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朋輩壓力 (四)

身處新環境感到緊張或焦慮,實是人之常情,但倘若長期都不能適應,而又苦無出路時,便會導致精神的異樣,甚至出現病態,明仔可能患上兒童/青少年「焦慮症」。「病從淺中醫」,家長不可掉以輕心,故明仔要接受輔導,若病徵持續,則要尋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當然,父母與家人毫無保留的諒解與無條件的接納是非常的重要。

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 (CBT –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對於治療「焦慮症」有效,處理導致焦慮症的核心概念,包括可能存在的負面自我形象與自卑感,身份角色成長的缺失,無論是從外或從內而來過高不合理的期望等。在自我形象的角度來看,只要明仔不以自己的身世家境與別人比較,看重的是自己的努力,尋找一些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同學作同學中的朋友,他的壓力便大大的減少。明仔要重視自己、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以自己的成敗得失評估自我的價值。換言之,就是用正面的思量取而代之。

上期我們已指出成長本身是一種壓力,明仔成長路上加上學校環境的轉變,父母的寄望,又得不到同輩的認同。心理學家Holmes and Rahe把生活中大小的事情及轉變的壓力(Stress) ,分析為不同大小的壓力指數(Stress Unit) ,說明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所難免的。但嚴格來說,這都是「壓力的來源」(stressors) ,未必構成不能承受負面破壞性的壓力(stress) 本身。事實上,有一點適切的壓力是有助我們更加警惕,提高我們處變的效率,是正面的。當然亦要留意不要超過每人不同的承受壓力極限,要好也有處理壓力的妙方。基督徒可以用信仰的資源減壓,因我們在神的眼中看為寶貴,故此主必保守看顧,正如主耶稣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難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嗎?身體不比衣服重要嗎?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撒種,不收割,也不收進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牠們更寶貴嗎?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切都必加給你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24-34〉

李耀全博士  資深個人、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故鄉合唱團來港演唱原創詩歌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27
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和華必拯救我,因此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的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彈奏我的詩歌。《聖經新譯本》〈賽38﹕20〉

曾被台灣媒體形容為「橫跨流行音樂與基督教聖樂的實力派音樂創作人」的詹宏達老師,將領率7年前創立的台灣故鄉合唱團首次來港演出,在「天道書樓40週年慶典之『天路客』福音音樂晚會」上獻唱十數首原創詩歌,這些詩歌將為觀眾展現一段重生的人生寫照。

文﹕謝芳
相片由台灣故鄉合唱團提供

是次音樂晚會將於11月26日(星期六)晚上7:15pm假尖沙咀聖安德烈生命會堂舉行,由詹宏達老師擔任指揮。出席的60多位團員來自台灣的衛理公會、信義會、長老會、行道會、貴格會、浸信會、國語禮拜堂及少數地方教會。年齡平均約在55歲左右,最年青的是22歲,最年長的是75歲。來港前夕,詹宏達老師聯同團長郭淑美、副團長仉安娟,越洋接受我們的訪問,暢談今次訪港演出的原創詩歌作品、台灣樂壇的現況,還有成長路…。

將演繹聖樂和世界名曲

首次越洋演出的台灣故鄉合唱團,七年來演出了不少由詹宏達老師創作的作品,包括這次來香港演出的曲目,如《青草地》、《那時刻來臨》、《死啊!你的毒鉤在何方?》、《美哉!新耶路撒冷》、《永恆黎明》、《乘著歌聲的翅膀》(世界名曲)、《真理的小徑》、《祈禱小夜曲》(世界名曲)、《小小詩篇》、《不須繁華夢裡求》、《向祢表達》,其中2首耳熟能詳且好聽的世界名曲,由詹老師重新填詞,新編合唱部分。

樂曲有濃郁的故鄉情

談到台灣故鄉合唱團的「故鄉」台灣特色時,詹宏達老師表示,「故鄉」有三重涵意﹕「(一)故鄉就是出生地:我們在此出生成長,對它有深深的依戀,每個人憶起故鄉,或甜蜜,或傷感,都是濃得化不開。就心靈層面而言,就是:『我從哪裡來?』(二)故鄉就是耕耘地:我們在此貢獻心力,尋求自我價值的完成,對它,我們念茲在茲,甚至願意為它犠牲生命。就心靈層面而言,就是:『我在這裡做甚麼?』(三)故鄉就是目的地:那是我們每個人靈魂的最後居所,我們對它引領期盼,耐心等候,滿心歡喜迎接那日子的來臨。就心靈層面而言,就是:『我往哪裡去?』」

「創作曲中《飛鴿的故鄉》,也有詮釋上述含意。旋律優美動人,配上精緻的管弦配樂,呈現高貴典雅又浪漫華麗的曲風,聽者莫不動容。」「 創作中,最喜愛的兩首歌分別為《美哉!新耶路撒冷》,讓人有『猶如置身天上人間,美不勝收,詞曲均令人有此感受』。而另一首是 《再相信一回》,因初信時一股火熱凡事感恩,時間久了漸漸無感祂的存在,其實是我們自己走遠了,愛我們的上帝一直都在那裡不曾離開,這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的經歷,故唱來格外令人感動。」

