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自2013年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 2022》,八年後再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這八年來,香港先後實施了3條環保法例;塑膠購物袋收費、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對相關廢物棄置或回收的環保工作確實有些進展。在此期間,亦建成三項大型廢物管理基礎設施,增強了香港廢物分類工作及廢物資源化的能力。
可是整體來講,2013年所定下目標包括2022年前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每日1.27公斤減至0.8公斤,不降反升到2019年的1.47公斤。香港每日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1年 9,000公噸,升至2019年的15,637公噸 。至於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 2011年為48%,由於國際市場回收價格大幅下跌,內地收緊其進口限制,回收率降至2019年的29%。2013年定下的目標落空,新一份資源循環藍圖無奈地重覆上一份藍圖的目標。
在「惜物、減廢」的基礎上,新一份藍圖中提倡「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當中有两個較進取方向,其一就是投放更多資源加强減廢及回收的工作;其二是零廢堆填,跟其他先進國家走循環經濟路綫,轉廢為能、轉廢為材。
為達至「零廢堆填」的目標,香港需要更多轉廢為能、轉廢為材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多支持環保業界。香港回收行業營運十分困難,政府可考慮提高回收費用,聘用回收商提供服務,以避免回收行業式微。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社群要逐步建立減廢又減碳的綠色生活文化,推進低碳生活及邁向碳中和的目標。
鄧允明博士
英國特許水務及環境管理學會會員(MCIWEM)
英國特許環境師(CEn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