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父親的禱告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聖經新譯本》〈以弗所書6 : 4〉
「義人的父親必大有快樂;生下智慧的兒子的,必因兒子歡喜。要使你的父母歡喜,使生下你的快樂。」《聖經新譯本》〈箴言 23 : 24-25〉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父親是「說了算」的一家之主。亦有人笑言父親猶如一部「自動提款櫃員機」﹕家庭各種帳單支出、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甚或大小假日喜慶旅費餐費…作子女的你我,當看著父親莊嚴而權威的面容,是否會站得遠遠,更遑論會說上一句:「爸爸您好嗎?」或「爸爸,您開心嗎?」在今期的版面上,藉著院牧事工聯會主席陳一華牧師和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主席司徒永富先生的撰文分享,看見作父親的,所流露出對家庭、孩子的溫情關愛和與主同行的信心、喜悅。
的確,當我們歌頌偉大母愛之時,亦需要關注和讚揚父親對家庭、對家人的關愛和默默付出。

編輯﹕謝芳

飛越萬里之動力源於「愛」— 陳一華牧師

沒想到,今趟陪同師母遠征(前往美加),因疫情已停飛3年,心想這翱翔萬里旅程,無疑是艱巨挑戰!在這行程之中,飛越無數高山與海洋,使用輪椅及助行架作輔助工具,走遍大大小小城市,又探望兒女及孫兒。整個行程雖多轉折,適應不同房子居住,體力消耗不少,但感謝神看顧保守,全都能逢關過關,順利完成。回想起來,這個月來的奔波,超越了個人極限的考驗,是甚麼動力推使我們前行?動力完全源自一個字,就是「愛」。

當坐在回程的機艙裡,時間過得漫長,除休息外,筆者會不禁回想是次探望兒女之點滴,尤以在溫哥華的女兒,隨丈夫深造而離鄉別井,帶著3名孩子踏上陌生路,一切從零開始。於是,過去半年的禱告十分逼切,求神保守他們在異鄉生活,起居飲食作息均須重新適應,摸索當地風俗傳統、語言文化,還有小孩子入讀新學校,都是十分需要信心、勇氣和忍耐作出調適。現在,過了10天共同生活後,真要獻上無限感恩,天父垂聽禱告,使女婿一家不但平安順暢適應新環境,且投入當地一間小型教會,參與聚會與事奉。

再者,前往羅省與兒子一家共聚兩週,也目睹神豐富恩典臨到他全家,有固定工作、穩定收入,更增添家庭一名新成員,師母與筆者抱著孫女,享受天倫之樂。我們為兒子一家也獻上無盡感恩,更難得他們夫婦二人為報天父厚愛,每逢週末,全家總動員,抱著初生嬰孩,參與教會生活及積極事奉,回想這一幕幕情景,謝恩之心又油然而生。

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感謝神,透過禱告,縱使不在兒女身邊,也有不打盹的天父時刻眷顧!

人生重要的五堂課 — 司徒永富先生

親愛的Freddy,

還有一個月,你便步入21歲了,將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了。近來,我和媽媽翻看電子相簿,勾起了不少美好的回憶,原來我和你也一同渡過了人生中成長的五堂課:

(一) 你小時候雖個子矮小,但卻喜歡運動和冒險,作為爸媽的心情非常矛盾,很想你能成為一個有自信、勇敢的男孩但又怕你會受傷。如你十分喜歡足球,但經常不能正選出場,很想放棄,但我仍鼓勵你不要輕易放棄,最終你都能堅持下來,學會「要贏人,先要贏自己」的道理。

(二) 你亦經歷了「暴風少年」的日子,如在校的犯錯,都是一些嬉戲作弄的小事端,不少次,我陪著你與老師、校長溝通,目的是想你學習成為一個有承擔和懂得溝通、勇於處理事情的人。

(三) 兩年前的9月,疫情嚴峻,尤其是你將升讀大學的倫敦。知道你堅持起行,我內心真有千般的擔心,我堅持要送你去倫敦,你當然不情願,覺得自己已是成年人,可以處理(其實你是怕被同學取笑),但我說,你就把我當作朋友陪伴處理安頓的事吧!你最後也接受了。同在倫敦的那星期,你的確感受到有我這朋友在旁多好。還記得當時的天氣突然變冷,走在街上,你挽著我的手,猶如一對「情人」般漫步,多溫馨。