不平的人生音樂路

提及詹宏達老師,港人不會忘記1993年由他編曲的華視連續劇《包青天》片尾曲《新鴛鴦蝴蝶夢》,這首歌紅了主唱人黃安,更引起流行樂界注意。同時他於1994年創作的《風雲飛過台灣厝頂》榮獲金鼎獎最佳作曲獎;《等待冬天》、《大漢汝落知》亦在同年入圍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救姻緣》入圍最佳編曲獎;此外,他還為《戲夢人生》及《牯嶺街殺人事件》等電影配樂。

將踏入59歲生辰的詹宏達老師,早年東海大學音樂系畢業之後,旋至師大音樂研究所深造,深受 Mr. Zimmerman、Dr. Rose及周禮中博士的影響,奠定了音樂紮實的理論與基礎,及對教會音樂深厚的情感。台灣2005年3月《佳音月刊》「教堂裡的音樂家—詹宏達的故事」報導,曾談到他的音樂及成長路﹕「擔任唱片製作,許多實力派名歌星,如崔苔菁、殷正洋、潘麗麗、李靜美、黃安、何篤霖、王海玲…等都是他的學生。…除了流行音樂,詹宏達在基督教聖樂佔有一席之地。他傳承古典聖樂的精髓,結合現代基督徒信仰的歷程,呈現聖樂創作者的苦心與堅持。首部創作曲《馬槽心事》就是聖樂。一九九四年完成《心在漂流眼在追求》管弦樂團及教會詩班合作的專輯。」

成長於傳統家庭

「出生於基隆的他,長在傳統家庭,父母親接受日本教育,父親是研究地質的煤礦設計師,對社會有貢獻,留名在早期的台灣銀行歷史紀錄中。他從小隨父親上山探勘地質,對礦產略知一二。家搬到南投草屯後,父親罹患肝病八年,家庭頓失經濟依靠,母親每日以淚洗面,做代工維持家計。最困頓時,父母親將六個子女做不同的規劃,長子讀軍校、長女高中畢業當女工,二哥和他送人領養…。」

從小種下福音種子

「詹宏達老師回憶,童年青黃不接的歲月,有一個人影響他。 當年他七歲,某天在路上發現一位外國宣教士阿姨在發聖經,他好奇的尾隨於後,跟著好長一段路,直到那位阿姨揮手要他回家,才依依不捨的離去。宣教士阿姨和藹慈善的面容,及送到他手中的橘色袖珍本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竟在幼小的心靈種下信仰的種子。從此對基督教有莫名的親切感,以致於十四歲那年,主動進入台中喜信聖經書院受洗成為基督徒。作見證時「喜歡成為基督徒」是他信仰的唯一理由。 」

難忘人生路

人生路上有很多難忘的事,其中之最,詹宏達老師說是﹕「當完成一首作品,在禮拜中獻唱時的感動。」他感恩於自己有很多人生導師,並且在關鍵時刻出手相助,如在合唱團練唱時常會提及的東海大學的羅芳華教授。「我創作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沒有啟示,無法下筆』。而現實的困難是甚麼?就是『放棄別人的邀稿收入減少,接受別人的邀稿無法專心。』」

現代樂壇的未來

詹宏達老師屹立台灣樂壇數十載,並且在流行音樂及宗教音樂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他表示,樂壇以古典音樂而言並無特別的變化,仍然擁有相當數量的愛樂者。流行歌壇變化較大,唱片市場萎縮到20年前的十分之一不到。台灣流行歌壇亦開始產生分眾現象,意即每一種音樂都有少數的擁護者,但不容易集結成為大眾。教會音樂走入流行風,但趕不上流行的速度,又失去傳統的基礎,近年來呈現疲乏狀態。

對於音樂未來的前景,有人說現時的音樂商業化,如何勉勵年青的音樂人創新,打造自己的音樂天地?詹宏達老師回應說,音樂商業化是無法避免的事,只有音樂教育提升,才能使大眾的品味提高,故年輕人要先增加自己的實力才能改變音樂環境。大部分年輕人的作品都有創意貧乏的困境,可能與他們成長的環境有關,但是現在學習音樂的環境事實上是變好的,機會也多,學費也相對容易負擔,所以大概可以推測年輕人的問題是「學習音樂的決心不夠,專注力不夠,可能耐性也不夠。」

有興趣出席音樂晚會的人士,可到http://www.tiendao.org.hk/40celebration/concert.html查閱,或致電2362-3903(趙小姐)查詢。 門票在港九新界各天道書樓書室發售,票價有「買一送一」的優惠。

 

20160927 版面.jpg

三十二載監獄行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21
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聖經新譯本》〈賽55:8-9

認識香港更新會總幹事的潘國光牧師多年,他總是帶著親切爽朗的笑容、謙遜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盡顯寬闊心胸;與之交談,你會感覺自己永遠都是被尊重的一位。「我就快退休了!」

/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快將退下前線的潘國光牧師笑說自己沒有特殊的學識和技能,在監獄事奉路上單純行了32年,完全是服從於上帝的呼召。「那些不斷犯事坐監的叫『慣犯』,是分期執行的『終身犯』;而我可說是『自由的終身奴僕』。哈哈!所以我覺得沒得『逃』!」

