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為主事工的會計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8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世人哪!耶和華已經指示你甚麼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甚麼;無非是要你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聖經新譯本》〈彌6﹕8〉

由一群來自不同宗派背景的會計師組成的基督徒會計師團契,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持守著基督信仰(FAITH)的核心價值,將公正、承擔、誠信、真實與聖潔活現在職場上。在面對公認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的情況下,他們卻願意堅守制約,「行公義,好憐憫,謙虛謹慎與你的 神同行。」

文/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基督徒會計師團契主席周雪鳳 (Dilys) 接受訪問時表示,以信仰價值轉化職場,固然是基督徒會計師團契的使命之一。「團契有五個核心價值,就是Fairness(公平與公正)、Accountability(責任與承擔)、Integrity(正直與誠信)、Truthfulness(真實與坦誠)和Holiness(聖潔與完全),不僅是追求專業操守上的公義、真實,更要超越這基本準則,持守信仰上的價值觀,在主裡帶著真誠的心待人接物。」

Dilys是一所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她從事工作包括審計、核數或上市的事宜。她說,會計行業本身面對的挑戰著實不少,包括工作時間長、工作性質令人緊張,某些會計從業員更可能面對商業道德上的試探,故此同業弟兄姊妹之間的彼此支持,顯得更可貴。會計師團契根據《聖經》原則,給予主內同業一些面對挑戰或試探的指引。例如透過弟兄姊妹分享職場見證,讓人知道耶穌的教導在現實之中是可行的,勉勵他們「信靠神,必不致羞愧」。Dilys希望可以藉禱告轉化這個行業生態,讓下一代有更理想的工作。

「目前基督徒會計師團契有150-200名會員,他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會計師。他們願意『把主權交給神』,為別人服務的同時,在職場上作個『忠心良善的好管家』。」

談到自己在信仰裡的成長路,Dilys說,中學階段已返團契,但屬靈的生命平淡,與神的關係不密切,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後沒有再返教會。「會計工作充滿挑戰,初時事業不順利,我跟隨同事看風水、拜偶像,以求改變運氣,因爲信仰沒有根基,覺得『當全世界如此做,你不做是很吃虧』。但我的心沒有喜樂,因為根源的問題沒有解決,世界的事仍然控制不了,經常失眠,心裡感覺沒有平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自己。」

後來被邀上教會,抱著『給面子』的態度跟著去。過了一段時間,神藉著《聖經》話語感動了Dilys。「我找回了神,重新翻開了中學時代讀過的《聖經》。神的恩典夠我用,他讓我重生。我回到教會後,仍只有頭腦知識,知道耶穌為了人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雖然相信《聖經》所講一切關於耶穌的,也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卻不能感到耶穌與自己有甚麽關係。有一天,我徹底地為了自己離開神,拜偶像而真正的認罪悔改,突然感覺仿如拆去了一幅阻隔的帕,知道主耶穌真的為了我的罪而死,流出寳血洗淨我的罪,那天我真正感到自己重生,是神的女兒,整個人輕省自由了。」她希望身邊的同行都有機會認識主耶穌,得著這福分。

會計是監督、管理、計算財務賬目和收支的工作。有人說,會計乃一套商業上的語言,可將一切商業活動化成數字來理解。但事實上,會計當中存有很多判斷的空間和彈性的處理手段。「比方說購買一台價值一億的機器,你計五年折舊還是十年折舊?如何選擇已經是一個判斷。商界追求盈利是應有之義,如何達到目的,卻存在一些選擇空間,在沒有越界的情況下,如何靈活變通,合理還是保守?持守道德價值觀還是任其無限膨脹成甚麼都可以做?是基督徒的挑戰所在。」

信仰的核心決定了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信仰就是生命,而生命自然要彰顯在生活行動裡面,基督徒會計師團契副主席陳茂偉 (William )強調,基督徒會計師團契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在教會以外有空間分享信仰,向職場未信的人傳福音,更重要是成為行內基督徒的加油站,鼓勵大家在職場上作見證,面對工作上的挑戰、壓力和試探,因著大家的處境相似,透過團契、敬拜互相支持。「We Care系列」的講座是團契服務整個會計界別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以探討情緒和壓力管理為主題,邀請精神科醫生、專業輔導員等來分享,參與講座的是我們透過各會計師專業團體邀請他們各自的會員,當中不乏工作壓力太大的會計從業員朋友。「講座內容不會刻意加插福音內容,但邀請的講員都是基督徒,說話帶有基督信仰價值觀,例如會強調『愛』是人的原動力之一,期望將平安帶給整個會計界,祝福這個行業。」

另外,每月定時有「屬靈加油站」聚會,以不同主題學習在職場中活出基督樣式,同時亦舉辦福音餐會及祈禱會。「基督徒會計師團契的服侍還有定期探訪監獄等。我們這班來自不同的背景卻有共同理念的人,走在一起是有責任將信仰活出來,為神服侍。」

凡具專業會計師資格或從事有關會計工作的信徒均可申請加入。

電話 / +852 9305 9551   電郵 / info@hkaca.org.hk   網站 / www.hkaca.org.hk

(小檔案)

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資料顯示,2011年香港有超過33,000名執業會計師。

目前本港認可專業會計師團體﹕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Hong Kong (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國際會計師公會)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公會)

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 of Canada (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s of Canada (加拿大公認管理會計師公會)

CPA Australia (澳洲會計師公會)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香港會計師公會)

Macau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澳門會計師公會)

Macau Society of Accountants (澳門核數師會計師公會)

Macau Society of Registered Accountants (澳門註冊會計師公會)

Macau Society of Registered Auditors (澳門註冊核數師公會)

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紐西蘭特許會計師公會)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Australia (澳洲特許會計師會)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 Wales (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Scotland (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公會)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South Africa (南非特許會計師公會)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Zimbabwe (津巴布韋特許會計師公會)

The Society of Chinese 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

20151104為主事工的會計師

《綠洲忠言》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北極光「極光」(aurora)是一種自然奇景,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入夜後電磁粒子束在天空閃爍耀舞,有不同的顏色和形態,煞是好看!