(四) 幾年下來的疫情,對你來說,亦有不少正面意義,如在倫敦獨處的日子,你要處理的事情頗多,包括照顧好自己、不時檢測,不慎染疫後又要自我隔離;邊學習、邊應對各樣挑戰…這疫情又如成長的加速劑,去年留港在家學習(Study from Home)的日子,你主動找實習的機會,學了不少書本以外的知識,包括人際關係、處事態度、解難能力。

(五) 年前的社會事件和隨後的整體社會發展氣氛對你也有不少影響,不少次,我和你就社會時局討論不停,我們雖常有不同的看法,但你卻勇於表達和耐心聆聽。近來周邊的朋友很熱的話題就是移居和選擇到其他地方發展,你問我的看法,我只細說96年和媽媽從美國決定回來香港定居和其中的思考過程。說實話,爸媽回港是絕對感情用事的決定,但之後的發展卻非我們所預計的。面對當前的變局,相信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勇敢地前行。

過去近三個寒暑,我和媽媽已慢慢地接受了你要展翅高飛的事實,縱然不捨亦不放心,但無論如何,都要放手,讓你自己高飛,因為往後的日子,爸媽不單會老去,也不應老是要你相伴在側,而你會長大,也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看見你在天際翱翔,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記著,你有一個永遠的基地,就是我們一起建構的家,任何時候,尤其倦了,你都可以回航、休息、再起航。平時心裡要多唸誦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憐憫我這罪人。」你會發現,你和天父的關係就是這麼簡單,很親近。夜裡,念過禱文才睡覺,把一切交託,明天又是新的了。

永遠守望你的父親
寫給在遠方迎向21歲生日的你

牧者心言~主動走多一步

早陣子,一位患了癌症的病人,經過手術及長時間化療後,病情穩定下來。可惜,幾年後身體又再發現癌細胞,癌病復發了,於是,醫生將病者轉介院牧,希望獲心靈支援。

由於疫情緣故,病者被轉介給指定院牧,經過連串關顧行動,病人願意決志信主及接受洗禮。當然,病者名字也納入我們團隊的代禱名單內,就這樣,筆者開始留意這病人的處境,取得同工默契下,便一起參與關懷行動。

某天,知道這位病者回院覆診,把握這機會,聯同指定院牧開展關懷步伐。

某天,病者提早到達醫院,我們相約在病房外等候區見面。甫見坐在輪椅上的他,神情呆滯,面頰瘦削,雙腳浮腫,說話氣促,鼻腔有吸氧導管,筆者心中即時一沉,相信他的病情相當嚴重。

在簡單禱告及交談之中,筆者留意到病者太太的手腕戴上了護腕帶,於是主動作出問候,知道病者回院覆診殊不容易,陪伴者在整個過程必須扶持病者上落輪椅,上車落車也要自行搬運輪椅。遂告訴病人太太,覆診後可來電,筆者可助一臂之力,以減輕她手腕承受的壓力。但等待了數小時,仍未收到她任何音訊,於是,主動寫文字聯絡她,她回覆說不好意思勞煩我們,所以在沒有通知之下便離開醫院了。

雖然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沒做到甚麼工作,但因著主動關心,樂意兌現承諾,已讓她留下良好印象,也經歷被關懷的體驗。後來,從她的家人口中,得知她十分感謝院牧悉心與真摯的愛心,也表示願意參加教會活動。

關懷,並非難事,毋須高深學問,也不用專業技巧,只要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付出,主動多走一步。真的,如此關懷人人都可做到,對身邊的家人、親友、同事及鄰居,尤以生活在疫情陰霾下的港人,依然面對各式各樣之擔子,壓力沉重和情緒不安。在這時候,只要您願意關心,主動觀察,並伸出援助的手,或是簡單之問安、真誠的交談,別人很快會體驗患難見真情,這也是生命祝福生命之明證。

陳一華牧師
院牧事工聯會主席

每周牧語~再思教育

默想經文:提後二1-2
1  所以,我兒啊,你要靠著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剛強起來;
2  而且,你要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都交託給那些忠心、以後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

