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期待我們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但每當帶學生入接見室前,我卻聽到他們如此的叮囑:「你見到導師時唔好咁被動,要主動表達意見,一定要記住呀!」「父母形容你是被動的人,同意嗎?」被問及的學生大部分表示只說對了一半,並立即提出例子來證明﹕「我不即時作反應,不是缺乏主動,而是慢熱的表現。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有觀察期來判斷哪一個改進的方式才是最適合,從而維持尋求進步的持久力。」其實,我最重視的是父母如何評價孩子,這是直接影響孩子能否有足夠的抵抗力,去回應外來的打擊。
我認識一名14歲的男孩,他常有失落與不利的心理素質,原因是他在家被長輩輕視(不期待出生),在兒童期已失去了預期的安全感記憶,結果導致一份莫名焦慮及無力感的自我捆綁之感覺。這份悲觀讓他常定睛於「做不好的事是永久性的,沒有改變的機會」。例如他面對困難時,能自發地認知情緒的路徑:「如果」我愈發憂愁,「隨之」而來的便會誇大困難,繼而出現無力感,最後是自我可憐。
從以上個案中,我反省到當人處於悲傷時,更會質疑自己的想法,因無力感源自找不到支撐力量。我們要視這種「自我對質」的思維為長期工程,即每天應耐心地把人生中有「多種選擇」的可能生活化,不單是頭腦的知識,更是一種在真理與生命上融合的更新。
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