從美學來說,極光或成為弧狀、帶狀、雲朵狀、幕狀紗與放射狀,主要由於高能宇宙粒子,與大氣「熱層」中的原子,在離開地表85公里以上範圍內碰撞,造成一種磁電發光現象。帶電粒子來自磁層和太陽風,受到由南、北「地磁極」發出的磁力線引導,集聚成束,在離開地磁極10°-20°經線、3°至6°緯線這個區域內產生極光。由於「地磁極」並不等同「經緯極」,而極光是必須站後一點才看到全景,所以有時在緯度較低地區會比在北極圈看得更加精釆。

古代的中國人、日本人、希臘人、羅馬人都曽用文字描述極光的狀況。愛斯基摩人沒有文字,口傳說法是「鬼神引導死者靈魂上天堂的火炬」。總之,這種絢麗的自然現象令人對造物主更加尊崇和讚頌,而科學家也相信很多星球亦會有類近的奇景。

極光直接影響到電波通訊、纖纜傳輸和供電穩定。道理很簡單,它猶如電視的「二極管」一樣,在兩個極間發放電波和輻射。所以,極光的出沒已可以科學地監測和預報。最新研究發現,極光還影響到氣候、環境生態和動物生理。受太陽耀斑爆發影響,有時連熱帶地區都見到極光。其實,在極地的白天,只要光影適宜,亦可細看到如七色彩虹的繽紛妙象呢。

綠洲忠言 ﹕ 他發雷聲響遍天下,也發電光閃到地極。〈伯37:3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陪著妳走 — 父母與女兒一起走過的成長路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8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和華的訓詞是正直的,能使人心快樂;耶和華的命令是清潔的,能使人的眼睛明亮。 《聖經新譯本》〈詩198

從天真的女孩成長至亭亭玉立的少女,及後成為獨當一面的女性,在這過程中,面對各種高低起伏,父母對她們的關懷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訪問了一位父親、以及一對母女,讓他們從不同角度談談女孩子成長的經歷。

文﹕羅遠婷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父女情

 雷競業博士有三名性格不同的女兒。大女兒18歲,現正唸大學,性格較為文靜,有藝術氣質,喜歡音樂、寫作及攝影,但同時也喜歡與人傾談。至於二女兒則較為「男仔頭」,性格爽朗,說話的速度很快;她也喜歡運動及科學。而三女兒由於患有自閉症,性格較為被動及內向,喜歡整天待在家中,而且也不太懂表達。

與太太分工調停女兒衝突

三位女兒的性格可算是南轅北轍,在成長過程中可有遇上衝突?雷博士表示雖然三位女兒性格各有不同,但卻甚少出現衝突;就算有,較多發生在二女兒與三女兒之間。因為大女兒很早熟,早於12、13歲時,已開始一些較為大人的興趣,所以二女兒反而與三女兒玩得較多,摩擦也自然增多。

二人的摩擦發生在日常的相處上,「二姐姐愛叫妹妹做事,妹妹以前也會聽從。但隨著愈來愈大,妹妹開始有自己的意見,有時會不聽姐姐話;然而,由於妹妹不擅表達拒絕,往往以逃避來解決,因而令姐姐不滿。」雷博士表示。

每當姊妹間發生衝突,雷博士會先讓她們吵一會,讓她們尋找解決方法;然後他與太太會分工合作。二女兒善於辭令,在吵架時大多處於上風,有時候情緒會較為激動,雷博士於是會著二女兒冷靜,而太太則會安慰三女兒。

傾聽女孩心事點滴建立關係

從小女孩蛻變成少女,雷博士觀察到女兒在情緒反應較為波動。大女兒的反叛期早在10歲開始,那時她會無緣無故不做功課,現在她回想起那段日子也會感到莫名其妙。雷博士認為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接受子女會有這種狀態,陪伴他們度過。至於二女兒的情緒則來自預備公開試,她會容易發脾氣,身為父親的會學習給她空間發洩情緒。至於三女兒,「她現在開始駁嘴,而且用一些尖銳字眼。」當問到做父親的會發怒嗎?雷博士表示:「沒有,因這只是晦氣說話,不能當真;而且對於不懂表達的妹妹而言,駁嘴反而是好事。」

雷博士酷愛看電影,電影也成為他與女兒溝通與建立關係的橋樑。二女兒透過電影了解到原來世上也會有壞丈夫。記得有一次,二女兒與三女兒一起看《大眼睛情緣》(Big Eyes),故事講述一位丈夫盜用太太的創作而與太太對簿公堂。二女兒回來後說原來世上也會有壞老公,於是藉機向她們提醒日後交男友時,也要小心。在與女兒討論電影的過程中,雷博士從中分享做人原則,這樣便不會太「硬銷」道理了。

