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朋輩壓力 (三)

明仔剛升讀中一,由兒童成長為青少年,正踏入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階段,開始尋找自己心中的「我」及別人眼中的「我」是誰?在此階段,他們對自我的看法主要受同輩、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因素影響,需要以别人對自己的回應去尋找自我、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等。倘若家庭缺乏愛或肯定的表逹,或過分保護,又或得不到同朋輩的認同,都會影響「自我形象」的建立,從而產生自卑感。若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獨立,同輩的接納、學校的肯定等,都能幫助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增加自尊。

發展心理學家說:「『角色散亂』(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種狀態:就是未能確定自己的所屬角色。而往往一些經歷或危機會迫使人在群體中尋找自己的角色定位,若能成功解決,便能建立一個牢固的『角色成就』(identity achievement)。」

明仔的父母忙於工作可能沒有給他太多的肯定和支持,於是他只好靠勤奮讀書,賺取好成績來搏取肯定,但當轉到名校時卻不能融入新的社交圈子,得不到同輩的認同,產生了「角色散亂」的危機,激發了焦慮的心理狀態。焦慮得多時會引致身體的功能性問題,腸胃不適,甚至劇痛是常見徵狀之一。

成長是一種壓力,加上學校環境的轉變,又得不到同輩的認同。面對多重壓力,轉校可以是減低壓力的方法之一,但這又是否助長了逃避問題的處理模式?明仔及其父母可嘗試先面對並克服困難,接受輔導和家庭治療。輔導可幫助他認識並接納自己的長處及弱點,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不需要與他人比較,發展自己的興趣及專長,(如音樂、運動或其他技能等)或者能在學校社交圈子中,有所貢獻、受重視,而得到認同。

家庭治療以整個家庭的角度和合作,去面對並處理明仔的問題,父母以開放的態度去看整件事,明仔的前途並非一定要入名校,他的全人(身心靈)健康的發展才是最重要,在治療過程中讓明仔與父母能坦誠溝通,明仔能確認父母的愛,父母能真正明白明仔內心的需要,從而尋找最適合他的成長環境。

明仔本身是一個勤奮向學的好學生,若學校能對他的努力加以肯定和鼓勵,及給予發展興趣的機會,更能幫助他建立自尊,及得到同輩的認同。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全恩心窗》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大失所望 (三)

陳太帶著崇高的理想,滿腔熱誠地全心為公益,甘願放棄高薪厚祿,投入非牟利機構服務,誰知卻遇上種種不如意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令她大失所望,更陷入情緒崩潰的邊緣。

「失望」一詞,在Wikepedia 的解釋是「 由於期望落空而引致的不被滿足(dissatisfaction)情緒」。失望是針對事情發生的後果,而跟事先的期望有關。若期望愈大,失望便會愈強。失望會引起壓力,甚至導致抑鬱。有些人較易產生持續性的「失望」,有研究顯示指這可能與遺傳有關 ,或因當事人有 「要求完美」的習慣,凡事期望過高,便較容易失望。

在未加入那非牟利機構以前,陳太的人生似乎相當順利,她貫徹的宗旨是:「勤奮便能成功」、 「好心必有好報」;同時對那以 「公益」為目標的 「非牟利機構」,她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可惜,當她進入實際的環境,發覺「非牟利機構」的情況跟自己所期望的有很大落差時,便感不能接受和不知如何面對。繼而產生了各種負面的思想,質疑自己的信念和決定,甚至自責,懷疑人生價值何在…等等,以致引發了抑鬱症。

當我們面對 「大失所望」的情況時,建議用以下方法去調適心態:

  1. 接受並抒發情緒:接受自己是因為 「期望落空」而感覺不愉快,這是很自然的;承認自己不喜歡那工作的環境,不需要隱藏或積壓在心裡,這只會引發身體的各種問題;感覺心情不愉快時,陳太可向信任的親友傾訴,也可用寫日記、畫畫、聽音樂、運動、看電影…等方法去抒發情緒。
  2. 想想一切藉得感恩的事:陳太可為自己的家庭和過往的工作成就而感恩,明白現今的工作只佔生命的小部分,並非全部。
  3. 想想這是否最差的境況?若是更差,會是甚麼狀況?相比一些更黑暗的機構,可能她會明白到這並非最差的,接受程度或會提升。
  4. 想想在這不理想的環境裡,她可能因此學習到更靈巧、更堅忍。
  5. 想想可否調整一下自己的期望,對每件事、每個人,若不要期望太高,自己會開心一些。

這種思想的調適可以幫助陳太去降低她的期望,理解和接受現況,以致她的 「失望感」會減低。她可以從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擴闊思想,明白不需要太過看重工作,服務社會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從而為她的人生作有意識的選擇。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女人的天下 — 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3 個女人.jpg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聖經新譯本》〈箴14﹕1〉

隨著時代的變遷,女性已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在各行業都有出類拔萃的人才,才能與智慧並重。「事業與家庭如何平衡?」  夫婦、婆媳、子女和工作等關係,相信是不少已婚職業女性的挑戰。在今期的「三女俠議事廳」裡,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Dr. Kitty Chan)、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Dr. Michelle Ma)和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Dr. Michelle Chan),教女士們如何有效平衡和兼顧事業與家庭。

/圖﹕謝芳

 現職女性面對著怎麼樣的境況?負面的情緒會帶來甚麼後遺症?