成長於充滿「黑氣」的徙置區

原來,潘牧師對於充滿黑社會的複雜環境裡一點不陌生。「我在環境惡劣的徙置區長大,鄰舍、波友很多都是江湖中人,接觸久了,有時感覺自己如一個非『黑』非『白』的灰色人。」爸爸在他剛出生時離去,拋妻棄子,在外另組家庭。母親『守生寡』地擔起單親家庭的生活,每天做兩更工作以賺更多的生活費。「媽媽沒閒暇照顧,我在11-12歲時已做街童,放學後去球場幫『陀地』執波,看他們踢足球,沒有學壞是很感恩的事。」「我玩和流連足球場外,在15-16歲時更迷上賭博,以打麻雀、玩樸克牌賺取日常的開支。對手都是街坊師奶,我因為記憶力好,所以經常是贏多輸少。」不喜歡讀書的他,小學讀了8年才畢業,升讀中三時是18歲。

「我在徙置區住了30年,左鄰右里都是白粉拆家,樓梯、冷巷都有道友出入。最難忘的是1979年嚴重的白粉風潮,滿街都是排隊取貨買白粉的道友,那震撼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為甚麼我沒有變成他們那樣?主要是家中有兩個做正職的哥哥給我的規勸和榜樣,所以未有學壞。另外,一起踢足球的黑道朋友常常跟我說,『跟大佬是沒有著數的』。」

初次接觸福音

 「讀到中四,我應同學的邀請去參加葛培理佈道會,當時是1975年。初次接觸福音,但當時沒有決志。後來隨同學返「靈頌基督教會」(秀茂坪基督教會的前身)聚會,慢慢才認識福音繼而決志信主,並於76年洗禮,至今已經40年了。」

信主後的潘牧師,並沒有放棄徙置區的黑道朋友,「我覺得要向他們傳福音,就不能脫離或撇下不理。當年我日間工作,夜間兼讀神學課程之餘,仍舊與他們交往、踢足球、打比賽。」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這些「黑道朋友」依然故我,但卻激發了他做「爛仔」外展工作的決心。很快,他回應了神的呼召,進入神學院為全職事奉裝備自己,當時是23歲。84年神學院畢業時,他即時申請了香港更新會的工作,從此與監獄事工結下不解之緣。

蒙召立志做「爛仔」的事工

「記得第一次入監獄,是哥連臣角青少年教導所,感覺很深刻。首次接觸的是一名19歲的年青人,『有沒有人探望你?』『阿婆,媽媽只來過一次,臨走時遞給我一份﹕你不再是我的兒子,我們正式脫離母子關係的簽署文件』。那一刻,我看見他很慘,口裡雖說『不稀罕』,但內心正在流淚。」

走出監獄,內心的使命感更強,「神啊,感謝祢將我放在這裡,明白這些朋友的需要,更帶領我來到監獄裡面,為這些罪人做傳福音的工作。記得《聖經》以賽亞書所講﹕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9〉祢明白我的志願是想藉著做警察和獄卒,幫助黑道朋友或邊青回轉歸正,今天正式成為監獄的使者,可以做的比我想像的更多更廣,祢是奇妙大能的上主。」

監獄探訪重遇兒時「黑道朋友」

 數十年來感慨良多,難忘的是在監獄重遇很多一起徙置區長大的黑道朋友。「最深刻的那次,是在聖誕節探訪時見到那位一起徙置區長大的朋友,是白粉拆家,當時被判囚30年。我們已沒見面25年了。大家相見寒喧時的感覺很奇怪,曾在同一徙置區長大伙伴,成長所選擇的路真是如此不同。我回家後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他,告訴他一件事,說當年他以金錢引誘初中學生書包帶白粉,為我的生活和小朋友帶來不良的壞影響,我曾因此十分憎恨他。但當我為此事向神祈禱時,神回應說﹕這班人需要福音。明白了,我進入神學院,順服回應神的呼召,繼而立志監獄事奉的方向也因此事而起。現回想起來,感謝神讓我在這樣一個『紅番區』地方長大,有如此多的另類朋友的接觸和經歷;對神的選召也是沒有後悔,即使我退休後也會繼續監獄事工的服侍。」

他們需要福音

三十多載的監獄探訪對象,主要是刑期逾10年的長期或終身期的囚友。「不少是當年轟動全城的罪惡新聞主角,雖然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但他們非全是窮凶極惡之徒,部分長期囚犯的內心永遠有一份不能磨滅的罪疚感。當我們告訴他,『福音是活在恩典之下,而神是有赦罪的恩典』時,他們是明白的,很多願意上福音班、查聖經、認罪悔改、參加洗禮班,祈求得著上帝賜與的赦罪平安。這些長期犯是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的組別。」

他說,在更新會事奉32年,最大的鼓勵和奬賞,是看見在囚人士離開監獄後的生命得著真正的改變。「初次走入監獄的感覺很特別,對牢房傳出的「框框」聲,或監獄大鐵門砰砰關上時的聲響感到極大的震撼,至今仍記憶猶新。另外,能夠近身地與囚友踢足球傾談,甚至與他們一起吃監獄的皇家飯菜,有魚、橙,這些感覺也很特別。囚友會因此覺得你沒有嫌棄他們,更加願意與你交談。」「認識兩位坐監朋友,出獄後的生命完全改變了,分別做了教會的執事和牧師。我相信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

身教下一代的傳承

「作為一個牧者如何教導下一代去面對這個世界?或將自己事奉心志薪火相傳?」「我和師母忙於牧養教會和事工,但也著重孩子的信仰和品格教育。事實上,身教是很重要。我們不是很富裕,家居只有三百多呎,但會經常接待一些有困境的家庭和人士。孩子在當中會學習到付出真心和愛心、如何待人接物和事奉等。感恩,現時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大兒子選擇讀神學,而其他兩個兒子也熱心於教會的事。」

