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每一天愛自己

曾經看過一則故事:每天晚上,三個小孩都在餐桌上埋首書寫《感恩日記》。這是媽媽要他們每天做的事情。

由於他們年紀小,表達出來的感恩之情不是經歷了大恩大德的事情,而是生活中他們所知、所見、所聞的日常瑣事,例如:「路邊的野花真漂亮,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今天披薩很好吃,感恩老闆的用心。」「早上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感恩媽媽的愛。」「這次評估有進步,感恩老師的教導。」「小鳥在樹上吱吱地叫,感恩牠們唱歌給我聽。」「小草又發芽了,感恩春天又來了。」在小孩心目中,似乎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任何草木花鳥游魚走獸都是他們的感恩對象。

許多時候,我們會把事情想得太壞,導致焦點全放在那件事上面,任由周圍原本存在的美好漸漸消退,或者錯過很多更好的可能。人身的安全感雖然決定於環境,但是心理的安全感終究由自己決定。身處「疫」境,看看圍繞在我們周邊的事物,不管是人能夠享受的衣食住行、身體健康安好,抑或與他人之間的連繫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覺得這些事微不足道、理所當然;然而,在如斯疫情下,便驚嘆「得來不易」。此外,等我們學會愛自己,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出現嶄新的體悟。試著停下來,學習感恩已存在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我們其實擁有快樂的能力。讓我們快樂的點子,只要專注去發現、欣賞和感恩,都能夠決定及選擇「現在」這時刻要快樂嗎?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說:「我們的生活和玩撲克是一樣的,拿到手裡的牌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怎樣玩,卻由我們決定。」愛自己,意識到自己為一個「完整的人」,知道生命有限期,用餘生去發現自己真正的價值,選擇自己的人生,我們會更懂得為自己的個人成長和目標而努力。意識到生活的不完美是常態,懂得不管是失敗或成功,我們也要好好地活下去;願意出去闖、去試、去探索、去堅持自己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失敗之後,多少會失去些甚麼,但是也要知道──沒有行動可能會失去更多。探討問題的根源,找到解答後,並為有能力處理問題的自己感到自豪!接納自身的不完美之處,信任自己能力很好的部分,才能漸漸穩定地茁壯成長起來;踏實走好每一步,再坦然面對結果。

正如聖經所說:「凡你手可做的,就努力去做。」(傳道書9:10)愛自己,發現對自己有價值的事之後,為自己負責,不拖延,日日用心,此時此刻專注實踐和執行。刻意安排一些小任務給自己,並把這些任務分拆成許多小步驟。每完成一個步驟就停下來,欣賞自己的成果,同時讚賞自己付出的努力,感受過程中衍生的成功感及滿足。持續用努力填充時光,時間自然會把我們帶到更好的地方。

天空總是陰雨綿綿,在挫折、苦難中找到一個與自己的新關係,能夠為自己現今的生活感恩,並從事情中學習,發現自己可以活得、做得更好。選擇更是每個人自己一生的寫照,引導自己往後的人生方向。即便生活不容易,故事並非走到了結尾,而是等著我們用更好的自己去翻頁,讓陽光雨露趕走蛛網塵封,激起每一天屬於自己的絢麗彩虹。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教學人生: 從停課到復課

農曆新年前夕,新冠病毒疫情趨升。政府為了避免病毒傳染,罕有地提早於3月份放「暑假」;請待在家裡、請照顧自己、請不要四處活動、請減少群體聚集……。特區政府又於4月11日宣布:在學校的復活節假期後復課,並按照疫情最新的發展趨勢,分階段、有秩序地恢復半天面授課堂。

隨著疫情舒緩及受控,漫長的停課日子結束,莘莘學子要收拾心情,重返校園。對學童來說,「復課」可能是新挑戰。久違了校園生活,學生重新上學時,有可能產生擔憂、恐懼等負面情緒,進而表現懶散、磨蹭,甚至有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表現,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為此,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和適應。作為父母,應如何協助孩子重新投入學習?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減輕孩子對「復課」的心理負擔:

