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情」恨鐵不成鋼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74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不同的孩子遇到困難,會有不同的反應。堅毅的孩子會以不屈的精神迎難而上。相反地,一個害怕困難的孩子會選擇逃避。其實勇敢面對困難是一個訓練自己面對逆境的好機會;愈是逃避,就愈難面對困難;人也容易變得沮喪,自尊感也變得低落。家長看到自己子女在艱難路途中跌撞,應該怎様面對?

「過去」「現在」及「未來」

若相信困難總會過去的,只要肯去面對就可以了。家長試將人生際遇分成「過去」、「現在」及「未來」,協助孩子改變對「過去」的看法,用正向心態面對「將來」,此刻,就教育孩子如何經歴「現在」的難關。

個案                                                                                           

曾有一個五人家庭的個案,有父母、大女兒及兩個兒子。兩夫婦關係融洽,子女手足情深,父母讓孩子在快樂及公平的環境下長大。

大女兒自幼懂事,能自我推動學習,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今年將會大學畢業。二兒子與大姐關係緊密,並像大姐般勤奮,全科獲得卓越成績。唯獨三兒子由讀小學到現在中五期間,常給人「吊兒郎當」的感覺,是個「冷面笑匠」。他表示自己不想跟大姐和二哥這般辛苦學習,並覺得人生不應只為讀書,認為取得合格的分數便足夠。況且他對將來的職業,未有清晰方向。他希望讓自己在讀書、課外活動與交友三方面取得平衡。近日,幼子經常因未完成數學作業而延誤睡覺,有時會欠交功課,成績有退步跡象。

父母表示幼子作為中五學生,快要應考DSE公開試,應將學業放在首位。明知他怕面對數學而做「逃兵」,對他也沒辦法。他喜歡很多課外活動,例如:健身、足球、鋼琴、電子遊戲,及與衆多好友會面,有空才温書。父母對幼子的學習態度感到憂慮,於是父母尋求家庭輔導,想促進他的學習熱誠及迎難而上的心。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 ──子女情感及理智與家庭獨立的過程

輔導員讓父母明白孩子是獨立個體,幼子不會與兄姐一模一樣過生活。幼子的優勢是「相識滿天下」,相信他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父母須肯定他這方面的長處,令他在過去成功的事上,得到父母正面讚賞。交友是他的強項,這可能與他和兄姐的排序有關。作為一個四人家庭的新成員,在家庭中要佔一穩定席位,須要有良好社交技巧。幼子風趣幽默,能夠與兄姐融洽相處,是須經過一番磨合,若父母給予幼子加添肯定,對於他往後的社交會起正面效果。

家庭像個小社會,這三姐弟成長比其他獨生孩子成長多㸃考驗,而三弟是個不因循固有模式生活的孩子,他將自己與兄姐「自我分化」岀來。如果是自我分化較低的孩子,他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不是太接近,就是太疏離。孩子的自我分化不理想,負面地影響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個案中幼子是個自我分化高的孩子,他有獨立思考和多方面才能,只是他未選擇現時用心讀書及對未來職業未有清楚方向。父母若能接納他的獨特性,學習放手,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讓他順利過渡,由依賴、服從到獨立,達致良好的分化。

恨鐵不成鋼

輔導員表示理解父母一方面「肉痛」幼子睡眠不足,怕影響他的健康。另一方面,感到無奈於孩子在時間處理方面未完善,又逃避面對數學困難,這與父母的意願有明顯分歧。父母將幼子與兄姐相比較,對幼子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他們承認自己未能接受幼子的懶散,怕接觸幼子會起衝突,換來親子關係疏離。