馬燕盈醫生指出,不同年齡的女性面對的問題各異,如年青的,會面對「初入社會適應」、「拍拖」、「結婚時機」、「平衡工作和進修」;中年的,則是「夾在上層和下層中間的工作壓力」、「辦公室政治」、「考慮生小孩」、「懷孕期間受歧視」、「產假後的適應或工作上受冷落」、「如何同時兼顧湊小孩和工作」;年長的,是「管理下屬和人事」、「健康問題」、「休假做手術」、「退休後生活適應」、「經濟」…。而負面情緒會影響個人健康、與家人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工作表現等。

她說,當遇上工作上的難題時,最重要是交託給神,再找弟兄姊妹傾訴。「把困難視為成長磨練、更深經歷神的機會;不要以惡報惡、不要懷恨在心、原諒那些傷害你和攻擊你的人;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最終神會有一個公正的審判,相信神的保守。倚靠神做一個有使命感、忠心又良善的僕人。」

陳潔芝醫生坦言現代的職業女性要做到家庭同事業兩者並重十分困難,若再要求做到完美,兩邊會形成很大的拉扯。「清晰主次之分很重要,樣樣要做到100%是有很大壓力。我自己多年來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年檢討和定位生活的先後次序,這樣,當我遇到時間分配上的問題便較容易處理。」

「事實上,一個職業女性如何去看事業與家庭的關係是很重要,當年的上司都是男性,我上班的時候會全心全意做好醫生職責,不想上司有如此的想法﹕『她需要兼顧家庭和子女,很忙碌,工作上的安排盡量遷就她啦!」我希望努力做好工作。但回家後,我會轉變『角色』,盡力做一個順服和尊重丈夫的妻子,以及一個母親。即使自己在工作上是一個部門主管,但對著丈夫,自己永遠是一個支持者。」

陳穎昭博士指出,女性在不同年齡要面對不同抉擇和生活壓力,已婚職業女性往往要帶著矛盾去工作。在外既要做個好上司和好下屬,在家亦要做個賢妻良母、好媳婦和好女兒。然而精力有限,每日排山倒海的工作和辦公室政治已經應接不暇,回家又要跟進子女功課和照顧家人。結果往往是花了全部時間給工作和家人而可能忽略了自己身心靈需要,弄得身心俱疲。長期忽視自己情緒需要,很容易會累積負能量,導致壓力「爆燈」,減低工作效率和生活滿足感,以致得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工作,造成惡性循環,甚至患上抑鬱、焦慮等情緒病,或身體症狀疾患等。人不是萬能,不能凡事做到最好,所以需要愛惜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長處、潛能和限制,調節心理狀態,才有更多空間和力量去做事,在家庭和工作表現更有效率。

她分享,有三十至四十多歲的心理治療受助者訴說,年輕時是事業博殺期,希望進取地去工作和進修,將愛情放在次位,不用將來只靠男人才能生存;然而到事業較成熟後又因年紀及社會地位已提高而較難覓如意郎君。年齡亦是對生兒育女的一個挑戰,推遲生育年齡往往減少成孕機會。即使現在有人工的方法,但無論成功而否,過程中情緒大幅波動,亦不是身邊的人能輕易明白或分擔。

如何預知精神狀態面臨危機?」「拆解的錦囊?

馬燕盈醫生表示,我們遇見問題時,全人 (身心社靈)會出現警號,如頭痛、頭暈、失眠、腸胃不適、坐立不安、體重下滑或增加、胃口減少等身體徵狀;情緒低落、易怒、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沒精打彩、無心機、坐立不安、集中力下降、記性差、常常擔心等心理徵狀;而行為徵狀則有功能下滑、工作能力變差、照顧家庭能力變差、做家務能力變差、照顧不到小朋友;關係徵狀包括與家人或朋友關係變差, 與上帝關係變差,沒心機禱告靈修讀經。

拆解的錦囊有四項(4As)(1) 避免不必要的壓力(Avoid the stressor);(2) 改變情況(Alter the stressor);(3) 適應壓力來源(Adapt to the stressor);(4) 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東西(Accept the stressor) 。若使用上述錦囊後,情況仍未改善, 就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不能諱疾忌醫。

馬燕盈醫生說,男性和女性都會遇上家中長輩過分介入家庭生活的問題,如配備子女房子的鎖匙,時常上去收拾和煮食煲湯;或者上去探望孫兒…曾有男士因此放工後不願回家,在咖啡店坐到外母走了才回去;也有作媳婦的因此遷怒於丈夫。事實上,作老爺奶奶或岳父岳母過分介入,會削弱子女的夫妻關係。兩代人一定要調適大家的生活習慣,才能減少婆媳之間的磨擦。

「如果遇上婆媳問題,或與另一半的家人發生意見不合的事,最好是先找姊妹和知心的朋友『過冷河』,或自我調適和舒緩情緒之後,才以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同老公談。若一開始就連帶著情緒,語帶不屑將那件事訴說出來,丈夫會感覺你在針對他的家人,或說﹕『你為甚麼這樣說我的媽媽?』想保護他的原生家庭的英雄感油然而生。那時,你就會成為丈夫的敵人,所以需要避免。」

陳潔芝醫生說,有人或會將配偶作為自己的情緒發洩對象,這想法是錯的,也容易產生婚姻問題。夫妻需要互相尊重,當出現情緒時要自我處理。「我們的內心都明白自己不開心時需要怎樣做。我自己不開心時,會以哭的方式去接觸自己當刻的不快感受,『上帝啊!我現在很不開心,求袮幫助我!』向神祈禱,講出自己的感受,對舒緩情緒是最有效的。」

陳穎昭博士教授調節情緒三部曲。她說,首先是要停一停(Pause,覺察自己那刻的感受如何,憤怒?不開心?徬徨?還是很累等;繼而就以包容、開放、不批判的態度去確認情緒,容許自己可以有情緒反應。最後是感受「此刻情緒背後的需要是甚麼?」「有甚麼需要自己去關注的地方?」「怎樣可適當地疏理情緒、照顧好自己?」例如「忟憎」(發脾氣),可能是因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和家庭事務的壓力反應,這時便需要停一停,在那刻,可能需要透過覺察呼吸、喝杯水、或與合適朋友傾談等方法去冷靜下來;長遠則需要減省不必要的壓力源,並作足夠休息。在停一停的空間裡,可醒覺自己狀態如何,否則負面情緒就會充滿整個人。

