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突破驚恐,創造傳奇

14378191850619.jpg

 

蝴蝶是一位三十來歲的青年人,今天全心全意地在社區裡服侍一些精神病患者。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過來人,現在的她,樂意以自己的經歷和愛心,陪伴那些正在受困於精神病患的人,祈望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生命傳奇!

兩年前,她因承受不了沉重的工作壓力,加上畏縮自卑的個性,令自己持續在極高焦慮下工作。在那段的日子,她每天都痛苦流淚,以畫蝴蝶去舒緩情緒,但仍無法找到出路,最終誘發了驚恐症。

有一天,正在公司上班的她突然無法走動。入院檢查之下竟發現病因是脊椎壓著神經線,需即時接受腰椎大手術,若手術失敗,可能會終身癱瘓。同時,她也被證實患上廣泛性焦慮症,及後再發現多種長期病患…一時之間,她身心完全無法承受重重打擊而崩潰了。她無奈地接受手術,隨後毅然辭去任職十多年的工作,但對未來不單感到惘然迷失,更是無望。

蝴蝶深被驚恐症操控著生命,仿佛被困在一個無邊際的大鐵框內,無法飛出去,以至對任何陌生人與事,都感到極度恐懼而逃避,生活在徬徨與無助中,要長期倚賴他人及藥物才能生存。她失去了自信及自我價值感,內心極渴望被接納及被肯定。

透過輔導,她重新探索自己的生命歷程,引導發掘內在資源﹕在家庭裡,她一直受到重視及愛護,特別是在患病期間,媽媽的悉心照顧和家人的支持,也給予她足夠空間去處理身心創傷,大家只期望她能找到健康快樂,這些都成為她的強大後盾。與此同時,讓她發現自己所擁有美好的特質,如善良、純真、熱誠、有愛心等,也因此得著不少摯友情誼;亦曾在工作上遇到和戰勝不少挑戰,表現傑出。

最大的收獲,是在最痛苦迷失期間,有機會認識基督教信仰,讓她具體經歷神的愛,找到生命方向,神的恩典成為她突破與改變的動力。輔導讓她重新認識及接納自己,調校負面思維模式,確認自我價值,漸漸不需依賴藥物,對未來重拾盼望,且敢於夢想。

蝴蝶曾經歷失去與創痛,她能以非凡的勇氣與剛毅,奮力完成社福界培訓課程,踏上新里程碑,賦予人生新的動力和意義。今天,她已成為朋輩支援工作員,決心與精神病患者,同經歷悲與喜。她不單戰勝了驚恐症,更衝破了自卑畏縮的個性,成為一個生命的同行者 。

今天的她笑言:「現在的我,開心快樂,在中心工作,會員都稱呼我蝴蝶姑娘哩!」 蝴蝶終於夢想成真,能自由穿越鐵框,展翅翱翔,飛得更高更遠,創造了不一樣的未來。

林美娥 Michelle Lam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送舊迎新又一年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3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編輯﹕謝芳


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困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聖經新譯本》〈賽 40:31〉

新的一年有新的開始,讓我們同心為香港未來的一年求恩福﹕

「慈愛的天父,為2015年香港所發生的一切感謝祢,雖然整體上有困難,但在祢的保守和扶持下,信徒的腳並沒有偏離祢的道路,信心亦沒有減少,在祢的翅膀蔭下平安渡過。

為 2016年禱告,求祢加添力量,讓信徒懂得等候和倚靠祢,能夠支取從祢而來的能力,從而奔跑也不困倦,行走也不疲乏,對社會和身邊的人充滿基督的愛心,帶著祢的智慧行事。

又求祢在新的一年賜福與凡樂意親近祢的人,使他們看見明天會更好,生活滿有喜樂,身體得著健康,心靈得享平安,凡事一切順利,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有好行為,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祢。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求,阿們!」

陳兆肇牧師

(環球天道機構總裁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董事)

 

**********************************************************

溫柔的光芒

司徒永富先生

(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

從事零售業的人,對時間特別敏感,轉眼五十二週又過去了,新的一年在靜候著。要分享一整年的感受,對於善忘的我,實不知從何說起。但剛過去的一個月,卻有幾位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而她們的故事亦恰好映照了我當下的一些祈盼。她們剛巧是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女性,象徵著對人生不同的追求,彰顯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她們的故事,或多或少與我們身處的環境連繫在一起,值得與大家分享。

不可為而為之

先談談我所尊敬的杜葉錫恩(Elsie Tu)。被譽為「民主先鋒」的杜太於2015年12月辭世,回歸天家。當年她從英國遠道到內地宣教,輾轉定居香港,多年來一直以港為家。她與第二任丈夫創立慕光英文書院,讓基層市民接受教育。為了辦學,她不辭勞苦工作,靠當私人補習老師的收入來維持學校營運。

杜太矢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推翻社會的不公義,例如她任議員時要求港英政府正視貪汚問題,最終促成廉署成立。「不可為而為之」是我從杜太身上感受到的信念,當年香港貪污問題嚴重、市民教育水準低,社會矛盾也不少,她一步步堅忍地幫助弱勢社群,從而累積和發揮其影響力。

