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人性之中的「死穴」

「按著我裡面的人來說,我是喜歡 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一律,和我心中的律爭戰,把我擄去附從肢體中的罪律。…感謝 神,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可見,一方面我自己心裡服事 神的律,另一方面我的肉體卻服事罪的律。」
《聖經新譯本》〈羅馬書7﹕22-23, 25〉

文﹕鮑周瑞珠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觀看武俠劇集,大家可能聽過「死穴」這個詞,意指點中身體上的某些穴位,輕則使人動彈不得,重則令人一命嗚呼。雖然「死穴」是小說的虛構內容,但過往成長中受傷的經歷亦會形成「死穴」,只要觸碰到這心理上的傷口,人會動彈不得,像不能自控般情緒激動或破口大罵,甚至做出激烈行為。

有一位太太(W)是百分百的好媽媽,無論工作怎樣辛苦,都會以兒子的需要為先。W工作時間很長,但是加班後回家,仍會跟床上的兒子閒談一會,錫一錫兒子的臉龐才去吃飯,那時已是晚上九時了。W的父母是傳統的中國人,父親不茍言笑,母親持家有道,但是卻不會跟兒女談心事。W覺得自己與父母親情感上的疏離而感到遺憾,所以她渴望兒子擁有一個充滿愛和愉快的童年。於是W常常以輕鬆調皮與兒子相處,這令兒子十分喜愛這個玩伴媽媽。

有時候, 當W與兒子玩到扭在一團,兒子偶而會得意忘形地不斷以「肥婆」去稱呼媽媽。當聽到這些,W心頭一陣顫動,突然感到自己的良善被兒子誤用,故嘗試制止兒子的叫嚷,便說﹕「跟媽媽玩,不可以無禮貌取笑!」 但作兒子的覺得這「肥婆」遊戲實在太好玩及令人興奮,甚麼禮貌不禮貌早已拋諸腦後,仍是繼續叫喊著﹕「肥婆、肥婆…」這聲音震撼著這好媽媽的心靈,喚起了她心底裡無數委屈、無助和被欺負的感覺,最後她終於按捺不住哭了,繼而大罵﹕「你夠了!媽媽這麼愛你!無論工作幾辛苦都回來陪你,但你卻不尊重媽媽…」看著淚流滿臉的媽媽,兒子驚訝不已,嚇得靜下來了。

此刻的兒子感到不好受,像自己做錯了甚麼令媽媽難過;但同時,憤怒的聲音在心裡反擊著﹕「莫名其妙!是你自己無故玩玩下又發脾氣!」所以對媽媽所說的話全聽不進耳。有時,兒子甚至會憤怒地發聲反駁媽媽,這令媽媽更痛心和失望自己多麼不懂管教兒子啊!

除了兒子外,丈夫H更常在不知情之中按下這「死穴」按鈕。H是「愛妻號」,心底裡愛錫W,平日常會幫忙洗衫煮飯。可是,當夫婦外出用膳時,H卻不懂情趣,不徵求W的意見而私自選擇餐廳;當H心情欠佳時,又會對著W說話倔和沒有尾音;面對W每週無休止地「洗廁所」的家務,H像是視若無睹…這都令W自動地響起「死穴」的身體警號 —-呼吸急速,身體繃緊,被欺侮的情緒在按捺不住的情況下,W便會與H吵起來。

「死穴」 的由來

 W敏感及追求完美的個性是「死穴」的部分原因;加上W是家中的幼女, 出生於長幼有序的傳統家庭。父親常常掛在口邊的是﹕「大人講話,孩子不准駁咀!」母親小學時已輟學,出嫁後便沒再外出工作,所以一生只好委屈地對依賴著丈夫,對他唯命是從的同時又感到丈夫的欺侮。

在兒女面前,母親時常感懷身世,但對著丈夫卻敢怒不敢言。作為幼女的W,每天與母親朝夕相對,不自覺地也習染及模仿了母親對著父親(親密男性)的想法及處事態度和行為。另外,父親的「一言堂」更加深了W被拒絕和欺侮的烙印, 這些負面的經歷隨著W的成長,「死穴」漸漸形成了。

「死穴」是成長中神經元長時間重覆的負面情緒路徑,只要有類似被欺壓的情境,如兒子玩得過火,對著W「沒大沒細」的不尊重,過往成長被欺壓的感受在內心自動快速地激活,這反應常常在沒有意識下出現。怒氣會激發自我保護機制,以取回失去了尊嚴和還自己公道而作出反擊。但是,這以牙還牙的溝通方式,卻在破壞人際關係。

「死穴」有解藥嗎?