三位女兒,有時都會對爸爸說心事,雷博士會珍惜這些機會。他認為父親其實是聆聽者,很多時未必可以做到甚麼,但這樣已很足夠了。」

雷博士在女兒年紀還小的時候已著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模造她們,如他會著力與女兒建立關係,從中建立她們對父親的尊重。「我會經常與她們玩,也會投其所好,談談她們喜歡的事。曾有一段時間她們很喜歡美少女戰士,於是我看了一系列的卡通,然後跟她們談美少女戰士,也用當中的人物跟她們說故事,哈哈。」雷博士從一點一滴與女兒建立關係。

仍不斷鼓勵及支持女兒

現在雷博士仍會按她們的性格與喜好與之建立關係。「大女兒喜歡看故事及寫故事,我們在這方面肯定她,就算她年幼時寫的故事可能較為沉悶,我們都會正面鼓勵她。而二女兒則喜歡體育活動,每逢她有公開比賽,我們都會觀賽,直至她不想我們去為止。至於三女兒,她其實喜歡與人溝通,但需要是熟人。她喜歡發問,但是會不斷重複問題,於是我們會耐心地答她,鼓勵她多點自我反省和表達自己的意見。」

母女情

 梁林天慧博士(Mary)育有一子一女,女兒Miriam現在已廿多歲。Mary形容女兒從小已性格獨立、有主見、有領導才華及有推動力。

父母需多留意女兒的需要

Miriam小時候已不一樣,不愛洋娃娃,不愛穿裙子。入讀小學後,「有主見」這特質更見於Miriam身上。就讀小一數個月,Miriam已被老師投訴上堂不專心,逗其他同學玩,後來Mary了解到原來Miriam覺得老師上課沉悶。

Miriam回想起,表示當時的學習環境較為傳統,著重學生要守規矩,不許發問,「這樣實在令我太不習慣了。」

那時Mary已察覺Miriam與其他小朋友有些不同,心中估計她是否有特殊學習需要。因此安排Miriam到教育署進行測試,結果顯示Miriam屬資優兒童,而測試中心也向Mary建議了一些學校,幫助Miriam成長,Mary最後決定為Miriam轉校。

「新學校的學習氣氛與以前很不同!老師會用很多方法引導同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Miriam談到轉校後的情況,表現雀躍,言語間流露著興奮之情。Mary確實為Miriam作了一個正確決定。

回想起女兒6至12歲的階段,Mary認為父母要多留意子女的興趣與需要,並讓其發展天賦,以此助她建立自信心。

行為不似預期父母需多了解女兒

Miriam快樂地度過了小學階段,順利升上中學。然而,那時她卻出現另一些狀況。「我發現Miriam變得很喜歡競爭,十分在意勝負,整天將『我們要贏某某學校』掛在嘴邊。」Mary說道。

Miriam也表示中學時期的自己的確很著意比賽勝負,因為學校的氣氛就是如此,自己也不期然受感染,「學校十分著重建立聲譽,以提高自己的ranking,對外比賽固然要贏,校內的學習也不能掉以輕心。」

中學時期的Miriam參加籃球隊及管弦樂團,在著重競爭的氣氛下,兩者都要求Miriam投放大量時間練習,結果Miriam的成績受影響。Mary後來分別與教練及樂團指揮了解女兒的狀況,而且亦與Miriam討論,最後Miriam決定放棄參加籃球隊。

決定放棄那刻,Miriam當然會感到不高興,畢竟籃球是她的嗜好,但她亦明白自己需要顧及學業。

Miriam經歷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其性別表達上。Miriam中學就讀女校,不少女同學都愛作中性,又或是男性打扮,Miriam也受影響而蓄短髮及不愛穿裙子。而目睹籃球隊中有很多同學自認是女同性戀者,大家言行較為粗獷,Mary開始擔心女兒的成長;而衣著問題就易成為母女衝突的觸發點。

Mary回憶起,「除了校服,Miriam甚少在平日穿裙子。記得一次我們要出席飲宴,我特意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給她,可是她卻不願意穿。我們為此爭持了一會,最後雖然她也穿了,但我知道她是勉強和不高興。」女兒當然知道母親的心意,雖然偶爾還是會與之爭執,但Miriam懂得如何回應:「在一些特別日子如媽媽的生日及母親節,我便會穿裙子。」

雖然Mary與Miriam對性別表達有些衝突,但是Mary始終接納Miriam,願意讓她有些空間,繼續探索。

由男仔頭蛻變成可人兒

Mary在Miriam15歲時,幫她轉到一所基督教國際學校預備日後到外國升學。雖然女兒開始時並不太快樂,但後來欣賞老師及一些同學的信仰和有目標的人生,很快便融入其中;而且,Miriam也改變了不少。「在轉校後半年,Miriam竟開始穿裙子及化妝!」

為何會有這轉變?Miriam表示以前也想嘗試女性化的形象,亦沒想過一輩子保持男性氣概,但因怕朋友不能接受而沒有嘗試。新學校開闊Miriam眼光,讓她發現更多可能,或許是這股氣氛讓Miriam更願意探索自己的女性氣質。

在成長的階段,Mary較看重女兒的紀律;但現在母女倆的關係建基於不同意見的表達及互相尊重,從而體諒對方,明白雙方感受。不過,Mary仍有一定堅持:「無論如何我也不會將自己作為上一代的難處和掙扎告訴女兒,特別是與丈夫的不同意見,以免影響她對父親及男性的看法,與及加添女兒的煩惱。」