我忽發其想,如果她活躍的時代變為今天,她會如何走這一段路?當下我們耳聞目睹太多的「無能為力」、「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大家便變得少做少錯,又或把討論的空間也塵封了,最終損失的是整個社會。

另一位引起我注意的人物,是以84歲之齡獲得今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她帶領的中醫科學團隊,從傳統中草藥尋找瘧疾新療法,最終發現抗瘧特效藥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全球應用。

大無畏精神

因為未曾留學海外、沒有博士學位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稱為「三無」科學家,但外間的聲音絲毫無損她對工作的熱誠,只忠於自己﹕「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瘧、治病。」

她視中國醫藥學為一個寶庫,多年來研究中西藥的結合,翻遍歷代本草醫籍,又走訪老中醫,整理草藥名單和鑽研提取方法,經歷數百次失敗才有所成。

不難想像,數十年前的研究條件何其貧乏,屠呦呦只顧投放所有精力向前行。反觀現在社會環境改善了,生活水準提升了,不少人面對挫折時卻選擇退縮,先埋怨後應對,結果兩頭不到岸。來到新的一年,何不為人生傾注更多熱情?特別是新世代的年輕人,如在職場上像屠女士一樣擁抱「大無畏」精神,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能做的更多。

第三位則是剛獲《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被稱為「低調的悶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今年是歐洲多事之秋,默克爾每每在危機時站出來,維持各國的凝聚力,展現領導者的風範。對外,她主張維護寬容平和的難民政策,而在歐債危機問題上願意伸出援手,但堅持希臘須實施緊縮政策;對內,她則提倡財政紀律,拒絕做「大花筒」政府討好民眾。

充滿願景 凝聚力量

默克爾敢於定下道德底線,正如《時代》雜誌形容她比多數政客敢對國家要求更多,不只顧眼前利益。在刀來劍往的政治舞臺上,她選擇低調行事,為國民謀福祉,她的務實和良心備受讚賞,支持者多稱呼她為「媽咪」!面對質疑和壓力,她堅定不移地守護原則,我認為這是領導者及施政者應有的態度,要自信和充滿願景地帶領群眾,和為複雜的政治角力定下道徳底線和展現凝聚力。

這三位傑出人物,在不同的國度流露出人性的光芒。她們堅忍、勤奮、忠誠和願意為他人付出的特質,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在今天紛紛擾擾的香港社會,尤如一帖良藥,即使當下環境如何的不濟,歷史告訴我們,社會還是會向前的,只是我們是其中的推動者還是埋怨者或是在袖手旁觀。

新年伊始,祝大家常存喜樂和盼望的心!

 

**********************************************************

送舊迎新,祝願明年更美好

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香港在2014年經歷了巨大的衝擊,佔中、雨傘將社會長期積壓的深層矛盾暴露並爆發出來,令不少深愛香港的人既震驚又擔憂。相對來說,2015年是較為平靜的一年;政制爭拗雖持續好一陣子,卻沒有太大的激盪。然而社會的矛盾、撕裂卻仍未得化解,隱然地等待另一次的爆發。社會撕裂是香港最大之病患,一日不解決,香港只會步向衰萎,不單經濟,就是幾經艱苦建立的社會資產,即彼此尊重、互信、同心的情操,以及公平、平等的堅持,正頻於潰散。經濟衰退,可以復甦,但這寶貴的社會資產一經掏空,則重建無期,而社會也勢必陷於混亂中。香港正面對著這樣的危機,我們若掉以輕心,香港將墮進衰落的漩渦裡。

送舊迎新,我們要送走的是彼此不信、無盡猜疑、相互攻奸和劍拔弩張的勢態,迎回頻於失落的香港傳統,就是彼此尊重的情操,對話的胸懷,聆聽的謙卑,以理服人的耐力以及同舟共濟的心。然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一基礎上,就是公平的堅持。沒有這重要的價值作為基礎,一切都是空談。因此,要迎來公平,是明年更美好的關鍵。

在去年為爭取真民主的佔中期間,10月21-23日的一項民調中,十項核心價值,包括法治、自由、廉潔及民主等,一如所料,法治位居榜首,但使人驚訝的是,民主竟然位列第九位。這顯示甚麼﹖這顯示,激發這場運動的不盡是民主訴求,積存的民怨是一大主因,而民怨肇於社會不公。高舉公平競爭的香港,暗藏極度的社會不公。當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GDP)位列全球第十二位(US$33,534),僅次於排第十一的美國(US$33,545),可謂相當富裕,然而卻有一百三十萬人活在貧窮線下,佔人口的19%,他們個人每年收入在US$5,580以下,相對於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的US$33,534,相距實在驚人。根據OXFAM的統計,以2011的生活指數作參考,2001年最低收入群組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US$432;而在2011年,他們的收入竟是US$295,即下跌了31.64%,而最高收入群組的個人收入中位數卻上升了7.2%,他們的收入的中位竟是最低收入的中位的42倍。按這統計,在全港人口中,最低收入的30%,其收入佔全港總收入的5.8%,而最高收入的30%竟佔總收入的68.6%,差距之大由此可見。無怪乎香港社會的堅尼系數竟達0.537,貧富差距位列全球最高的組別。這是香港內部矛盾最根本的原因。