陳博士亦分享了以下平衡生活的小貼士:

  • 與其身不由己,被動地並無奈接受生活中的限制,不如主動出擊去檢視及安排現有生活,騰出時間去未雨綢繆。
  • 培養自覺能力,留意身心靈狀態,學習減壓方法,對自己及環境有合理期望,不要要求過高。
  • 學習對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活動說不。
  • 留意並認清提升事業家庭平衡的抗逆因素(如社交支持、信仰、積極及彈性思想、及維持基本健康生活習慣 - 均衡飲食、運動、充足睡眠、保持休閒時間及興趣活動如閱讀、聽音樂、跳舞等),及降低風險因素(如欠缺足夠休息和有益身心活動等)。


工作之餘,照顧家庭孩子已身心俱疲,怎麼調節與丈夫的關係?

 馬燕盈醫生強調,很多夫婦生育小朋友後,生活的焦點轉移,小朋友會漸變為家庭的中心,這對婚姻和夫妻關係不利,易出現危機。「平時沒有定時的培植,夫婦關係會轉淡,久而久之,大家關係會因磨擦的增加而出現裂痕,當向心力不夠的時候,容易被外力拉出去,就有分離的情況。」她認為,我們應該將與神的關係放在首位,其次是夫婦關係,第三位是親子關係,第四位才是工作。

她說﹕「夫婦不能停止拍拖, 婚姻像花一樣,需要不斷栽培淋水施肥,否則關係會凋謝;每週最少一次拍拖、二人世界、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經營,簡單找個坐得舒服的餐廳一起用餐,聊天傾談,已經很好了。」她認為,多對配偶表示欣賞,多謝他為家庭所作出的貢獻,但讚賞要適時及具體,不要光用:「你好叻啊!」的話。婚姻關係要預防勝於治療,當發生了第三者婚外情時才來修補,對大家都很傷害。

在“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一書中, 婚姻輔導專家Gary Chapman.蓋瑞‧巧門提及,在他從事二十年的婚姻輔導工作中,發現人際之間基本上有五種「愛的語言」﹕

1.肯定的言語﹕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說鼓勵的話語、仁慈的話語、謙遜的話語。William James 說過﹕「人最深處的需要可能是感覺被欣賞」,對對方的喜歡之事常表示口頭的讚賞,對不喜歡之事抑制你的抱怨。

2.精心的時刻﹕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包括精心的同在一起,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精心的會話,焦點在傾聽、精心的活動,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

3.接受禮物﹕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把自己當成禮物,當對方需要你時,你就在那裡陪伴,或是購買禮物,但禮物不需要是昂貴的。

4.服務的行動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藉著為對方服務來表達愛意,如幫忙作家事、溜狗、洗車、做一餐美味的菜餚。

5.身體的接觸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渴望對方伸出手來撫摸他們,如用手梳理對方的頭髮、撫摸背部、牽手、擁抱、按摩對方的腳。

她說﹕「要先透過溝通瞭解自己和配偶各自的『愛的語言』,再用對方的『愛的語言』來表達你的愛意,能有助關係的改善。」

陳潔芝醫生贊同夫婦關係需要培植的說法。她坦言,很多夫婦有了小朋友後感情轉淡或出現問題,通常是太太過分專注子女,而忽略了丈夫;又或大家對培養小朋友的要求各異,不懂得處理這分歧,各持己見,引來很多的衝突;以致傷害了夫婦的關係,或導致婚外情,這是很可惜的事。另一個危機時期是退休期,有些夫婦退休後要與配偶天天相處,感覺十分困難;其實婚後夫婦需要不斷培養一起成長,互相陪伴的習慣,學習如何相處,互相磨合。到了退休後,便可一同享受那段黃金歲月。

而陳穎昭博士指出,夫妻關係需要刻意用心經營,如學習有效、有建設性的溝通方法,不讓負面情緒如憤怒去阻礙大家的溝通和「約法三章」。雙方要調整各自的期望,尊重不同,例如由日常生活瑣碎小節,到不同做事手法,從而避免因過高及不實際的期望,或溝通問題而引致失望和誤會。「太太與丈夫溝通時,可以嘗試學習『停一停』(Pause),避免「火遮眼」重語氣說了傷害對方的說話。 如果自己壓力太大,可能對住老公黑面都不自知;或亂發脾氣,老公放工回家已累極,未放下公事包,已聽見太太訴說﹕『仔仔今天發脾氣不做功課…奶奶責備我…。』同時夫婦也有責任各自調適好自己情緒狀態,然後才一起去解決問題。而兩夫婦的「約法三章」則需要在心平氣和時訂立﹕『我生氣時不用同我說道理,只要陪伴著我就行了。』否則脾氣來了才說,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2016Aug3女人的天下 — 事業與家庭的平衡.jpg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08月03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互信危機 (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在需要某程度的信任。如我們去打工,要相信顧主到月底會出糧;我們去餐廳,要相信廚師沒有下毒;在職場上,必須要與人合作,才可完成工作,若沒有了信任,不能交托別人,所有工作只有自己全部承擔,是不可能的;在人際關係方面,沒有可信任的朋友,找不到終生伴侶,人生也變得孤單,枯燥無味。

在我們身邊接觸的人中,或同事、或朋友,有些人或會表現較「孤獨」,不願意或害怕與人交往,沉默寡言,這些人可能是天生內向,怕接觸人;又可能是曾經受騙,受傷害,對人有戒心,不容易相信人。但倘若有人能以誠相待,以愛相交,道之以情,訴之以理,這等人最終都能改變自己的看法,去信任所見的事實,與所選擇的群體建立不同程度的信任關係。

