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自我對質」的思維

170726.jpg

很多父母期待我們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但每當帶學生入接見室前,我卻聽到他們如此的叮囑:「你見到導師時唔好咁被動,要主動表達意見,一定要記住呀!」「父母形容你是被動的人,同意嗎?」被問及的學生大部分表示只說對了一半,並立即提出例子來證明﹕「我不即時作反應,不是缺乏主動,而是慢熱的表現。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有觀察期來判斷哪一個改進的方式才是最適合,從而維持尋求進步的持久力。」其實,我最重視的是父母如何評價孩子,這是直接影響孩子能否有足夠的抵抗力,去回應外來的打擊。

我認識一名14歲的男孩,他常有失落與不利的心理素質,原因是他在家被長輩輕視(不期待出生),在兒童期已失去了預期的安全感記憶,結果導致一份莫名焦慮及無力感的自我捆綁之感覺。這份悲觀讓他常定睛於「做不好的事是永久性的,沒有改變的機會」。例如他面對困難時,能自發地認知情緒的路徑:「如果」我愈發憂愁,「隨之」而來的便會誇大困難,繼而出現無力感,最後是自我可憐。

從以上個案中,我反省到當人處於悲傷時,更會質疑自己的想法,因無力感源自找不到支撐力量。我們要視這種「自我對質」的思維為長期工程,即每天應耐心地把人生中有「多種選擇」的可能生活化,不單是頭腦的知識,更是一種在真理與生命上融合的更新。

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34:1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表達關心的正面動機

dealing with disrespectful teens.jpg

我早前收到一個很安慰的消息,是一對姐弟開心分享﹕「媽媽的脾氣改善了,不會稍有『不順眼』就破口大罵。」我想及早前曾提醒家長不能要求小孩子立即成熟,他們的成長要經過認知、接受和表現這三個進程。而家長也需要練習去適應此成長三階段,如這位媽媽首先認知有改變的迫切性,然後接受孩子不一定因著自己的改變而突然很孝順;其次學習用冷靜的語氣來與兒女溝通。這位母親的反省力很強,她發現與丈夫的吵架,會讓兒女長久活在動盪不安的情緒中,也學了「父母彼此吵架而討厭對方」的壞榜樣。

從我的觀察,這兩姐弟很關心對方,只是不知道應用甚麼方式討好對方。「作為姐姐,最近有否幫弟弟克服困難?」她回應說,弟弟不聽「停玩遊戲機去做功課」的勸說,常大發脾氣。當我同弟弟聊天時,轉述姐姐的說話,他坦承這事實,並無奈地說﹕「我不喜歡姐姐常常不容分說就一手搶走遊戲機,所以就大發脾氣來表達不被尊重的感受,我是不想令姐姐生氣的。」「你期望姐姐如何做?」他示範一個溫柔的表達﹕「姐姐應該溫柔地對我說,如果停止打機,就送一件文具作獎勵。」他說,自己並不是貪圖這小禮物,而是覺得姐姐能用這溫和的表達方式,就可使家人免傷和氣,快樂在一起了。

從這個案中,讓我反省到,當與人各執己見起爭辯時,是反映了內心對別人動機不正確的懷疑。但當你面對的是自己最重視的人時,雖有不舒服的感覺,但仍能相信對方不是刻意,表達關心的是正面動機,那麼,你就能了結關係的緊張,從而把權力爭持變為懇切的傾談了。這樣,你可能會獲得一個意想不到的關係突破呢!