在貧窮的群組中,長者是貧者之貧,老弱無依,只靠微薄非常的綜緩久延殘喘,不少更要以拾荒幫補。那些不合綜緩條件的長者其實為數不少,他們在極貧的邊緣上掙扎,靠僅有的積蓄度日,不斷受朝不保夕的威脅。不給予這些長者最起碼的保障,以讓他們安心度其晚年,社會實在欠他們一個公道。不過從近日全民退休保障的議論看,政府似乎缺乏勇氣一力承擔。我們深以為慮。

送走貧富懸殊,送走老弱無依,送走長者為生計而有的焦慮,迎來超越公平竸爭的公平,迎來滿有關愛的社會、經濟思考以至政策,迎來各界以開放互信的胸懷共同解決問題,積存的社會矛盾指日可待,我們便可以指望迎來久違的祥和氣氛。

 

20151230送舊迎新又一年.jpg

《家庭‧家情》當「逃學威龍」遇上「五個小孩的校長」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9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逃學威龍」是周星馳在1991年主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28歲的警員,假扮中學生混入學校偵破及瓦解一個犯罪集團。當中描述他學習上的困難和不想上學的情況,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周星馳電影的一些特色,例如:緊張刺激、動作和搞笑等。但在現實中的「逃學威龍」則不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模樣,是夾雜著學童、家長和學校的困難、眼淚和辛酸而形成的。

學童不上學概況及原因

研究顯示,學童不想上學的數字近年有上升的趨勢,這亦吻合筆者觀察到近年在這方面求助的個案增多。另外,研究亦指出不想上學的中學生比小學生多,這也不難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比中學生較願服從權威;因這發展階段的兒童的特性是較「聽話」,很想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許。縱使有些小學生心裏不想上學,一般來說,他們的年紀還未敢真的曠課。但當他們去到中學階段,就開始因著不同的原因而真的不上學了。因青少年期當中,身體、情緒、思想及人際關係起了很大變化,不想上學的原因可以包括:繁重的功課壓力、朋輩的問題和影響、家庭和感情問題、性傾向發展的困擾、自我形象問題、校園欺凌、沉迷上網、吸毒、社交焦慮或情緒精神問題等。而這些原因可以是牽涉學生本人、家庭、同學或學校等因素在內,有些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更可以是眾多因素夾雜而成,不一定只有單一因素。

例子分析及出路

例如:一個學生自小性格比較怕事,不懂表達自己的需要。在家中父母不需要他提出,凡事已自動為他安排妥當;他只需在學習上達到一定的成績,家長已很滿意。小學階段沒有大問題,及至上中學後,因不懂與人相處而被同學欺凌。他不知怎樣面對,起初亦沒有向老師或父母提及,只是每天也說不想上學。在家開始不想完成功課,只想在房間上網打機和看電影,直至深夜不願睡覺。每天早上不願起床,要不是遲到,便索性不上學。父母每天早上起來也要和他爭持一番,上學還是不上學?

父母深覺兒子自上了中學開始不「聽話」,沉迷打機和無心向學,覺得他變壞了。學校方面,開始接觸家長要求注意其兒子曠課問題。學校社工跟他傾談及與班上其他學生瞭解事件始末,發現他已被班中一些同學欺凌了一段時間。

這是個常見個案的綜合例子,反映了一個學童不想上學的複雜成因和當中牽涉的人和事。如果要幫助不願上學的學童,家長可多與子女溝通,不宜妄下判斷,不能簡單以「不聽話」、「打機」和「無心向學」等去理解他,必須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或許會發現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狀況,發現子女不易表達的苦衷,了解到有沒有上面提及的成因。假如家長在了解子女的過程中有困難,有需要時可尋找學校社工或心理專家的協助。待把問題徹底瞭解後,家長可看看是否需要與學校一起尋找合適的方案,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子女解決逃學問題。

檢視學童壓力

另一方面,在香港不難聽聞有些父母由幼稚園開始,已為子女把時間表編得密密麻麻。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參加補習班和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以致學童每天疲於奔命,不懂享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生活樂趣。或許作為家長,也是時侯檢視一下自己,會否給予子女過大壓力,令他們對學業已產生一種抗拒的心態。再加上,學校愈來愈多及繁重的功課要求,學童不想上學真的一點也不奇怪。

反思、再問

也許我們作為家長會覺得,整個社會學習制度也是這樣,我們只能跟著這個大方向行,否則,會落後於其他人;而作為小市民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呢?或許本年「五個小孩的校長」這套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迪。故事講述一位本在一所國際幼稚園工作的校長,因對現今教育制度感意興闌珊,甘願接受月薪$4,500港元工資,成為「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她成功挽救了一所原本面臨殺校,只剩下五位學生的鄉村幼稚園。這故事令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甚麼是教育、甚麼是學習、師生關係的重要性、學校的基本責任,現今的社會和教育制度出了甚麼問題等。很值得家長、學校和教育當局再一次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育作出全面性思考。