陳先生卻不同,他自小就對人極不信任,沒有朋友,不斷懷疑別人的 「善意」是「別有用心」,把別人的說話和行動都解讀為想「陷害」自己,以致處處使用 「自我保護」, 「防範他人」 的防護機制,連家人的善意提醒也聽不進去。這種長期的功能失衡狀態,很可能是患上了「妄想型人格障礙」。

患上這種障礙的人,對自己及身邊的人都有很大的挑戰。因為他用負面的角度面對所有人或事,很難會感到快樂或滿足,反而容易產生憤怒、焦慮或抑鬱的情緒。身邊的人很難獲得他的信任,容易感到氣餒,或被誤會而受傷害。其中最大困難是他對別人的不信任,以致否認「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的事實,也不願意尋求專業的幫助或治療。

陳先生的家人需要付出很大的愛心和耐性。首先要明白這是病態的性格障礙,陳先生那不合乎常理的思想觀念,是很難糾正的。故此,善意的提醒,多數會徒勞無功,與之爭論反會損害相互的關係;也無法使他相信自己的負面看法,最好多說一些較正面和健康的話題。家人平時最好陪伴他多做健康的娛樂和活動,累積和增添快樂經驗,讓他多感到人間的溫暖。若遇到生活上的困難,引致身體的不適:如失眠、頭痛、腸胃問題等,便可以此為誘因,建議他看醫生,再透過醫生的勸導,能及早接受專業的治療。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共渡寒冬 (三)


持續的經濟低迷為小商戶陳先生增添很大的壓力,不斷憂心店鋪的生意及經濟的危機,使他漸漸引發了情緒抑鬱;但未幾又陷於另一極端:過度興奮。他可能是患上了「躁狂抑鬱症」。

「躁狂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會在兩個極端之間變動,時而低落,時而興奮,有時卻正常。當情緒過分低落時,除了影響正常運作功能外,最重要是有自殺的危險;但當情緒過分興奮時,會出現過分自信的徵狀。有些人可能喜歡自己停留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但當中也潛在嚴重的風險,如做事非常大膽,如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投資決定;大灑金錢,買了不必要的東西,弄至負上巨額債項;因性慾大增而作出性濫交,染上性病;有失控傷害別人…等等。陳先生在過度興奮時,不但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業務大計,並且開始「行動」,在資金短缺下還買入一輛過百萬的跑車。這些都是與現實不符的過分自信表現。一般來說,患者處於在興奮的情緒時,都相信自己能力超人,不覺得自己患病,更不會求醫。

如要幫助「躁狂抑鬱症」的患者,最重要是,讓患者及其家人認識明白這病症的徵狀,願意接受治療。藥物治療是必需的,藥物可穩定情緒,避免患者走向兩面的極端;當情緒穩定後仍要持續服藥,因為這種病的變動性相當高,會從「正常」變動至「抑鬱」或「興奮」。

下列的建議也可幫助減低復發的機會及程度:

1.)避免面對壓力過大的情況﹕嘗試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價值觀或過分承擔太重的責任等。

2.)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安排好生活時間,作息定時有序,鬆弛精神。

3.)減少或戒除酒精:因「躁狂抑鬱症」患者會增加酒精及藥物濫用的風險。

4.)在金錢的支出方面,可設立一些阻隔機制,避免自己作出不理性的花錢行動。

5.)坦白讓家人明白自己的病徵,接受家人的扶持幫助:如辨認將會進入「躁狂」階段時的前期徵狀,便可及早求醫,調較藥物,避免陷入「躁狂」的情況。

當患者在抑鬱的情況時,自殺的風險會相當高,家人要特別留意,多陪伴、接納支援;不要增添壓力,避免患者傷害自己。家人明白患者的抑鬱及躁狂徵狀時,可勸導患者去尋求治療。「躁狂抑鬱症」是屬於長期的精神病,若能在適當的治療下,病情是可以受控制,患者也可過正常的生活。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感冒疑慮 (三)


陳先生不幸患了「妄想症」,其特徵是:在相反證據之下,仍然堅信一些並不存在的情況,信以為真。他雖然已從腸胃病和輕微感冒中康復過來,但在毫無證據下,仍堅信自己是帶菌,且已傳染了很多人,又受到他人的敵視。這種信念對病者會造成很大壓力,使他不單感到感覺到內疚,更會害怕;有時甚至會妄想別人想傷害自己,引致焦慮及不敢外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陳先生便因為這種心理壓力,在沒有客觀理由下,而毅然辭職。

家人跟「妄想症」患者相處也不容易,他們很難理解這位親人的「奇怪信念」及作出相應行為。如陳太便不明白丈夫為何「好人好者」要辭去工作,又不願外出,及作出一些「疑神疑鬼」的行為。而家人往往會跟病者辯論,嘗試說服他們那些信念是錯誤或不真實的,但卻完全是毫無用處,反而會使病者更退縮,或更堅持其錯誤的想法。

對醫生來說,治療「妄想症」是一大挑戰,最大困難是患者覺得自己「沒有病」。所以不會願意求醫,更遑論會肯乖乖吃藥。所以家人最好把患者帶到醫務所和勸服病者求醫,而家庭醫生可能是他們最先接觸的醫者。

同時,家人要明白患者「妄想症」的徵狀,即將「妄想」變成為「堅定不移」的信念。所以盡量避免與患者爭辯或談論那些「妄想」的事情,需要幫助或支援他面對的各種壓力。若壓力引起焦慮或身體不適的徵狀,便可鼓勵他看醫生。當中需要有很大的體諒、接納和忍耐,期望患者最終願意接受藥物及心理的治療。

一般來說,家庭醫生是患者的第一線醫療供應者,也是他與專科治療的中介。家庭醫生首先可幫助患者舒緩焦慮及其他身體的徵狀,再小心引導患者質疑或考慮自己的信念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在取得患者信任後,才將之轉介至精神科治療。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全恩心窗》從學童自殺說起


從學童自殺說起

最近報章報導香港增多了學童及青少年自殺的個案,情況令人關注。這些本來前途光明的少年人,正值青春少艾、朝氣蓬勃、萌芽成長的時期,竟然陷入極度抑鬱,以致尋死,大好人生就此了結,多麼可惜、悲慘!其實,這些不幸之事是否可以預防或避免發生的呢?

