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忠言》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情寄山連水_筆求河落天 (Final)

「氣候變化高峰會」在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十月後召開,全球目光注視在巴黎的會議桌上,希冀各國領袖摒棄成見,達成共識,及時遏止生態環境的惡化。

過去幾次「氣候變化高峰會」均是鬧劇收場。人類「偏行己路」,在各懷鬼胎的氣氛下,結果往往是互相卸責、彼此攻擊、言詞閃縮、各走各路。「生態神學」的觀點一針見血:生態失衡皆是「罪」的惡果;綠化環境,從心做起!

「政治」就是處理「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學問與手段;「環保」就是處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睿智行動。撲滅怨毒和忿恨,用的不是罔顧後果地同歸於盡或濫殺無辜,更不應該是如虎撲兔的霸權報復;反之,解決問題應該從根源做起,平等地以愛去包容和尊重,一舉撃中焰心,不容火舌隨風蔓燎,愈弄愈糟。同理,環保必須從愛心教育做起,我們須提倡同舟共濟的意識,以仁義和智慧去正常化我們和大自然間的親密連繫。

綠洲忠言﹕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使人和睦的,心中喜樂。〈箴12:20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電話騙案 (四)

151106.jpg
今次電話被騙徹底摧毀了陳先生「好人有好報」的人生價值觀,使他身心都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單失去十萬元,對人性更徹底的感到失望。他對電話的恐懼一切的反應,如非常慌張、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手心出汗、不斷顫抖等現象,可能是患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並且夾雜有抑鬱情緒(Depressive mood)。雖然家人十分體諒他,但相信是無補於事。這些焦慮情緒嚴重影響他的工作、學業、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等,並已持續一段時間,故此要立刻接受治療。

治療「焦慮症」主要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方面,效果會因人而異,一般可嘗試用普瑞巴林、血清素或腦腎上腺素調節劑、血清素或苯二氮類鎮靜劑等。但藥物主要是調節腦功能與反應的能力,更需要幫助病人的,是正確處理焦慮的方法,由改變負面失效的思維入手。

心理治療方面,需要從一般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入手,主要是因為陳先生的損失是確實具體的,必需用同理心讓陳先生感受到,家人朋友都明白他的「焦慮症」不是「無緣無故」地患上,這種無條件的接納會大大減少他的自責感,因他的恐懼是害怕再受騙,更怕自己沒有能力去避免同類事件。治療師給予肯定可以幫助他重建自信。其實上,人人都有機會被欺騙,總要學習變得機警。耶稣教導信徒要﹕「像蛇一樣機警,像鴿子一樣純潔」〈太10:16〉 ,自信是建基在智慧與信仰的根基上。現在難於讓陳先生相信自己,因他的「自力」有限,他需要的是「他力」的智慧與洞察力,信仰正正是帶來這種的「他力」。

有了正確的心態,還需要正確思考的能力與方法。上期我們已指出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重整扭曲的思想模式、糾正不恰當的行為模式及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焦慮症」常見的錯誤思維包括「誇大危機」(magnification) 、「非黑即白(All-or-none thinking) 和「消極預測(Negative prediction) 。輔導乃幫助陳先生明白他的核心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是有修正的必要和建立正面有效的回應模式。在這方面「正向心理學」的理念與技巧對他極有幫助的。當然家人朋友的體諒和包容也是有助陳先生走上康復之路。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家庭‧家情》提升自主相繫程度──與孩子「談」婚「論」嫁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12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香港的離婚率直逼歐美,2013年註冊結婚共有55,274宗,同年獲法庭頒令離婚的有22,271宗,比例為0.4,即每十對新人結婚,同年有四宗離婚。政府的數據顯示從1991年到2011年這二十年間,離婚由6,295宗升至19,597宗,暴升3.1倍,令人咋舌。家庭系統在解體,婚姻觀不斷改變,從「廝守一生」變為「合則來,不合則去」,個人感受與權益至上,比維繫婚姻家庭更重要。雖然離婚加劇有社會、經濟等因素,但家庭對下一代婚姻的影響不容忽視。

家庭對塑造子女影響至深,從婚姻家庭觀,到個人的素養、成熟程度、情緒反應,以致與人相處的模式,都被父母潛移默化。家長怎樣教養子女,可令他們日後的婚姻更美滿?在兒女的兒童期、青春期以至成年期,父母均有獨特的角色和任務。筆者將按這三個人生階段分別撰文,分享輔導室內外的見聞與反思,期望與家長一同努力,令下一代的婚姻更健康穩固。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不管中西諺語,均反映父母本身的素質是影響兒女的最重要因素:「上樑不正,下樑歪」,或“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一語道破身教重於言教的事實。故此,作父母的挑戰不僅要學方法指導兒女,更要先謙躬自省,包括:自己的人格成熟程度及婚姻現況,認真檢視與改進,做好修身才能給孩子正面的示範與經驗。本文援引家庭治療大師梅利‧鮑恩(Murray Bowen)部分精闢的概念,作為改進的起點。期盼家長與子女一同成長,享受家庭生活,使家成為令人情繫心牽的安全港,子女自會信任婚姻。