「所以時候還沒有到,你們不要批評,直等到主來;他要照出黑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裡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 4: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孩子自我解難有潛能

running s.jpg

每當收到家長來信,描述孩子有關問題,但從接見孩子分享的對談中,卻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這些想會面的學生,期望讓我看到他們在那些問題上有盡力糾正和努力作自我改進的建議方法,因從別人口中聽見我是「不會少看人,常稱孩子是自己的小老師。」當中最大分別之處,就是與小孩溝通模式當中,有否讓孩子看到自我解決問題的潛能。至於能否發揮出來,就在乎作父母的信心。

這天,當再見一位10歲的男孩時,立即表示感激他助我完成人生第一次的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如在中途累了,就要稍為減速,甚至停下來看看風景,為自己打氣。」我還拿出相片作「使用了你的好建議」的證明。他接過相片時,臉上綻放的是滿足及自信的笑容。

回想這小孩的成長,一直對自己的能力帶有懷疑,「無論自己有多努力讀書溫習,考試時腦海也是空白。」因成績未有顯著進步而失了信心。事實上,建立孩子的信心,需要從「小成就」而開始累積。這男孩談到自己遺傳到爸爸的健康體格,故相信「我最好表現的是賽跑。」我立即提醒﹕「既然相信遺傳,你爸爸也是一位碩士生,你應該也會遺傳到優良的讀書基因。」他突然笑了,「我沒有想到這一點。」

隨後,我分享自己的奮鬥經歷,告訴他一個成功的真相,就是成功之前會經過無數次失敗及想放棄的念頭,「成功不是靠聰明而是毅力的建立。」他好像明白我的提示,並提自我建議,下次考試前腦海若仍空白一片,那就可以從錯誤中做好改正,這樣可減少下一次有遺忘的可能了。接著,他立即問我說:「蕙姐姐,下次帶同我去一起跑馬尼拉,行嗎?」我微笑點頭,心中為他重拾鬥志而感安慰。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 3:13-1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與孩子談掙扎講心事

B_sparrow.jpg

 

這位在幼年時已被診斷患有輕度自閉症的十三歲的大男孩,這天來到接見室與我聊天。一開始,他與我這個陌生人沒有眼神的接觸,甚至一開口就說來這裡不感有任何意義。我完全明白這種心情,於是坦言今天是邀請他來和有事請教,他聽後終於揚眉稍看我一眼。

對談中,他說自己是一個獨行俠,思維會因應不同環境而「漂移」,他指自己從九歲起已有這樣的性情。「那年有何特別,讓你如此深刻?」他表示不想講。當我們轉移話題談到對父母的期望時,我發現他開始說出情緒的字眼來,此刻的交談已過了四十分鐘。及後從他所分享的說話裡,我已肯定他的性情只是獨特,不是一種病症。

「我對爸爸存有畏懼的心。」「從小不太喜歡經常發脾氣的爸爸。」「我知爸爸對兒子有高要求,所以一直不想在台上作表演者,因為害怕見到爸爸對兒子演講未達水準而露出的失望表情。」說著說著,他突然道出九歲那年發生的事件,也因此讓他對爸爸有了新的觀感。「我清楚記得那年某一天,爸爸又再次大發脾氣,但在冷靜過後,爸爸選擇坦誠地對我們道出自己情緒失控的因由,原來當年爸爸失業,對自己不能再賺錢養家人感到十分擔憂。」所以,在往後的日子,每當面對再發脾氣的爸爸時,他會明白爸爸是有苦衷的。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尚輕,不需要與他們談及父母的不愉快遭遇,這是錯誤示範及傳遞「凡是不好的事情就不要說」的概念,當孩子日後遇事深感難過和擔心之時,他會拒絕向人傾訴內心的掙扎。家庭是一個分享喜怒哀樂之地,作父母的,要從小讓孩子知道,你們願意成為他們談掙扎和分享心事的知心友。

他心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 14﹕2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改變的理由和動力

arraial-4-1.jpg

欣賞訓練機構一個助教,她雖成長在生活配套不足的家庭,但卻從不埋怨生活的缺乏,專心一致地努力讀書,勤奮作半職工作來幫補家計,目標單純是幫助媽媽改善家庭的生活質素。她心存的「孝」,明顯改變了她對父母的態度。回想早前與一位小六男孩的聊天,他的想法,不單令人感到津津樂道,也感動我重思值得紀念的中國傳統家庭觀﹕「百行孝為先」。