更新人士需要接納和支持

「如何支持更新人士重投社會?」」他說,教會的承載和支持,以及幫助就業培訓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更新人士的心態。「當一個更新人士離開監獄那一刻想的和決定的是甚麼,是會否重行舊路的關鍵。他在出獄前一定要想得通自己『未來決定走怎樣的道』,才能克服生活的適應和試探。有一位曾坐牢25年的更新人士告訴我,當他離開赤柱監獄時,大門外有四批人等候接他,其中一批是江湖兄弟,第二批是記者,第三批是更新會的同事,最後是他的兩個兒子。他說出獄已清楚想過,以後不再重行黑社會的舊路。所以當他一踏出大門,即對著前來接應的江湖兄弟作出拒絕姿態﹕「現不方便,以後電話聯絡。」隨即跟著更新會的同事離開。經過在更新會宿舍和阿尼西母的門訓過程,現時在教會已有美好的事奉。」

《聖經》詩40篇有段經文說得好﹕「他把我從荒蕪的坑裡,從泥沼中拉上來;他使我的腳站在磐石上,又使我的腳步穩定。他使我口唱新歌,讚美我們的 神。」〈詩40﹕2-3上〉他們的改變印證了神的說話,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的事實帶給我最大的支持。我已將他們視如自己的子女,「我就是喜歡如此『埋身』,如父親、似老師、又像朋友般,『無招似有招』的感覺真好。這就是我對於更新人士的牧養模式,是一種生命的接觸。」

 

2016Sept21三十二載監獄行.jpg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 之 安慰力量的來源


EQ
神童程智問:

「我喜歡學習心理學,研究人的不同心理狀態,將來希望成為一個情緒輔導工作者。自小已參加教會主日學的我,發現《聖經》裡常提及哀傷的事例,如何引用《聖經》裡有關醫治情緒痛苦的故事,可否示範?」

哀傷者,較多表現以下(起碼一項)負面情緒:焦慮、內疚、苦毒、抑鬱。基督徒相信安慰力量來自神的鼓勵,閲讀《聖經》對失意的人最有效,因為《聖經》說:「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 神、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林後7﹕6〉我們明白神可以使用一些祂賜安慰能力的人,來作有效的心理輔導。

焦慮,使人失去奮鬥心,《聖經》中記載﹕大衛又對他的兒子所羅門說:「你要堅強勇敢地去作,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 神,就是我的 神,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代上28﹕20〉失敗者,往往是不再敢單獨去再嘗試,故此要靠有力的陪伴者,神與我們同在,是最有效的陪伴。

內疚,常見於人自感使他人受傷害而難過,舊約《聖經》約瑟安慰內疚中的哥哥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怎能代替 神呢? 從前你們有意要害我,但 神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使許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創50﹕19-20〉基督徒相信 神會把我們的險境化為多人的祝福。

苦毒,是人埋沒良心的行為,耶穌的門徒彼得也曾口出苦毒說:「你這個人,我不知道你說的是甚麼!」他還在說話的時候,雞就叫了。〈路22﹕60〉可見人人都會因自我保護而容易犯罪。

抑鬱,是以前的傷痛揮之不去;《聖經》教我們:「你不要說:『為甚麼從前的日子勝過現在的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傳7﹕10〉記得過去也可以是健康,但是不要活在過去,因為過去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只要在過去學到智慧去改變。困難,是生命一部分,有抑鬱情緒不是犯罪,但是 神要鼓勵抑鬱的人振作,進入神的出路裡,遠比行在自己的舊路好。

我把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使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患難,但你們放心,我已經勝了這世界。」約16﹕33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朋輩壓力 (三)

明仔剛升讀中一,由兒童成長為青少年,正踏入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階段,開始尋找自己心中的「我」及別人眼中的「我」是誰?在此階段,他們對自我的看法主要受同輩、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因素影響,需要以别人對自己的回應去尋找自我、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等。倘若家庭缺乏愛或肯定的表逹,或過分保護,又或得不到同朋輩的認同,都會影響「自我形象」的建立,從而產生自卑感。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獨立,同輩的接納、學校的肯定等,都能幫助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增加自尊。

發展心理學家說:「『角色散亂』(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種狀態:就是未能確定自己的所屬角色。而往往一些經歷或危機會迫使人在群體中尋找自己的角色定位,若能成功解決,便能建立一個牢固的『角色成就』(identity achievement)。」

明仔的父母忙於工作可能沒有給他太多的肯定和支持,於是他只好靠勤奮讀書,賺取好成績來搏取肯定,但當轉到名校時卻不能融入新的社交圈子,得不到同輩的認同,產生了「角色散亂」的危機,激發了焦慮的心理狀態。焦慮得多時會引致身體的功能性問題,腸胃不適,甚至劇痛是常見徵狀之一。

成長是一種壓力,加上學校環境的轉變,又得不到同輩的認同。面對多重壓力,轉校可以是減低壓力的方法之一,但這又是否助長了逃避問題的處理模式?明仔及其父母可嘗試先面對並克服困難,接受輔導和家庭治療。輔導可幫助他認識並接納自己的長處及弱點,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不需要與他人比較,發展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如音樂、運動或其他技能等)或者能在學校社交圈子中,有所貢獻、受重視,而得到認同。