譚日新博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美國紐約州 持牌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証輔導員

 

MingPao-29Dec-output.jpg

《綠洲忠言》功成事遂我自然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經過漫長拉鋸,「巴黎氣候變化高峰會」終於達成協議,只待超過50個國家的確認,公約宣告生效。

協議的重點如下:

  1. 各國盡自身最大的努力,共同協作,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不單如此,各國還須繼續把這目標往前再推,積極控制令全球增溫低於攝氏1.5度。
  1. 按各國現有的情況,盡快令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達到最高峰,此後便不許再增加。各國且要合力,在2050年至2100年之間,令全球溫室氣體在「排放」與「沉降」之間彼此平衡,追求總碳的「零增長」。
  1. 每五年覆核一次各國的減碳進度,不許空言。
  1. 最遲在2020年實現,由「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貧富合力應對氣候變化。「已發展國家」亦承諾,在日後國力情況好轉後會加大財政支持。

各方對協議的評價,毀譽參半。無論如何,經過近20年的互相謾罵、推諉,今天有一個框架出台,總比沒有時進步,它也將成為日後前進的里程碑。令人擔憂的是:協議只是一個「方向圖」,不是「路線圖」,日後依舊有不少艱苦的談判須進行,前路依舊不夠清晰。何況,協議沒有訂定對違反或不能達標國家所作出的懲處,猶如「紙老虎」般欠缺誠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協議並不抽象離譜,各國是可以透過本身的產業結構改良、經濟指標調整、科技研發、社會教育等工作,早日達成這個關乎人類存亡的環保公約的。若説重大障礙,不外乎利益和私心而已!為了地球的福祉,尊崇造物的奧妙,願上帝的國早日降臨,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綠洲忠言」專欄自五年多前起首撰寫,內容和訊息十分明確,就是載述環境保護的近況,宣提我們要愛護地球;而且鼓勵社會承傳使命,各盡其職!隨著「談天說道」版的編排改換,執筆至今,亦到了緣結之期。隨著全球的新環保里程確立,依隨編委會的意見,日後再不是逢星期在右下角的專欄撰稿,反倒變成為每6星期以「特稿」形式、集中較大篇幅與各讀者分享環保的時聞和評論。歡迎大家不綴支持!

綠洲忠言
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天地消逝,律法的一點一畫都絕不會消逝,直到一切都發生了。5:18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恐怖襲擊 (四)

炸彈.jpg

 

陳先生在現時眾多「恐怖襲擊」新聞之下產生了無限的焦慮,坐立不安,唯恐有甚麼不測隨時會發生在他寶貝兒子身上。他的焦慮不斷上升,直至出現「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的病徵。陳先生到底有何出路?

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不可能阻止負面新聞的傳播。在“No news is goodnews” 的今日時代中,傳媒散佈的(所謂有新聞價值的) 都多半是壞消息;又因資訊發達,我們差不多即時接收到這些負面的消息。再者,恐怖份子為了更有效有力制造恐懼,使用的報復手法愈來愈狠,令人防不勝防,無法招架。

不過,恐怖襲擊事件增加的頻密度相對一般事件仍算低,真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的機會也不高,故此我們無必要為一些「萬一」的可能性而過分擔憂。事實上,在合理的範圍與程度展示憂慮是有助提高我們的防禦功能,在一些可控制的事情防患於未然。但要小心的是,「襲擊」本身的性質就是等待我們毫無預備時才執行的,是無可防備的!

焦慮乃人之常情,在同樣焦慮的處境下有人能見「焦」拆「焦」,但有人卻會患上焦慮症。上期巳提出有人容易患上「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原因包括:遣傳因素,幼年負面式挫敗經驗,抗逆能力薄弱,和負面解讀事件。除了遣傳因素不可改變之外,正確處理過往的挫敗,加强抗逆智商,和改變負面認知核心思維,都有助減少「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或治療此精神障礙。

正加陳先生的「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源於他對現實有錯誤的觀感和理解,不及時治療會引致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危險,精神科醫生可用藥物減輕徵狀。當徵狀受控穩定後,要進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可以幫助陳先生增進自信與抗逆能力。而家人的肯定和接納也有助陳先生更客觀分析和面對負面的消息。

當然,我們相信基督信仰是有助任何人減少焦慮。主耶穌曾教導門徒說﹕「你們中間誰能用憂慮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田野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投進爐裡,神尚且這樣妝扮它們;小信的人哪,何況你們呢?」〈太6:27-30〉 使徒保羅又教導我們用禱告面對焦慮﹕「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腓4:6-7〉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聖誕節的「聖誕大戰」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2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天使說:「不要怕!看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於萬民的: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找到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聖經新譯本》〈路210-12

踏入12月,整個城市的摩天大樓或大街店舖都掛滿色彩繽紛的裝飾。「聖誕節來啦!」這天是人們興奮期待的普天同慶吃大餐的假日,更是小孩子祈盼派禮物的聖誕老人出現的大日子。但「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及背景您又知道多少?