一位單親媽媽帶著11歲的兒子來見面,剛坐下,這小男孩已搶先說話,認真而積極地問了幾個為甚麼。再看這位眉頭深鎖的媽媽,她訴說,兒子喜歡頂嘴,「說一句就頂撞二句,不懂得尊重人,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導師,我最喜愛與那些滔滔不絕的同學聊天,欣賞他們極高的創意力,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方法來拆解困局。眼前這好動的小男孩回答我的提問時,坦承自己常向媽媽發脾氣,「你是否一出世已向媽媽發脾氣?」對於我的再問,他立即大笑起來,因他似乎意會到我此問的深意何在。他說自己自從爸爸上天堂後,就常向媽媽發脾氣。「我欣賞你有很高的自我覺察力,有情緒不穩定也是很正常的。」聽見我的肯定說話,他隨即補充說﹕「爸爸已不在身旁,我真的不想向媽媽發脾氣。但每當媽媽叫我做功課時,內心的厭煩感會令我不能控制情緒。」

我先讓他明白,人需要找到改變的動力才能下決心去行動。「我曾在爸爸病床前,答應會對媽媽好。」他說爸爸在生時,從未失信於對自己的承諾,故此,自己現在也應以爸爸的作榜樣,做個兌現承諾的人。我看到一個孝順的男孩,為自己找到要改變的理由和動力而笑得開懷,「我決心將零用錢儲起來,到母親節時,買一份禮物送給媽媽。」

作為一個EQ調解員,這些都讓我反省到,當人能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限制及願意接受事實時,便會懂得如何為自己主動作判斷,並為自己製造正能量去執行決定。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申 5:1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寬恕和放下有助處事泰然

letting-go.jpg

眼前這位母親緊捉我雙手,聲淚俱下哭訴著﹕「快崩潰了,可不可以救我?」她育有一對子女,姐弟年齡相差4歲,但家人彼此互視為「眼中釘」﹕做弟弟的,常以說謊及故意在校犯校規來發洩對家人的不快情緒;而作姐姐,則整天戴耳機沉醉於音樂世界,以分散內心對家庭的煩悶;做爸爸的,就認為太太每事管才是造成家庭不快的兇手;這位獨撑家庭殘局的女人,也因此長期失眠,只有不住地責罵孩子來發洩心中委屈情結。

我的入手點是,先讓正處於價值觀建立重要階段的兩姐弟學習互相接納。當我接見弟弟時,「我很不喜歡家姐,她嫌我幼稚,不同我玩。」當他聲聲不住地投訴家姐的不對時,突然停下來認真地問﹕「但最近在夜深時,我聽到家姐躺在床上哭,你知不知原因啊?」於是,轉機就在此刻開始。我告訴他﹕「你心底裡是很愛家姐,只是不識如何去愛,對嗎?」他對我點頭。我再告知他﹕「家姐也好愛你,只是她內心收藏了很多不快樂,所以沒有心情陪你玩。」「我可以做甚麼才讓家姐重展笑容?」他很認真地追問。我建議一個簡單辦法﹕「你對她笑,她也會對你笑。」

我想這母親的心結,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有共同「鬆綁」的意向才能達成,因家庭情緒的感染力,是透過家庭成員的情感互動一起建立的。所以,如父母能建立正面的感情氣氛,那小孩定能在美好的情緒回憶中經歷彼此「鬆綁」的快樂。但如果一家人真的彼此「過不去」,那最有效,也是最簡單的特效藥是:去愛他!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只有願意放下報復的權利,學會寬恕對方,放下心中執著,就可凡事處之泰然,輕鬆面對人生。因為,你保持的那份平靜力,可讓你有聰敏反應在逆境中仍看到轉機。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不輕易跟隨感覺作判斷