父母與幼子的界限

輔導員邀請幼子來輔導,讓幼子與父母處理過往彼此期望的落差,並訂立將來時間運用的優先次序。大家設立遵守的界線,例如:訂立應付考試的一年計劃,有限度參加課外活動及設定每天回家時間。邀請幼子檢討「過去」在數學科的逃避態度,讓他明白越逃避數學,問題只會愈滾愈大,以至難以面對而感到灰心。父母建議幼子為「將來」前途定立方向,繼而為「現在」作出實際努力。鼓勵他將學習的困難提出來,與兄姐一起商討有效的解決方案。

家庭關係為首要考慮

幼子對比成熟的大姐及二哥,生涯規劃上較幼嫩。輔導中,發現他不為「將來」打算,只知盡情享受「現在」。 若父母視促進家庭關係為重要因素,能透過與幼子深入溝通,多聆聽他,明白他對「將來」的看法,讓他自訂目標,自己負責任地去實踐。父母可以讓他接觸不同行業人士,了解工作情況及所須資歷;讓他擴闊對將來的眼界,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學習,然而最終選擇權仍是在孩子。

人生的路途上,有時易行,有時崎嶇不平,孩子經歷失敗挫折,也未嘗不是好事。父母無須處處保護,父母也明白青年人的未來不一定只看學業成就。父母子女能彼此尊重接納,容許分歧存在。凡事感恩,讓心靈多一點正能量,憑著信心,重新得力去面對日後的挑戰。

 

康志敏 Janet Hong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家庭冶療師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04JUL2017

《家庭‧家情》愛‧在家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61月26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無愛不成家,愛是家庭的核心元素。究竟甚麼是愛?社會學家、宗教學者、藝術工作者等等,對愛都有不同的演繹,每個角度都有獨到之處。最近看了一本書《Love 2.0》,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Barbara Fredrickson綜合多年對情緒的研究結果撰寫,給我不少啓發。

愛是……

很多人認為愛是一種關係、態度、情操,但Professor Fredrickson認為是一種正面情緒。每當我們與他人相處,大家產生一種連繫,彼此都有良好感覺時,那種情緒便是愛了。在這狀態下,大家全情投入地交流,彼此的腦部活動及荷爾蒙變化亦同步進行,讓我們設身處地了解對方的意思及感受,拉近距離,並互相關心。愛,這種正面情緒對我們有莫大裨益,除了促進人際關係外,它更可以擴闊思維及提升身心健康。

先決條件

根據Professor Fredrickson的見解,的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安全」。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天生對危險有敏銳的觸覺。當人們處於焦慮、抑鬱、孤單等負面情緒中,對威脅加倍敏感,較難感受到愛。請讀者想一想:你能給予家人安全感嗎?當家人遇上困難,感到孤單無助時,你能否放下自己的事業、應酬,付出時間陪伴他?在日常相處中,你會否責罵多於鼓勵,又或是情緒波動、喜怒無常,以致家人焦慮不安?即使有需要時,也不敢向你求助?

眼神接觸

有連繫,才會有愛。要有真正的連繫,彼此必需有面對面的相處,亦要有眼神接觸。缺乏眼神接觸,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對方的感受及意思,可能會產生誤會,錯過連繫的機會。請讀者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時間與家人相處?即使在同一屋簷下,大家有交流嗎?溝通時,可有眼神接觸?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與家人連繫,必需付出。讓我們放下手機,關上電視,離開電腦,將視線由形形色色的屏幕,轉移到我們的家人身上;與他們保持眼神接觸,多一點交談,或到戶外走走,促進彼此的關係。

人在心在

與家人連繫,除了「眼到」,也要「心到」。香港步伐急速,父母工時長,孩子學業繁重,大家要應付的事情沒完沒了。往往一件事情尚未完成,腦海中便盤算着下一項目,我們的心思總是放在未來的事情上。所以,很多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像在「交功課」。只希望趕快完成,儘早將孩子弄上床,便可以做自己的事了。其實,做事的目的是為人的好處,與其趕着完成一個個項目,不如嘗試享受過程。當你與家人溝通時,不要再想著接下來要做甚麼,請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此時此刻,彼此的交流中。用你的眼睛看看對方的面容,用你的耳朵專心聆聽對方的說話,用你的心體會對方的感受,用你的口表達你的接納,用你的手給予支持,讓彼此享受共處的時間,以及當中的連繫、歡愉及愛的感覺。

有福同享

任何正面的情緒都可轉化為愛的連繫,所以不要讓機會溜走。如果你的丈夫洋洋得意地告訴你,上司當眾稱讚他的工作表現,你會怎樣回應呢?