鮑恩強調跨代家族承傳與建立自主相繫的自我(differentiated self)。原生家庭的情緒流動、父母的互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家庭的氣氛,遇到壓力或衝突的情緒反應等,是代代相傳的,而且直接影響孩子自我的建立,以及如何與人相處。

鮑恩的理想人格是平衡發展「自主」與「相繫」兩個向度:「自主」指個體能建立自己的信念,有情理兼備的想法,能分辨別人與自己、思想與情感,冷靜而依據事實去選擇自己對人事物的反應,不被盲動驅使作出過度或衝動的反應。「盲動」是指焦慮不安時,不自覺的自動情緒反應。獨立自主的人知道並接納自己的優缺點,覺察行為與思想感受的關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諉過於人。「相繫」指與人相處以情相繫,平衡空間與親密的需要;不一味討好人,亦不控制人;能表達自己,坦誠溝通;能確認別人的獨特,尊重差異,接納限制,尋求和諧共處。

建立自主相繫的自我

若想建立高度「自主」「相繫」的孩子,必須先提升自己的「自主」「相繫」程度。

請夫婦各自反思以下題目,提升覺察力,然後與伴侶分享自己的發現:

當我有情緒反應時,我有哪些感受?例如:委屈、無奈、灰心、不安全、不

被信任、被欺負、傷心、憤怒等等

有甚麼想法伴隨著我的感受?想法和感受有甚麼關係?例如:我覺得心淡,

因為____ (行為)代表不重視我,不愛我……

* 在情緒的影響下我有何行動?是自動反應還是我故意這樣做的?例如:我尖

叫是沒經過思考的自動反應,當我忍無可忍時,就會尖叫發洩。

這種反應與事件的嚴重性相符嗎?甚麼想法令我選擇這樣回應?例如:事後

回想本是小事,但她愈罵愈兇,我說「離婚吧﹗」她才停嘴。

* 我面對關係的張力時會如何回應?甚麼想法令我這樣反應?這行為從哪裡習

  來的?有甚麼好處、壞處?

例如:解釋也沒用,愈描愈黑,不如沉默。我媽媽投訴爸爸時,爸沉默不語,

我原來學了他,好處是減少爭吵,壞處是溝通中止,沒解決問題。

伴侶怎樣看/理解我的反應?我的反應怎樣影響對方?

  例如:對方以為我不理會她,更加光火,逼我回應;我繼續沉默,她最終會

走開了事。

我能夠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嗎?為甚麼?

若不,我可嘗試怎樣做?過去試過正面的經驗嗎?

* 大家的差異是甚麼?甚麼造成這差異?甚麼妨礙我接納和應對這差異?

* 我哪些反應很似父親/母親?我喜歡這種反應嗎?我認為如何反應會更好?

* 在甚麼情況下,我會有強烈反應?反映了我甚麼需要或脆弱之處?

* 我激動時,可以做甚麼令自己冷靜下來?最少減低對關係/對方的傷害?

父母怎樣處理衝突?怎樣作重要決定?怎樣表達情感?你期望怎樣?伴侶又

  期望怎樣?

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捷徑。當我們經歷突破、改進,自然會感染兒女,年紀愈小,親身經歷留下的烙印愈深。兒女可能說不出,但看在眼裡,印在心裡,是好是歹點滴留痕。當你勇敢面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漸漸修正負面的情緒反應和互動模式,才可在自由、自主中,享受相依的親密關係;婚姻不再是失望與折騰。若發現積習太深無法自拔,或思想與情緒太混亂無法自行整理,可能需要向專業輔導求助。

 

梁趙穎懿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高級心理輔導員
(遊戲治療、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副院士及認證輔導員

 MingPao-24Nov-final.jpg

 

《談天說道》化解怨恨‧擁抱恩慈 — 與情緒共舞講座2015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1月1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不輕易動怒的,勝過勇士;克服己心的,勝過把城攻取的人。

《聖經新譯本》〈
1632

環境的侷促、空間的擠迫、時間的緊張、工作的張力、物價的高漲…生活在香港真的要面對一連串的壓力和問題,「香港是一個埋怨的城市?」生活在此地的您我,應該如何自處?在今年度的「與情緒共舞2015」的講座上,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探討怨憤憎恨的精神問題,祈盼大家在生活壓力之下仍能「化解怨恨‧擁抱恩慈」!

