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3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編輯﹕謝芳
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聖經新譯本》〈賽 40:31〉
新的一年有新的開始,讓我們同心為香港未來的一年求恩福﹕
「慈愛的天父,為2015年香港所發生的一切感謝祢,雖然整體上有困難,但在祢的保守和扶持下,信徒的腳並沒有偏離祢的道路,信心亦沒有減少,在祢的翅膀蔭下平安渡過。
為 2016年禱告,求祢加添力量,讓信徒懂得等候和倚靠祢,能夠支取從祢而來的能力,從而奔跑也不困倦,行走也不疲乏,對社會和身邊的人充滿基督的愛心,帶著祢的智慧行事。
又求祢在新的一年賜福與凡樂意親近祢的人,使他們看見明天會更好,生活滿有喜樂,身體得著健康,心靈得享平安,凡事一切順利,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有好行為,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祢。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陳兆肇牧師
(環球天道機構總裁暨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董事)
**********************************************************
溫柔的光芒
司徒永富先生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
從事零售業的人,對時間特別敏感,轉眼五十二週又過去了,新的一年在靜候著。要分享一整年的感受,對於善忘的我,實不知從何說起。但剛過去的一個月,卻有幾位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而她們的故事亦恰好映照了我當下的一些祈盼。她們剛巧是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女性,象徵著對人生不同的追求,彰顯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她們的故事,或多或少與我們身處的環境連繫在一起,值得與大家分享。
不可為而為之
先談談我所尊敬的杜葉錫恩(Elsie Tu)。被譽為「民主先鋒」的杜太於2015年12月辭世,回歸天家。當年她從英國遠道到內地宣教,輾轉定居香港,多年來一直以港為家。她與第二任丈夫創立慕光英文書院,讓基層市民接受教育。為了辦學,她不辭勞苦工作,靠當私人補習老師的收入來維持學校營運。
杜太矢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推翻社會的不公義,例如她任議員時要求港英政府正視貪汚問題,最終促成廉署成立。「不可為而為之」是我從杜太身上感受到的信念,當年香港貪污問題嚴重、市民教育水準低,社會矛盾也不少,她一步步堅忍地幫助弱勢社群,從而累積和發揮其影響力。
我忽發其想,如果她活躍的時代變為今天,她會如何走這一段路?當下我們耳聞目睹太多的「無能為力」、「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大家便變得少做少錯,又或把討論的空間也塵封了,最終損失的是整個社會。
另一位引起我注意的人物,是以84歲之齡獲得今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她帶領的中醫科學團隊,從傳統中草藥尋找瘧疾新療法,最終發現抗瘧特效藥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全球應用。
大無畏精神
因為未曾留學海外、沒有博士學位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但外間的聲音絲毫無損她對工作的熱誠,只忠於自己﹕「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
她視中國醫藥學為一個寶庫,多年來研究中西藥的結合,翻遍歷代本草醫籍,又走訪老中醫,整理草藥名單和鑽研提取方法,經歷數百次失敗才有所成。
不難想像,數十年前的研究條件何其貧乏,屠呦呦只顧投放所有精力向前行。反觀現在社會環境改善了,生活水準提升了,不少人面對挫折時卻選擇退縮,先埋怨後應對,結果兩頭不到岸。來到新的一年,何不為人生傾注更多熱情?特別是新世代的年輕人,如在職場上像屠女士一樣擁抱「大無畏」精神,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能做的更多。
第三位則是剛獲《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被稱為「低調的悶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今年是歐洲多事之秋,默克爾每每在危機時站出來,維持各國的凝聚力,展現領導者的風範。對外,她主張維護寬容平和的難民政策,而在歐債危機問題上願意伸出援手,但堅持希臘須實施緊縮政策;對內,她則提倡財政紀律,拒絕做「大花筒」政府討好民眾。
充滿願景 凝聚力量
默克爾敢於定下道德底線,正如《時代》雜誌形容她比多數政客敢對國家要求更多,不只顧眼前利益。在刀來劍往的政治舞臺上,她選擇低調行事,為國民謀福祉,她的務實和良心備受讚賞,支持者多稱呼她為「媽咪」!面對質疑和壓力,她堅定不移地守護原則,我認為這是領導者及施政者應有的態度,要自信和充滿願景地帶領群眾,和為複雜的政治角力定下道徳底線和展現凝聚力。
這三位傑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度流露出人性的光芒。她們堅忍、勤奮、忠誠和願意為他人付出的特質,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在今天紛紛擾擾的香港社會,尤如一帖良藥,即使當下環境如何的不濟,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還是會向前的,只是我們是其中的推動者還是埋怨者或是在袖手旁觀。
新年伊始,祝大家常存喜樂和盼望的心!
