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聖經新譯本》〈賽55:8-9〉
認識香港更新會總幹事的潘國光牧師多年,他總是帶著親切爽朗的笑容、謙遜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盡顯寬闊心胸;與之交談,你會感覺自己永遠都是被尊重的一位。「我就快退休了!」
文/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快將退下前線的潘國光牧師笑說自己沒有特殊的學識和技能,在監獄事奉路上單純行了32年,完全是服從於上帝的呼召。「那些不斷犯事坐監的叫『慣犯』,是分期執行的『終身犯』;而我可說是『自由的終身奴僕』。哈哈!所以我覺得沒得『逃』!」
成長於充滿「黑氣」的徙置區
原來,潘牧師對於充滿黑社會的複雜環境裡一點不陌生。「我在環境惡劣的徙置區長大,鄰舍、波友很多都是江湖中人,接觸久了,有時感覺自己如一個非『黑』非『白』的灰色人。」爸爸在他剛出生時離去,拋妻棄子,在外另組家庭。母親『守生寡』地擔起單親家庭的生活,每天做兩更工作以賺更多的生活費。「媽媽沒閒暇照顧,我在11-12歲時已做街童,放學後去球場幫『陀地』執波,看他們踢足球,沒有學壞是很感恩的事。」「我玩和流連足球場外,在15-16歲時更迷上賭博,以打麻雀、玩樸克牌賺取日常的開支。對手都是街坊師奶,我因為記憶力好,所以經常是贏多輸少。」不喜歡讀書的他,小學讀了8年才畢業,升讀中三時是18歲。
「我在徙置區住了30年,左鄰右里都是白粉拆家,樓梯、冷巷都有道友出入。最難忘的是1979年嚴重的白粉風潮,滿街都是排隊取貨買白粉的道友,那震撼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為甚麼我沒有變成他們那樣?主要是家中有兩個做正職的哥哥給我的規勸和榜樣,所以未有學壞。另外,一起踢足球的黑道朋友常常跟我說,『跟大佬是沒有著數的』。」
初次接觸福音
「讀到中四,我應同學的邀請去參加葛培理佈道會,當時是1975年。初次接觸福音,但當時沒有決志。後來隨同學返「靈頌基督教會」(秀茂坪基督教會的前身)聚會,慢慢才認識福音繼而決志信主,並於76年洗禮,至今已經40年了。」
信主後的潘牧師,並沒有放棄徙置區的黑道朋友,「我覺得要向他們傳福音,就不能脫離或撇下不理。當年我日間工作,夜間兼讀神學課程之餘,仍舊與他們交往、踢足球、打比賽。」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這些「黑道朋友」依然故我,但卻激發了他做「爛仔」外展工作的決心。很快,他回應了神的呼召,進入神學院為全職事奉裝備自己,當時是23歲。84年神學院畢業時,他即時申請了香港更新會的工作,從此與監獄事工結下不解之緣。
蒙召立志做「爛仔」的事工
「記得第一次入監獄,是哥連臣角青少年教導所,感覺很深刻。首次接觸的是一名19歲的年青人,『有沒有人探望你?』『阿婆,媽媽只來過一次,臨走時遞給我一份﹕你不再是我的兒子,我們正式脫離母子關係的簽署文件』。那一刻,我看見他很慘,口裡雖說『不稀罕』,但內心正在流淚。」
走出監獄,內心的使命感更強,「神啊,感謝祢將我放在這裡,明白這些朋友的需要,更帶領我來到監獄裡面,為這些罪人做傳福音的工作。記得《聖經》以賽亞書所講﹕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9〉祢明白我的志願是想藉著做警察和獄卒,幫助黑道朋友或邊青回轉歸正,今天正式成為監獄的使者,可以做的比我想像的更多更廣,祢是奇妙大能的上主。」
監獄探訪重遇兒時「黑道朋友」