文﹕陳永浩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羅遠婷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聖誕節在香港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本應是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節日;久而久之,小小的主耶穌卻真的「瑟縮」在教會一角,只有教會信徒上街報佳音,才叫人記得救主降生。近年香港甚至將聖誕節改為純商業的「冬季購物節」,聖誕節已與.「瘋狂購物」及「吃喝玩樂」劃上等號;對商人而言,這更是一年一度的大商機,而整個城市都鋪天蓋地披上五光十色的燈飾,但內容卻不見聖誕節的真正主角—耶穌。「聖誕快樂!」也早已被改成「季節的祝福」(Season’s Greetings)。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聖誕節或許只是一年數個公眾長假中的一個,大家可以把握機會休息、到外地遊玩,又或是盡情享樂。

聖誕節在外國

這些年來,香港的聖誕節已逐漸被抹去宗教色彩;在西方一些國家的去基督教教化的情況較香港更甚更嚴重。早前英國聖公會拍攝了一齣以主禱文作主題的廣告片,希望在賣座電影星球大戰上映時,買下電影播放前的廣告時段。片中由不同人士分別唸出或哼唱主禱文,英國聖公會表示希望藉臨近聖誕節的機會,向公眾宣揚祈禱的重要。

然而,負責電影院線的廣告公司卻拒絕播出此廣告片,認為影片會對觀眾造成冒犯及困擾。廣告公司發出聲明表示公司已訂立政策,不會接受任何政治及宗教宣傳在電影院內放映,因這會對持不同意見或信仰的觀眾造成冒犯。[1]

至於在美國,同樣上演一幕幕「聖誕大戰」,旨在要去基督教化。美國有學校或政府機構已制定規例,禁止在公共地方宣揚聖誕及基督教信仰,甚至取消與聖誕節有關的活動,例如:葛福臨牧師每年在聖誕節均發起聖誕禮物行動計劃(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 program),此計劃鼓勵參加者將小禮物放滿鞋盒,然後寄給第三世界的小孩。然而在2013年,南卡羅來納州一所學校卻收到一封由世俗人文主義機構發出的信件,指學校參與聖誕禮物行動計劃是違憲。為避免捲入訴訟,校方最後決定取消參與計劃。[2]

雖然英美等地出現不少聖誕節去基督教化的情況,但對不少人而言,聖誕節仍是一個講述基督降生的好機會。美國一項調查發現,有過半不常參加教會活動的受訪者表示,若果受到邀請的話,「很有可能」或「會參加」教會聚會。[3] 由此可見,聖誕節也可以是一個邀請親朋好友上教會的機會。

重新認誕節

不論在香港或國外,聖誕節在現今的社會已變得支離破碎,節日的宗教元素隨著年日被人淡化,甚至抹掉,忘了聖誕節是與基督信仰有關。現今我們甚至只以當中一些符號作為節日的全部,忘卻了背後的淵源或意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認識聖誕節,從另一些角度了解它。

聖誕節:

聖經》其實並沒有詳細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但憑推斷在耶穌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親正是趕路回鄉報名上冊,也有牧羊人在晚間放牧羊 — 這些事情都不太可能在隆冬的日子發生。反而有資料記載,聖誕節的制訂可能源於羅馬帝國時代的異教徒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他們的太陽神的誕辰有關: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在任羅馬皇帝時信主,也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就想出法子,把異教徒敬拜塔模斯誕辰的日子改為記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在那一天下令舉行特別彌撒,使大家都能慶祝。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當然不是聖誕節主角!他可是公元4世紀時小亞細亞地區的主教聖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和慷慨濟貧聞名。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會與兒童和禮物扯上關係。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到了18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有著白鬍子、白眉毛的老人。其中,尤以可口可樂公司在1930年代畫出穿紅白相間衣服的聖誕老人形象最為人熟悉!

聖誕裝飾:

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會用飾物佈置家居。金色彩帶表示榮耀,銀/白色彩帶表示聖潔,紅色彩帶表示基督為人所流的血。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除了五花八門的裝飾,燃點蠟燭是源於以往教會的「將臨期」傳統:在聖誕節前四個主日,教會都會在擺放一個花環,裡面有三枝紫色的蠟燭、一枝粉紅色的蠟燭以及一枝白蠟燭,叫作將臨環 (Advent Wreath),每一個主日燃點一枝蠟燭,叫人知道耶穌誕生的日子即將來臨。

聖誕禮物:

最有可能的根據,都應是以《聖經》記載為基礎:來自東方的博士(注意:是幾位,不一定是三位!)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和朋友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說到聖誕禮物,當然少不了聖誕老人:兒童相信在聖誕前夕,把長襪子放在壁爐旁,聖誕老人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那我們可以肯定:聖誕老人第一不可以太肥,第二,他的衣著肯定不是紅色,而是黑色的!