回想自己當年在大學保健處任職醫生時,曾接觸過有些同學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功課的壓力;有些是從外地來香港讀書的,需要更大的適應,包括新的文化、新朋友、新環境、新規條、新的學習模式。他們以前在自己母校是高材生,現今卻在千萬「尖子」的熔爐中,不斷掙扎努力也不見成果,一下子未能接受這個「我」,便患了抑鬱症。我給他們診斷後,便開始藥物治療,建議他們要請一段時期的病假,暫時放下功課的壓力,也需要告知父母,因為家人的支持是十分重要。起初,大部分同學都是向父母隱瞞,但當問及甚麼原因阻止他們自殺時,大部分都說不想傷害父母,使他們傷心;幸而他們最後都願意把病情告訴父母,從而得到家人的接納和支持,並且順利完成療程。

但我記得有一個K同學卻很特別,她也是從外地來的學生,抑鬱徵狀頗嚴重,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由同學帶來求醫。起初,她堅決拒絕把病情告訴家人,自己獨個兒租住一劏房。抑鬱使她沒有自理能力,也有高度自殺風險,使我頗為担心。再跟進細問之下,原來她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父親在她出生後不久便意外身亡,母親大部分時間在外做工。她自幼由外婆照顧,家裡各人沒有歡樂,也缺乏溝通。她有一姊姊,母親最疼愛這位長得漂亮、又聰明又會逗人開心的姊姊,卻經常怪責K同學的「腳頭不好」,對於K同學的讀書的成績或學校的活動,都只有彈無讚。有一次,她考獲全級第三名,母親只輕描淡寫地說:「你為甚麼不拿個第一?」我看到K很渴求母親的愛,但她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種「有條件的愛」,所以她唯有不斷努力,期望去「賺取」母親更多的愛。「這抑鬱症,這個失敗的模樣,一定不可以讓母親知道。」抑鬱已使K同學失去自信,自我價值感,她認為母親不會接受這「堆屎」(當時K同學就是如此看待自己)。幸好,K同學身邊的好同學和好朋友,願意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給她支持,再加上學校提供的精神輔導和藥物的治療,K同學最終也康復過來了。

學童自殺的因素可能很複雜,但有早期的研究顯示:「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患有精神病等)外,家庭因素是最重要,其中家庭成員和學童的關係,是減低自殺風險的重要因素。」以上的經驗讓我感觸到:「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子女建立的關係至為寶貴。很多父母都說自己愛子女,想他們『好』。但卻不能抽出時間陪伴子女;作子女的甚至會感覺自己是父母的「負累」;有些父母會不自覺地期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能達到的『夢想』或『心願』,把不恰當或過分的壓力放在他們身上; 現今的社會充滿競爭,很多父母只知道『催谷』子女去追求成功,卻忽略了讓子女感受到他們『無條件的愛』。」

記得小時候讀到一篇冰心的作品,小冰心問母親:「媽媽,你為甚麼愛我?」她母親答:「不為甚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這句回答,到現在還記得。我們作父母的,能否對兒女有這種「不要怕,縱使你失敗,我都一樣疼愛你。」的心?

培育健康快樂的子女,需要有愛有溫暖的家庭氣氛。父母平日需要多關心子女、多聆聽;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持開放的態度,與子女討論人生的各種問題,從而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抗逆能力」。只有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氣氛下,作子女的才會放心地向父母傾訴他們人生的高低浮沉和困難;在逆境中能放膽向父母求助,從而得到幫助和支持。

陳潔芝醫生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間歇暴力 (三)

暴力行為通常是人類文明社會所不能接納的,尤其是在對方毫無準備而不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間歇性暴發性障礙」正是在不能預測的情況下發生,患者因為一些輕微的刺激,而不能自制地爆發情緒,產生暴力行為,不計後果地引致財物的損毀、人身的傷害,甚至生命的危害;事後後悔也可能太遲。實在可悲又可怕。

「間歇性暴發性障礙」的患者由於是傷人者,好容易會被定性為「罪人」或「生人勿近」,但他們背後也可能有辛酸的經歷。例如患者可能在充滿「暴力」氣氛的家庭中成長,家人慣用暴力的言語或行動去處理問題,患者從小「學習」了這種模式;曾被強暴傷害,卻不能或沒有申訴,或申訴無效,事情得不到「平反」,於是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只有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陳公子的童年曾有遭受同伴欺凌的經歷,又得不到公平的對待,故很可能是造成暴力爆發的主因。

治療此類的病人,最重要是持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肯定他對自己的暴力行為存有內疚,以提升他內心的良善,增加願意接受治療的動機。首先,可引導陳公子明白自己的暴力爆發是受童年負面經歷的潛意識影響,而在現今的意識下,他可以選擇非暴力或其他方法去處理問題。其次,讓他明白哪些情況最容易引起憤怒也很重要,因為陳公子被挑釁和感到自尊受損時便會爆發,這跟童年或原生家庭的經歷有關;在那些經歷裡,他的自我曾受重覆或嚴重的傷害,而當時又沒有即時為那些「創傷」尋求解決和治療。第三方面,陳公子需要肯定自我價值和學習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感覺自己身體的反應,察覺憤怒情緒在體內醞釀時,便要啟動自己的意識,用離開現場、讓自己安靜…等舒緩的方法,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產生。藥物的治療也只能夠在短暫時間,如15至20分鐘內控制激動。