balance_beam.jpg

最近接見的個案中,多是關於「中學生遇到生活難題選擇逃避」的問題,家長極擔心孩子日後因沒有面對困境抗逆能力而選擇放棄自己。回看近日有關學生因生活壓力而選擇自殺的新聞報導,「現代的家庭到底出現了甚麼毛病」的反思實在是刻不容緩。如何讓小孩從小學習面對不如意和被惡評時的耐力,若有這些不幸遭遇也不會歸歸咎於自己的失敗呢?家長宜及早在小孩的每段成長期中,把握不同教育階段的鍛煉:第一段是文法期,屬六歲前,宜重複與小孩討論生活的議題;第二段是交談期,屬小學階段,藉孩子在生活中遇見的矛盾,而不住地與之談討及辯論何謂正確的價值觀;第三段是修辭期,屬中學時期,讓孩子經驗學習的樂趣。

若父母能在孩子成長的三個階段中,經常一起談論事情的複雜面時,有助子女在作抉擇前認清和分析其利弊,從而減低日後因衝動而做後悔的事。舉例說, 有一個中二的學生,因被老師責備缺席曾答應出席的活動,於是被視為無責任心之人。但後來他將真相告知,原來他未能辦到「出席活動前把一張彩色紙列印出來」的老師要求,故才放棄出席活動的承諾。最後,他也選擇逃避,不向那責怪自己的老師作任何交待。當我了解真相後,反過來肯定他其實是一個十分有責任感的人,認同他「好想完成任務,但又不知如何面對辦不到的失敗感」。結束會面前,我提醒他,應該主動讓人明白責任在自己,這舉動不是為了自我辯護,而是被誤會是一件難受的事,處理不好將會造成一生的遺憾。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習慣使用原始情緒路徑,是因為我們疏於防範,所以才容易跟隨感覺而作反應。但人可以刻意地建立警覺性,就是習慣「先思考後感覺地作出反應」,來建立一個新的情緒路徑。這樣,就不會輕易單單跟隨自己的感覺而去作判斷了。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14﹕38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公平的愛與恨

th.jpg

 

在聊天室,這個11歲的男孩很開心地告訴我,他最近擔當了「做爸爸」的新角色。我一看他手上的物件便明白一切,他隨身帶來的是一個甚喜愛的毛公仔。想及男孩父親曾告知我,兒子因討厭學校教英文的老師,無心學習,導致英文科成績一落千丈。這爸爸表示,兒子從不敢對師長不敬,最令他擔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不想兒子心中有恨。交談中,我首先讓這爸爸明白,孩子在11歲前叫做潛伏期,因在9、10歲的時候他很乖巧,沒有很多說話和主見,喜歡安靜,跟6-7歲的好動很不一樣。家長會因此將期望提高,以為孩子變得馴良;但成長至11歲之後,孩子的性格突然多變,情緒起伏,可能會令家長大失所望。

於是,我與這男孩的對話就從這毛公仔開始,「你是否很喜愛『做爸爸』這新角色?」他回答是,因為自覺十分愛錫這個超可愛的兒子(毛公仔)。我反問他﹕「如果這個兒子再不可愛,你會否仍願意照顧他?」他立即有所猶豫,並表示可能不再那麼愛他。

我相信人的成長是屬從內至外改變的旅程,其過程經過察覺、掙扎、選擇、行動,人要改變就必先能察覺,正如要讓這男孩明白,當所愛的人變得不可愛時,不是對方的錯,當中可能是自己引起的。隨後,我挑戰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憎恨那老師,那同時也要憎自己才對。」他聽後有點掙扎,表示不會自我憎恨的。不過,他明白我的提醒,知道自己因為在課堂的不合作才會導致老師揚聲喝令。最後,他願意妥協,以一種新態度來解開這些心中的糾結,就是同時尊重自己和老師來代替憎恨的「公平的遊戲」。

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人作選擇時,要考慮的不只是在於公平(因當中有時不需考慮恩慈),而是為了行公義(即願意用心去考慮別人的真正所需)。