聖誕大餐:

就像中國人過時過節要大家一起吃飯一樣,西方文化在感恩節和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團聚。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盛行於美國,不過這也成了大家大吃大喝的藉口!在香港,「聖誕大餐」已成為餐廳在聖誕期間推出的特色套餐的代名詞。

聖誕是慶祝耶穌的降生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二章14節〉

當然,按著教會的傳統慶祝聖誕節,弄清楚「主角」是耶穌,而不是聖誕老人和禮物大餐。耶穌基督為著我們的緣故,道成肉身降生世間,以人的樣式生活,嘗過我們的苦與樂,但從沒有跌倒犯罪。相反,他因擔負我們所有人的罪孽,原來無罪之身卻為我們被釘上十字架,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我們是應當記念的。沒有耶穌的聖誕,就像沒有季節的小墟,看不到將來和希望。

[1] Caroline Wyatt, “Lord’s Prayer cinema ad snub ‘bewilders’ Church of England,” BBC,

[2] Billy Hallowell, “‘Serious Constitutional Violation’: Did This School Break the Law With Its Christmas Relief Project?,” The Blaze, http://www.theblaze.com/stories/2013/11/13/serious-constitutional-violation-did-this-school-violate-the-law-with-its-christmas-relief-project/

[3] Michael Gryboski,「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聖誕教會禮拜極為重要」,基督教郵報,網址:http://chinese.christianpost.com/article/%E5%A4%A7%E5%A4%9A%E6%95%B8%E7%BE%8E%E5%9C%8B%E4%BA%BA%E8%AA%8D%E7%82%BA%E8%81%96%E8%AA%95%E6%95%99%E6%9C%83%E7%A6%AE%E6%8B%9C%E6%A5%B5%E7%82%BA%E9%87%8D%E8%A6%81-21007/

 

20151223聖誕節的「聖誕大戰」.jpg

 

《家庭‧家情》追星,夢?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22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天氣轉涼,少了外出。在星期天晚上,收看了一輯重唱經典金曲的電視節目。聽說這輯節目的「收視賣點」,是帶動我們作很多篇的集體回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求偶像的親筆簽名。期間,我們陶醉過、瘋過、傻過,亦一起大笑過、哭過。多年來,有不少學者、家長跟年青人在辯論,有人認為「追星」的人好似不務正業,而且容易墮進商人的騙局;加上傳媒對他們的「瘋狂行為」廣泛報導,例如:在馬路上追逐偶像的跑車、通宵排隊買演唱會門票……因而認為他們的表現太過火了。同時,又有人認為「追星」是所有青少年的必經階段,不應過份禁止;而且「追星」只是他們其中一個目的,還有其他事物吸引著他們,包括:朋友的友誼、使自己更有魅力、有自主、熱情……究竟,孰是孰非?要成為一個照顧子女身心需要的家長及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追星」指引父母關心需要

筆者無意在這裡作定奪,只想從青少年心理成長的角度去了解。我發現「追星」是他們準備進入成年階段的一種表現,這幫助作父母者更加關心他們的需要。青少年需要尋找自我(Identity),意思是他們從自己的成長歷史中發展自己,包括:發展自己的職業及家庭,建立與社群的關係。有趣的是,在青少年眼中,明星吸引之處多數是他們的外型──例如:男的大眼、魁梧,女的高眺、長髮,但不一而足。你問這些有何魔力?他們多數難以解釋,這是普遍的現象。有部份心理專家了解,青少年自開始發育,身心都在轉變──身體高了、胖了,穿的衣服不同了。以往他們跟父母「逛街」、「睇戲」,現在結識了自己的朋友。心理上,他們認識自己不再是小伙子,而是轉變了,且在轉變中。以往他們一直遵從家庭裡的各種要求,現在擁有自己的喜好。過去他們只跟同性朋友運動和聊天,現在父母發覺他們開始跟異性日日玩WHATSAPP,而且極之投入;這一切都會伴隨著他們尋找自我的方向而出現。作為父母面對他們的轉變,對子女行為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過早判斷你們的子女是有問題呢!

有一個觀點,或者作為父母的你不會反對──如果能叫仔女成長和獨立,我可以少點牽掛,我認為今日付出的心血是值得的,只要我感到他們在進步中。但是在現實中,成長是一個迂迴的過程──他們的成長受內在身心的發展所影響,同時與環境因素交織一起。我認為成長是當事人與其環境的互動過程。我從臨床經驗認識,從他們對明星的傾慕,會引發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我聽到他們經常問:「成日諗住明星,其實係咪好有問題?如果我去佢簽名會,有無問題?」當時,我並沒有對他們的行為表示認同或否定。他們在掙扎甚麼呢?一方面他們的內心對明星感到傾慕,同時感到父母彷彿在反對他們的行為,甚至認為父母在貶低他們,包括:他們的喜好。情緒上,他們或者感到被拒絕而傷心,感到對父母憤怒而內疚。或者,他們跟父母表達,怕引發爭端;不跟父母表達,亦可能造成彼此的隔膜。倘若他們的父母因為忙碌、關係疏遠,或者擔心他們的品行,而簡單地認為他們「追星」只是幼稚的行為,甚至成為家庭禁忌;這便失去了一個親子間互訴心聲的渠道,亦失落了一次讓他們在進入成年前重整自己的機會了。當然,每個生命成長有自己的旅程和進程,不能一概而論;而成長的機會亦不只一次。