同時,家人對陳公子的接納也很重要,最好安排家庭治療的時間,在專業治療師的引導下,讓家人明白陳公子的暴力爆發是需要整個家庭一起去面對,一起尋求原因及解決的方法,例如檢視家庭的溝通模式,對陳公子特別「敏感」的話題,如何「避重就輕」,多作讚賞正面鼓勵的改善等。

暴力行為通常是人類文明社會所不能接納的,尤其是在對方毫無準備而不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間歇性暴發性障礙」正是在不能預測的情況下發生,患者因為一些輕微的刺激,而不能自制地爆發情緒,產生暴力行為,不計後果地引致財物的損毀、人身的傷害,甚至生命的危害;事後後悔也可能太遲。實在可悲又可怕。

「間歇性暴發性障礙」的患者由於是傷人者,好容易會被定性為「罪人」或「生人勿近」,但他們背後也可能有辛酸的經歷。例如患者可能在充滿「暴力」氣氛的家庭中成長,家人慣用暴力的言語或行動去處理問題,患者從小「學習」了這種模式;曾被強暴傷害,卻不能或沒有申訴,或申訴無效,事情得不到「平反」,於是不知不覺間接受了「只有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陳公子的童年曾有遭受同伴欺凌的經歷,又得不到公平的對待,故很可能是造成暴力爆發的主因。

治療此類的病人,最重要是持尊重和接納的態度。肯定他對自己的暴力行為存有內疚,以提升他內心的良善,增加願意接受治療的動機。首先,可引導陳公子明白自己的暴力爆發是受童年負面經歷的潛意識影響,而在現今的意識下,他可以選擇非暴力或其他方法去處理問題。其次,讓他明白哪些情況最容易引起憤怒也很重要,因為陳公子被挑釁和感到自尊受損時便會爆發,這跟童年或原生家庭的經歷有關;在那些經歷裡,他的自我曾受重覆或嚴重的傷害,而當時又沒有即時為那些「創傷」尋求解決和治療。第三方面,陳公子需要肯定自我價值和學習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感覺自己身體的反應,察覺憤怒情緒在體內醞釀時,便要啟動自己的意識,用離開現場、讓自己安靜…等舒緩的方法,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產生。藥物的治療也只能夠在短暫時間,如15至20分鐘內控制激動。

同時,家人對陳公子的接納也很重要,最好安排家庭治療的時間,在專業治療師的引導下,讓家人明白陳公子的暴力爆發是需要整個家庭一起去面對,一起尋求原因及解決的方法,例如檢視家庭的溝通模式,對陳公子特別「敏感」的話題,如何「避重就輕」,多作讚賞正面鼓勵的改善等。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談天說道》三個女人三個「醫」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刊登,本期為2016年3月9
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照樣,我也願意女人以端正、嫻淑、自律為裝飾;不要以鬈髮、金飾、珠寶,或名貴衣裳為裝飾,卻要以善行作裝飾,這才配稱為敬畏 神的女人。《聖經新譯本》〈提前29-10

三個女人聚在一起,會談些甚麼話題?錯,不是「八卦」新聞,而是為婦女們「診症治療」,針對時下女士們面對的生活難題、情緒困擾,提供醫學良方。「職場與家庭的難兼顧?」「婆媳之間的水火不容之關係」「小女人如何當自強?」「做個溫柔自信的太太,還是強悍能幹的事頭婆?」…事實上,家庭裡各成員的關係和諧、孩子的健康培育、丈夫對家庭的責任心等範疇,女人的強大影響力不容忽視。一個身心靈健康的母親或太太,會幫助丈夫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為孩子做良好的榜樣。三位來自精神專科、家庭治療和心理輔導的女醫者,組成「三女俠議事廳」,將定期為讀者一一剖析都市女人的問題。

藉著「三八婦女節」的時候,在仲春的一個周六下午,走訪了這三位女人﹕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精神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為定期的「三女俠議事廳」拉開序幕。在首篇的文章裡,她們分享了很多個人成長的歷程,有就學時期的疑惑、人生職業上的選擇衝擊、婚姻家庭的生活的平衡、信仰上的依靠。在「醫者能自醫?」的話題之外,她們談到自己的成功始於「想幫助人」的興趣,繼而努力勤奮向著目標前進;再者是家庭父母的愛之源和鼓勵;更重要的是對神的信靠。

文﹕謝芳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潔芝醫生

陳醫生當年在高級程度會考(A Level)的公開試中,考獲優良成績而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是九龍某女子中學當年考入港大醫學院的4位同學之一。入到醫學院,更是全班120人當中,僅有的16名女醫科生之一。「回望我的成長,自己在單身家庭長大,媽媽是教書的,但她從沒強迫我讀書,只是經常講故事和做人的道理。我小時候已幫忙媽媽寫教案,準備教學資料。在媽媽的影響下,我曾立志要做老師,因為想幫助人。」陳醫生謙言自己初中成績中上,不勤奮,考試才「臨急溫書」…直至遇上啟蒙的老師,「我喜歡生物課和人體的研究;加上教授數理課的老師引發了我對數學和物理的興趣,所以時常自動自覺地去溫習和勤做練習,愈讀愈感趣味,用功和努力也帶來成功和滿足感。」