第一,用陽光、積極的態度去鼓勵學生們,支持他們重投校園學習,為新夢想努力。家長宜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和溫暖;告訴孩子:回到校園可以見到同學、老師,並可以學習到新知識。家長要幫助孩子培養「學習是開心事」的心態和想法。

第二,調節作息時間。停課期間,孩子的作息時間少不免被打亂,家長應盡快調整子女在家的作息時間,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每日提早30分鐘睡覺、督促孩子們按時起床等;調節生理時鐘,讓身心及早適應早睡早起。同時,與孩子一同收拾書包,和孩子重溫上學發生的事情,有助適應復課後的生活節奏。

第三,家長可以刻意在家庭生活中營造讀書氛圍。減少孩子看電視、上網、玩電子遊戲的時間,陪伴他們看圖書,培養閱讀習慣。此外,家長和孩子共同商議合理的時間表,定時複習課本內容、瀏覽網上學習資源及完成習作,又設定運動時間,減輕身心負擔。

第四,與孩子制定計劃。從長時間停課的「無序」到復課後的「有序」,過渡的關鍵是詳盡的學習計劃,讓孩子有章可循,有努力奮發的目標。家長宜多與孩子討論,既可讓他們找到奮鬥方向,養成有計劃做事的習慣,又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消除假期後的失落感。

第五,營造友伴同行的環境。家長跟孩子一起準備上學所需物品,讓孩子體會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及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不忘關懷身邊的人,家長可讓孩子與相熟的同學聯絡,彼此鼓勵,互相照顧,舒緩緊張的心情,幫助他們的社交發展,更容易重新投入校園生活。

復課第一周,家長宜多些和孩子聊天,了解子女的上學情況和校園生活,關心子女的情緒,讓孩子表達感受,給予支持和鼓勵。正如聖經所說:「你們作兒女的,凡事要聽從父母,因為這在主裡是可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三章20至21節)家長透過與子女的日常相處,建立親密、互信的親子關係,正是最有效協助孩子面對新轉變的良方。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教學人生:疫下生活找健康自己

經歷兩年多抗疫考驗,我們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在1947年的定義,健康是指個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狀態,不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因此,健康是人身體機能、心理和社交生活達至合一而整全的狀態。回想疫情每日在變化,面對學校停課、減少社交活動、考試壓力、染疫、四處搜購物資等,令不少人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身心均面對沉重壓力。其實,我們仍然可以從一點一滴生活不開心與人生不順遂之中,重新找到身、心、靈的健康、真實而完整的自己。

改變習慣與生理健康

疫情造成生活形態改變,長時間待在家工作、上課、抗疫,正是改變習慣,找到健康自己最好的時候。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說:「有規律的生活原是健康與長壽的秘訣。」維持正常的作息及時間管理,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及儀式感,吸收足夠的營養,保持運動,身體機能運作良好能促進生理健康。充足睡眠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模擬正常狀態,按照原本上下班或上課時間作息和衣著;居家運動(如:拉筋、體能訓練等)能維持身心健康、舒暢。

投入生活與心智健康

過度關注疫情,影響生活或工作情緒;給自己多點空間,放下手機及其他纏擾內心的事,做平常喜歡或少做的事情,例如:打掃房間、整理舊照片、聽音樂、製作喜歡的餐點、閱讀,持續學習新事物,多動腦保持心智敏銳,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趁機內省,促進心靈成長。同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和愉快的心情,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才快樂,是因為先快樂了,生活才變好。刻意設計歡樂的氛圍,並維持多樣且有活力的作息方式,專心投入而強化生活中的希望感。

理性信念與情緒健康

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過度關注疫情負面消息時,很容易放大憂慮,甚至出現非理性信念,令心情變得更加煩躁不安。嘗試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和接種疫苗,相信科學與專業。我們的情緒常常因為對周遭環境的不滿和抱怨搞得烏煙瘴氣,先停下腳步,留意自身情緒,靜觀默想、腹式呼吸都可以改善憂鬱情緒。