家庭治療以整個家庭的角度和合作,去面對並處理明仔的問題,父母以開放的態度去看整件事,明仔的前途並非一定要入名校,他的全人(身心靈)健康的發展才是最重要,在治療過程中讓明仔與父母能坦誠溝通,明仔能確認父母的愛,父母能真正明白明仔內心的需要,從而尋找最適合他的成長環境。

明仔本身是一個勤奮向學的好學生,若學校能對他的努力加以肯定和鼓勵,及給予發展興趣的機會,更能幫助他建立自尊,及得到同輩的認同。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三十二載監獄行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21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聖經新譯本》〈賽55:8-9

認識香港更新會總幹事的潘國光牧師多年,他總是帶著親切爽朗的笑容、謙遜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盡顯寬闊心胸;與之交談,你會感覺自己永遠都是被尊重的一位。「我就快退休了!」

/圖﹕謝芳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快將退下前線的潘國光牧師笑說自己沒有特殊的學識和技能,在監獄事奉路上單純行了32年,完全是服從於上帝的呼召。「那些不斷犯事坐監的叫『慣犯』,是分期執行的『終身犯』;而我可說是『自由的終身奴僕』。哈哈!所以我覺得沒得『逃』!」

成長於充滿「黑氣」的徙置區

原來,潘牧師對於充滿黑社會的複雜環境裡一點不陌生。「我在環境惡劣的徙置區長大,鄰舍、波友很多都是江湖中人,接觸久了,有時感覺自己如一個非『黑』非『白』的灰色人。」爸爸在他剛出生時離去,拋妻棄子,在外另組家庭。母親『守生寡』地擔起單親家庭的生活,每天做兩更工作以賺更多的生活費。「媽媽沒閒暇照顧,我在11-12歲時已做街童,放學後去球場幫『陀地』執波,看他們踢足球,沒有學壞是很感恩的事。」「我玩和流連足球場外,在15-16歲時更迷上賭博,以打麻雀、玩樸克牌賺取日常的開支。對手都是街坊師奶,我因為記憶力好,所以經常是贏多輸少。」不喜歡讀書的他,小學讀了8年才畢業,升讀中三時是18歲。

「我在徙置區住了30年,左鄰右里都是白粉拆家,樓梯、冷巷都有道友出入。最難忘的是1979年嚴重的白粉風潮,滿街都是排隊取貨買白粉的道友,那震撼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為甚麼我沒有變成他們那樣?主要是家中有兩個做正職的哥哥給我的規勸和榜樣,所以未有學壞。另外,一起踢足球的黑道朋友常常跟我說,『跟大佬是沒有著數的』。」

初次接觸福音

「讀到中四,我應同學的邀請去參加葛培理佈道會,當時是1975年。初次接觸福音,但當時沒有決志。後來隨同學返「靈頌基督教會」(秀茂坪基督教會的前身)聚會,慢慢才認識福音繼而決志信主,並於76年洗禮,至今已經40年了。」

信主後的潘牧師,並沒有放棄徙置區的黑道朋友,「我覺得要向他們傳福音,就不能脫離或撇下不理。當年我日間工作,夜間兼讀神學課程之餘,仍舊與他們交往、踢足球、打比賽。」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這些「黑道朋友」依然故我,但卻激發了他做「爛仔」外展工作的決心。很快,他回應了神的呼召,進入神學院為全職事奉裝備自己,當時是23歲。84年神學院畢業時,他即時申請了香港更新會的工作,從此與監獄事工結下不解之緣。

蒙召立志做「爛仔」的事工

「記得第一次入監獄,是哥連臣角青少年教導所,感覺很深刻。首次接觸的是一名19歲的年青人,『有沒有人探望你?』『阿婆,媽媽只來過一次,臨走時遞給我一份﹕你不再是我的兒子,我們正式脫離母子關係的簽署文件』。那一刻,我看見他很慘,口裡雖說『不稀罕』,但內心正在流淚。」

走出監獄,內心的使命感更強,「神啊,感謝祢將我放在這裡,明白這些朋友的需要,更帶領我來到監獄裡面,為這些罪人做傳福音的工作。記得《聖經》以賽亞書所講﹕耶和華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你們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我的道路也怎樣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你們的意念。』〈賽55:9〉祢明白我的志願是想藉著做警察和獄卒,幫助黑道朋友或邊青回轉歸正,今天正式成為監獄的使者,可以做的比我想像的更多更廣,祢是奇妙大能的上主。」

監獄探訪重遇兒時「黑道朋友」

數十年來感慨良多,難忘的是在監獄重遇很多一起徙置區長大的黑道朋友。「最深刻的那次,是在聖誕節探訪時見到那位一起徙置區長大的朋友,是白粉拆家,當時被判囚30年。我們已沒見面25年了。大家相見寒喧時的感覺很奇怪,曾在同一徙置區長大伙伴,成長所選擇的路真是如此不同。我回家後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他,告訴他一件事,說當年他以金錢引誘初中學生書包帶白粉,為我的生活和小朋友帶來不良的壞影響,我曾因此十分憎恨他。但當我為此事向神祈禱時,神回應說﹕這班人需要福音。明白了,我進入神學院,順服回應神的呼召,繼而立志監獄事奉的方向也因此事而起。現回想起來,感謝神讓我在這樣一個『紅番區』地方長大,有如此多的另類朋友的接觸和經歷;對神的選召也是沒有後悔,即使我退休後也會繼續監獄事工的服侍。」

