪責﹕『為何工作時間那麼長?放工那麼遲?』而要身同感受﹕『上班很累吧?今天辛苦了,多謝你。』男人有時需要空間『山洞』去作調息心情。做太太的要學習忍耐,待他出『山洞』後才與他傾談。作為母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導小孩子認識神。」
喜歡彈鋼琴和唱歌的馬醫生,曾想過以音樂為職業。音樂歌曲現在仍是她舒緩壓力情緒的方式之一,「做醫生的也是普通人,沒有神賜予的力量,我們甚麼也做不來,病了也一樣要躺在床上;工作和事奉也一樣會遇到困難。所以我會時常感恩,仰望神的帶領保守。」
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
從小隨父母到澳洲生活的陳穎昭博士,中學階段回港,多年的澳洲生活和學習開了她的眼界和思維,懂得以正面和鼓勵性的態度面對人生。「在澳洲那些年,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去學習與實踐。」她雖是家中的獨女,但卻有熱鬧溫馨的大家庭生活,「我與媽媽的關係密切,爸媽的無論工作多忙碌,都會抽空帶我去圖書館看書、到大自然郊遊;大家經常一起講心事或者分析問題。同時,我們與親友的關係也很融洽,眾表兄弟姐妹經常一起玩耍,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悶或孤單。」
從小喜歡創作的她,沒有想過自己長大後會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小時候的夢想是做拯救醫治、幫助人的工作,但不知道那條路才適合自己。」直到回港升學,以優良的成績考進大學,「那時『一條心』選讀了心理學科,藉著祈禱交託,更加清楚自己的路向,就是要成為臨床心理學家,『原來說話可為人帶來力量、幫助人面對心理上的問題。』」
為了更加了解心理學是怎樣的學科,在學期間,她自薦去醫院和機構做義工,跟臨床心理學家學習,接觸了不少求醫者;跟老師做「腦神經心理學研究」收集資料,接觸了很多患有精神分裂症、腦創傷的個案。她自言是一個喜歡創作的『問題』少女。碩士畢業後第一份在醫院工作,每天接觸的是生、老、病、死的個案,有胎死腹中的母親、在面前停止呼吸去世的病人、末期癌症的10多歲青少年、剛退休想享福的末期癌症病人…「這些都讓我反思人生,快樂的意義是什麼,苦楚的意義又是什麼?是不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經》羅馬書5章3-5節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箴言 4章23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經文提醒的正是活生生人生的課題。」「我很幸運,無論在讀書、實習和工作不同的階段,都遇上了很好的生命師傅和同行者。我會常常為病人祈禱,祈求神打開他們的心窗看見希望。」
過去10多年在前線的工作,讓她看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現時接見的求助者當中,有一半是青少年人,他們面對著很多的壓力,如讀書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男女感情、自我形象和成長、自卑…等,從而產生的情緒抑鬱、焦慮。」
她認為,心理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透過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把「豐盛滿足」的種子植入心靈上,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透過心理治療和工作坊,讓人知道自己內心世界的情緒、思想都在影響著日常生活。生活快樂嗎?透過學習面對壓力困擾的過程,令自己更明白自我的情緒需要和限制、軟弱、優點和強項等,有助於人們面對人生的起跌。」喜歡創作畫畫的她,工餘修畢藝術碩士,希望心理教育可以透過藝術、音樂、畫作的渠道去傳播,藉以幫助人們了解內心的世界的重要性。「與丈夫結婚4年,我如何平衡忙碌的家庭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丈夫融入我的工作和藝術生活中,一齊學習一齊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