文/圖﹕謝芳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指出,埋怨可說是每人防衛保護自己的方法之一;而怨恨卻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含有怨憤和憎恨之意。因愛和嫉妒而產生的怨恨具有極大的傷害性,「愛之深,而恨之切」。歷史上第一宗的謀殺案(聖經記載的該隱與阿伯兩兄弟事件),也是因嫉妒產生怨恨後所引發。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埋怨和嫉妒之心,「鄰居飼養了一隻可愛的小狗,你也會希望擁有一隻的同時,不免會有「酸溜溜」的妒忌感覺。如果感覺對方實在不配擁有之時,嫉妒之心更加強烈。至於因嫉妒而產生的行為和情緒表達卻是因人而異,如焦慮、憤怒、憂傷…視乎當事人本身的性格,自小的經歷等。」

嫉妒心強烈與否,原來與相互的關係好與壞有直接的關係。麥醫生說﹕「當兩人的關係密切時,特別是夫婦,老公與美女相處,太太不會太大的嫉妒;但當兩人的關係開始動搖和變差時,即使老公與一個相貌不出眾的女士傾談,則會產生強烈的嫉妒之感。」

他說,男與女的嫉妒心也是有所分別。由於思想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行為,所以有研究發現﹕「老公聽到太太有婚外情時,他的大腦視覺部分相當活躍,好像看見很多事情,如雙方性行為的圖像,在在行為上,男人在情緒激動時會發脾氣動手打情敵。而女性知道或看見丈夫有婚外情,她腦海會將事情構思出一個故事,甚至一套戲劇,想像事情會如何發展下去;至於行為反應,她會採用如「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法,甚至其他古怪或極端的行為,傷害男方身體。所以在親密的關係中,嫉妒產生出的怨恨,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常見的嫉妒包括﹕(一)事情的發生後的反應性;(二)憑空想像的懷疑性,『老公遲返家,是否去了找小三?』『約了甲同事晚飯。』『說謊,你平時都不會如此。』;(三)幸災樂禍的心態『他的學歷比我差,為何職位卻高過我?最希望他做錯事被老板解僱。』」

「除了婚姻關係,嫉妒也常見在其他方面,如看見人家買的股票賺了很多錢,『我為甚麼不買呢?買了一定賺的比他多。』其他的病態關係的嫉妒,如The Electra Complex(戀父情結)、The Medea Complex(美狄亞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戀母情結)等。

「事實上,愛與憎恨是混在一起的。憎恨之心,來自思想看法,可能與事實不符,如把對方看成是壞人、不道德和危險的人物…才會對他產生憎恨,想的也是消極負面的事情。但只要將憎恨放下,時間是會將之淡化。」憎恨由個人可延伸展到他人(群體),或者感染到別人(群體)。

面對同一件事,為何每人的憎恨心理反應會不同?「與個人背景、目前經歷及自我解說(理想化)有關。一個人憤怒時會出現三個心理因素﹕失去親密關係、沒有身同之感受、醜化對方。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陳玉麟表示,我們如果沒有憎恨,很難與不好的事物劃清線,如在聖經裡,叫我們憎恨一些的罪惡,糾纏在內會有很多的難處、誘惑、失腳,如麥醫生說,在怨恨當中有幾個元素,其中是與關係切斷,與罪惡一刀兩斷,我們可以擺脫罪。「我們每一個的感覺、情緒在不同的時候,都有其功用,問題是如何去拿捏這平衡,愛與恨,憎恨與怒如何去分別呢,是很重要。不要一面倒認為憤怒是不好,憎恨一些的事物和人未必是病態。」

「試從一個極端的角度去看,到了精神病態極端又是怎樣的?從精神病角度又是如何分辨?怨恨與精神病方面,第一,是與現實脫節的妄想症,堅持己見,曲解了外面的情況,容易產生怨恨;第二是人格障礙,有反社會型、偏執型、邊緣型、自戀型、強迫型;第三,創傷後怨憤綜合症,曾經歷不快和嚴重傷害的事情,反應是憤怒,感到不公平,那事件重覆出現腦海裡,如長期處於怨憤的狀態,會引致抑鬱症,情緒抑鬱低落,提不起勁、心情煩躁,易發脾氣 、逃避社交、腦海裡不停想著很多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用,內疚、覺得將來沒希望、失眠,食慾不振,體重減少、精神難集中,記憶衰弱、覺得唔想做人,甚至有自殺念頭及行為。」

一般治療方面,妄想症是重症的精神病,需要藥物治療;人格障礙是需要長期的心理輔導治療;創傷後怨憤綜合症主要是心理治療;抑鬱症是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上的怨恨?怨恨是正常,但要取得平衡。我們經常保持快樂的心境,即使有人無意中傷害了我們,反應是沒有那麼強烈,較容易面對身邊的人與事。」

「多年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做了一個研究,快樂是基於甚麼的因素?先天還是後天?他得出的快樂方程式是H = S + C + V﹕

H: (enduring level of happiness)恆常快樂指數

S:( set range)先天情緒基調(50%)

C: (circumstances)現實環境和際遇(10%)

V:( voluntary control)自主操控(40%)