有!「死穴」通常在沒有意識下出現,所以W先多去留意「死穴」的出現, 特別是當被欺壓的「死穴」現身時,身體開始呼吸急速,身體繃緊等反應。此刻,  先去平靜自己內心,例如深呼吸、喝一杯冰水、外出散步等,直至自己的情緒由激動轉去冷靜,才可以創造平靜的思考空間,去作出智慧的決定和行為。

當W的情緒被平伏變為理性,可嘗試用平靜和堅定的態度去告訴兒子﹕ 「媽媽激動了,對不起!媽媽會學習平靜地跟你說話!同時,媽媽剛才被你取笑感到不被尊重而不開心,你需要向媽媽道歉及學習禮貌,讓別人感到被尊重。不如我們一同學習,好嗎?」小學階段的孩子其實亦懂得分辨是非,媽媽平靜的聲音有助兒子去冷靜思考和學懂尊重他人。

 同樣地,W可以溫柔地讓「愛妻號」的H明白自己童年的傷痛,告訴H自己日常的需要,相信H愛護妻子之心下,亦會以愛的行動去回應自己。當然,要徹底處理「死穴」,回顧及整理自己受創的成長經歷 ,會有助自己更有力重新出發。「死穴」是日積月累形成,所以需要長時間反覆地去練習。當中亦要接納自己有時成功,但有時會重覆犯錯的改變過程。可是當「死穴」被成功破解後, W便可以理解兒子取笑自己是「肥婆」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媽媽,開心的玩伴。有天,當W再聽到「肥婆」時,相信此刻她的心情會變得平靜多呢!「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7﹕18, 24-25〉

「家庭‧家情」一件小事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718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有一個黃昏,太太在廚房煮飯。丈夫經過,見到太太將剛才用來洗菜的一盆水,又再用來浸泡煮飯時用的碗。他語氣平和地提醒太太,別再用那盆洗菜水浸洗碗了。因為浸過碗,下次又拿那盆子來洗菜,便會十分油膩。太太聽後不太滿意,便敷衍地回應丈夫:「得啦!」

第二天,丈夫又經過廚房,他看到太太又再次用一盆洗菜水來浸碗,就有些動氣,他說:「為甚麼你老是用洗菜水來浸碗?用同一個盆,又洗菜,又浸碗;即使清洗後,仍然是油膩的,頗不衛生。」太太不滿地反擊,她說:「慳水啊!況且現在大家都沒有事啊!為甚麼每一件事情你都要管制?」丈夫於是板著臉行開。太太亦很憤怒,間中從廚房傳來「呯呯嘭嘭」的聲音。不久,彼此終於激烈地爭吵起來。

一件很小的磨擦事情發生了,很多夫婦都不留意,以為「忍了」便沒事;或者,吵架後,轉過頭來便若無其事,彼此可以再次傾談,大家的關係又能回復以往一樣。事實又是否真能如願?大家意見不合,出現紛爭後,轉過頭來,能像無事發生一樣嗎?

事實上,這些引起爭吵的小事背後,只是因為一些內在需要被忽略,藉著吵架表達出來而已。究竟這位太太的內在需要是甚麼呢?如果她靜心思想一下,她會發覺自己與丈夫吵架時,常常圍繞著「尊重」這個主題。

原來結婚前,兩口子選擇渡蜜月的地方時,太太原先希望去日本;丈夫卻因為去日本的旅費比較昂貴,而決定去泰國。當時丈夫安撫太太說:「留待日後儲蓄了多些錢後,才和你去吧!」怎料,現在女兒已兩歲了,經濟的擔子好像輕鬆了,但是丈夫仍沒有重提去日本旅行。太太不知為何,間中心裡面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另外,有時當太太換了衣服準備外出時,丈夫會說:「這件衣服不好看,換上另一件吧!」太太的心裡不舒服比以往更強烈。但是,她好像很難把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告訴丈夫。此外,有時太太在看電視,丈夫從房間出來,便隨即轉換電視頻道,太太心裡不舒服的感覺又加劇。今次洗菜水浸碗事件,正正觸動了太太內心深處的傷口;陣陣隱隱刺痛的感覺在她心中揮之不去。太太終於按捺不住,忍無可忍下向丈夫大駡,心中的火山好像一下子爆發了。