正向互動與社交健康

多與親友聯繫,彼此傾訴煩惱。乘通訊科技發達之便,與人保持連結,維繫良好關係;主動加上一點創意與關心,傳播正能量。同時,適時向家人、親友、清潔工、醫護人員等表達欣賞與感謝;成為義工為社區有需要人士送上防疫、生活物資,互相守望。

回看世界衞生組織在1984年詳細闡釋「健康」的定義:「健康的個人或群體能夠實現理想、滿足需要,並能改變和適應環境。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資源,而不是生存之目的;健康是一個積極概念,注重社會與個人的資源及體能。」

正如聖經說:「你有多少日子,你就有多少力量。」(申三十三25,《環球聖經譯本》)疫情持續,正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時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知道怎樣充實自我及珍惜甚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說:「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地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有甚麼困難。」未來有各種可能,端看個人選擇。「Every little helps」堅持「每天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現在每一刻的累積,能建立健康的自己。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教學人生:你就是一顆珍珠

獎勵,讓人做事持之以恆。本校著意為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經歷,展示他們努力的成果,並設立多項獎勵計劃。其中「躍動獎勵計劃」協助學生努力向目標邁進,獲獎的小六學生有機會去到珍珠養殖場,透過導賞及工作坊獲取新知識及體驗。

「珍珠的形成是由於有異物進入珠母貝之中,珠母貝為防止貝肉受傷,便分泌出大量分泌物將異物包裹,使其圓滑、光澤出眾,因而形成了珍珠。」學生專心聽負責人娓娓道來珍珠的故事,認識珍珠養殖背後的工作,並開蚌尋珠,製作屬於自己的珍珠首飾。

珍珠的估價首重光澤,光澤似鏡面反光者結構緊密,品質較好。珍珠原本是一粒黯淡無光的沙子,只是誤闖蚌殼;在暗無天日的蚌殼裡被擠壓,受外界惡劣的環境激發,才在黑暗的孕育和苦難的磨礪中閃現生命的光華。其實我們也有這樣的潛力,每個人也有一粒沙子,都可以成為一顆珍珠,但是真正影響你的,不是周遭環境,更不是坎坷的命運,而是你自己的心態。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起初就像一粒沙子藏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更需腳踏實地激發自己內在潛能,經營自己的人生,黑暗可以孕育光芒,苦難可以磨礪珍寶。面對學業或工作,你可能會想到:「我只要能夠完成就行了,或做完便算。」有了這些想法,你的表現也就低空飛過,或者根本沒有達成。

人生要有遠大目標,座右銘“Every little helps”不僅僅是「每一點幫助」,而是你的成功正是由一個個小目標累積而成。Mother House創辦人山口繪里子曾說:「你在『持續』上面花費多少歲月、淚水與汗水,那些因『持續』產生的東西,也會帶著與你的努力一樣程度的堅韌度持續下去。」成長和進步在於你持續多做一點點,多想一點,多學一點,一點一點積累下來。重點是把一個大目標分成許多讓你覺得很容易的小目標去執行,讓你每天都執行;這些每天一點的累積就會在一年或數年後產生巨大的結果,進而達到你的目標。正如聖經所說:「懶惰人哪!你去看看螞蟻,察看牠們所行的,就可得著智慧。」(箴言6:6)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要經歷挫折、失敗、打擊和不幸等苦難,正如蚌遇到製造苦難的沙子,而這些鋒利的沙子卻讓蚌孕育出珍貴的珍珠。挫折總是與成功相伴,當人身處絕境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不尋常的潛能。美國作家海明威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中國數學家華羅庚頑強自學,他初中畢業後不到一年就因家貧而輟學,後來的成就完全是刻苦自學取得的。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日子裡,他仍堅持寫作及完成《堆壘素數論》。當你發現自己因遇到困難而拖延時,立即提醒自己快行動起來,一瞬間的拖延,很容易會變成永遠不做。在成長的過程中,全力以赴,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面對挫折,不斷從泥濘中爬起,翻轉人生給自己的考驗,反使之圓滿精采。

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德國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甚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只要我們擁有一顆不屈服於苦難的心,苦難的沙子也會在我們的心血和汗水的澆灌下,變成人生的珍珠。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教學人生:變廢為寶

珍惜,從團圓相聚的日子開始!我們和家人在歡度佳節之餘,更應該珍惜我們的環境。

每年中秋節,月餅無疑是「主角」,每年涉及的生產數量之多,以致餅店的生意額數以億計。綜合多年的調查結果,近年雖然有微向下的趨勢,但是每年丟棄的月餅仍有上百萬個。若將丟棄的月餅疊高,足足有超過200座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的高度,浪費情況十分驚人!

