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1月1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穌說﹕「你擺筵席的時候,總要邀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定得著報答。」
《聖經新譯本》〈路14﹕13-14〉
口述:李炳光牧師 整理: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編輯:謝芳
假如你有兩間屋,你願意分一間給有需要的人嗎?」
「我願意!」
「假如你有兩部車,你願意奉獻一部出來支持關懷貧窮工作嗎?」
「我大力支持!」
「假如你有兩對鞋,你願意分享其中一對,讓貧窮人能走好路嗎?」
「不!」
「為甚麼呢?你連樓房呀、車呀都可以與人分享,卻吝嗇一雙鞋子呢?」
「因為我根本無車又無樓,但我真的只有兩對鞋嘛!」
這是一位牧師在教會內分享關懷貧窮的訊息後,請大家所作的回應。當然大家看後可以一笑置之。但事實上,今天一些香港人對教會抱有錯誤印象,甚至懷疑慈惠的工作只為了傳福音而已,沒有「真心實意地去做」。這也可能是因為某些教會過於集中慈惠事工的「果效」,而忽略「人」的關懷工作所致。
傳福音固然很重要,但教會的事工卻不能只單單看到自己,而忽略社會的需要。教會應該是「無牆的世界」,既讓世界看透教會,也使教會看清世界。簡單講,教會需要在社會中代表耶穌作活見證,是耶穌在社會中道成肉身的延續。
檸檬的味道
我生於1938年,童年在抗戰中長大。14歲父親離世,舉家陷入困境。還記得那時候讀書,每日午餐只吃一兩個麵包,嘗過肚餓的滋味。到後來得獎學金支持,才能完成學業。之後入讀神學院,當牧師,到2003年65歲退休,把更多時間投入關懷貧窮的工作。
其實,關懷貧窮的重點不是麵包,也不是正義感。更重要的,是求神給我們憐憫人的心腸。記得讀神學前,曾到醫院探訪,遇到一位流著眼淚表情痛苦的病人,便想為她祈禱。但她拒絕了,請我「食檸檬」叫我離開。在我懇求下,最終能為她禱告。祈禱後張開眼,你猜我看到甚麼?
不!不是神蹟醫治。她並沒有立即康復,而是眼淚止住了,臉上出現笑容,得安慰。想想這已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卻一直烙印在我腦海中直至如今。算起來,最大的得著是我,我嘗試為病人禱告,求主安慰她,結果她得著一刻安慰的同時,我也得著一生的鼓勵。
教會也是這樣,唯有失去自己,才會得著自己。你愈去愛人,愈會得著更多的愛;愈關懷身邊的人,愈得著更多旁人的關懷。
看得見的貧窮
今天香港很富庶,但低下階層的貧窮情況,和我少年時吃麵包捱肚餓沒多大分別。我曾坐在快餐店進餐時,看到一位穿西裝拿公事包的年青人,進來像找人似的東張西望,最後卻坐下來吃別人的剩食。我們曾有社工去探訪老人,對方的家竟要用爬行的方法才可進入,因家中太多雜物垃圾,境況十分淒涼。
又有社工曾帶同一位執拾紙皮的禿頭女士到派飯的教會,領飯後與她交談,才知道她的頭髮因營養太差都掉光了。後來再見她時,頭髮已陸續再長回來。
又有人雖然有工作,但每月僅賺的數千元,無法養家,是在職貧窮的例證。又因為窮,孩子在貧窮的環境下成長,父母忙於謀生不懂教養,引發更多的問題。
面對這麼多需要,我們可以怎樣做呢?有人說﹕「要教他們釣魚,不能單靠給魚。」有人說﹕「不單要教他們釣魚,還要幫助他們進入整個漁業,成為社會活動中的一分子。」或者,讓我們先不去管魚,而是關心人,一個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會憂傷、會愁苦、曾經年輕、由父母所生的人。這一群人正是教會關懷的對象。
五餅二魚中的人