夫婦間,若看輕這些引來吵架的小事,沒有去處理,就會像這對夫婦。表面上看似因為洗菜水應否重用的衛生問題而爭吵,實際上爭吵背後的原因是太太感到丈夫不尊重自己的意願,因而感到傷痛,以致作出強烈的反應。

倘若夫婦能回顧過往造成吵架的小事,尋找配偶內在未被滿足的深層需要,彼此再作出坦誠溝通,進而互相諒解,便不致於傷和氣。

下次丈夫經過廚房,如再見到太太用洗菜水浸碗,他可如何向太太表達意見呢?而太太再次浸碗時,她又可以怎樣做呢?

鮑周瑞珠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家庭‧家情」──有趣的互動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51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有一天,乘火車時看到一對母子的互動相當有趣。那男孩子大約5-6歲,與母親並排而坐;不知何故,母親嚴肅地訓示他。只見男孩子默不作聲地把身體漸漸移動,離開自己的坐位,轉到身旁另一個空位上。母親慢慢地意識到兒子的表現,亦沉默不語。於是,二人身體雖然只是一位之隔,但在情感上,卻好像停留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兩者相隔很遠。

「責問式」管教受用?

作為父母,相信大家可能曾經遇到以上類似的情況,因孩子一些不理想的表現而與他們在關係上產生張力。像是孩子外出沒有向人打招呼,在家不小心打翻湯水,又或是測驗成績差。家長當時會對孩子的表現有何想法和感受呢?會不會因為孩子沒禮貌、不專心、不用功,令心中感到不滿而動氣呢?可會因此而不快地責問孩子:「為何不向別人打招呼?」「為何那麼不專心?」「為何不可勤力多一點?」

大家可以理解家長每次嚴厲的管教背後,其實都是為孩子的好處著想。可是,孩子面對著這些責問式的管教,當自己做得不合父母心意時,又會有何反應呢?他又能否明白父母的苦心呢?

當孩子被責罵之後,淚眼汪汪地哭;這一哭叫孩子傷心之餘,其實父母自己亦痛心。父母在心痛之餘,亦同時跌落了自己的內疚中,疑惑著:究竟是否應該惡形惡相去責罵孩子?是否有點過火?但不責罵他,他又怎會學懂呢?心中充滿掙扎和矛盾。

要推走還是親近?

原本人與人相處是互相影響,有互動的力量。批評和責罵往往會把人推走,明白和接納會讓人親近。教養子女,某程度像與朋友相處,當朋友工作表現不好,被上司責罵?要是作出負面的批評,如「是不是你做得不好,才被上司駡?」總會把朋友推得遠遠。所以,我們不多去批評朋友,怕他們感到不是味兒。

但可惜的是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不太懂得用說話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他們亦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活。於是,縱使面對家長的負面說話,孩子們只可以像剛才的例子,用身體語言作出無聲的抗議。直到孩子長大了,有一天他們在與父母親某次彼此衝突後離家而去,父母愕然,但卻不知就裡。

其實當孩子遇到問題,他們自己處理不到,心裡亦不好受。如果家長可以在孩子從小遇到難題時,多去了解根本;例如:孩子沒有向人打招呼嗎?便去了解他們問題背後的難處,可能是出於害羞(害怕與陌生人相處),或是孩子一直都沒有與人打招呼的習慣(成長過程中,沒有被照顧者持續地教導)。家長透過明白和體諒孩子難處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的成因,便可有效地幫助孩子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法。當孩子徬徨、困惑時,感受到父母的愛的同時,亦有信心父母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困難,彼此建立起互信和良好、親密的關係。

火車事件未完結,當那位母親冷靜了一陣子,接著她望著兒子,開始溫柔地跟孩子說話,母親的語調十分神奇地把孩子原先拉緊的身體慢慢地放鬆。然後,兩母子你一句,我一句,孩子不知何時坐回母親的身旁。看見那母親把手環繞在兒子的肩膀上,這是多美好的一幅圖畫啊!