丟棄月餅不只浪費食物,所產生的大量廚餘亦會增加堆填區的壓力;而製造月餅和相關的包裝、運輸等所產生的碳排放也不少,丟棄月餅變相白白帶來額外碳排放。以丟棄逾100萬個月餅推算,便會排放近700噸二氧化碳,需要約六萬棵樹木用一年時間吸收。

此外,月餅經常用作送禮,包裝愈來愈華麗,帶來的廢物問題更嚴重。一般的盒裝月餅,包括了一個金屬盒、每個月餅的獨立塑膠托盆和包裝塑膠袋。有些「精美」的包裝,甚至個別月餅有獨立的金屬盒、絹布、膠刀、膠叉、複雜的禮盒支撐部件等。月餅包裝中,除了金屬盒可重用外,其他包裝都因清潔問題或回收價值,多數淪為廢物,亦即是每年有大量無謂的月餅包裝組件被棄置堆填區。

每年中秋節後,月餅盒回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為了減少浪費資源,培養孩子們的環保節約意識和綠色低碳生活習慣,本校開展有趣的「常哦行動」月餅盒回收活動。小學生將家裡的月餅盒帶到學校,環保大使們紛紛把月餅盒拆解,按照金屬、紙類、塑膠等回收類別,分門別類。在校長和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生還將近三百個廢棄月餅盒放置在學校操場,擺成“HOPE”骨牌字樣,代表老師、學生和家長看出未來的希望,宣揚養成循環利用資源的意識。

除了把月餅盒送去回收,不少人巧花心思,將月餅盒變廢為寶,成為家中美觀實用的小擺設及玩具。網上「變廢為寶」方案可是不少,紙盒可製成三層鞋架,鐵盒則被用作信箱或花盆。還有小學生學了手工製作,回家就付諸實行,把月餅盒做成了「迷宮遊戲」。

我們的座右銘“Every Little Helps”不僅僅是「每一點都有幫助」的口號,一點幫助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簡單的口號,簡單的觀念,那就是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聖誕節快到了﹗聖誕節送禮物、賀卡和開Party等等活動,也會造成浪費,我們何不思索一下節省資源,廢物重用呢?保護環境,送給大自然一份聖誕禮物,它也會回饋大家。環保本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先預算好所需物品數量才購買,可以不用包裝紙,或者重用,何不用報紙呢?選購份量剛剛足夠的食物;有餘的話,買食物券送給有需要的人吧!

正如聖經所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章10節)大家把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趣,在環保的過程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只要能藉由每天的小改變,來造就未來的大改變。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養成垃圾分類回收、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即可實現真正的「變廢為寶」,為環保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黃智華校長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教學人生:每一點都有幫助

“Every Little Helps” (每一點都有幫助)是英國最大的零售公司──特易購(TESCO)的口號。在英國,英國人每8英鎊的消費中,至少有1英鎊花在特易購的連鎖店。在超市領域,特易購排名在沃爾瑪和家樂福之後,是世界三大零售商之一,也是國際超市巨人。

“Every Little Helps”不僅僅是「每一點都有幫助」這一句口號,一點幫助就會產生很大不同。簡單的口號、簡單的觀念,那就是每天都多學習一點,多付出一點。多進步一點點,只要能藉著每天的小改變來造就未來的大改變,人生就能朝更好的方向前進;長期累積下來,就能締造非凡的成績,累積出成就。