陳醫生說,真正的寬恕,是沒有條件性之原諒,想令對方好,這樣能幫助減低怨恨,消極思想和哀傷;不等同「容忍」、「找藉口」、「忘記」或「否認」,是寬恕人不等於寬恕罪;某人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你的怨恨,而是因為社會有公義。給予冒犯者同情、仁慈和愛,嘗試明白理解曾得罪你的那人,如家庭、成長背景、過往經歷,以理性去多角度分析,嘗試代入當事人的處境看看,避免「雙重傷害」。

「更加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靈和自我的形象,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情生活,了解和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況,加以舒緩,減低怨憤。化解怨恨也與思維方式、健康的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和與人關係建立有關。如遇上問題,就需要找人紓解。」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表示,情緒商數指我們對情緒的敏感度,領悟性和處理的技巧。這些能幫助我們與人相處時可以更融洽、工作有成效和身心靈更健康。如何測度我們的E.Q.?E.Q.愈高,應付壓力的能力愈高、人際關係愈好,同理心更強。

我們可以透過個人、人際關係、適應能力、處理壓力、自我激勵 (一般情緒) 等五方面範圍去作衡量。「(1)個人方面,是瞭解自己,包括對自己情緒的觸覺、自我肯定程度、自我實現的能力、自我尊重的程度、獨立自主的能力;(2)人際關係方面,是同理心(對他人情緒的了解和看法)、個人誠信、信任他人的程度、人際溝通技巧、對社會的責任感;(3)適應能力方面,是如何面對工作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處事的靈活性、適應能力和危機管理能力、創造力;(4)處理壓力方面,意志和承受壓力的能力、控制衝動的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心態

;(5)自我激勵方面,擁有的正面情緒和常用的自我激勵方法、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是否懂得如何善待自己與開解自己、是否懂得如何令自己快樂、是否懂得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

「保羅˙史托茲(Paul Stoltz)在《AQ:逆境商數》裡提及,逆境中有三類人﹕攀登者 (Climbers) 、露營者 (Campers)和放棄者 (Quitters) 。應付逆境不正確的態度是怨天尤人、自艾自怨、逃避現實和自我麻醉。我們要在逆境中克服憂慮並成長,就需要從心理、情緒和內在的生命力一起處理,才是解決困境和挑戰的治本方法。」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提醒我們逆境中克服憂慮並成長 (SQ)﹕『一個人不能服事兩個主人;他若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事 神,又服事金錢。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24-34〉』

AQ 和SQ的提升得力的途徑有身體得力、心靈得力和靈命得力 。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壓力管理的七個秘訣,包括(1)辨別的原則:認清自己的身份;(2)委身:知道你要取悅誰;(3)組織:設定清楚的目標;(4)專心:一次只專注一件事;(5)分派工作:不要試圖作所有的事;(6)默想:養成禱告的習慣;(7)放鬆:安排出時間去享受生命。」

「在《聖經》腓立比書四章6-9節,教導我們要交托的學習、思想的操練和生活的操練﹕「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最後,弟兄們,凡是真實的、莊重的、公正的、純潔的、可愛的、聲譽好的,無論是甚麼美德,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應當思念。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所領受、所聽見、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應當實行;那麼,賜平安的 神就必與你們同在。」

 

20151118化解怨恨‧擁抱恩慈.jpg

《綠洲忠言》願我們平安!

FullSizeRender

巴黎發生了慘痛的恐怖襲擊,謹向死難者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但願連串政治事件不會影響下星期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高峰會,否則,除了籌備經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因而延誤了要處理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可能更加生靈塗炭,影響子孫,哀鴻遍野!

隨著人類活動在過去幾十年的勃興,氣候變遷之逆勢不易扭轉。根據我八次前往北極、三次前往南極進行科研觀察所得,地球兩極地帶關鍵地影響著氣象、洋流、生態和棲存生境,環境變遷帶來的破壞尤其令人擔憂。

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包括極地冰雪融化引致海平面上升和厄爾尼諾現象的激化、生態鏈受到干擾而產生連鎖斷落、食物金字塔和能量轉移系統損壞淆亂、更多外來入侵品種對生物多樣化的威脅等,環境現況真是岌岌可危。單靠政治不能解決種種問題,由科技發展帶來的環境災難,關鍵仍在於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務實地創新和改革科技。期待各國投入更多資源、培訓人才,製造社會風氣,在多個學術領域,如工程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綠色生產、環境評估和管理上鑽研,落實可持續的發展,補充現代文明的缺欠,力挽狂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抹去苦痛,迎向人類生存前所未有的險況,靠的是熱誠、合一、遠慮和坐言起行!