                                                              鮑周瑞珠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家庭‧家情」孩子「扭計仔」

21june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66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昨天晚上,外出買Pizza。我付錢後,正等候著取餅,突然傳來一陣孩子的哭叫聲。我從聲音來源一看,見到一位母親像在用武力把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奮力往前拉走。那孩子卻使勁地往反方向傾,與母親角力。由於那哭鬧場面實在太混亂,已弄不清那個孩子的要求是甚麼?只看到那母親看似憤怒又無能為力地作管教。那個媽媽管教得很辛苦,可以想像到媽媽與孩子心裡也實在不好受。

這事情讓我想到對孩子「扭計仔」的管教。有時孩子去到賣精品的店舖,會對母親說:「媽媽,我想買這張貼紙。」母親回應:「不准買,家裡已有很多!」母親說這話真是很合理,因家裡真是有很多貼紙。母親的用意也是好的,不想女兒浪費。但是,母親可能遺忘了自己也有類似的情況。家中儲存了很多護膚品,不知為何在店舖看見一種宣稱既可美白,又可去皺的新產品時,便有迫切的心情,恨不得立即把它買回家。若丈夫當時立刻制止,還提醒她家中已有很多護膚品,她會感到丈夫不明白自己的內心需要,有種不被尊重和體諒的不快。或許,當母親想到此情此景時,可能會比較明白女兒看見心愛的新貼紙,眼睛發亮的心情。那時,母親或許可以作出同理心的回應。若然母親當時說:「那張貼紙真是不錯,很美﹗媽媽知道妳很想要,但家裡還有十幾張貼紙。如果不買貼紙,留下二十元,妳覺得可以用來做甚麼有意義的事呢?」

這時母親除了讓女兒知道自己了解她的需要,同時亦教導孩子理財觀念。老實說,孩子買貼紙就好像母親買護膚品般,買的時候也可能出於一時衝動。若遭別人拒絕,那種憤怒是源於不被尊重的感覺,多於不可以買到「心頭好」。所以父母冷靜的態度及語氣,可以幫助孩子沉澱那購買的衝動,幫助孩子思考想購買的物品是否有真正需要,及可思考把金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另外,孩子也可從父母合宜的回應學習怎樣明白和尊重他人,將來亦有助他們有效地與別人溝通。

或許,我們發覺喜歡「扭計仔」的孩子通常也愛發脾氣,原因是那些孩子沒有從照顧者身上學習到用說話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及內心需要。所以當情緒或想法沒法用言語表示時,內心充滿了的不滿、不快,便用脾氣去表達。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要未能表達出來或不被別人明白那種辛苦時,便誤會他們是惡意的「扭計仔」,於是施行嚴厲的管教,結果便落入大家「以硬碰硬」的網羅裡,彼此也不好受。

相反,父母若能明白孩子是不懂得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感受或想法,嘗試用恰當說話去幫助孩子表達當時的情感及需要,孩子就會像吹脹了的氣球被放氣般,不再滿肚「嚕囌」,平靜下來。管教的路真是不容易,因為當中牽涉了家長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照顧孩子的不愉快感受,真是需要家長有很多愛心、包容及體諒。家長們,努力加油啊!為您們打氣!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MingPao-21Jun-output

《家庭‧家情》情緒管教:「我還可信任媽媽嗎?」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10月1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怒氣沖沖的母親 

有一次在港鐵站看到一位母親正怒氣沖沖駡著她看似就讀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由於她在盛怒的情況下,可能已顧不了自己身在何處,很大聲對著孩子狠狠地駡。只見那孩子垂下頭,默不作聲聽著母親向自己投訴。突然,那母親一氣之下撇下孩子,獨自走下扶手電梯;剩下孩子一邊追著母親,一邊叫著:「媽咪!媽咪!」

父母在公共地方破口大罵孩子,轉身就走,或邊走邊罵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對母子,情況類同。他們最終結局是怎樣呢?孩子總會追上母親的,當母親消了氣,這件事情「好像」便完結了。於是,母親與孩子繼續如常地生活,日子一天一天流逝。當時仍是小孩子的兒子,會慢慢長大,直至成為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母親開始對這位青少年的行為不明所以。她疑惑著為何這兒子越來越愁眉深鎖,整天只顧著玩電子遊戲機,又很容易情緒波動和發脾氣?