留時間聽子女說話

青少年成長中,父母都在學習中,無怪乎心理學者皆認為這樣的家庭最需要的,不是最棒的「教仔秘方」,而是「時間」。父母與子女彼此給予時間交流及學習。故此,父母宜珍惜餘暇,既讓自己休息,亦預留空間──「俾仔女講嘢你聽」。倘若子女拒絕面對面交談,可不要灰心,有很多資訊途徑可以轉遞你的關心。其關鍵不在於「攞料」,在於關心他們。或者,你觀察到他們的表現,真叫你擔心,例如:成績退步、「走堂」或遲到等。向他們表示你的憂慮是非常合情理的,亦很重要。重點在於父母與子女需要彼此交流,定規矩要有原則和彈性;多發出問句,並表達你個人立場,又聆聽對方回應等。

若果說「追星」是你的子女身心成長的過程──青少年正從兒童對父母的認同,開始轉變了。那麼,明星是他們認同的「終極對象」嗎?他們的「目的地」在哪裡?可有一些階段還要經過?作為關心他們的父母,正需要以這個藍圖作檢視。

當然,這些問題亦可以成為你跟子女的一次談心的話題。因為解鈴時,繫鈴之人是不可缺席的。

陳偉基先生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心理輔導員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 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認証輔導員
加拿大認可賭博輔導訓練員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 註冊社工

 

MingPao-22Dec-output.jpg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恐怖襲擊 (三)

炸彈.jpg

 

當讀到「恐怖襲擊」的新聞時,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感覺不舒服:想到無辜的生命突然死亡,家人突然失去至愛;除了對人性的醜惡感到憤怒和無奈外,也會為受難者及其家屬感到傷痛;更會想到此類事件會否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後者會引發某程度的焦慮,但若經評估認為發生機會相當低時,焦慮便會漸漸消失。

陳先生極度害怕有不幸事件發生在自己及所愛的家人身上。目前的幸福生活,給他很多快樂滿足,對著初生的兒子,他也有重大的責任感,期望能保護他,養育他。他不能想像倘若一旦失去這些,他會如何,是否會完全崩潰。於是產生了持續的焦慮,甚至引發了「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原因包括:

  1. 科學研究認為家族的遺傳因素是相當重要,家族成員有精神病患的歷史會增加個人患精神病的風險。
  2. 幼年時的負面或挫敗經驗:腦部的杏仁體是負責儲存驚恐的記憶,年幼的腦袋通常未懂得處理驚恐,所儲存的記憶便會在日後發作。
  3. 個人對面對驚恐事件的抗逆能力薄弱:如a.) 以前曾患過精神病;b.) 以前曾經歷驚恐或創傷:如親人的突然離開或去世等;c.) 缺乏家人或朋友的支援系統;d.) 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e.) 缺乏面對負面事件的保護策略。
  4. 對驚恐事件的評估:新聞對恐怖事件的「詳細報道」,加上圖文並茂,使讀者如親身經歷一樣,對於傷亡情況感覺如臨現場,會增加受創感。

陳先生的「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徵狀使他對現實有錯誤的觀感和理解,會引致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危險,所以要盡快尋求醫治,用藥物減輕徵狀。當徵狀受控穩定後,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會增加陳先生的抗逆能力,促進他的復元。藉著心理治療,陳先生可尋找自己已有的各種內在資源,包括一些與生俱來的優點,後天累積的人生經驗等,重新建立他的自信和安全感,並肯定自己是有能力去面對逆境。藉著家庭治療,陳先生也可獲取家人的肯定和接納,確定家人間之互相支持,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他的角色與功能,並非要他獨自一人承擔,減輕他的壓力。

人生無常,不能保證「一帆風順」,隨時會有突發事件的發生。每人都需要有隨時的心理準備,處理突發出現的情況之時,也要好好「活在當下」,享受目前的生活,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愛的人、事物、時間和機會。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環保果效, 由心而發

IMG_1018

氣候變化高峰會在巴黎舉行的同時,印度新德里和中國同時出現嚴重霧霾,既諷刺應景,亦帶來正面的催促影響。

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可謂同根同源。持續性的污染,根源自含高雜質的化石燃料、科技落後的發電方式、急速增長的機動車數量,還有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引致的都市不良規劃和工業排放。當然,本土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狀況是推波助瀾的關鍵,而近世的氣候變化亦激起了極端和異常的現象。

解決之道不外乎合理規劃、善用集體運輸系統、節約資源、清潔生產、發展可再生能源、生態保育和綠色生活。要成就這些外在的條件,必須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公眾參與和公義管治。

管理地球之道,在儒家是「有所不為」、「擇善固執」和「中庸厚物」;在道家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基督教的思想中,乃要尊崇上帝、愛人如己和愛鄰舍,尋求和好和救贖之道;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

願各國領袖明悟大局,再加把勁,超越艱辛的雪嶺,重拾地球的祥和。

綠洲忠言
你們要仰觀天空,俯視大地;因為諸天必像煙雲消散,大地要像衣服漸漸破舊;其上的居民必像蠓蟲死亡;但我的拯救卻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會廢去。賽51:6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美國之行,滿有預備恩典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2月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我的 神必照他在基督耶穌裡榮耀的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聖經新譯本》〈腓419