萬事以建立關係為先

在女兒的成長中,Mary與丈夫為其作一些重大決定,正面影響她,但同時給她空間發掘自我。父母介入子女的生命,前提是先與之建立親密關係,事事考慮她的成長和益處。Mary在一對子女仍小的時候,已開始著意與他們建立關係。子女在幾歲時,Mary已是一間機構的總幹事,雖然每天都有排山倒海的會議,但她仍堅持抽空陪伴家人,每周日都堅持與家人一同上教會,爭取更多相處空間。此外,全家人每年都會一起旅行,地點不一定去國外,他們曾試過到離島遊玩。

更重要的是全家人會有定期的禱告時間,彼此分享,彼此支持。對Mary來說,她想子女因父母對他們的重視,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寶貝,從而建立自信、自愛的心。當一家人每週一起分享,父母提醒子女為前途努力,找尋天父為他們度身訂造的職事,並為他們禱告。

雖然有與媽媽意見不合的時候,但Miriam仍然肯定媽媽對她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強硬的性格、有原則等特質,而且媽媽每每都能用其理據說服她。對此,Miriam著實十分欣賞媽媽Mary。

20151028陪著妳走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學童自殺 (四)

kateschool2008c_1440
每年九月暑假後,當學童回到校園面對新學年讀書的壓力,學童自殺的事件相對會增多。陳先生和太太的女兒自從升讀中一後,出現健康欠佳、性情改變、終日悶悶不樂、沈默寡言情況,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令他們擔憂非常。

他們沒有寵愛女兒,亦没施予過分的壓力,但女兒內心的無奈及自卑卻是久久不能揮去。面對著香港讀書的壓力,陳先生和太太多次與校方交涉理論以反映不滿,但都是於事無補,只能鼓勵女兒努力。更想不到的是,學校實際上屈服於香港「朝令夕改」的教育風氣,他們夫婦感慨經濟能力有限不能供女兒出國唸書,苦無出路;而女兒也感到「生無可戀」!

兒童自殺的問題不斷上升。上期已指出,2010-2011年期間,18歲以下人士中,自殺是非自然死亡的最大原因,而最年輕的只有10歲!根據政府檢討兒童死亡個案小組的報告顯示,本地學童自殺的原因包括﹕擔心將來的前途、與家庭成員關係問題、男女朋友關係問題、功課問題、精神健康障礙、同學關係問題、童年陰影、健康問題和藥物濫用問題等。雖然絕大部分學童不會主動求助,但是通常會出現一些警號。作為家長,要認識及留意「學童自殺」的警號,因「預防勝於治療」。

陳同學在明白事理的父母之養育下,仍不敵香港學童面對的壓力,因常常「吃虧」而令愈來愈退縮,從而步入抑鬱。若患了抑鬱症,便需服藥接受治療。

逆境是無法避免,我們務要提升我們自己「抗逆智商」(AQ, Adversity Quotient) 或教導我們的兒女提升他們的「抗逆能力」。「抗逆智商」有四個簡單的步驟L.E.A.D.:

  1. Listen 聆聽:我們要細心聆聽身體的危機訊號
  2. Explore 探索:我們要全面了解壓力和挑戰的所在與源頭
  3. Analyse 分析:我們要細心分析自己的處境,找出資源,並作出回應的方案
  4. Do something 行動:我們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應該採取行動,不斷修正

陳先生、陳太太和女兒應該做好自己本份,明白自己是活在一個不完全的世界,要腳踏實地和面對現實。宗教信仰給予我們信心與盼望,耶稣曾說在祂裡面我們有平安!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綠洲忠言》窈兮冥兮 有精有信

Bear unpleasant_unpleasant bear (Final)

極地回來,很多人問我一個「難題」: 有沒有看見那骨瘦如柴的北極熊,牠是否飢餓得四處徘徊?北極這麽大,資源這樣多,北極熊十分罕見,遇到了也危險,真是避之則吉,怎可能碰上那由媒體刻意攝下的「代表作」?媒體的影響力真大!

熊類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北極熊(Ursus maritimus)與棕熊和浣熊不一樣,牠擅於游泳,在冬季也生猛活潑,以海豹、魚類和其他濱海生物為食,因此很多學者把牠界定為「極帶海洋生物」。在淺黃至雪白的毛皮覆裹下,北極熊的體重可高達800公斤,手和腳的掌煮有尖爪。儘管軀型龐大,北極熊奔跑時速約40公里,泳速每小時10公里,續航力達100公里,有時在離岸數公里外亦見其芳踪。牠刻苦而靈活,平均夀命約30歳。在北極旅途探索必須㩦獵槍傍身,只宜護身,千萬不要滋擾和挑釁。

《聖經》中記述的熊類〈王下2:24;撒上17: 36-37〉,當然不會是指北極熊;經考據分析,應該是指「狗熊」。「我們都咆哮如熊,悲鳴像鴿子;我們等候公平,卻沒有公平;指望拯救,拯救卻離我們很遠。」〈賽59:11〉。因著人類的種種不義,「那日就像一個人避過了獅子,卻遇上了熊;回到家裡,手靠在牆上,卻被蛇咬。」〈摩5:19〉以愛和聖潔為核心的救拯,那才是可持續發展之本!