留意大家內心變化 

我們嘗試細察這兒子的心路歷程,便不難明白為何他有這樣的轉變。他兒時,當他有時默書不及格、有時不小心打破飯碗、有時他妒忌弟弟拿走了父母的關注及愛錫,他因而欺負弟弟,卻又被父母發現。這時,他心中本已充滿著不開心、自責和感到不如弟弟,難過得不知如何自處,但偏偏自己種種的「惡行」,又正正觸動了母親的神經。

母親懊惱著兒子為何這麼懶惰、這麼粗心大意、這麼不懂事,決意要狠狠地教訓他一頓,痛駡他一遍,期望他改過自新。有時情況更甚,在這難題多多的日常生活中,碰巧母親工作遇上很多阻滯,與同事相處出現問題,又或者最近與父親時有爭吵,間中冷戰;母親心中早已充滿了憂愁、憤怒和不滿,兒子的不是剛好觸發出「火花」,引爆了母親內裡本已谷得滿滿的「情緒炸藥」,一下子「嘭、嘭、嘭」爆發了出來。雖然「炸藥」最後會燒盡,母親的憤怒情緒最終亦會平伏下來,但那次發生的連串「爆炸」,已將兒子「炸得遍體鱗傷」。

情緒管教帶出惡果 

一個本是最安全、最可信任的人(母親),如能在自己覺得不開心、自責和對自我價值懷疑時,心靈十分脆弱,正想尋求慰藉時,給與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傻孩子,不用怕﹗下一次你可以怎樣正確地做……」就能令他的心靈重拾快慰。

不幸的是,這母親在這時侯卻告訴他:「你做得不好﹗你很懶惰、無用﹗你不懂關心別人﹗」你、你、你…像一枚又一枚的「炸彈」,令兒子本來憂傷、動盪的心靈,更加粉碎。母親猛烈的情緒,就像洪水猛獸般吞噬孩子的心靈。兒子會懷疑:究竟這個應該最值得信任的人,是否應該繼續去信任她?若自己下次做錯事,是否應該收藏起來,免得歷史重演,叫自己難受?(為安全的原故,開始去隱藏自己的困難或困擾。)他又會想:原來犯錯是一件大事,最終結果只有捱駡,被處罰,還是叫自己小心為妙。(開始畏首畏尾,因他覺得少做少錯,不去做,就不會錯,所以孩子事事不願嘗試。)更甚的是,他會認為:做錯了,千萬不要讓人知道,免得招來責罵。(開始說謊,害怕面對困難,甚至很難跟父母親或是身邊的人分享心裡的難處或面對的困擾。)這些都是情緒管教的惡果﹗

一代一代的傳承 

回顧這位母親的歷史,不難發現她兒時犯錯的時候,她的父親同樣會在憤怒的情緒下責罵、管教她。她在這種管教的方式下成長,造成一代影響著一代。到如今她為人父母,看到孩子的不是,不由自主地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繼而怒氣沖沖地責罵孩子。待她情緒平伏後,又為剛才自己所作的行為後悔。

其實,在社會裡以上的情況十分普遍,情緒管教其實已不斷地影響著我們孩子個性成長及發展,亦蠶食著親子關係。若果情緒管教對一個家庭有這麼嚴重及深遠的影響,家長們若遇上類似的情況,就要認真的反省及配合起行動來;如參加課程,學習情緒管理。若有需要便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為孩子及家庭帶來改變。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MingPao-13Oct-Output

《家庭‧家情》「乖乖女」消失了?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7月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你好煩呀﹗」「你都唔明我﹗」孩子們很多時會這樣投訴。最令家長們頭痛是,似乎衣食住行各方面已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日常生活中,也不時跟他們作理性的分析、提醒,但不知何故,孩子們仍常投訴家長們不明白他們。究竟甚麼是家長不明白的呢?