綠洲忠言﹕
水流因冰塊融化而混濁,有雪隱藏在其中;天氣一暖溪水就消失,氣候一熱就乾涸。商隊順溪而行,結果偏離原道,走到荒野之地而死亡。〈伯6:16-18

願賜忍耐和安慰的 神,使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15: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電話騙案(三)

151106.jpg
每個人都擁有一套價值觀,如正義、誠信、公平、真愛…等。這些通常受年幼時的家庭教育或生活環境影響,甚至認為無論任何境況,都必須持守。而這些信念,往往會成為人類處於困境時的重要支柱,堅固人們不致墮落或迷失方向。

陳先生的人生價值觀是以真愛和真誠待人,相信在朋友或身邊人遇困難時盡力幫助,日後必定獲得對方的真誠回報。他在這次電話受騙,正是一向持守的信念和「好心必有好報」的做人宗旨被利用了,更令「真誠和真愛」的信念「支柱」崩潰了!此刻的陳先生腦海中可能會出現一連串未能解答的問題:「為什麼我的真心反而被騙?」「我是否世上的大笨蛋?」「我以後是否還要真心待人?」「我應該如何面對周圍的人?他們仍然可信嗎?」「我所信賴的人生價值是否就此粉碎,不能再堅守?世上還有甚麼可相信?」…他的腦海一時之間混亂了、迷失了,找不著答案;情緒也陷入了極度驚恐的狀態:遇到任何可聯想起這事的東西,如電話鈴聲、對話聲音…等,都會引起身體的驚恐反應。同時,持續的「混亂」及「迷失」的感覺,令問題不斷在腦海裡「重播」,驚恐漸漸增加,而焦慮擔憂、安全感逐漸減退…這些結果造成陳先生害怕外出或見人,甚至連家人也不相信或害怕,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陳先生需要的是一個可信任的醫生或心理輔導員或治療師,藉著耐心的聆聽,讓他在感覺被明白、被接納的安全環境裡,願意接受醫生或治療師所提供的治療;當然藥物也可以幫助陳先生舒緩身體的驚恐和焦慮徵狀;心理輔導更可以幫助減退驚恐和對那騙子的仇恨。陳先生需要尋回他的人生價值和做人宗旨,而「以真愛和真誠待人」的價值觀也需要重新被肯定。更重要的是,讓他領悟到這次的受騙,已令自己「經一事、長一智」,有智慧地避免重蹈覆徹;並能清楚認識人性的醜惡,更加努力和有效地在這不完全的世界裡,維持他的高尚人生價值觀。「經歷,是令自己邁向成熟的過程!」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家庭‧家情》「孩子,你今日失敗咗未?」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11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失敗 =「差」的迷思 

筆者在開心爸媽網頁搜尋器中,輸入「成功」、「失敗」兩個關鍵字。「成功」找到2203項紀錄,「失敗」卻只得600項。「失敗」容易聯想起很多不同的負面詞語,如:「我不行、搞不定」,不難理解它不受歡迎的原因。

現代父母總不願孩子輸在人生擂台上,隨著電話聊天程式的流行,家長每小時都收到不同的update:「人家孩子成功轉讀名校﹗」(唉﹗輸了三分。)「那家孩子代表學校到外地參賽。」(慘了,又失五分!)生活在這種「常比較」的環境,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孩子的成敗,視為自己的成敗;因而志在培養「遠離失敗、邁向完美」的孩子。

但「失敗」是否那麼差?還記得「學行」的時候,誰沒經歷過跌倒,就能學會行路?看世界名人,發現他們的人生都經歷過巨大的挫折,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位老師曾形容他「智力緩慢、孤僻和永遠漂泊在他愚蠢的夢想中」;又如億萬作家羅琳(J.K. Rowling),《哈利波特》第一集出版前,她連續被十二家出版社拒絕。可見「只要成功,不要失敗」的想法,並不可取,反而成功路上,失敗是必不可少。

有趣的問題來了:為甚麽面對挫敗時,有些人會輕易投降,另一些人(不特別聰明)卻沒有放棄而達致他們想要成功的目標?這也是卡蘿.杜維克教授(Professor Carol Dweck)早年在耶魯大學進修博士課程時的問題,她想找到答案。

失敗的歸因:固定vs成長心態

杜維克教授從研究中發現人們用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固定(Fixed)及成長(Growth)去對待失敗。固定心態者相信能力是天生、不變的,當事情做得不好時,會將失敗歸因自我能力有限:「因為我不夠好,我怎做都沒用」,就很容易放棄。相反,抱有成長心態的人,看待努力是積極有用的,做任何事都關於學習,能力可以不斷發展。若做得不好,會重新起來再做好,因為相信越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會將件事做得更好。

杜維克教授還巧妙地用了大腦神經科學幫助學生認識成長思維模式,讓他們認識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會越用越強壯。困難原本令一班「失敗者」覺得笨拙,想放棄,但現在相信每次的努力,大腦神經細胞正加強聯繫,作出不停的新連結,讓他們變得更聰明。學會了成長思維,「失敗」的意義改變了,只要肯努力學習,就會不斷成長!