自1908年以來,英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的單車項目金牌數目屈指可數;直至2003年,Dave Brailsford接手國家隊教練的職位,單車隊的表現從此改變。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場地單車比賽中,英國隊令人震驚,一舉奪得10枚金牌中的8枚,佔據主導地位。四年後的2012倫敦「奧運」,英國隊創造了九項「奧運」紀錄和七項世界紀錄。

Dave Brailsford上任後,英國單車隊除了恆常訓練外,還開始一天一天改變。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微小的增長總和(Marginal Gains Theory),主張在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找出到微小的改善空間,每天只需要在各方面累積微小的 1%,長期下來,這些1%會累積成一個巨大的改變,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Dave Brailsford與他的教練團隊從單車的設定與配置開始調整,包括:設計全新的座墊,以及提升輪胎的抓地力等,改善單車的質量。接著,他們透過生物反饋感應器監控每位選手對不同訓練的反饋,並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車褲,使肌肉在騎乘時維持理想温度,同時運用風洞測試,打造更符合空氣力學的車衣。還有許多其他車隊可能忽略的微小細節,如聘請外科醫師來教選手如何洗手,以減少感冒的機率;為選手選用能帶來最佳睡眠質素的枕頭與床墊等。

乍看似乎只是微不足道的變化,這是因為我們常常希望能在極短時間完成目標越好,而忽略了很多小細節。每一天、每一點的改善,就有日積月累的效果,形成了巨大的改變。從 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間,英國單車手贏得了178次世界冠軍和66枚「奧運」或殘疾人奥林匹克運動會金牌;並在環法單車賽上奪得5場勝利,為英國的運動史冊寫下輝煌的一頁。

正如聖經說:「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10:42)本校推行「讓我閃耀」師友計劃,透過兩周課後老師指導,在學習及成長路上啟導學生,建立學習及閱讀習慣,提升學習策略及語文能力,培養積極學習態度,並鼓勵參加校外比賽及活動,啟發學生的潛能。就「閱讀」來說,老師教導學生,不在於授人以魚,而在於授人以漁;學生只要每天都能閱讀一個小時,建立英文字彙,識字就是漁竿,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正是將漁竿給予學生。長久下來,只要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就有足夠的累積,放長線釣大魚,產生非常大的力量。

日本農政家及思想家二宮尊德說:「想成就大事,就必須勤勉不懈地做好小事,累積許多小事,就能夠成就大事。」成功,只需要你每天都比昨天進步一點點,一年365天下來,就能締造非凡的差距。所有改變,沒有辦法立刻收到大的效果,都是從以前到現在逐漸累積起來的,改變需要持續不斷的累積。“Every Little Helps”(每一點都有幫助)正是我們的座右銘,鼓勵我們能以持續的方式行事。每天都比昨天多累積一點,不僅是「累積」,更在於「每天」,每天都比昨天更好一點、多學一點。懂得不斷累積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就能開拓出自己的成功道路。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黃智華校長

教學人生:輸在起跑線‧贏在生命線

2020東京奧運及「殘奧」(2020東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曲終人散,每位運動員在賽場上發揮的拼搏精神,創造了無數次經典的壯舉。在眾多運動員之中,有些人成功留下自己的傳奇故事,有些人則還沒來得及讓大家有深刻的印象便消失在記憶中。在這些傳奇故事的背後,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勵志過程。除了劍神張家朗,女飛魚何詩蓓外,還有一些被大眾忘掉的金牌得主,其中一位是無名英雄──蘇樺偉。他在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中,於男子4×100米接力賽上奪金,他的心酸血淚史被拍成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

每一位運動員在競技場上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蘇樺偉出生時患上黃疸病,導致腦部受損,後來更出現四肢痙攣、腦麻痺及嚴重弱聽等併發症。作家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是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候,我可能脆弱得因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候,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即使「輸在起跑線」,成長路注定比一般人難行,但是蘇樺偉和蘇媽媽並沒有放棄,堅持跑。