「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照亮他,他滿有恩慈,好憐恤,行公義。」〈詩篇 11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認知到接受的成長方程式

 

th.jpg

 

曾幫助一個男孩達七年。認識他時剛六歲,患有輕微過動活躍症;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在四歲時,爸爸因無力償還賭債而在家中燒碳自殺,媽媽從此患了抑鬱症。現在的他己是13歲的少年人,在我的訓練中心擔任小導師的角色,立志鼓勵那些像他昔日般衝動和易情緒失控的小孩。我起初相當疑惑﹕「為何一個懂得鼓勵別人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仍舊說負面的話?」例如﹕倒一杯水給他,他會立即質問你是否飲過的;請他幫忙拿東西,他即時展露不願意的樣子,說怕刺激和引發手部的敏感情況。再深入觀察,我發現他的問題是「同理心」不足,一種需要訓練的EQ素質。

我與他談及這新發現時,他接受我的看法,坦言從小沒有人教導他如何考慮別人的感受,與媽媽聊天的機會甚少,常常都是獨個兒自說獨話、打遊戲機;在學校沒有朋友願意與霸道的自己一起玩,慢慢地,他的行為反應和思考也習慣了以自我中心作出發點。事實上,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交談期中,沒有讓兒童在與父母的討論與答問中取得滿足,學習並掌握引導式的思考及情緒,那孩子對認識「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和「他人期望的我」三者上會失去認知的實況,更遑論說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呢!

雖說正面的孩子多數成長自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但在此個案中,讓我反省到,每個人也應珍惜自己成長的故事,因為人的成長方程式,如從認知(acknowledge)到接受(acceptance),最後能展現新表現(performance),都不是容易突破的事,因這需要經歷一個嚴教不斷改良的成長歷程。而且是否願意接受則與個人的成熟程度有關,即一個常處逆境的人,如他能相信這是上天給予的鍛練機會,相信這些的經驗將會成為別人日後的祝福。那麼,他的自我突破力,反是最有實力與那些哀傷的人同行。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 20:35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

 

余德淳「EQ接見室」 之 身教比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圖.JPG

每次會見前夕,我必收到來自約見家長的電郵,內容是交待子女有甚麼不成熟的行為,自己存有「想放棄因不知如何駕馭子女念頭」的訴苦信。但每次這些父母帶子女來接見室,我與少年人交談時,發覺他們不是父母所評價的那樣差劣。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從最近約見的一個14歲女孩的心聲,相信可以帶出一些啟悟。

當天初見這女孩時,她留給我的印象是內斂及缺乏自信,但往往初步印象常不能作參考。她說常感無力去面對同學取笑自己不識答老師問題,而又自信在班內是表現最差的一位。她選擇不與父母傾訴這些心事,因感覺父母不懂得了解自己,而且常到外地工作,無暇聆聽自己的分享。

慢慢地,她習慣獨自面對遇上的問題,與父母傾訴反覺陌生。在傾談中,我發現這女孩的無力感非是自信心不足,倒是想逃避責任的藉口。同時,我看到她與父母的交談甚是「諷刺」,作女兒的像是主人般呼喝爸媽替她拿這那,而父母也表現得很順服,由此看來,在這家中最感無力的可能是這對父母親。

一個具正面形象的孩子多數來自有安全感的家庭,即親子常有足夠溝通空間而不存有任何的誤解。這樣孩子才敢於與父母講出自己真正的感受、樂觀與人交談、勇敢說出暫時的恐懼,更有自我激勵的內心語言。事實上,父母對孩子的了解不只限於「今天在學校學到甚麼?」而是「他們最受甚麼吸引?」「做甚麼才是最起勁?」然後再為他們找尋發展的機會。

在此件事情上,讓我反省到,家庭教育是推動全家人經常一起進行反省、討論、承認錯誤、尋求力量去重建有效果學問,以達致一家人有共識的進程,因為「有樣學樣」的身教比父母「口頭指教」更勝一籌。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7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