培養能面對失敗的成長思維

 不盡完美(Perfect),只求完善(Improve)

現今父母不計較付出多少時間、心力、勞力,只為孩子有最好的條件去奪得令人羨慕的獎盃、獎牌……這種做法,其實沒有多大的問題,只要孩子亦很著重成就感,而好的成績能成為他下次參賽時努力付出和不斷練習的動力。但,是否每個孩子也是一樣呢?如果只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名句)

除了「第一」,可能更重要的是教識孩子做「唯一」。「第一」會隨時被取替,但「唯一」就是認清強項,好好發揮。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進步,這就是最不能替代,也是最寶貴的;亦由於「唯一」是不需要被比較,父母便可以捨棄要十全十美的壓力,花上更多時間同孩子相處;放下追求最完美,而幫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發展的路向,實現那最獨特的自己。

之前讚得「多」,現在讚得「準」

隨著過往一段建立自信心的熱潮,現代父母已學會更多欣賞及讚賞孩子。家長的好意讚賞:「哇,你評估的成績有21/22,真叻啊!」孩子接收到:「慘了,如果下次成績不如今次好,我就不叻啦?」試想想作為「最好……」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改進的餘地,讓孩子相信已實現了他們的極限,便很容易變得無助。

要讚得「準」,父母就要學會更多的字詞,著重「能力」及「方法」的稱讚,針對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持久性、不同的方法,以及肯尋求挑戰的態度等等。例如:「這份功課真是很難,但很欣賞你先清理書桌面,將雜物拿走,保持專心學習的態度,堅持直到讀識為止,真是非常難得!」這樣的讚賞能讓孩子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或態度,保持不斷進步的心態。

加上簡單字眼,讓孩子不再限制自己

常聽到一些因固定思維而帶來自我限制的字眼,如:「我不能夠將這件事做好」,但在成長思維中,只要將「做不到」變成「還未做到」,就會帶來由「頹」轉「盛」的心情變化。嘗試重讀以下句子:「我(不)(還未)能夠將這件事做好」,是否不一樣呢?

筆者「還未」的體驗:有一次,讀小學的女兒說她很害怕假期後要在班上作口頭報告,因為輪到她誦讀的書本有很多很難的字。我同她玩笑地重複一句說話:「沒有學不識的字,只有還未學識的字!」我很想女兒見到「可能性」,並不是「限制」,有力地去突破自己。

珍語──我常提醒自己:為人父母不是一場競爭賽,從培養「第一」的孩子變成「唯一」。盼望從兒女眼中看到「學習、成長」的魅力。若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輕鬆地教出不怕失敗,最後真能邁向成功的新一代。

顏昭華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臨床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

 

MingPao-17Nov-Output.jpg

 

《談天說道》走過崎嶇,重鋪婚姻路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1月1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恨能挑起紛爭,愛能遮掩一切過失。《聖經新譯本》〈箴10﹕12〉

當您高聲誓言,願意與伴侶「執子之手,共渡人生路」時,有沒有深思在漫長的婚姻路上或會遇上危機、誘惑,甚至可置人於死地的陷阱?誓言旦旦的背後,潛在了埋怨、怒氣、誤解、性格分歧?天地如此廣闊浩大,將兩個來自「火星」「水星」的人牽引在一起,同步走進婚姻階段,成為夫妻實屬不容易。但如何實現步伐一致「共偕白首」之誓言,就是需要雙方互相守望、忍耐及犠牲的精神,您能夠做得到嗎?藉著11.11夫妻節的日子,向大家分享兩個走過人生崎路的婚姻故事。

文﹕郭卓靈 (愛爸媽、愛我家運動—夫妻節2015籌委會委員)

編輯﹕謝芳

縱使分開,仍然回頭再愛

跟隨主的王文耀(Vitto)及呂廣蘭(Dorathy) 於三十年前結婚,因著兩人的相處不協調,曾一度離異,分開了十年。

甜蜜太短步入迷失
    婚姻的起步是甜蜜的,於婚後首兩年間,Vitto及Dorathy也不例外。後來Vitto的工作步進成功,收入增加後,開始喜歡到外邊應酬,嚮往被人認同及高尚的社會地位,漸漸就忽視了對家裡的責任。及後,Vitto開始創業物流生意,應酬及金錢的誘惑更令他迷醉。經過多年,Dorathy因為要照顧兩個年紀還小的孩子,再加上外出工作後,回家還要打理家務,辛苦時也不免向丈夫埋怨,常囉唆他不關注家庭,也開始以「黑口黑面」的態度相對。Vitto亦因而對太太感到煩厭,回到家就表現得滿不在乎。