蘇樺偉小時候,因著跑步天賦,在母親鼓勵下參加田徑班,並獲香港隊教練潘健侶賞識。除正統訓練外,蘇樺偉更有機會出戰殘疾人奧運大賽,展開了他的運動生涯。因為身體缺陷,殘疾運動員的路本來就比一般人更難走,可是經過一番磨練和努力,願意堅持,仍然可以衝線,成為最先跑過終點的神奇小子。在田徑場上,「跑得比任何人都快」,在他身邊守護著的蘇媽媽感受至深。就像奧古斯丁(St.Augutine,354-430)的母親莫尼卡為兒子代禱、禁食、哀求神職人員去勸導兒子。主教對她說:「婦人,去吧!母親為他流這麼多眼淚的兒子,絕不會滅亡。」母愛鼓勵子女為自己訂立計劃,立定目標,用踏實的腳步一步步往前走,埋頭實幹的人總不會被辜負。

海灘上,你看那些在海邊覓食的鳥兒。每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麻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竄入天空。海鷗總是顯得非常笨拙,牠們從沙灘飛上空中需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海鷗。電影中有一幕由角色蘇樺偉道:「我知道我起步慢,但這就是我要去衝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樣,我就是要從後面追上來!」學懂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即使經歷失敗,依然能夠努力不懈地堅持下去。就是這份堅毅的精神,蘇樺偉後來成為五屆殘疾人奧運會紀錄保持者,成就香港隊於「殘奧」歷史的輝煌戰績。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使我們釋放最大潛能的,不是力量或知識,而是鍥而不捨的精神。」比起智力或者天賦,堅毅是預示成功最為可靠的指標。當你清楚地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為什麼這些目標對自己很重要,在遇到挫折、失敗時,便能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這才是決定成功的因素。正如聖經上說:「我們行善不要灰心;如果堅持不懈,到了適當時候就會有收成。」(加拉太書6:9,《環球聖經譯本》)好故事都是來自於有挑戰的生活,若你能堅持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忘初衷,專注投入,持之以恆,時間終將成為你的朋友,見證你生活上的好故事。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

黃智華校長

教學人生: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專訪周黎明校長

2017年11月,十四位中小學校長參加由教育局舉辦「兩地校長交流及協作試行計劃(2017/18)」,我們一起在北京相處近兩星期,並與北京的中小學校長交流。其中,鄧鏡波學校周黎明校長一直熱愛教育工作,關心學生成長,亦遇過不少的難關。

周校長自小便立志成為一位教師,在就讀預科的時候,家中幼妹患上了癲癇症。由於父母從內地到港,語言不通,周校長作為家中的長子,需要經常陪同妹妹出入醫院。那時周校長既要努力讀書爭取考進大學,實踐教育夢,但又經常缺課陪妹妹出入醫院;面對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深感苦惱。他記得當時一位老師對他說:「人生會遇到很多抉擇,妹妹只有一個,讀書以後還是有機會的,但如果你能夠在兩方面都做好,你將來的困難便不是困難。」老師的慰問和提點,讓他振作起來,不但能好好照顧妹妹,更有效地分配溫習的時間;最後,順利升讀大學。

周校長憶述父親是一名鄉村的小學老師。當時農村人普遍認為孩子讀書沒有甚麼用處,倒不如在田裡幫忙耕種。兒時,父親會帶著他到學生家進行家訪,遊說家長讓孩子們重返校園讀書識字。這些經歷印象深刻,老師就像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周校長覺得教師是一項神聖的工作,自中二開始他便對投身教育工作感興趣;升讀中四時,已決心成為一位老師,立定了以老師為終身職業的志向。

周校長踏上的教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是幾經波折。在大學畢業後,為了一圓教育夢,他不惜放棄日資公司的高薪厚職。不過,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教席難求,他只可擔任代課老師。他明白自己沒有教育文憑,不會獲學校聘任,惟多次報讀教師教育文憑課程失敗,他只好嘗試申請報讀教育碩士,最終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破格取錄。居禮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面對迂迴曲折的教育之路,周校長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應對;從小立志成為老師,所以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努力爭取機會,而機會有時候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周校長在修畢教育文憑後,又不幸遇上非典型肺炎疫情,但他仍爭取到一間第五組別中學的教席。大學教授曾問他為何選擇這一間學校來任教,周校長就是持守教育信念。他從小在鄉村長大,經歷過貧窮的生活,因此特別希望藉教育幫助弱勢社群的學生。當時,他遇到不少家庭環境欠理想或支援不足的學生,其中有些插班生有情緒、成績欠佳及逃學等問題,但他從不嫌棄,並付出額外時間輔導他們。不時,有些舊生到校探望周校長,令他深感從前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學生還會感恩老師的教導。 