綠洲忠言 ﹕ (在聖山上面)牛必與母熊一同吃食,牛犢必與小熊一起躺臥;獅子就像牛一般吃草。〈賽11:7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家庭‧家情》想家庭好‧別執著小事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事業型女性Elise,嫁了個喜歡她當全職媽媽的丈夫。愛最大,她順著丈夫意思回家當「總管」。看著兒子固執的性格有改進,並成長起來,懂得說:「媽媽,對不起﹗」滿足了﹗她與丈夫教子態度不同,卻以大局為重。「『你想家庭好嗎?』我們看大目標,『芝麻綠豆』小事,算了吧!」

撰文:錢妙儀

丈夫兒子凌晨接放工

Elise原本任職投資銀行,她懷著長子時,丈夫積極游說她辭職。「我先生覺得孩子需由父母教導,認為聖經是這樣說,是他的領受。父母要自己負責任,給工人教,能教多少?但我敷衍他,因為捨不得那份工作。」其實,她當時工作壓力很沉重,沉重得一度使她失去嗅覺。「開工就似打仗,放工老闆才給工作,要帶回家。兒子睡了,再開工。每天睡一會,很不健康。」但她放不低,直至──「有晚我在客人公司開會,準備幫那公司復牌。老公來電說兒子哭得很利害,我卻走不開;他很生氣,問我送兒子入醫院可好?我話『好』,我無辦法﹗如果因我而令那公司未能復牌,我負不起責任。到凌晨十二時,老公抱著睡了的兒子來找我;他們在茶水房等,等到凌晨二、三時。」

「我思索『是否要全家人suffer?為了甚麼呢?』我投入不到工作,很難兩邊兼顧;我決定辭職。」Elise回家專心照顧兒子,接著是母子間精彩互動。有喜樂,有沮喪;有笑聲,又有眼淚。她說:「以為做全職媽媽,兒子便會年年考第一?是不會的。哈﹗」但兒子考第一,亦非她的期望。「成績要保持中上,我的底線。成績落後,他會沒有信心;因為懶而墮後,會變成習慣,沒有動力。考第一壓力太大,考前十名左右最快樂。有研究話真正能幹的人,就是這類人。」只要孩子盡努力,她不會嘮叨,也給自由。「考完試,不會問他們表現如何?讀小四時,已不看功課,老師有要求,我才看。有問題便說:『這裡做錯,你看要不要改。若不,就留給老師改。』他說由老師改,我就算數了。」

孩子需要Special Play Time

「哥哥漸長大,曉得多為人設想,與人的互動關係越來越好。」Elise以滿足的語氣說著。她全職照顧大兒子時,他才一歲多。她憶述當時的情景,「很多火花!」「他性格活躍,聰明又很固執,不理人;加上我無經驗,造成很多衝突和傷害。他兩歲已不睡午覺,午睡時間對媽媽來說是黃金時間,可做很多事。『個個都睡,別人怎樣怎樣……』開始比較。後來心想『不睡就算』,放開點﹗」這一「放」,是Elise透過許多閱讀和學習的成果。「閱讀很多書,在教會請教過來人,讀衛生署『3P課程』,學習遊戲治療……」不願午睡只是開始,她覺得固執才是問題。「每次到某餐廳,一定要坐某個位置。有一次已有人坐,他『不可以』,一定要坐到。大哭,哭到整間餐廳的人都聽見,很頭痛﹗」

用權威命令,會破壞關係;平日用生活場景,增加接受事物的彈性。「自己照顧,易掌握孩子脾氣,適當時便引導。他想吃雲呢拿雪糕,卻沒有,怎麼辦?我話『不如不吃啦,或者選第二種味道。』他選後者,『對啊!沒有雲呢拿,可以吃朱古力,你想到辦法呢﹗』小事都能開導他,要看準時機,捉著teachable moment,全職媽媽有這優勢。」此外,她推薦「遊戲治療」,幫助疏導情緒。「每星期玩一次,我稱為“Special Play Time”專為他而設,幫他舒緩負面情緒,令平時互動得更好。遊戲方法是很尊重他,他做主導,可以指揮媽媽,媽媽會聽,情緒便舒緩出來。」Elise指自己也沮喪過,「『教極都不懂,已經全職揍你!』教到喊,『媽媽很不開心!天父將你給我教,媽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他說『媽媽,對不起!』」信仰支持著她一家,「每晚有祈禱時間,對小朋友是好教導。他們會說『有甚麼問題同天父講』。」

想家庭好是大目標

Elise認為要以愛做前設,愛孩子才能進到他們內心,孩子感到被愛,才受教。小兒子性格有別於哥哥,懂得顧人感受,很窩心﹗不「難揍」,但亦要花心思。「他都固執,愛面子,不在外人面前哭。有次他不願上學,我不准,用了方法帶他回校。他哭著去到門口,自己用紙巾抹乾眼淚才進入學校。老師問起,我沒說甚麼,他知媽媽尊重他,沒讓他出醜。」兄弟有時會有磨擦,Elise調和的方法是:各自外出購物時,鼓勵買多一份物品給對方。她就在雙方面前作一番肯定,增強兄弟感情。「『你真是好弟弟,記得哥哥。哥哥真好,有個愛錫自己的弟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哥哥/弟弟),而且有好兄弟。」這錦囊妙計用來緩和關係,效果很好。那有人不喜歡被關懷呢?夫婦相處更不在話下。