數十年來感慨良多,難忘的是在監獄重遇很多一起徙置區長大的黑道朋友。「最深刻的那次,是在聖誕節探訪時見到那位一起徙置區長大的朋友,是白粉拆家,當時被判囚30年。我們已沒見面25年了。大家相見寒喧時的感覺很奇怪,曾在同一徙置區長大伙伴,成長所選擇的路真是如此不同。我回家後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他,告訴他一件事,說當年他以金錢引誘初中學生書包帶白粉,為我的生活和小朋友帶來不良的壞影響,我曾因此十分憎恨他。但當我為此事向神祈禱時,神回應說﹕這班人需要福音。明白了,我進入神學院,順服回應神的呼召,繼而立志監獄事奉的方向也因此事而起。現回想起來,感謝神讓我在這樣一個『紅番區』地方長大,有如此多的另類朋友的接觸和經歷;對神的選召也是沒有後悔,即使我退休後也會繼續監獄事工的服侍。」
他們需要福音
三十多載的監獄探訪對象,主要是刑期逾10年的長期或終身期的囚友。「不少是當年轟動全城的罪惡新聞主角,雖然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但他們非全是窮凶極惡之徒,部分長期囚犯的內心永遠有一份不能磨滅的罪疚感。當我們告訴他,『福音是活在恩典之下,而神是有赦罪的恩典』時,他們是明白的,很多願意上福音班、查聖經、認罪悔改、參加洗禮班,祈求得著上帝賜與的赦罪平安。這些長期犯是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的組別。」
他說,在更新會事奉32年,最大的鼓勵和奬賞,是看見在囚人士離開監獄後的生命得著真正的改變。「初次走入監獄的感覺很特別,對牢房傳出的「框框」聲,或監獄大鐵門砰砰關上時的聲響感到極大的震撼,至今仍記憶猶新。另外,能夠近身地與囚友踢足球傾談,甚至與他們一起吃監獄的皇家飯菜,有魚、橙,這些感覺也很特別。囚友會因此覺得你沒有嫌棄他們,更加願意與你交談。」「認識兩位坐監朋友,出獄後的生命完全改變了,分別做了教會的執事和牧師。我相信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
身教下一代的傳承
「作為一個牧者如何教導下一代去面對這個世界?或將自己事奉心志薪火相傳?」「我和師母忙於牧養教會和事工,但也著重孩子的信仰和品格教育。事實上,身教是很重要。我們不是很富裕,家居只有三百多呎,但會經常接待一些有困境的家庭和人士。孩子在當中會學習到付出真心和愛心、如何待人接物和事奉等。感恩,現時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大兒子選擇讀神學,而其他兩個兒子也熱心於教會的事。」
更新人士需要接納和支持
「如何支持更新人士重投社會?」」他說,教會的承載和支持,以及幫助就業培訓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更新人士的心態。「當一個更新人士離開監獄那一刻想的和決定的是甚麼,是會否重行舊路的關鍵。他在出獄前一定要想得通自己『未來決定走怎樣的道』,才能克服生活的適應和試探。有一位曾坐牢25年的更新人士告訴我,當他離開赤柱監獄時,大門外有四批人等候接他,其中一批是江湖兄弟,第二批是記者,第三批是更新會的同事,最後是他的兩個兒子。他說出獄已清楚想過,以後不再重行黑社會的舊路。所以當他一踏出大門,即對著前來接應的江湖兄弟作出拒絕姿態﹕「現不方便,以後電話聯絡。」隨即跟著更新會的同事離開。經過在更新會宿舍和阿尼西母的門訓過程,現時在教會已有美好的事奉。」
《聖經》詩40篇有段經文說得好﹕「他把我從荒蕪的坑裡,從泥沼中拉上來;他使我的腳站在磐石上,又使我的腳步穩定。他使我口唱新歌,讚美我們的 神。」〈詩40﹕2-3上〉他們的改變印證了神的說話,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的事實帶給我最大的支持。我已將他們視如自己的子女,「我就是喜歡如此『埋身』,如父親、似老師、又像朋友般,『無招似有招』的感覺真好。這就是我對於更新人士的牧養模式,是一種生命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