港大畢業後去了基督教的播道醫院不同的專科部門實習。隨後因結婚生子而暫停醫院的工作,專心照顧家庭和孩子。「第二個兒子的出生後不久,我有機會在大學醫療保健處工作,漸漸喜歡上做家庭醫生的角色。」過了一段時間,陳醫生隨同丈夫(精神專科醫生)去英國深造,「我們帶著兩歲的大兒子和9個月大的二兒子隨行,在英國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兒子,最後考獲了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的資格。我是香港頭一批有此資格的家庭醫生之一。」

家庭醫學的概念是甚麼?「在家庭醫學在香港發展之前,大家對醫生的分類只有普通科和專科,普通科醫治不好,就轉介專科啦。我讀了家庭醫學後,明白生病與心理、工作環境是息息相關,是一個全人的醫治。我們在治療疾病時,還要考慮到病者背後的很多因素。」

「讀了才知道這些的關係,回望自己剛剛畢業,得到的都是頭腦上的專業知識,未必懂處理情緒問題。加上畢業後不久,即時面對結婚生子,辭工照顧家庭等很多人生的轉變,雖身為醫生,但仍會面對情緒起伏的衝擊,幸好丈夫是精神專科醫生(笑),「當我鬧情緒之時,他會以理性和忍耐去面對我…待情緒冷靜下來,大家會一起祈禱和傾談,他給予了很多的幫助。」

「夫婦的相處,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接納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育有三個兒子,他們都是基督徒。如何平衡工作和事業?孩子小時候,曾想全職照顧他們,但是丈夫提醒說,一個快樂的母親很重要,擔心我辭工在家,對孩子有過分的要求和壓力,對大家情緒不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真的,回望這些年來,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享受放工後和假期帶孩子外出去公園、沙灘玩樂的開心時刻。只要分配好工作時間和家庭生活,兩者是可以好好兼顧的。」「人生是需要有先後次序,有時候要作出犧牲。我會將家庭放在首位,第二位才是事業。」

她認為,現代人的情緒問題,源於生活忙碌、心存貪念引致關係破損。「在大學醫療保健處工作時,看見很多的學生面對讀書和家庭等的壓力,患上情緒抑鬱,能夠幫助他們是一件開心的事。我們也會面對壓力,但相信神在無時無刻給予幫助,只要將重擔卸給神,接受自己限制,只要在事情上盡力而為,後果就由神去掌管。」

精神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

馬醫生是本港少數執業的女性精神專科醫生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選擇精神專科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要幫助精神病患者重新人生。雖然醫科畢業時考獲了外科優異獎(Distinction in Surgery) 和院長榜 (Dean List),但是她並没因此而做名氣大而收入高的外科醫生,反而按着心中對精神病患者的熱情而選擇此專業。

「我讀完大學五年的本科,實習一年,再讀六年的專科,最後通過層層的考核測驗,順利以優異成績考獲精神專科的專業資格。自己執意要成為精神專科醫生,沒想過因此賺錢或者出名,只是很想幫助這群在社會上是被歧視標籤的精神病患者。不知不覺之中,已做了十多年精神科的醫生了,我享受這份工。每次看見病人帶著極度的困擾來求醫,哭著入來,得到治療開解之後,帶著笑容離開,心裡很有滿足感。」

「我從事精神專科這麼多年,幫助他們的心和熱情仍在。事實上,每個病人背後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每個病人都有不一樣的生命,我看見了很多的生命。我在他們的身上學習和體會到很多人生的意義,對我來說,『他們豐盛了我的生命!』」除了私人執業外,馬醫生在香港大學精神學系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春風化雨,也參與一些機構的義務工作,提倡精神健康、釋除人們對精神病人的誤解。「過去的工作經驗,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病人也成為了我的老師。在接觸他們的時候,特別是基層人士,內心對人多了憐憫、體諒之心。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25﹕40〉」

「爸爸是生意人,陪伴我們時間不多,但會常常鼓勵我們努力讀書,教導我們五姐妹做人要忠誠、誠實;而母親教我們不要效法別人壞的行為。很感恩,我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父母雖然工作忙碌,但一有空就會帶我們去公園家庭樂。」「我是家中第一個信主的,中六的時候決志。當我在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考專科試時,爸爸證實患上末期肺癌,去世前也在醫院信主。隨後媽媽、姐姐也相繼決志信主。在爸爸患病的這段時間,看見神的同行,弟兄姊妹的支持,救恩的福音也因此臨到我的家中,是感恩的事。」

馬醫生回望自己在中學的階段,遇見良師的正面鼓勵,也有教會團契弟兄姊妹的祈禱支持,順利考入中文大學的醫學院,「當年我和幾個同學一起考入醫學院,我想做醫生去幫助更多人。」在大學,她堅持返醫學院的團契,在團契裡大家互助守望,常有在職的醫生定時回來帶領查經和分享生命,以身作則教導這班醫科生如何做一個好的醫生。

馬醫生說﹕「『謙卑』(Humble)做事,是我常存的心態。」雖然有精神專科醫生的資格,但放工後我只是一名普通人;回到家裡是一個小女人,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切以丈夫、家庭為重。我很感恩,自己有一個包容溫文的丈夫,與他相處很舒服。」她說,夫婦相處之道在於互相體諒,伴侶加班遲放工回家,不要怪責﹕『為何工作時間那麼長?放工那麼遲?』而要身同感受﹕『上班很累吧?今天辛苦了,多謝你。』男人有時需要空間『山洞』去作調息心情。做太太的要學習忍耐,待他出『山洞』後才與他傾談。作為母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導小孩子認識神。」

喜歡彈鋼琴和唱歌的馬醫生,曾想過以音樂為職業。音樂歌曲現在仍是她舒緩壓力情緒的方式之一,「做醫生的也是普通人,沒有神賜予的力量,我們甚麼也做不來,病了也一樣要躺在床上;工作和事奉也一樣會遇到困難。所以我會時常感恩,仰望神的帶領保守。」