看見社會的需要、有憐憫的心腸,耶穌的教訓也是如此。四卷福音書都記載了五餅二魚的神蹟,當時的境況是人很多,卻沒有食物,和今天香港以至世界的情況很相似。當時的人看見這樣的需要,但卻有不同的回應:
一種是與我無關,「關我甚麼事呀?」「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
另一種是自我奮鬥派,認為肚餓是自己的問題,應靠自己解決。「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
又有一種,是愛莫能助派、有心無力派、經濟現實派。「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吃一點,也是不夠的。」
最後,大家熟悉故事中奉獻五餅二魚的小朋友,其實是當時的少數派。因他的付出,耶穌才能成就神蹟。
耶穌不可以在一開始餵飽幾千人嗎?當然可以!但要教育門徒,要大家參與,將這團火延續下去,這樣的工作才有意義。今天基督徒在香港就是少數派,我們不能講一套做一套,唯有一起來分餅,將五個餅傳開,愈分愈有。這樣,大家在社區內看到的,便不會再是教會的建築物,而是看見耶穌。
扶貧參與者的見證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多年來推動教會去服侍貧窮人,遇到不少像五餅二魚中的小男孩的熱心肢體,就像來自英語教會的Heidi及Letitia。
Heidi十多年前已有參與慈善機構服侍的念頭,但因工作及照顧兒女的關係,一直未有實踐。於今年八月丈夫及奶奶相繼信主受洗加入教會,她心存感恩的同時,頓然感受到神的呼召,於是開始尋索本地扶貧服侍的情況及需要。
去年10月29日,Heidi參與了「教關」與多間伙伴英語教會舉辦的英語扶貧研討會,透過「教關」認識了教關伙伴基督教迦南堂鄭家輝牧師,參觀他們的派飯工作,看見迦南堂在缺乏資源下默默耕耘,謙卑服侍社區的心,深受感動。在鄭牧師的邀請下,Heidi幫忙籌備平安夜招待區內150名長者之晚會,把自己過往參與教會提供食物聚會的經驗,運用在是次服侍社區長者的活動上。
Heidi在籌備的過程中,出錢出力,不單自己親自下廚預備部分食物,更自己掏腰包及向教會弟兄姊妹籌募晚會的部分經費,並邀請他們在百忙中前來一起參與服侍。
Letitia在一次主日崇拜中,因著「教關」副主席蔡元雲醫生的證道而深得領受。她以往曾熱衷於世界各地的扶貧服侍,到過尼泊爾和印度等地,但此刻卻被蔡元雲醫生的分享提醒,原來自己可以這樣服侍本地有需要的基層朋友。之後,她出席去年7月「教關1017唔食都得」運動的「基督徒會計師團契」分享會,清楚了解本地確實有扶貧的需要,並知道有很多前線機構默默地服侍,遂決定透過「教關」伙伴去參與扶貧服侍。
經「教關」介紹,Letitia認識了教關伙伴「香港浸信教會好鄰舍福音堂」、「新福事工協會」及「惜食堂」等前線服侍教會及機構。她積極參與教會的「伙伴同行」計劃,以一年時間去關心一個基層單親家庭,亦在機構的「新來港婦女團契」聽到很多生命故事,開始欣賞這群婦女所過的簡樸生活。其後,她也在機構內教導一群南亞裔青少年彈琴,並一齊夾Band,與他們同行!
同時,透過參與長者送飯服務,她體會到長者需要人的關懷而非物質的給予,她說:「人窮,並不是單單在物質上貧窮,而最嚴峻的是精神上的貧窮。」因著「教關」這個平台,Letitia認識了本地默默耕耘服侍基層的教會及機構,讓神帶領她去認識基層的需要及學習服侍。她深深感受到不是她去服侍人,乃是被神的愛所充滿,並體會是神賜予力量去作服侍。
拿出你的五餅二魚
總而言之,服侍不需要先擁有豐富的物質,只要拿出你僅有的五餅二魚,就能成就神蹟。歡迎參與關懷貧窮的工作,以微小的行動累積成改變社區的力量。教會關懷貧窮網絡:www.hkcnp.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