筆者出席了教會周三晚的祈禱會,這是特別為基督徒老師及主日學老師而設的聚會,是首次舉辦的;赴會者十分踴躍,是平日祈禱會出席人數的兩倍。聚會的時間過得飛快,相信是筆者全情投入的緣故;每一位老師的分享均觸動筆者的心,話題環繞執教鞭的苦與樂、師生及家長間之無奈與無助、排山倒海的工作量及纏綿不休的教學壓力等等;表達了今時今日的教師生涯仍是十分沈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擔心?基督徒老師有何作為呢?深思這課題時,筆者深感基礎尤為重要,略述如下:

教育的召命:這是關鍵性的因素。每一位老師必須首先思考:為何要做老師?目的何在?意義何在?作為基督徒老師,更須要有清晰的使命感,認定加入這行業是出於神的呼召,而非隨便踏入的職場;也不應為糊口而做。須知教育工作影響學生一生,若然以教師為作育英才者,基督徒老師更應該提升教職為愛神愛人的職事,視之為事奉神的重要崗位。試想想,每天付出一半以上時間投入教育工作,豈不是我們服侍神的戰略重點嗎?惟有我們認定這是神差遣我們去的工場,是神給我們的使命,我們才能全然投入去完成神所託付的召命。

深度反思:

  1. 教育的召命重要性何在?
  2. 今天教育是否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主日學教育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下)

默想經文:羅十四7-9
7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
8   我們如果活著,就是為主而活;如果死了,就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無論是活是死,總是屬於主的。
9   基督死了,又活過來,目的就是要作死人和活人的主。

筆者在一連串安息聚會中,勾起對「死亡」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接上文:一、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二、是過程而已,並非萬事的終結;三、是先決條件,乃新舊身體的重要交替;

四、是感恩的事,乃地上任務完成

由於生命壽數掌握在神的手中,每個人在世的日子長短各異,這是不變的事實。那麼,衡量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時,不能單以生命的長短作標準,而是看生命的內容是否充實?有否經歷赦罪的平安?有否將愛心與人分享?有否關心身邊的人?有否為社會作出貢獻?有否將時間才幹奉獻給主,為主所用?若然有的話,姑勿論生命或長或短,總算是一生不枉過,值得我們為此慶祝了!因為我們完成地上的任務,可以徹頭徹尾地功成身退。

最後,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如保羅的勉勵:「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如果活著,就是為主而活;如果死了,就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無論是活是死,總是屬於主的。」(羅14:7-8,《環球聖經譯本》)

深度反思:

  1. 基督徒的死亡觀為何是正面和積極呢?
  2. 基督徒既是屬主的人,對短暫的人生有何啟發?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中)

默想經文:約十四1-5 《環球聖經譯本》
1   “你們心裡不要惶恐不安,你們要信 神,也要信我。
2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如果沒有,我怎麼會對你們說,我去是要為你們預備地方呢?
3   如果我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會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好讓我在哪裡,你們也在哪裡。
4   我去哪裡,你們知道那條路。”
5   多馬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要去哪裡,怎能知道那條路呢?”

筆者在一連串安息聚會中,勾起對「死亡」這重要課題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接上文:一、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

  • 是過程而已,並非萬事的終結

這是必經的過程,是從短暫進入永恆的過程,是從屬地進入屬天的過程,是從以物質為主進入以屬靈為主的過程。因此,死亡非如一些人所言:「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原來死亡過後,乃新旅程之開始,是充滿憧憬,懷有無比希望的。因此,耶穌說:「我在哪裡,你們也在哪裡。」(約14:3)對基督徒而言,死亡並非永別,只不過是暫別而已,因為可以在天家重聚。

  • 是先決條件,乃新舊身體的重要交替

死亡乃必經步驟。若沒有經過這步驟,必死的便無法變成不死的,必朽壞的也無法成為不朽壞的,正如保羅所言:「我們這些在帳棚裡面的人因為受重壓而呻吟,不是想脫去這個帳棚,而是想穿上那個住所為外衣,好使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沒。」(林後5:4)

深度反思:

  1. 人們對死亡抗拒的原因何在?
  2. 從永恆角度看世事,對我們有何啟發?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反思與反省(上)

默想經文:傳道書三1-8
1          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
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
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
6          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
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
8          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