他們需要福音

三十多載的監獄探訪對象,主要是刑期逾10年的長期或終身期的囚友。「不少是當年轟動全城的罪惡新聞主角,雖然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但他們非全是窮凶極惡之徒,部分長期囚犯的內心永遠有一份不能磨滅的罪疚感。當我們告訴他,『福音是活在恩典之下,而神是有赦罪的恩典』時,他們是明白的,很多願意上福音班、查聖經、認罪悔改、參加洗禮班,祈求得著上帝賜與的赦罪平安。這些長期犯是比較容易接受福音的組別。」

他說,在更新會事奉32年,最大的鼓勵和奬賞,是看見在囚人士離開監獄後的生命得著真正的改變。「初次走入監獄的感覺很特別,對牢房傳出的「框框」聲,或監獄大鐵門砰砰關上時的聲響感到極大的震撼,至今仍記憶猶新。另外,能夠近身地與囚友踢足球傾談,甚至與他們一起吃監獄的皇家飯菜,有魚、橙,這些感覺也很特別。囚友會因此覺得你沒有嫌棄他們,更加願意與你交談。」「認識兩位坐監朋友,出獄後的生命完全改變了,分別做了教會的執事和牧師。我相信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

身教下一代的傳承

「作為一個牧者如何教導下一代去面對這個世界?或將自己事奉心志薪火相傳?」「我和師母忙於牧養教會和事工,但也著重孩子的信仰和品格教育。事實上,身教是很重要。我們不是很富裕,家居只有三百多呎,但會經常接待一些有困境的家庭和人士。孩子在當中會學習到付出真心和愛心、如何待人接物和事奉等。感恩,現時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大兒子選擇讀神學,而其他兩個兒子也熱心於教會的事。」

更新人士需要接納和支持

「如何支持更新人士重投社會?」」他說,教會的承載和支持,以及幫助就業培訓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更新人士的心態。「當一個更新人士離開監獄那一刻想的和決定的是甚麼,是會否重行舊路的關鍵。他在出獄前一定要想得通自己『未來決定走怎樣的道』,才能克服生活的適應和試探。有一位曾坐牢25年的更新人士告訴我,當他離開赤柱監獄時,大門外有四批人等候接他,其中一批是江湖兄弟,第二批是記者,第三批是更新會的同事,最後是他的兩個兒子。他說出獄已清楚想過,以後不再重行黑社會的舊路。所以當他一踏出大門,即對著前來接應的江湖兄弟作出拒絕姿態﹕「現不方便,以後電話聯絡。」隨即跟著更新會的同事離開。經過在更新會宿舍和阿尼西母的門訓過程,現時在教會已有美好的事奉。」

《聖經》詩40篇有段經文說得好﹕「他把我從荒蕪的坑裡,從泥沼中拉上來;他使我的腳站在磐石上,又使我的腳步穩定。他使我口唱新歌,讚美我們的 神。」〈詩40﹕2-3上〉他們的改變印證了神的說話,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的事實帶給我最大的支持。我已將他們視如自己的子女,「我就是喜歡如此『埋身』,如父親、似老師、又像朋友般,『無招似有招』的感覺真好。這就是我對於更新人士的牧養模式,是一種生命的接觸。」

2016Sept21三十二載監獄行.jpg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 之 教兒不能過嚴和過寵


EQ
神童程智問:

「母親的教導,我常有不服氣的情況,小時候會『心有不服,但敢怒不敢言』。不過,長大後不再受落母親的管教方式,特別是當我沉迷電腦遊戲時,母親的指責會視若無睹。而我的父親少作管教,因為他工作辛苦,而且又擔心過分使用權威的管教會影響父子的關係。試問缺乏父教,是否令我沉迷於電子遊戲的主因?」

現代家庭的確缺乏父教,新一代的父親比較喜歡電子玩意,男孩子多會模仿。當孩子玩電腦遊戲時,父親如果沒有理會,便由母親那方作出教導或指責,男孩通常都是不服氣的。如果父母親都「出面」,這樣男孩多數會順服家長二人的意見。所以缺乏父教,可以說是其中一個使男孩容易電玩成癮的原因。

父親從事的工作時間是比較長的,也為了養家而專注在工作事業上,所以對於管教通常都是由母親負責比較多,可以說父教,是現在男孩危機的重要原因。

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母親正確的管教方式,「過嚴,則關係破裂;過分寵愛,則無法無天」。嚴教不是不可,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所以導致日後關係疏離,甚至不想見面,便對著電腦。而過分寵愛,使孩子對自己和對其他人都缺乏尊重,在社交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難結交朋友等,到時自然而然會花時間在電腦上。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按年紀調教管教模式,初小學階段可嚴厲些,高小就要給予用理性選擇的權利。父親雖然工作勞累,但節日假期可多與孩子談心,這可解開心中的一些心結,有助避免男孩跌入沉迷電腦世界當中。

《聖經》教導我們要學像耶穌,以他為榜樣。這對男孩會有很大的影響的,待人友善的習慣可以因從小在教會成長,就算將來在社會感染壞風氣,品德上仍有一條底線,時刻提醒自己不可越過。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 是要遵行你的話!」〈 119:9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朋輩壓力 (二)

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緊張或焦慮,需要時間去適應,學童或青少年人也不例外。可是,個案中明仔的情況,卻已變得過度和不合理,而且影響了學業、社交、和日常生活,他可能是患上了兒童/青少年「焦慮症」。