「老公教仔較開放,我較緊張。有時會爭拗,盡量不在兒子面前講,但他們長大後懂看面色,要解釋『爸媽意見不同,但動機都是好的,在調息中。』」丈夫愛冒險,帶兒子行難度高的山嶺。Elise反對,無效﹗但沒大吵大鬧,「明白他脾氣,有些位無需再傾。轉移目標,跟兒子說『要提提爸爸小心啊!』結婚那麼久,有些事不必執著。執著牙膏怎樣擠?褲子怎樣摺?無意思﹗我欣賞他肯做家務,將焦點轉一轉。」就是結婚時間長,仍不肯改嗎?Elise反問:「『你想家庭好嗎?』我們看大目標,『芝麻綠豆』小事,算了吧!」她會主動叫丈夫外出,跟男士好友聚會。「一齊擠在家,不可行。『出去﹗出去!』外向的,當然要他歸家。」Elise注重平衡,閒時愛運動、shopping,做part-time,用輔導專業幫人,「兼職可舒緩情緒﹗」有些輔導個案,也讓人引以為鑑。「四十多歲成人,內心千瘡百孔,因童年缺少父母的愛。大學畢業,任高層了,內心仍貧乏。要補救,難啊﹗」

「父母BLOG」http://parentblog2013.blogspot.hk/

MingPao-27Oct-Output

《綠洲忠言》以靜徐清 以動徐生

The sound of Nature

鳥類是恆溫性的脊椎動物,所以不必像爬蟲類般需要冬眠,但會因應溫度和糧食等環境因素,自我調整種群數量,又或藉著季候遷徙,有智慧地尋覓理想棲息。

鳥類是卵生的,所以牠和胎生性的哺乳類動物有所區分。飛禽有羽毛和翅膀,翱翔天際,令人好生羨慕。鳥類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之一。創造的第五日,上帝讓各種飛禽和海洋生物存在於世間〈創1:20-23〉。《聖經》中有300多處談到鳥類,涵蓋超過30個品種。

《聖經》對鳥類有很多「擬人化」的寫法,而宗教上的定性,在於那個品種是否帶有劫掠、捕掠和乞食的品格,又或是否合乎人類進食的衛生而定。有趣的是: 不符合以上兩個標準的走獸、家畜及鳥類,一般在「外邦人」中都視作為膜拜的偶像。與上帝的良好關係,源於自己是否認同上帝聖潔與仁愛的品格;信仰並不抽離於人類和萬物的生活,反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必須與罪惡的品性說「不」,才得蒙上帝的喜悅和救贖。

「以靜制動,以動謀生」,在生動的日子中秉持信望愛,得著力量後歸根於靜,完成親近上帝的周期。從鳥類我們可以見證大自然的精奇奧妙,也學懂如何鍛鍊自己屬靈的品質!

綠洲忠言 ﹕ 要解救自己,…像飛鳥脫離捕鳥人的手。6:5〉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綠色力量會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學童自殺(三)

kateschool2008c_1440
年青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不少壓力,包括尋找自我和同輩的被接納、被認同,以肯定自我的價值。可是,這種「認同」往往遭受周圍的文化所影響,當這種「文化」與自己本來的價值觀有衝突時,便產生內在矛盾,迷失方向。

陳同學在鼓勵自立、盡本份、不假手於人的家庭教育下成長,父母及自己都以此為傲;可是這「正確」的做法竟然使她「吃虧」﹕研習報告得最低分,甚至因此而被同學取笑。面對自我的內在矛盾,陳小姐唯有愈來愈退縮,情緒低落,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漸漸形成了抑鬱症。

抑鬱症的初期是顯現身體各種功能的失調,如頭痛、胃痛、食慾減退、失眠等;接著是行為的轉變,如動作緩慢、不願外出、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往;還影響思想的集中力:難於做決定、工作效率減退;思想內容也傾向負面:認為自己無用、極容易有罪疚感、對前景失去希望、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年青人的自殺是十分可惜的事,但及早預防是可以避免慘劇的發生。一般來說,在預防方面,就是要提升青少年的「抗逆能力」:

  1. 健康的家庭支援系統:最重要是鼓勵子女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先決條件是讓子女感覺到無條件的被聆聽和接納。很多父母以為自己以「愛及為他們好」作出發點,往往過早作批判和給意見,反而扼殺了子女想傾訴心聲的意欲。
  2. 同輩的支持網絡: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渴望得到同輩的支持,因為同輩最能明白他們的心境,可以成為抒發內心鬱結的對象。
  3. 正面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寶貴生命,不會因困難而退縮:這通常是受家庭和社會群體的氣氛感染影響。
  4. 堅定的自我價值感:這也是從家庭和學校的氣氛所培養,對子女/學生著重鼓勵多於嚴懲,著重稱讚多於貶低,便能培養出有自信、敢於負責任和創新的青少年。
  5. 宗教信仰:有可信賴的屬靈主宰,作隨時的幫助。

陳同學已有持續性(兩星期以上)的抑鬱表徵,甚至表達想結束生命,作為她的家人、師長或朋友,不可掉以輕心,那怕是微小的原因,都必須耐心聆聽和尊重他/她的感受;鼓勵尋求專業協助,包括輔導和醫生,他們的耐心引導和治療,必能將陳同學帶出陰霾,重見光明。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北極穹蒼之行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諸天述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聖經新譯本》〈詩19﹕1〉

極地考察,可以說是科學家挑戰之旅。曾七赴北極和三訪南極的何建宗教授,又再踏足北極,帶領一批香港和澳門的科研和環保隊員,參加位於斯瓦爾巴德群島的「北極科研考察-2015」,北極圈考察工作。「冰河冰川的範圍退縮了?」「上次發現的亞歷山大藻擴散嚴重了?」「海洋被污染了?酸雪情況嚴重了?」「北極熊因缺食物而餓至瘦弱?因融冰失去棲身之所?」帶著一連串的問題,記者走訪了剛回港的何教授,分享是次北極之旅的成果。