短短十天內,接二連三獲悉不同的人離世的消息。離世者都是肢體們的親人,相繼返回天家。當中有年長的,也有年青的,這三個家庭同樣失去他們的擎愛。身為牧者,除了義不容辭地主領安息聚會外,更要為他們哀傷的愁緒提供適切的安慰與輔導。筆者在這一連串聚會中,勾起對「死亡」這重要課題的再思與反省。綜合起來,啟發了一些寶貴的信念,略述如下:

  • 有定時,乃人生必經的階段

如傳道書三章一至二節所言:「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我們的生命壽數,乃掌管在創造生命的主宰手中,難怪摩西說:「求你教導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因此,我們還活著的人雖然不知死亡何時臨到,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只要每天活在神的慈愛中,過著合神旨意的生活,榮神益人,那麼又何懼死亡的臨近呢?那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深度反思:

  1. 「凡事都有定期」對人生在世有何啟發?
  2.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這是否宿命論的看法?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下)

默想經文:腓三13-16
13 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
14 向著目標竭力奔跑,為要得到 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去得的獎賞。
15 所以,我們中間凡是成熟的人都要這樣思想;即使你們不是這樣思想, 神也會把這事指示你們。
16 不過,我們達到了甚麼標準,就要照著甚麼標準去行。

確定目標

跑手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專注地向著目標進發,沿途左顧右盼或頻頻回頭觀望;這些舉動會分散注意力,窒礙取得最佳成績。保羅的勉勵很好:「忘記背後,努力爭取前面的,向著目標竭力奔跑。」(腓三13-14)今天,五光十色的世界的確分散了信徒追求生命重整的專注力。因此,求神讓我們確定目標後,能夠全力以赴。

頑強鬥志

長跑最大的考驗莫過於漫長的路程,每一步都是艱辛的,在體力大量消耗的情況下,實在感到舉步為艱。這正是鍛鍊鬥志和毅力的重要時刻,到底是放棄,還是支撐下去?只是一念之差。這時候真是很容易放棄。感謝神!筆者感到乏力之時,心中便禱告求神加添力量。因為知道是為主而跑,心中便會浮起一股動力,幫助筆者支撐下去。真的,靈命追求也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起初的階段還會一鼓作氣,但是在四面引誘或衝擊下,仍然要繼續維持親近神,專注仰望神的幫助,殊不容易。因此,在靈命成長的操練中,我們要多禱告,倚靠神;同時也需要他人的代禱與鼓勵,互助互勉地結伴同行,才能堅持下去。

深度反思:

  1. 為何運動員忘記背後是那麼重要?
  2. 有何力量支撐我們在挫敗中仍然向前走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中)

默想經文:提後二1-6
1 所以,我兒啊,你要靠著在基督耶穌裡的恩典剛強起來;
2 而且,你要把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從我這裡聽見的,都交託給那些忠心、以後又能夠教導別人的人。
3 你作為基督耶穌的精兵,要和我一同受苦。
4 當兵的人沒有一個讓日常生活的事務纏身,是為了討招兵的人喜歡。
5 再說,如果有人要參加競賽,除非他遵守規則競賽,否則就不能贏得冠冕。
6 勞力的農夫應該先有分於享受成果。

裝備合宜

跑步的裝備是最簡單的,卻不能掉以輕心。舉例來說:穿上不同的襪子會影響跑步的舒適感。筆者隨意穿上一對厚厚的襪子便起跑,結果跑至半途,腳趾已感到痛楚,還長了一個水泡。回想起來,鞋襪與裝備、衣服穿戴都要合宜。同樣,操練靈命也要有適切的裝備,不論是培訓課程、靈修輔讀及屬靈書籍等選材,全都是重要的。

適當策略

若要在賽跑取得佳績,策略是極重要的部分。有些人採用留前鬥後戰術;有人選用結伴同跑策略,組成小组跑步,互相照應;又有人採用前後全力勁跑,中途慢跑戰略。總言之,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策略,都是悉心計劃的。這樣,若要追求豐盛生命,就必須思量妥善的計劃。筆者知道某位肢體計劃用五年時間修讀晚間神學課程,以便退休後投入全時間事奉。這正是明顯例子。

深度反思:

  1. 運動員須有規律生活,這對事奉者有何提醒?
  2. 運動員須遵守比賽規則,對基督徒操練順服有何意義?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跑步的啟迪(上)