到目前為止,兒童/青少年「焦慮症」確實的成因和形成機制仍在研究中,但以往的研究都普遍認為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的互相影響,形成焦慮症。生理因素方面,有家族遺傳,有異常人的額葉、腦邊緣系統、杏仁核及丘腦活動,腦分泌失調等;心理因素方面,完美主義思想、害怕犯錯、對學業或朋輩關係有過高期望、面對壓力時的思想模式較負面、處理問題技巧較弱等;環境因素方面,學業困難、與朋友發生衝突、難於融入同輩圈子、父母的婚姻問題、增添了弟妹、親友的死亡、遷居等。另外,家長的態度和反應,如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可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兒童也可能通過模仿而「學習」到來自父母的焦慮行為。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或青少年可能會感到煩躁、精神難以集中或有身體方面的投訴,如睡眠問題、肌肉緊張、頭痛、腹痛、肚瀉等。值得注意的是,「焦慮症」不但影響學童的精神及身體健康,造成個人困擾、逃避上學、影響成績下滑,甚至嚴重至出現併發症,如抑鬱症或增加自殺機會等。故家長切勿掉以輕心,孩子的情況不會「自動轉好」,有需要時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治療兒童/青少年「焦慮症」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家人學校的支持。藥物方面,有研究支持藥物能有助緩解焦慮症狀;心理治療方面,有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對於治療「焦慮症」有效。家長在協助兒童/青少年處理焦慮問題時,必須分析和明白導致他們焦慮問題持續或加劇的原因,並鼓勵他們逐步去面對自己的焦慮問題。

於筆者而言,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學校 (the best school),只有最合適的學校(the best-match school)。為孩子選校時,除了考慮是否所謂名校外,孩子的能力、家庭背景是否與學校風氣一致、孩子會否讀得開心、能否建立自信心等因素亦同樣都重要。人生漫長,是否讀名校,對於將來的成就,没有必然關係的。保持身心健康才是致勝的關鍵!

馬燕盈醫生
資深精神專科醫生

貧之火正漸燃抗起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9月14
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如經上所說:他廣施錢財,賙濟窮人;他的仁義,存到永遠。
《聖經新譯本》〈林後99

「有時我們以為貧窮只是捱餓,衣不蔽體,無家可歸。但真正的貧窮是感覺不被需要、不被愛、不被關心。」這是德蘭修女的格言。事實上,全球的貧窮問題仍是關注焦點,而香港在全球28個先進經濟體系中貧富懸殊排名第一,平均每5人就有1人生活在貧窮線下,謀求生計只為糊口。我們如何回應本港嚴峻的貧窮現況?現有一團「抗貧之火」正漸燃起,由教會開始,延及商界及學界,齊心關懷貧窮!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編輯﹕謝芳

「消除貧窮國際日」 (前名為國際克服赤貧日) 可以追溯到1987年10月17日。當日有10多萬人聚集在《世界人權宣言》1948年的簽署地巴黎特羅卡德羅廣場,向赤貧、暴力和飢餓的受害者表示敬意。他們宣佈貧窮是對人權的侵犯,並申明需要携手確保這些人權得到尊重。自此每年的10月17日,來自不同背景、不同信仰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重申他們的承諾,表達他們對貧窮人的支持及關注。聯合國邀請各國於「消除貧窮國際日」紀念生活在貧窮之中的人,共同致力克服赤貧,以實際行動處理匱乏問題,使生活在貧窮的人與他們所屬的社會對話及互相了解,同心協力使每個人的人權得到尊重。

340教會及機構響應

 為響應「消除貧窮國際日」,「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簡稱「教關」) 於2012年開始邀請全港教會參與「教關10.10.10.抗貧運動」,就是在10月份的聚會中,用10分鐘為貧窮人祈禱,並且鼓勵信徒特別奉獻(10元或其倍數)予教會的關懷貧窮事工,一同關注及記念貧窮人的需要。由2012年首次舉辦有12間教會參加,到2015年參與教會及機構已增至340間,實在令人鼓舞。

由「愛心飯堂」到「迦嚐便飯」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九龍迦南堂,是其中一間教關伙伴的教會,李世容牧師分享參加抗貧運動後,教會在關愛扶貧服侍上的轉變。他說,2004年初推行「愛心飯堂」,以動員弟兄姊妹落實服侍社區,經「工業福音團契」及「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轉介一些區內家庭,安排家訪,最後邀請到合適對象參加由本年6月開始、逢週三晚之「迦嚐便飯」免費熱食服務,服侍共15個家庭對象。而其中最令人鼓舞的,還是教會有十多位弟兄姊妹,願意成為恆常社區關注活動的義工,每次活動完結後均會分享服侍情況及感受,並為服侍對象祈禱。教會未來希望聯繫區內小學的校長,尋找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參與「迦嚐便飯」。

派飯、探訪、義務補習

另一間伙伴教會的牧者、基督教迦南堂鄭家輝牧師表示,他兩年多前認識教關,由認識到參與,箇中不單更深地認識香港的貧窮問題,更重要是體會到如何由知性層面到實質踐行抗貧。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扶貧。但如何能有效地將愛與關懷、物質與技能落實於困苦的人當中,這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所以在這年間,教會與教關合作,開展了派飯、探訪劏房戶、物資送贈、義務補習,以至與不同的中、小學合辦關懷貧窮課程。