臨床心理學家陳穎昭博士

從小隨父母到澳洲生活的陳穎昭博士,中學階段回港,多年的澳洲生活和學習開了她的眼界和思維,懂得以正面和鼓勵性的態度面對人生。「在澳洲那些年,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去學習與實踐。」她雖是家中的獨女,但卻有熱鬧溫馨的大家庭生活,「我與媽媽的關係密切,爸媽的無論工作多忙碌,都會抽空帶我去圖書館看書、到大自然郊遊;大家經常一起講心事或者分析問題。同時,我們與親友的關係也很融洽,眾表兄弟姐妹經常一起玩耍,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悶或孤單。」

從小喜歡創作的她,沒有想過自己長大後會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小時候的夢想是做拯救醫治、幫助人的工作,但不知道那條路才適合自己。」直到回港升學,以優良的成績考進大學,「那時『一條心』選讀了心理學科,藉著祈禱交託,更加清楚自己的路向,就是要成為臨床心理學家,『原來說話可為人帶來力量、幫助人面對心理上的問題。』」

為了更加了解心理學是怎樣的學科,在學期間,她自薦去醫院和機構做義工,跟臨床心理學家學習,接觸了不少求醫者;跟老師做「腦神經心理學研究」收集資料,接觸了很多患有精神分裂症、腦創傷的個案。她自言是一個喜歡創作的『問題』少女。碩士畢業後第一份在醫院工作,每天接觸的是生、老、病、死的個案,有胎死腹中的母親、在面前停止呼吸去世的病人、末期癌症的10多歲青少年、剛退休想享福的末期癌症病人…「這些都讓我反思人生,快樂的意義是什麼,苦楚的意義又是什麼?是不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經》羅馬書5章3-5節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箴言 4章23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經文提醒的正是活生生人生的課題。」「我很幸運,無論在讀書、實習和工作不同的階段,都遇上了很好的生命師傅和同行者。我會常常為病人祈禱,祈求神打開他們的心窗看見希望。」

過去10多年在前線的工作,讓她看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現時接見的求助者當中,有一半是青少年人,他們面對著很多的壓力,如讀書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男女感情、自我形象和成長、自卑…等,從而產生的情緒抑鬱、焦慮。」

她認為,心理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透過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把「豐盛滿足」的種子植入心靈上,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透過心理治療和工作坊,讓人知道自己內心世界的情緒、思想都在影響著日常生活。生活快樂嗎?透過學習面對壓力困擾的過程,令自己更明白自我的情緒需要和限制、軟弱、優點和強項等,有助於人們面對人生的起跌。」喜歡創作畫畫的她,工餘修畢藝術碩士,希望心理教育可以透過藝術、音樂、畫作的渠道去傳播,藉以幫助人們了解內心的世界的重要性。「與丈夫結婚4年,我如何平衡忙碌的家庭生活和忙碌的工作?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丈夫融入我的工作和藝術生活中,一齊學習一齊成長。」

 

2016March9三個女人三個「醫」.jpg

《全恩心窗》寰宇脈搏事件簿 之 恐怖襲擊 (三)

炸彈.jpg

 

當讀到「恐怖襲擊」的新聞時,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感覺不舒服:想到無辜的生命突然死亡,家人突然失去至愛;除了對人性的醜惡感到憤怒和無奈外,也會為受難者及其家屬感到傷痛;更會想到此類事件會否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後者會引發某程度的焦慮,但若經評估認為發生機會相當低時,焦慮便會漸漸消失。

陳先生極度害怕有不幸事件發生在自己及所愛的家人身上。目前的幸福生活,給他很多快樂滿足,對著初生的兒子,他也有重大的責任感,期望能保護他,養育他。他不能想像倘若一旦失去這些,他會如何,是否會完全崩潰。於是產生了持續的焦慮,甚至引發了「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原因包括:

  1. 科學研究認為家族的遺傳因素是相當重要,家族成員有精神病患的歷史會增加個人患精神病的風險。
  2. 幼年時的負面或挫敗經驗:腦部的杏仁體是負責儲存驚恐的記憶,年幼的腦袋通常未懂得處理驚恐,所儲存的記憶便會在日後發作。
  3. 個人對面對驚恐事件的抗逆能力薄弱:如a.) 以前曾患過精神病;b.) 以前曾經歷驚恐或創傷:如親人的突然離開或去世等;c.) 缺乏家人或朋友的支援系統;d.) 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e.) 缺乏面對負面事件的保護策略。
  4. 對驚恐事件的評估:新聞對恐怖事件的「詳細報道」,加上圖文並茂,使讀者如親身經歷一樣,對於傷亡情況感覺如臨現場,會增加受創感。

陳先生的「急性與短暫性精神障礙」,徵狀使他對現實有錯誤的觀感和理解,會引致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危險,所以要盡快尋求醫治,用藥物減輕徵狀。當徵狀受控穩定後,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會增加陳先生的抗逆能力,促進他的復元。藉著心理治療,陳先生可尋找自己已有的各種內在資源,包括一些與生俱來的優點,後天累積的人生經驗等,重新建立他的自信和安全感,並肯定自己是有能力去面對逆境。藉著家庭治療,陳先生也可獲取家人的肯定和接納,確定家人間之互相支持,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他的角色與功能,並非要他獨自一人承擔,減輕他的壓力。

人生無常,不能保證「一帆風順」,隨時會有突發事件的發生。每人都需要有隨時的心理準備,處理突發出現的情況之時,也要好好「活在當下」,享受目前的生活,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愛的人、事物、時間和機會。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談天說道》福音專輯逢週三在《明報》購買廣告版面版登,歡迎奉獻支持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