默想經文:林前九24-27 《環球聖經譯本》
24        難道你們不知道嗎?在賽場上奔跑的人,雖然大家都在跑,但是得獎的只有一個人——你們要得獎就該這樣跑。
25        凡參加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不過他們這樣做只是為得到必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為了不能朽壞的冠冕。
26        因此,我並非好像沒有目標地奔跑,也並非好像打空氣那樣鬥拳,
27        而是痛打自己的身體,叫身體為奴服我,免得我傳了福音給別人,自己竟然被淘汰了。

懷著興奮的心情參加長跑比賽。比賽那天,天氣回暖,本來影響不大,卻遇到潮濕天氣。無疑增加跑步時的難度,全部參賽健兒都感到呼吸因難;尤以逾萬人一起衝入隧道管道時,真有舉步維艱的感覺。由於隧道內的抽風系統不足,結果不少人只好改為步行。筆者咬緊牙關,幾經辛苦才衝過隧道出口的斜坡。終於重見天日,馬上用力呼吸幾口清新空氣;然後朝向終點方向跑去,最後衝過終點,完成賽事。

準備需時

原來參加長途賽跑的事前準備十分重要,有些人欠缺周詳準備,練跑時間短促,結果跑步時倍感吃力。老實說,筆者事前的操練亦不足,結果耗盡體力,肌肉繃緊地跑畢全程;往後數日,肌肉痠痛的滋味非筆墨能形容。事前準備需時,全無捷徑可言。同樣,追求靈命成長之路也沒有捷徑或速成方法,必須立定心志,付出時間,盡力而為,方能成事。

深度反思:

  1. 為何賽跑與靈命成長可以連在一起談論?
  2. 跑步須事前準備充足,對我們事奉神又有何啟迪呢?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

每周牧語~基督徒如何回應祭祖問題(下)

默想經文:士師記十四5-9
5  參孫跟他的父母下亭納去。到了亭納的葡萄園,忽然見一隻少壯獅子迎向他吼叫
6  耶和華的靈強力地臨到參孫,他就徒手把獅子撕裂,像撕裂山羊羔一樣;他沒有把所作的這事告訴父母。
7  參孫下去和那女子說話;參孫很喜歡她。【很喜歡她:或譯“視她為對”】
8  過了些日子,參孫回去迎娶那女子,途中他繞過去看看那隻獅子的殘骸,不料看見有一群蜜蜂和一些蜂蜜在獅子的屍體內。
9  他刮了些蜂蜜放在手掌裡,一面走,一面吃,直走到父母那裡去。他給了他們蜂蜜,他們也吃了;但是他沒有告訴他們那蜂蜜是從獅子的屍體內刮下來的。

基督徒的回應

眾所周知,聖經十分重視孝敬父母這原則,不論是舊約中的「十誠」、新約中耶穌的教導或保羅的提醒,均要求人飲水思源,在主裡孝敬雙親。所以,我們在祭祖行動上贊成敬祖的精神,實踐「慎終追遠」之目的;只是不贊同當中的迷信思想與色彩。因此,基督徒可循下列方式進行記念祖先的行動:

  1. 與家人一起掃墓,以示誠意;
  2. 協助家人攜帶物品,沿途須照顧家人的安全;
  3. 在墳前默禱與述說祖先之美德;
  4. 在取得家人同意下,在墳前或在家中舉行簡短的追思聚會;
  5. 攜帶鮮花前去,緬懷祖先;
  6. 修葺祖先墓地,保持整潔;
  7. 事前,須向未信主家人表白自己的信仰及參與的程度(須注意說話的語氣);
  8. 告訴家人基督徒敬祖的方式,雖然在行動上有別於跪拜叩頭、上香、燒紙錢等,但是同樣重視對祖先的緬懷;
  9. 離開墓地前,應與家人一起收拾物品;
  10. 平日須重視對家人之關心與愛護,以建立和諧的關係。

最後,願神使用我們信主後生命改變的見證,不斷彰顯基督的榮美。在祭祖一事上,既擁有基督徒的原則,亦具備愛心的行動。

深度反思:

  1. 參孫對父母的態度與行事有何事可引以為鑑呢?
  2. 怎樣做才是真正孝敬父母?

陳一華牧師

註:獲准刊載靈修小品,未經許可,請勿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