原來,孩子的成長不單是從家長身上學習理性解決問題的技巧,也需要在情感上得到明白和肯定。雖然是一家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不就代表能真的明白孩子的思想及情感。當某一刻各自停留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就進入不到對方的情感世界;頓時父母與孩子之間會出現一個無形空間,把他們隔開。其實,這情況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時有發生,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把這無形空間消除?以下的例子,能讓家長們更了解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往外國讀書WhatsApp聯繫 

朋友15歲的女兒剛去了美國讀書,她一直都是盡責和守規律的乖乖女;與父母的關係融洽,差不多每天都跟父母用WhatsApp或Skype傾談生活近況。但有一天早上,乖乖女過了平常的時間很久,仍沒有發訊息給父母。父母很擔心,於是試圖用盡各種方法或途徑聯絡乖乖女,都聯絡不上。

父母最後決定打電話給女兒Home-stay (即在當地居民租住的家庭)的屋主詢問。屋主急忙走去敲女兒的房門,發現乖乖女因太疲倦遲了起床,才接不到電話和WhatsApp。屋主叫醒女兒後,女兒不停向父母嚷著及投訴:為甚麼要聯絡別人找她?她又不是……一邊說,一邊哭。另一邊廂,父母努力解釋自己的擔心,因此才找屋主幫忙。同時,他們亦理解女兒長大了,告訴女兒可由她決定WhatsApp聯絡時間,並尊重她的選擇。

「乖乖女」蠻不講理 

父母解釋自己的立場,希望女兒明白他們的難處;與此同時,亦嘗試理解女兒的需要,希望她可以平息憤怒。一路上,父母沒有責怪女兒;但可惜,父母越解釋,女兒越氣憤,覺得父母不明白、不了解她,還把問題推在她身上。無論父母怎去解釋,女兒似乎總不理解。究竟是否女兒真的長大了,以往的乖乖女便會消失,變得蠻不講理呢?

其實父母能重新檢討,尊重女兒已經長大,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做法已是相當不錯。但可惜,女兒此刻仍處於激動的情緒中,對於父母所有善意的理性分析,全聽不進耳內。要進入女兒的世界,父母首先要放下自己原先的心思意念,嘗試感同身受去代入女兒的處境,而非理性地解決問題。

女兒需要先被安撫 

試想:一個守紀律、盡責的小女孩,初由香港到美國一個陌生的地方,在睡夢之際,突然被屋主(一個不太熟識的人)拍門叫醒,好像發生了甚麼大事。乖巧的孩子可能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事,內心自然不好受。

就如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在驚魂未定之際,此時此刻,乖乖女正正尋找著父母親溫柔的安撫,好叫她可以從之前的驚惶中平靜過來。如果父母沒有回應她此刻情感上的需要,沒有安撫她,反而不斷作出理性的回應,這理性的處理手法遇上感性的需要時,就創造了一條巨大的鴻溝,阻隔了父母與女兒心靈上的交流。所以,父母越解釋,女兒就越覺難與父母溝通。

當「感性的需要」遇上「理性的處理」時…… 

其實,感性的需要遇上理性的處理,在日常生活比比皆是。事實上,大部份人的成長不是慣性地遇到問題,就用理性去解決嗎?就像一個人傷心時痛哭,被別人安慰,卻叫她不要傷心,不要哭。但是,越叫他不要哭,他就越想哭,因心中的感受沒有被明白。又或者,一位太太剛被上司責罵,不開心,找丈夫訴苦。丈夫卻用心良苦地跟太太分析,在工作上可以怎樣加以改善。這些善意的理性分析,卻往往叫當事人感到氣憤。因言談中,太太不但感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體諒,而且更可能覺得被丈夫怪責做得不夠好,因而令她產生距離感,像有無形的空間隔開了他們。

通常一些傷痛或令人驚惶的事情發生了,當事人很多時仍處於用情感去接收訊息的狀態。假若當事人不愉快的負面感受能在此時此刻被接納及了解,或是他的努力付出被明白和肯定,這些正面的安撫會使當事人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或渲洩。這亦促使當事人慢慢從原先的感性轉過來,用理性、冷靜,分析事情。

情感得到滿足

故此,當乖乖女的父母願意嘗試放下自己的思維,進入女兒的情感世界,告訴女兒,他們明白她面對突然其來被吵醒那不好受的感覺。當父母的體諒和明白安撫到女兒的情感,幫助到她能正面回應父母。最後,乖乖女告訴父母,雖然她仍不喜歡父母透過其他人來找她,不過,她亦感謝父母對她的關心;答應下次如有類似的情況,她就算再想多睡一會,亦會預先給父母發一個WhatsApp訊息,令父母安心。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07July2015

《家庭‧家情》進入「你」「我」內心世界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5月5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母女倆總黙黙無聲