(1) 忙於手頭上的事務而無暇理會?

(2) 「我就沒有你那麼幸運,孩子把我氣壞了,他……」

(3) 「是嗎?上司稱讚你是否有其他目的?會否惹來其他同事妒忌?還是低調一點吧!」

(4) 「恭喜你!你的努力終於有回報了,我也替你高興。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

大家都明白發出訊息者總是期望收到回應的。如果那是壞消息,對方向你訴苦,你當然要小心回應。然而,好消息也不容忽視當配偶或孩子與你分享他的喜悅時,以熱誠的態度回應,並加以鼓勵,一起慶祝,可延長及放大快樂的情緒;將它轉化為愛的感覺,亦有助提升家庭氣氛。

衷心致謝

在家庭中,我們常常彼此服侍,互相餽贈。假若太太送你一份禮物,你會怎樣回應呢?

(1)「我已經有很多恤衫了,何必浪費金錢!」

(2)簡單一句「多謝!」然後將它放在一旁。

(3)「多謝!這件恤衫的顏色很漂亮。」

(4)「多謝你細心為我挑選衣服,讓我不用操心,我感到幸福。」

讀者可問問你的配偶,上述四種回應,哪一種是她最喜歡的。一般而言,只要我們能欣然接受,略表謝意,已是不錯了。如果我們能欣賞對方的餽贈,對方會有一份滿足感。假若我們能進一步將感謝的焦點放在給予者的美善特質上,對方更會感到被認同、被珍惜,愉悅之餘,更可增加愛的感覺,促進彼此的關係。

Professor Fredrickson認為愛是無處不在的,可發生在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中,當然在伴侶、家人、朋友之間。然而,這種正面情緒十分短暫,必需不斷更新,才可建立持久滿足的關係。讓我們一起學習,付出時間與家人連繫,建立有愛、有情的家,以愛滋潤彼此的生命。

胡鳳娟女士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學會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社會工作者註冊局 註冊社工

MingPao-26Jan-output

 

《家庭‧家情》「孩子,你今日失敗咗未?」

logo

《家庭‧家情》逢週二在《明報》教得樂刊登,本期為20151117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失敗 =「差」的迷思 

筆者在開心爸媽網頁搜尋器中,輸入「成功」、「失敗」兩個關鍵字。「成功」找到2203項紀錄,「失敗」卻只得600項。「失敗」容易聯想起很多不同的負面詞語,如:「我不行、搞不定」,不難理解它不受歡迎的原因。

現代父母總不願孩子輸在人生擂台上,隨著電話聊天程式的流行,家長每小時都收到不同的update:「人家孩子成功轉讀名校﹗」(唉﹗輸了三分。)「那家孩子代表學校到外地參賽。」(慘了,又失五分!)生活在這種「常比較」的環境,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孩子的成敗,視為自己的成敗;因而志在培養「遠離失敗、邁向完美」的孩子。

但「失敗」是否那麼差?還記得「學行」的時候,誰沒經歷過跌倒,就能學會行路?看世界名人,發現他們的人生都經歷過巨大的挫折,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位老師曾形容他「智力緩慢、孤僻和永遠漂泊在他愚蠢的夢想中」;又如億萬作家羅琳(J.K. Rowling),《哈利波特》第一集出版前,她連續被十二家出版社拒絕。可見「只要成功,不要失敗」的想法,並不可取,反而成功路上,失敗是必不可少。