兩人的態度,未有因著時間過去而改善磨合,一場經濟倒退,令Vitto與Dorathy的收入狀況逆轉,將兩人的關係更趨惡化。Dorathy開始由幼稚園教師轉為地產經紀,收入大增;而Vitto的物流生意則一落千丈,失落的他,常以這個家為倚靠及逗留的地方,亦因太太收入高過自己而開始感到自卑感,失去動力。然而,對家庭應有的責任,並未有轉向積極的態度。
兩人的關係轉為惡劣
兩人的相處由埋怨、批評、指責、憤怒直至冷戰,把對方視如透明。雖然共渡一室可是已相對無言,兩人都認為只因著一對仔女才勉強維繫關係。Dorathy認為對方沒有對婚姻付出,想到丈夫的冷漠,往往晚上要在街上哭過才回家。心中常求問神:「為何祢不保守這段婚姻?為何要我行這麼痛苦的婚姻路?」她毅然於2003年的生日正式簽紙離婚,終止了兩人在民事上的婚姻關係,亦終於不用面對這段令人心痛沮喪的婚姻,可以專心工作及照顧一對子女。

面對太太決意離開,Vitto晴天霹靂。從小就受到家人遷就疼愛的他,終於來到要學習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和處理生活事務的時刻。多年回首,他醒覺:以往只當太太是母親般倚賴,這是上天訓練他成熟的日子。

未能割斷的愛
    離婚一段日子,兩人因著子女的緣故,節日定期都會見面。Dorathy由離婚後,慢慢察覺到自己由輕鬆的心情,轉為感到空虛及思念Vitto。情緒未能受開解,再加上工作的壓力,令她患上了抑鬱。

在波斯尼亞默主哥耶的一次靈修中,Dorathy於大雨中默想經文,大哭一了場,淚水將以往的痛苦和雨水一同流走,內心得著徹底的醫治。她相信是聖靈的引導,令她不但原諒了Vitto,也有能力不斷為他祈禱,更領受了感召,要帶他回到教會。

嚐盡生活歷練的Vitto,內心亦開始思念家人,想「回家」的心愈趨強烈。有一次收到Dorathy給他一幅耶穌山園祈禱像,他看到耶穌的容貌竟控制不了大哭良久,同時亦感到「主會照顧他,不會讓他孤獨」,內心泛起無限安慰。

雖然心中是懼怕,但Vitto想了一個晚上,並於翌日的早上鼓起了勇氣主動發了訊息給Dorathy,說出多年來未講過的一句:「對不起,可不可以原諒我?」

就這樣,兩人再次走在一起,一個思想成熟「定性」了,另一個亦自覺放下了以往的傲氣。兩人從此生活有商有量,互相提醒、協調和遷就。

兩人步伐再次一致,並於本年九月中秋節當天,再次與對方建立盟誓,得著上主賜福予他們的婚姻。

*******************************************************

愛在心,卻難開口

 麥國良(國良)與黃淑芬(Cindy)結婚多年,一直十分恩愛、同心。一場癌病,卻令兩人彷如陌路人…

為夢想及生活勤奮的一對

Cindy與國良是香港典型的勤奮夫婦,為了家庭將來有更美好的生活,開展了自己的凍肉生意,凡事親力親為,生活亦因此變得十分忙碌。大兒子更要長期與爺爺奶奶住,只有晚上吃飯的時間可以見見面。

直到2003年,兩個噩耗出現。國良母親因病離世,他心痛自己的忙碌忽略了家人,已不知多久沒有拖過媽媽的手,未有好好陪伴她。而且兩個月後,長期勞累的國良證實患上末期肝癌,心感恐懼及絶望。Cindy此時要面對的壓力則非常巨大,要照顧國良的同時,還要照顧家裡的九歳兒子及幾個月大的嬰兒,以及處理公司的大小事務!而且她心中亦十分惶恐:萬一國良有事,一向倚賴心很重的自己,要怎麼辦才好?

奇妙的帶領 學懂愛的溝通

很快,他們接觸到基督信仰,兩人一起決志信主。天父不但幫助了Cindy有力量去度過困境,完成要處理的事務,並給予她安慰與平安。

國良手術後,很快就重回工作,有時更會搬動重物,深怕辛苦了太太。但Cindy卻很不開心,因為擔心丈夫做太粗重的工作會傷害身體,但又怕說出來會傷害他的心靈,令國良認為自己很沒用。而國良亦很不解為何自己回來幫忙,卻會令太太不高興。兩人因而將不開心的事堆積,甚至整整兩個月沒有理睬對方,在家尤如陌路人一樣沒有溝通。

為此,國良向神禱告,神透過收音機節目讓他知道有關向晴軒這機構,他主動致電該機構,並在事後獲轉介一位社工。兩人與社工細訴分享後,了解到原來兩人的原意都是太過關心及著緊對方,怕對方辛苦,卻不懂得表達之故。

「我們學到要坦誠相對,不說出來,對方不會知道你的想法,到頭來只會令事情模糊不清、產生的誤會更深、更加不開心… 現在我會更體諒和珍惜大家每日的相處時刻…。」Cindy分享道。