文﹕謝芳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由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擔任領隊的「極地創新科研考察隊」一行19人,坐上9月7日由香港至德國的航機,經慕尼黑機場前往挪威奧斯陸(Oslo ),再轉飛挪威屬北極的斯瓦爾巴德群島(Svalbard Isles),到達朗伊爾城(Longyearbyen),展開了為期兩周的北極北冰洋和斯瓦爾巴德群島一帶考察,首站在城市附近進行小型環境、地衣、植物、鳥類和生物多樣性的考查和跟進研究等。

北極考察的據點

他們在第5天登上破冰船,向斯瓦爾巴群島幾個具科學考察價值據點進發。何教授告訴記者,在七天的行程中,途經雀鳥保護區、海洋生物保護區、巨型冰川出海口、地質及地理奇觀、舊煤礦場和發電廠等;進行水質和大氣的採樣、現場化驗和數據分析工作;利用「多參數環境監測儀」、水採樣器、浮游生物採集網、顯微器、即場化學分析樣品及即場分析儀等進行研究。在適當地點登陸,進行生態、植物和生物多樣性的考察;沿途進行數點和收集遺留垃圾等工作,研究日益繁盛的極地旅遊業為北極環境所帶來的破壞。

沿海行程亦包括遠足,從破冰船登陸,步行上冰川和冰谷進行環境考察活動,如濕地植物、生物多樣化、入侵生物品種及地衣研究等;沿途與有經驗的極地考察家彼此交流意見。

希望極地考察能夠傳承

他說﹕「是次考察,主要目的是延續對極圈海洋浮游植物、有害藻華的全球生物地理學分佈、地衣生態、酸雪與極地水資源水質、極圈旅遊的環境審計等相關項目的長期研究;同時亦開展傳承延續、教育新一代接班的重要任務,希望將「極地科研」變成公開大學研究所的其中一個特色研究。」

北極考察的成員有港澳的科研專才、生趣和野外活動熱愛人士,希望藉著前赴北極高緯度地帶進行科研考察之利,加強大家對科研的興趣,也培育創新思維、拓闊國際視野,培育年青人的堅毅意志,栽培他們成為有勇有謀、具備綠色涵養,愛社會、愛地球的有為之士,將來更多貢獻世界、國家和本地社群。」

 冰川融化是都市化的問題

「今次去多了很多的海灣,看見冰河的退縮?」「無可否認,都市化的問題影響了地球的微氣候變化,如城鎮樓房和道路增建擴展,影響了周邊冰川冰河的融化;而且人口、人類活動和生態旅遊的增加,也成為城市的『熱島效應』。但卻沒有傳媒形容單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那般極端,研究地球氣候變化時也要注意質量平衡(mass balance),如海水潮汐,東邊潮汐增加,西邊的就會減少。所以,不單要注意冰塊的面積和覆蓋率,也要注重冰雪的整體質量和厚度。據我觀察,『微型氣候 (micro climate change)』的變化遠遠超過『大型氣候(macro climate)』 的變化情況。」

北極熊沒有餓死

「今次在北極看見北極熊、海豹、鯨魚、季候鳥,如北極黑鳥、燕鷗等;也見識了北極圈高緯度地區的冰原、冰川、懸谷和海洋。身邊很多人都在問﹕『北極熊是否因缺食物而饑餓至瘦弱?』『北極熊因融冰失去棲身之所?』『現時北極的水質已受污染?』但事實上,北極熊懂得游泳,屬海洋哺乳類動物,牠們主要以海豹和魚類為食物。北極海的資源十分豐富,儘管氣候變化和棲息地減少,有關北極熊受到氣候變化影響而『瘦身』的報導,不盡不實。但警剔氣候變化的影響,卻不能夠鬆弛下來。

酸雪情況有擔憂

至於水質,北極圈內的俄羅斯、北歐、北美等國家,因濫用化石燃料而形成的二氣化碳和二氣化硫,受熱上升到大氣層積聚,再流動到北極上空落下,形成的酸雨酸雪的現象是很明確。上次在Longyearbyen鎮的測試發現酸雪最低已去到PH3.5,平均PH5.5(香港的酸雨的指標是PH5.8)。酸雪、酸雨落下影響水的PH值,再流至濱海濕地的地方、苔原地帶,令泥土的酸性增加,不單影響海洋生態,更危害植物和細菌品種,也會令岩石易受風化變碎。」

產生紅潮的藻類在北極擴散

「這次我們再取水樣本回來做試驗。希望分離海洋的浮游的藻類,將之培養,再研究。目前已經找到15種的藻類,其中有些是外來的品種,但需要進一步的鑑證。」「找到的品種與香港發現的不同?」「浮游的藻類有一隻產生紅潮的亞歷山大藻,上幾次在南北極也被追蹤發現,初初發現時大吃一驚﹕「為何北極都有?」去多幾次,發現這隻藻類已在北極擴散。問題在於這隻藻類會產生一種的毒素,會污染水產的食物,可能已感染南北極的貝殼類有毒素。」

希望將有毒藻類「轉害為用」

「事實上,1993年第一次去的時候未發現有藻類,但在1995年就發現在貝殼類生物內含有毒素,直至98年已見到有亞歷山大藻出現,01年在福克蘭群島的企鵝因此中毒死亡。今次希望進一步「轉害為用」,尋覓經濟性高的藻類品種,開發能夠製煉生物柴油,營養食品和護膚產品的微藻細胞質。」