挫折並沒有阻止周校長追逐夢想的腳步,歷程就如馬拉松賽跑,不管你做甚麼,都應該朝著目標而努力。朝著目標不斷努力的人,總比那些認為不可能實現目標而中途放棄的人距離終點更近。透過各種方式裝備自己,在機會來臨的時候,緊緊抓住;在沒有機會的時候,創造機會。正如聖經所說:「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得前書1:6-7)堅持不懈,水滴石穿,就是這個道理。年輕人應該要有這種拼勁,如果缺少這種拼勁,遇到挫折就氣餒,止步不前,就會失去很多機會。機會只留給那些勇往直前,敢於挑戰困難的人。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教學人生:一生一師與十公斤的啟示

放學時,和幾位家長閒聊,一位媽媽說:「我抱著十公斤的寶寶,能走上半個小時,都沒覺得太累。但從超市拿回十斤大米,卻累得想扔掉。」有時候,母親抱著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那來的勁兒,走上幾里路也不累。事實上,媽媽對子女的愛和潛力是無限大的,抱著自己的孩子,與拿著十公斤的大米,感覺當然不一樣。

近代作家巴金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同樣,面對的雖然不是自己的子女,但是本著一顆教育之心,相信教育不只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讓他們全面發展,就會有用不完的幹勁,精力也更加充沛。

教育是一個園藝過程,正如聖經所說:「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哥林多後書9:6)只有懂得學生生命成長的教師,才會付出最大的自身努力,才能擁有一顆同理心,才會主動用心去懂學生。教育最重要就是喚醒孩子的生命,讓他們從「種子」中萌芽、成長,誘導出真正的生命。近年,本校推展「造星計劃」和「升中專責老師」;發揮每一位「老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影響,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協助學生成為具信心、能力和承擔的新一代,以及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造星計劃」安排指導老師以「一對二」的形式,進行為期一週的指導和跟進,幫助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早會前,老師教導學生朗讀英文默書範圍及默寫生字;小息時,老師檢查學生家課冊及家課完成情況;放學後,老師除指導英文及數學家課、閱讀品德故事及英文STEM reader外,亦鼓勵及指導學生參與不同比賽。過去學生對學習是被動與感到挫敗的,但是經過老師貼身教導後,看到學生的參與和成就感不斷提升,促使學生能為自己學習與成長的夢想而努力。當學生的行為、能力有所提升,他們在學校便會過得更自在,他們的成績自然就會進步。

小五、小六學生成為學校的大哥哥、大姐姐之際,又要準備投入新的中學學習環境。升中對於學生及家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既是挑戰,亦是期盼。透過「升中專責老師」,由五年級開始以「一對一」的形式支援、指導;並協助學生處理升中事宜,如指導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以能向心儀學校展示學習和成長經歷;商討升中選校事宜,並與學生進行面試技巧訓練。專責老師教導學生不僅要認識自我,也要發展潛能,指導學生從評估、比賽和表演等實現自我;陪伴學生順利過度這個關口,繼續其愉快學習之路。

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從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兒童和青少年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時,更容易迷失自我。正如聖經所說:「那賜種子給撒種的,又賜食物給人吃的神,必定把種子加倍地供給你們,也必增添你們的義果。」(哥林多後書9:10)教育就是喚醒生命,熱愛生命的教師懂得分享對生命的體會與情感,付出自己的愛,像栽種一粒種子,深植孩子的心田,澆灌生命活水,期待茁壯成長。透過教師適當地導引和培育,協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發展和探索屬於自己生命的特色,並且提升抗逆能力,應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壓力,將自己的生命力不斷翻越提升,活出亮麗的生命色彩。

黃智華校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