有趣的問題來了:為甚麽面對挫敗時,有些人會輕易投降,另一些人(不特別聰明)卻沒有放棄而達致他們想要成功的目標?這也是卡蘿.杜維克教授(Professor Carol Dweck)早年在耶魯大學進修博士課程時的問題,她想找到答案。

失敗的歸因:固定vs成長心態

杜維克教授從研究中發現人們用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固定(Fixed)及成長(Growth)去對待失敗。固定心態者相信能力是天生、不變的,當事情做得不好時,會將失敗歸因自我能力有限:「因為我不夠好,我怎做都沒用」,就很容易放棄。相反,抱有成長心態的人,看待努力是積極有用的,做任何事都關於學習,能力可以不斷發展。若做得不好,會重新起來再做好,因為相信越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會將件事做得更好。

杜維克教授還巧妙地用了大腦神經科學幫助學生認識成長思維模式,讓他們認識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會越用越強壯。困難原本令一班「失敗者」覺得笨拙,想放棄,但現在相信每次的努力,大腦神經細胞正加強聯繫,作出不停的新連結,讓他們變得更聰明。學會了成長思維,「失敗」的意義改變了,只要肯努力學習,就會不斷成長!

培養能面對失敗的成長思維

 不盡完美(Perfect),只求完善(Improve)

現今父母不計較付出多少時間、心力、勞力,只為孩子有最好的條件去奪得令人羨慕的獎盃、獎牌……這種做法,其實沒有多大的問題,只要孩子亦很著重成就感,而好的成績能成為他下次參賽時努力付出和不斷練習的動力。但,是否每個孩子也是一樣呢?如果只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名句)

除了「第一」,可能更重要的是教識孩子做「唯一」。「第一」會隨時被取替,但「唯一」就是認清強項,好好發揮。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進步,這就是最不能替代,也是最寶貴的;亦由於「唯一」是不需要被比較,父母便可以捨棄要十全十美的壓力,花上更多時間同孩子相處;放下追求最完美,而幫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發展的路向,實現那最獨特的自己。

之前讚得「多」,現在讚得「準」

隨著過往一段建立自信心的熱潮,現代父母已學會更多欣賞及讚賞孩子。家長的好意讚賞:「哇,你評估的成績有21/22,真叻啊!」孩子接收到:「慘了,如果下次成績不如今次好,我就不叻啦?」試想想作為「最好……」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改進的餘地,讓孩子相信已實現了他們的極限,便很容易變得無助。

要讚得「準」,父母就要學會更多的字詞,著重「能力」及「方法」的稱讚,針對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持久性、不同的方法,以及肯尋求挑戰的態度等等。例如:「這份功課真是很難,但很欣賞你先清理書桌面,將雜物拿走,保持專心學習的態度,堅持直到讀識為止,真是非常難得!」這樣的讚賞能讓孩子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或態度,保持不斷進步的心態。

加上簡單字眼,讓孩子不再限制自己

常聽到一些因固定思維而帶來自我限制的字眼,如:「我不能夠將這件事做好」,但在成長思維中,只要將「做不到」變成「還未做到」,就會帶來由「頹」轉「盛」的心情變化。嘗試重讀以下句子:「我(不)(還未)能夠將這件事做好」,是否不一樣呢?

筆者「還未」的體驗:有一次,讀小學的女兒說她很害怕假期後要在班上作口頭報告,因為輪到她誦讀的書本有很多很難的字。我同她玩笑地重複一句說話:「沒有學不識的字,只有還未學識的字!」我很想女兒見到「可能性」,並不是「限制」,有力地去突破自己。

珍語──我常提醒自己:為人父母不是一場競爭賽,從培養「第一」的孩子變成「唯一」。盼望從兒女眼中看到「學習、成長」的魅力。若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輕鬆地教出不怕失敗,最後真能邁向成功的新一代。

顏昭華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臨床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

 

MingPao-17Nov-Outpu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