他說,有關的研究希望追尋出全球紅潮擴散範圍愈來愈大的真正原因。「由70-80年代,全世界的紅潮只集中在熱帶、亞熱帶或溫帶的水域,至90年代傳到寒溫帶,2000年後更在極海也見到紅潮。相信這與全球航運業的快速發展是息息相關,例如由船隻壓艙水帶至南北極海,而有關的研究數據希望能喚起國際的關注。」

20151021北極穹蒼之行

洞察「小可愛」真正的需要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20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有位母親告訴我,她十歲的女兒不斷要求她用溫柔的語調去提點女兒做得不對的事。那母親很苦惱,因為她是一個說話率直的急性子,但女兒卻是個嬌嗲的慢郎中。 試想一個急先峰母親遇上慢郎中女兒,會產生甚麼化學反應?

停不了「溫柔提醒」

兩母女不停玩著「溫柔提醒」的遊戲﹗因母親早已習慣了凡事趕急,但女兒總是懶洋洋的樣子;特別是趕著外出,時間緊迫,快要遲到時,女兒卻像不把時間當一回事,仍慢條斯理左找找、右找找,執拾著自己的用品。

母親見狀總會氣得七孔生煙,但她仍嘗試堅持,提醒自己要溫柔,用好語氣,於是以硬繃繃的語調提醒女兒趕快。猜不到女兒這時仍一邊走進洗手間梳理頭髮,一邊懊惱著母親為何責備自己。母親到了忍無可忍,怒不可遏的地步,恨不得大駡女兒一頓,還怎能用溫婉的語氣教導女兒呢?漸漸地,不知為何在這位母親眼中,原本的小可愛有時會變成了猙獰的小魔怪。撫心自問,有時對小魔怪真會感到討厭…… 

小可愛變魔怪的原因

要了解小可愛變小魔怪的原因並不困難。

  • 急性子的母親看見女兒慢吞吞,心裡恨不得快些、快些、快些,但女兒的行動偏偏唱反調──慢些、慢些、慢些。女兒的回應跟母親的期望有很大的落差。(此時小可愛在母親心中開始變調)
  • 看到女兒慢條斯理的行動,本想責罵她一頓,但為了盡力做一個溫柔的好母親, 她百般忍耐。可惜,女兒看不到她善意忍耐的心,不但不明白母親的好意,反之埋怨母親的不是。此刻,母親既氣憤,又感到不被體諒。(女兒埋怨母親時的樣子,令小可愛開始變得猙獰)
  • 最後,母親的耐性耗盡,開始與小可愛「駁火」,女兒就以哭鬧反抗。(小魔怪此時活現眼前)小魔怪猙獰的樣子,令母親忘掉了小可愛及她的一切優點,例如小可愛以往在母親生病時,給的關心;母親生日時,小可愛為她細心預備的圖畫及唱生日歌那歡愉可愛的臉容…一切一切已拋諸腦後。

其實,這也是一般人在惱怒時經常發生的情況,就是把負面的人或事放大很多倍,而且全都變得很壞、很差。因此,那母親面對猙獰的小魔怪,想用溫柔的語氣、心平氣和地作出管教,難度便大大提高。要解決這難題,便要設法把小魔怪變回小可愛。

營救可愛的小心靈

試想想,小可愛慢條斯理的個性由她出生以來都是一樣,沒有改變過。改變了的,只是四周環境,升讀幼稚園,然後升上小學,周圍的事物不斷地轉變,繼而令她的時間表排得越來越滿。

小可愛要面對無數的功課、考試、興趣班等等,為了應付那編得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她已把原先的速度加快了。無奈地,她加快了的步伐怎也趕不上實際環境需要,爸媽和老師們仍不斷催促自己。另外,再加上學業和功課上的要求,以及環境上的轉變、適應;小可愛其實已承受著不輕的壓力,心底深處時常期盼著母親對她的體恤及接納。如果能細心地察看小魔怪猙獰的面孔背後,實際隱藏著小可愛期盼被母親諒解和接納的可憐眼神。 

看穿小魔怪的真面目

母親,請嘗試看破這小魔怪的真實面貌,細察藏在裡面的小可愛可憐兮兮,期望被你接納的眼神。

假若你看到了,你有甚麼感覺呢?會否打從心底裡憐惜她?若此刻你向女兒作出管教,你又會以怎樣的語氣跟她說呢?會否心平氣和,語氣變得溫柔呢?

切記:當小可愛變成了小魔怪時,那猙獰的面孔會令你覺得「她」討厭及心生憤怒。若這時候要做好管教的工作是很困難,反而可能破壞親子關係。此刻,緊記用方法令自己保持冷靜,如喝一杯冷水或深呼吸數下。追溯以往多次被猙獰的面孔欺騙了,而去與原本的小可愛衝突。其實,猙獰的面孔只是我們看不清那小可愛的真像。待心情平伏後,想一想此刻你該怎樣回應,才能令小可愛感到被母親接納,令她有力量地成長而作出改變,把小魔怪除掉。除了緊緊地牢記小可愛的眼神,亦需要經多番的練習,因要把小魔怪變回小可愛是不容易的。但唯有當母親看見的是小可愛,而不再是小魔怪時,這時母親對女兒的管教才會變得有效呢!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MingPao-20Oct-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