阿萍是獨生女,今年15歲。6歲時跟母親由大陸來港與港人父親團聚。可惜,翌年父親因胰臟癌離世,留下她與母親住在深水埗的板間房相依為命。母親在一家公司做清潔工人,為讓阿萍吃得健康,她堅持每晚趕回家煮飯給女兒吃。雖然每晚一起吃飯,但她們總是黙黙無聲。在阿萍的眼裡,由小至大母親總是滿面愁容,很多心事似的。每次看到母親愁眉不展的樣子,阿萍便提醒自己努力讀書,似乎這是唯一令母親開心的方法。

阿萍是新移民,現時只就讀中二,比班中的同學年紀略大。她在校內無論讀書或參與活動都十分認真投入,因而成績不錯,尤其是數學及運動的表現相當出色。運動方面,她常代表學校參加校外比賽並獲奬。阿萍平日沉默寡言,與老師、同學的關係一般。班裡的同學對她的認識非常有限,沒有人知道她的家庭狀況、喜好……等。

最近同學發覺她比以往更沉默,上課時沒精打彩,放學後匆匆離開,像是趕忙去一些地方。雖然同學留意到阿萍的轉變,但礙於她平日與他們交往的態度,大家不知怎樣關心她。

原來,她母親在工作時不慎給滾水嚴重燙傷入院。阿萍沒有向學校裡任何人提及。善良、乖巧的她,內心卻像被一層一層的厚冰封閉著,似乎拒絕任何人進入。

缺少情感溝通的練習

父親在阿萍兒時離開,母親學歷不高,為生計每天忙於工作及家務。或許,不停地做、做、做能減輕她的生活壓力和內心的苦澀傷痛。阿萍從沒聽到母親提及自己的喜、怒、哀、樂,只看到她淡淡的哀愁。母親每晚不辭勞苦地為阿萍煮飯,縱然阿萍知道母親是愛錫自己,但在情感上卻感受不到母親的愛。再者,母親從不表達情感,亦令阿萍由小至大亦不明白、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很多時,阿萍自己也摸不著心裡真實的感受,沒有太大的驚喜和憤怒,更不用說把內心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不懂得表達及不願意表達是相互關連的,當人越不懂得表達,就越怕去溝通。不自覺地把內心的情感世界收藏,人就變得沉默寡言。於是內心縱然感到孤單,亦難於跟別人說出自己的心事或困難,因而別人亦很難明白及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此刻的阿萍只知道要努力讀書,將來找一份高薪職業。只有這樣才可以改善現時的生活,只有這樣是她唯一可以為母親做的事,或許只有這樣母親便不再眉頭深瑣。

嘗試表達渴望關愛

家庭治療幫助母女倆學習表達內心的情感,令內在情緒得以釋放。同時,亦令別人容易了解自己,藉此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要幫助阿萍母女倆,情緒取向治療(EFT)是合適的方法。治療師會輔助阿萍探索了解自己及對母親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其深層的情緒及內在渴望與母親親密結連的需求。讓母女倆看到母親一直沒有情感的冷漠的表現,令女兒誤以為母親不滿意自己所做的事;甚至,有時她會懷疑母親是否真的愛錫自己。但是,眼看母親每晚不辭勞苦趕回家煮飯給自己吃,因而令阿萍內心感到疑惑。有時,這混亂的感受連阿萍自己也弄不清楚,於是只好把它埋藏心底。可是內心的孤單感,令阿萍在生活中不自覺地對母親表現冷淡;導致母親覺得孩子已長大了,不再需要自己。這負面的想法使母親更感孤寂,繼而不自覺地對女兒有更多冷漠的表現。

治療的初步,讓阿萍與母親明白這負向性的互動模式是她們的共同敵人,這敵人正破壞著她們的關係,因而推動她們產生改變的動力。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阿萍嘗試表達心底極渴望母親的關愛,她渴想母親能與她一同分享喜悅及明白她的困難。同時,母親亦嘗試告訴阿萍自她父親離世後,其內心的痛苦,心底裡她是十分痛愛阿萍的。

情緒取向治療是由情緒的方向出發,去輔助案主將其深層情感向人表達出來,讓人明白了解自己,因而別人可回應到當事人的需要。所以當阿萍與母親在情感上展開了交流,這無疑加深彼此的親密及安全感,亦強化她們的情感結連。當阿萍學習到表達自己的情感,懂得用情感與其他人交往,一直阻隔阿萍與其他人溝通的冰牆亦逐漸溶化,阿萍的內心已不再冰封了。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05mayjpg