在2014年8月,劉家輝在讀神學的第二年,有機會到美國衛理公會的神學院做交換生,美國神學學習之行讓他和太太芷霞再次經歷神的同在,滿載恩典的同時,更見上帝的供應是超乎自己想像和準備的。「我要告訴大家,只要憑信心上路,神一定與你同行。」

文﹕謝芳

他們夫婦回港後不久,與記者相約分享,短短的個多鐘頭的分享裡,都在說著﹕「神的預備是超乎自己想像和準備的。」原來,主修食物營養的家輝大學畢業後,曾從事市場管理和食環署的衛生督察,隨後加入了基督少年軍事工的發展,主要負責香港及海外的制服團隊事工發展,長達9年多。

「我後來辭職去中大崇基神學院修讀三年的神道學,第二年時參加了2014-2015年的香港中大崇基學院海外交流計劃,申請到美國北卡羅連納州Durham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Divinity神學院讀神學,做交換生。我更沒想到家庭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太太芷霞,也決定辭去她在公立醫院的護士工作,和我一起帶著兒子去美國生活一年,我和兒子會在那裡讀書,而太太就會好好休息,整理自己的生命,預備為主所用。」2014年,他們夫婦兩人毅然放下在港的一切,整理行裝,懷著「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的心情上路,一起帶著兒子去美國。在彼邦生活一年裡,他們的遇到和看見滿是神的預備和恩典。

家輝在家書裡是這樣形容﹕「“Be Transformed by the Renewing of your Minds” 是杜克大學神學院 (Duke Divinity School) 網頁內的一句標語。在開學崇拜中,院長在訓勉中用了羅馬書十二章二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來把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方向都調較到上帝那裡,要求我們把自己擺上,放手被上帝更新。對我而言,這經文引發的反思也是這一年來影響我最深的,在不同的範疇也帶給我『更新』。」

的確,在踏入美國的境內一刻,他們一家就經歷著主為他們準備的一切所需。太太芷霞告訴記者﹕「由於學校是沒有提供宿位,所以我們需要自行租屋。初到那天,我們連睡袋也預備了,打算打地鋪。但當接機朋友將我們送到住所時,看見這個家已具備了家具和食物,原來是當地教會弟兄姊妹為我們預備的。在計劃裡,我們也預備了一筆錢供兒子讀書和學習所需。但原來在美國讀書是不用穿著校服,我們可以節省一筆的校服費用;因我們有簽證,政府會免費供孩子讀書和校車接送,而且在校的午餐和課外活動都有津貼…。,原來,主為我們所準備的已超乎所思所想。」

家輝說,找機會和家人一起學習服事也是來這裡其中一個目標。「很感恩,有好幾次機會一家人去服事不同的事工,例如執拾救濟物資、協助長者、接待其他國家的交換生;一起參與教會活動的服事,如北卡青年節、FALL FESTIVAL等。我們還去到海地作七日短宣,探訪山區的村落,把醫藥、食物和日用品帶去分派給有需要的人,而芷霞則負責一些健康檢查,為村落補充一些藥物、急救物資。感恩節崇拜中,我會負責講道,而兒子負責彈琴一起敬拜。」

在美讀神學的期間,本來陪丈夫的芷霞卻獲杜克大學醫學院取錄入讀臨床牧關課程(CPE)。畢業後有機會以臨床院牧的身份,服侍臨終的病人。家輝在當中看到了太太的變化,「做了十多年的護士的她,去美國時說是退修。開始時在家和去教會做婦女的福音工作和服侍。在第二學期,當我們去報讀CPE的課程時,被錄取的竟然是太太。記得太太曾說,在病房做護士時,看見病人極需要心靈的關顧,如予他們護理治療的同時,心靈的關顧是必需的。『讀臨床牧關課程(CPE),做心靈關顧的工作?』神真的是聽取了祈禱,讓她在美國取得臨床牧關的資格。回港後,因著護理的經驗和在讀臨床牧關的知識,她可以在一間服侍愛滋病人的靈養中心做外展護士。這也是神的完全供應。」

芷霞說﹕「是主裝備了我,現在主要做服侍和關懷愛滋病人的工作,上門『聽』他們的需要,『聽』他們的傾訴,從而去關心他們。他們都是被社會邊沿化的人,上帝開我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和聽他們的心靈需要。」

異地文化的差異和使命感,促使他們夫婦在完成一年的課程後就回港。回看此行的經歷,家輝夫婦都說﹕「很多人做事時都會盡力去計劃一切,到低落時才將之交回給上帝。此行讓我們學習到信心,這信心是足夠看見上帝的同在;以及『跟隨主的步伐』和『交給上帝去掌管』,上帝的供應是超乎你想像的。」

在最後,太太芷霞告訴記者,《聖經》裡有兩段的經文是對他們影響極深的,一段是在婚禮上選用的經文:「…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 24:15下〉;以及「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的眼睛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 30﹕20-21〉

 

20151216美國之行,滿有預備恩典.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