他們與整條邨的社福機構成為了友好,互相分享資源。甚至連街坊商舖都成為友鄰,一些商舖偶而會送贈多餘的物資予教會以轉贈其他街坊。參與其中的弟兄姊妹亦有很大得著,會友小清表示︰「我之前覺得只要花點時間幫助人就可以,現在明白要切身了解對象的感受和需要。」會友逸僖則指︰「我由以前只懂得同情受助者轉為更懂得同理,這使我們建立更深的關係,服侍時更投入。」

目前基督教迦南堂每週派飯兩天,每月一日探訪參加免費熱食服務之長者。領取熱飯2年多的鄭美娟感言:「我能取飯感到高興,教會除了派熱飯給我之外,更教導我凡事不用憂慮。」

一百次感動,不如一次行動

「1017 唔食都得」運動發起人司徒永富,當初構思這個運動時認為﹕「『食飯』是每天基本的需要,特別是中國人更為重視,活著是『為兩餐』。時至今天,香港人注重健康,會推行『星期一食素』或『斷食』,對食物質素要求更高。」他鼓勵各界在當天少吃一餐,用吃飯時間來記念本地貧窮人士的需要,把省下來的錢捐予有需要的群體。「雖然一餐飯錢不多,但『集腋成裘』,加上聯合社會上各人的力量,成為群眾運動,將發揮更大影響力,讓社會中資源匱乏的一群獲得關心及支援,建立一個共融關愛的社會。盼望『1017唔食都得』運動能延續下去,持守著『永續』的觀念,努力為下一代建立和平公義的社會。」「與其一百次感動,不如一次行動!」

抗貧之火蔓延至商界

 自2014年起,教關每年鼓勵大眾以少食一餐記念貧窮人,並捐款予扶貧服侍。今年將與商界及專業人士基督徒團契於10月17日合辦是次活動,志在邀請120位在商界工作或屬專業人士的基督徒參與,連結及整合來自不同單位、團體和機構參與者的意見和資源,並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群體推廣抗貧服侍的需求,並運用他們的專業,合一服務本港各區的基層人士。

抗貧之火蔓延至學界

 其中今年新增的繪畫及攝影比賽環節,得到學界的熱烈回應,有超過60間學校及機構參加,參賽作品超過1000份。教關期盼透過是次藝術創作比賽,以視覺藝術及圖像等表達方式,提高學生對香港貧窮問題的關注,推動他們關心本地有需要的群體。其中一間參賽畫室表示學員們生活富裕,有自己的房間,但當導師透過一些貧窮人的生活照向學員分享弱勢社群的生活狀況時,學員都感到非常意外!畫室更藉此讓學員思考可以如何參與扶貧,認為是次比賽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是次比賽頒獎典禮將於10月29日下午假K11 Art Mall舉行,優勝作品將於同一地點展覽至11月6日,鼓勵市民大眾共同關注貧窮問題,同時可捐款至兒童發展基金成長嚮導計劃(Child Development Fund Mentorship Program),支援本港弱勢兒童。

為推動學界關心基層需要,教關亦到學校提供「香港貧窮狀況」和「食物回收及再造服務」等專題講座;為學校設計了一系列體驗活動,如安排學生參與教會的派飯及探訪老人院活動、參觀食物回收商以了解食物再造的運作等,進一步認識如何幫助基層人士。參與學生都有深刻感受,表示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別人奉獻,是一種很幸福的事,同時反省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富足,希望日後也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無論你是教會的信徒、學生、老師、家長、上班一族,甚至一般市民,也鼓勵你化感動成為行動,一同參與「教關101010抗貧運動」或「1017唔食都得運動」,關注及回應本地資源貧乏一群的需要。

 

ATT00037.jpg

 

余德淳信箱「與EQ神童對談」之 孩子都有才能與天賦


EQ
神童程智問:

「社會常存一種觀念,就是『讀書沒成就等於做人沒有用』,對此我不甚認同。我認為有些青少年過於著眼在自己學業的不足,漠視自我內藏的其他天賦才能,所以才會在電腦遊戲中尋找樂趣。試問要幫助年輕人脫離機癮,是否應從發掘他們才能天賦開始?」

環看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技能,好像女性較佔優勢。以往很多工作對男性都是用勞動力的需求,那時代的男性以刻苦體格成為優勢。然而,這世代卻是一個知識經濟式,很多已發展的國家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已經不如以往那麼多;許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男孩的成績已不及女孩。

現在大多的工作需要是推廣、溝通、服務,因此女孩子的細心和關愛比男性優勝。男孩子或會感到自己不是這方面發展的人材,但新興的電子競技所講求的是技術反應,男孩仍比女孩優勝。而且,當中的刺激感,深受喜愛冒險的男孩歡迎。加上這方面幾乎不需要溝通能力,因此在學業上難以取得成功感的男孩,會比較容易在新興的電子競技上獲得成功感,甚至因而上癮。

男孩在學業上漸漸比不起女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在美國,近年大學新生中女生佔了近三分之一,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數字,在閱讀及寫作技巧方面,男生比女生落後了一年半。

家長要肯定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讀書不是唯一的有用技能,讓他們不至被低估了能力時而失去信心。有時候他們好像事事都失敗,只是自信因素。所以,當孩子遇到其他方面失敗時,我們就要幫助他們知道自己仍是個有用的人。

「感謝神,因他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 9:15

余德淳博士  EQ訓練 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