**********************************************************
送舊迎新,祝願明年更美好
余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香港在2014年經歷了巨大的衝擊,佔中、雨傘將社會長期積壓的深層矛盾暴露並爆發出來,令不少深愛香港的人既震驚又擔憂。相對來說,2015年是較為平靜的一年;政制爭拗雖持續好一陣子,卻沒有太大的激盪。然而社會的矛盾、撕裂卻仍未得化解,隱然地等待另一次的爆發。社會撕裂是香港最大之病患,一日不解決,香港只會步向衰萎,不單經濟,就是幾經艱苦建立的社會資產,即彼此尊重、互信、同心的情操,以及公平、平等的堅持,正頻於潰散。經濟衰退,可以復甦,但這寶貴的社會資產一經掏空,則重建無期,而社會也勢必陷於混亂中。香港正面對著這樣的危機,我們若掉以輕心,香港將墮進衰落的漩渦裡。
送舊迎新,我們要送走的是彼此不信、無盡猜疑、相互攻奸和劍拔弩張的勢態,迎回頻於失落的香港傳統,就是彼此尊重的情操,對話的胸懷,聆聽的謙卑,以理服人的耐力以及同舟共濟的心。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基礎上,就是公平的堅持。沒有這重要的價值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因此,要迎來公平,是明年更美好的關鍵。
在去年為爭取真民主的佔中期間,10月21-23日的一項民調中,十項核心價值,包括法治、自由、廉潔及民主等,一如所料,法治位居榜首,但使人驚訝的是,民主竟然位列第九位。這顯示甚麼﹖這顯示,激發這場運動的不盡是民主訴求,積存的民怨是一大主因,而民怨肇於社會不公。高舉公平競爭的香港,暗藏極度的社會不公。當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GDP)位列全球第十二位(US$33,534),僅次於排第十一的美國(US$33,545),可謂相當富裕,然而卻有一百三十萬人活在貧窮線下,佔人口的19%,他們個人每年收入在US$5,580以下,相對於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的US$33,534,相距實在驚人。根據OXFAM的統計,以2011的生活指數作參考,2001年最低收入群組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US$432;而在2011年,他們的收入竟是US$295,即下跌了31.64%,而最高收入群組的個人收入中位數卻上升了7.2%,他們的收入的中位竟是最低收入的中位的42倍。按這統計,在全港人口中,最低收入的30%,其收入佔全港總收入的5.8%,而最高收入的30%竟佔總收入的68.6%,差距之大由此可見。無怪乎香港社會的堅尼系數竟達0.537,貧富差距位列全球最高的組別。這是香港內部矛盾最根本的原因。
在貧窮的群組中,長者是貧者之貧,老弱無依,只靠微薄非常的綜緩久延殘喘,不少更要以拾荒幫補。那些不合綜緩條件的長者其實為數不少,他們在極貧的邊緣上掙扎,靠僅有的積蓄度日,不斷受朝不保夕的威脅。不給予這些長者最起碼的保障,以讓他們安心度其晚年,社會實在欠他們一個公道。不過從近日全民退休保障的議論看,政府似乎缺乏勇氣一力承擔。我們深以為慮。
送走貧富懸殊,送走老弱無依,送走長者為生計而有的焦慮,迎來超越公平竸爭的公平,迎來滿有關愛的社會、經濟思考以至政策,迎來各界以開放互信的胸懷共同解決問題,積存的社會矛盾指日可待,我們便可以指望迎來久違的祥和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