《家庭‧家情》「我無用,甚麼都做不好!」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年3月3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LOGO

有沒有遇見到一些孩子,他們時常掛在嘴邊說:「我甚麼都辦不妥,做不好﹗」他們自我形象偏低,時常覺得自己無用,而且做事很多時半途而廢,缺乏毅力。有時看見他似乎想發力改進,怎料過了不久,又再埋首在他的電腦遊戲中,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認是失敗者。究竟這些孩子是天生的失敗兒,還是甚麼原因令他們變成這樣子?

MOA與LH的分別

原來小學階段,孩子便會發展出2種不同的自我意識,分別是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 (現簡稱MOA,筆者譯:可掌控的歸因)或Learned Helplessness(現簡稱LH,筆者譯:學習而來的無助感)(註)。發展出MOA的孩子往往擁有高自尊,又有良好的學業成績和動機,他們對自己的成功歸因於他們的能力。他們認為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而加強的,事情是可以藉著努力而完成,因而面對挑戰,他們會努力不懈地迎難而上。相反,當面對失敗時,這些MOA孩子會知道可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只要加把勁,他們是可以扭轉及控制失敗的情況。因此,無論成功或失敗,他們仍可以堅毅、刻苦地面對及繼續努力學習。

相反,那些發展出Learned Helplessness(LH)的孩子,會認定自己的失敗是因為他們能力差。當他們嘗到成功,他們卻不覺得是因為自己有能力。LH的孩子認為他們成功的原因是外在因素,例如比賽勝利,是因為他們好運;考試取得好成績,是因為考試卷容易。他們感到無論自己怎樣努力,也不可改變他們的學習表現。當這些孩子遇上難題,他們會覺得無能為力,感到焦慮。就如著名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到,人自覺自卑、無用(Inferiority),是小學階段(6-11歲)發展而成。童年時不斷對自己負面的評價,令這些LH的孩子形成無助感,他們相信就算他們怎樣努力也改變不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當面對挑戰難關,他們是會充滿焦慮感及負面想法,「我無用,甚麼都做不好!」這些想法令他們選擇不嘗試便放棄。面對生活種種失敗挫折,唯有逃避困難,埋首在他的電腦遊戲中,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讓他們可以暫時忘掉生活上各種的不愉快。

真是「不行的」「算了吧」?

或許,你會問孩子是怎樣發展出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或Learned Helplessness 這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呢?原來家長對管教孩子的信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環,直接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如果家長對孩子有過份偏高的要求,並且相信自己的孩子沒有過人之處,因而孩子需要比其他人勤力才能成功的話,這些家長面對孩子失敗時,便可能會跟孩子說:「都說你不行的﹗」或是「做不到便算了吧﹗」這類負面挫敗的說話,令孩子產生無能為力感,日後面對困難時,「不行的﹗算了吧﹗」的自我挫敗信念,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在孩子的腦海中迴響,叫他們不嘗試便選擇放棄,因而造成他們將來更多的失敗。相反,如果當孩子成功時,家長可能會稱讚他:「你真是聰明﹗」(並不是稱讚他勤力)。其實聰明與否,是孩子自己不能控制的;但是勤力與否,卻是孩子可以決定的。醒目聰明這些籠統的讚美,不單不能推動孩子為自己的成功而付出努力,反而導致孩子們相信成功不是與自己的努力掛鉤,而是一些他們能力控制以外的因素影響著,這亦是無能為力感的一個成因。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滿挑戰和障礙,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家長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是十分重要。就像在運動場上,跑手在比賽中途跌下的一刻,如他只聽到家長說:「都說你不行的﹗」或「做不到便算了吧﹗」會令到孩子乏力去完成比賽。相反,如果家長在此時此刻跟孩子說:「乖仔,只要你肯努力堅持下去,你一定可以完成﹗」這正正是孩子需要的動力,去完成他人生的賽事啊﹗

註:mastery-oriented attribution / learned helplessness的自我意識發展理論 參考自Laura E. Berk,  “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7)

鮑周瑞珠女士Belinda Chow
個人及婚姻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 Enrich評估執行師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31marc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