「患病的過程,太太對我幫助很大。感謝神賜了這麼好的太太給我。」國良感謝太太在他患病時為他付出:「除了神,她的支持是非常大,也是我生存的動力…我們要永遠在一起。」國良給了她太太深深的一吻。

*******************************************************************

 願所有夫妻互相扶持至終老

這兩對夫婦經過分離及癌病的傷痛,一起走過多年,仍然認定對方為自己終生伴侶。因為愛,是一份堅持。願所有深愛另一半的夫婦,可以靠著天父所賜下的愛,繼續互相扶持,走到終老。

「愛爸媽.愛我家」運動鼓勵所有夫婦在今天夫妻節 (11月11日) 一起慶祝這個為婚姻喝采的日子,與配偶一起重申婚姻的盟誓,共渡美好的一天;建議慶祝方法包括提早放工,與配偶單獨享受一頓豐富晚餐;向配偶發出一個短訊,祝「夫妻節快樂」,表達自己的心意;參加不同組織、教會為夫婦所舉行的夫妻節聚會,或者在當天晚上探訪另一對夫婦家庭,以關心、問候的方式,彼此鼓勵。

「愛爸媽.愛我家」運動啟動禮於去年五月十八日下午在九龍公園舉行,有約四萬人參與,運動願景包括希望在香港所有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快樂成長;所有夫婦可以在穩定的婚姻關係下互相扶持;所有家庭可以在健康的社會風氣下得以穩固。

20151111走過崎嶇,重鋪婚姻路

《綠洲忠言》自彰則卑,自遜方明

Colorful peacocks

孔雀(Pavo Spp.),雞形目、雉科,盛產於印度,棲居於中國後廣獲飼養,由於羽光豔澤,耀冠昂亮,尾巴開屏時顯出彩色花紋,有傲睨之氣,廣為古代貴族和商賈所喜。《聖經》記載,他施船隊亦以它作為貢品,向所羅門王呈獻〈王上10:22;代下9:21〉。

雲南省的香格里拉是盛產孔雀之都。原來孔雀分為藍冠和綠冠兩種: 綠冠數量稀少,受到國家保護野生物的法律所蔭障,不容獵殺、破壞其棲息地和在無許可證下販售;藍冠孔雀較易繁殖,暫時不受保護規管,有商人甚至以它的營養價值豐富、肉質堪比牛羊為推銷,除觀賞之外,奉為佳餚美食,投資農場工廠化地大量飼養。同一品種,彼此命運真有天淵之別!

其實我們也不須因此而耿耿於懷,因為生態系統中各人和各物均有獨特位份,際遇和貢獻總不會完全相同。在一個大企業裡,CEO和洗手間的工人同樣值得尊重,說到底大家都是「搵兩餐溫飽」而已,是人力市場中「工種不同」和 「供應與需求關係」所造成的差異吧。只要安心和熱誠地工作,成全使命,各盡其職,同樣有快樂和滿足感!潮水有起有落,仍舊是在海洋;「眾人皆祭司」,人生何須強求?

綠洲忠言﹕
有人到死的時候仍然氣力充足,享盡平靜與安逸。〈伯21:23〉

你們得救在於悔改和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和信靠。〈賽30:1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電話騙案 (二)

151106
陳先生今次電話被騙可謂是﹕「英明一世,糊塗一時」。這次經歷徹底摧毀了他的人生價值觀,使他身心都受到沉重的打擊。從現時的情況而言,他有可能是患上「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並且夾雜一些抑鬱情緒。

「焦慮症」的徵狀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常見徵狀包括對事物過度的焦慮及擔憂、難以自控、老是預感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難以集中精神、坐立不安、容易疲倦、易發脾氣及缺乏耐性;肌肉繃緊酸痛 、吞嚥困難,覺得喉嚨處存有外物;而且顫抖 、頭痛 、 失眠、多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胃痛、腹瀉或便秘、噁心、經常需要上廁所等等。如果持續受這些焦慮情緒和徵狀困擾,並已影響工作、學業、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等,便應盡快求醫。

陳先生的情況除了與以上的病徵吻合外,心理方面,他也跌進了一些「焦慮症」常見的思維陷阱﹕

倍大危機 (Magnification)            他把每次聽電話或外出看為是極度危險的事

非黑即白(All or none thinking)    一次受騙,便認定全世界也是壞人,對人徹底失望和失去信心

負面預測 (Fortune telling)          經歷過一次電話被騙,他認定將來每個來電也必定是騙徒,所以除了自己不再接聽電話外,也禁止家人這樣行

治療「焦慮症」主要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方面,有研究支持普瑞巴林、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血清素及苯二氮類鎮靜劑的療效;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重整扭曲的思想模式、糾正不恰當的行為模式及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家人朋友的體諒和包容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陳先生走上康復之路。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科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