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田 之 「以為臨老有好日子過!」-阿樂與阿儀晚年的境況

阿樂差不多踏入70歲了,但仍自覺工作能力很強,只是近幾年在公司中有感不被重視,仿如被上司投閒置散。有點心灰意冷的他心想自己工作了大半生,趁現在還行得走得」,倒不如早點享受人生,總好過有一天可能被迫退休。而阿儀早幾年前已退休了,閒來學習書法和做義工,樂在其中,她覺得阿樂以往工作太忙及兼顧老爺奶奶」,現在他們已相繼過身,而兒女亦已長大,現在阿樂願意退下來,終於可以不受工作和子女影響,補回以往缺少的二人世界了。怎料,在阿樂退休三個月後,正當阿儀學習如何與老伴一起過開心日子時,突然有一天感到腸胃不適,初時以為吃錯了東西,怎料去看醫生後,竟被診斷患上胃癌,需要即時做手術及進行一連串治療,簡直是晴天霹靂。

話說居於外國的女兒現已近30歲,她從事專業工作,有一位很要好的中國籍男友,這男友小時候隨父母從香港移居到當地,雖懂說廣東話,但思想卻像外國人,兩人一起生活了好幾年。她本來不想結婚,但知道父母的心願是希望看到她結婚生子。現在母親病了,便與男友商量結婚的可能,希望可以令父母沖喜一下」,更思想是否需要搬回香港居住,方便照顧生病的母親。但男友與家人已在外國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不想作出改變,故令做女兒的感到左右為難;更因為未能與男友達成共識,所以她也不敢隨便向父母說出未來會怎樣。

至於兒子,他在歐洲讀完藝術後,從事了一兩年相關的工作,感到不能好好維持生活所需,結果輾轉在商界中從事了父親專業的工作,從基層做起,一邊做一邊學,好不容易才考取到專業資格,此時才領略到父親過去的工作是這麼困難。他現在已27歲了,常感到工作壓力很大,閒來喜歡到酒吧飲酒減壓。在結交異性方面,他不斷「拍散拖」,關係總是不能維持三個月,這是令阿樂和阿儀最擔心的,因他們希望看到兒子早點成家立室及傳宗接代。最近,當知道母親生病,他表面好像沒有反應,也沒有說何時會回港看望母親,但內心其實很擔心母親,只是不懂亦不慣於表達出來,而且已習慣了在外國的生活,不想貿貿然放下一切回港。

兒女們好像很冷淡的反應令阿樂和阿儀有些失望,因感到從小到大也是給兒女最好的。現在媽媽生病,他們卻好像沒有反應,一點也不著緊媽媽,不關心媽媽。阿樂和阿儀不禁問:「難道我們努力了一生,在晚年的時候,竟換來這樣的最後幾年嗎?」特別是阿儀,她的抑鬱症好像又復發了,感到好像找不到要積極醫治自己的原因,這令阿樂在照顧阿儀上更添困難。當阿樂把母親的情況告訴兒女,他們覺得父親的說話令他們很不安及內疚。

以上是阿樂和阿儀晚年的境況,下期我們會為他們的處境作出分析。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成功靠父幹?」-阿樂與阿儀成年子女特別需要之出路

上期分析了阿樂與阿儀的成年子女各有不同之需要,以下我們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避免子女在「溫室」中成長

現代的父母不少也像阿樂一樣,渴想子女從小在「無憂無慮」的溫室中過優質生活,但當子女長大後要接觸社會,才知道「搵食艱難」,而父母那套價值觀又有別於社會實況,生活起來真是挑戰重重。有些深明此理的中產父母,選擇用愛陪伴子女一起成長,刻意讓孩子過較簡樸的生活,例如讓孩子坐巴士或地鐵上學,而非私家車接送;日常會上一般平民茶餐廳用餐;從小教導子女不要小看或歧視基層人士等等,其目的是希望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能與社會中不同階層人士和睦共處,不致太「離地」。事實上,曾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寧願把大部分家財捐作慈善用途,也不願留給子女,可見是用心良苦。假若能推倒重來,阿樂與阿儀在兒女還小的時候,也應考慮如此培育他們。

明白子女成人階段的需要

回歸現實,阿樂與阿儀的女兒正步入成人早期,期望與伴侶共同建立事業與家庭,故在擇業或擇偶時容易與父母產生分歧。而兒子正值青少年期後期,想離開父母,尋找讀書及工作方向。而阿樂與阿儀正值壯年期,處於夾心階層,又要為退休做好準備。由於兩代的需要不同,時有衝突屢見不鮮,實在需要互相協調,父母既要明白子女的內心世界,又要讓子女明白父母的需要,當然,作子女的也要向父母解釋自己的看法。舉例而言,女兒與黑人男友交往,阿儀不應只從對方的膚色和種族來作判斷,質疑他能否令女兒幸福;反倒要嘗試與他多相處,了解他的為人處事和性情。或許,透過大家的溝通交流,能增進互相認識,接納彼此在文化或生活上的差異,能相處得來也說不定。

夫婦同心與子女達致雙贏

談到阿樂與阿儀的家庭,夫妻關係不理想,家人間缺乏溝通,故夫婦之間應重回良好關係的路徑,這點在之前的文章已談及不少,在此不再重複。事實上,夫婦關係若有一個良好基礎,大家較易彼此同心去解決與子女的問題,如先對兒女的訴求達成共識,然後再以「情」以「理」去與他們對話。

對於女兒的要求,他們可表示十分樂意支持她,但因打算幾年後便退休,只能支持她一段短時期,當過了時限,她就要自己想辦法去籌集生活及創業資金,又或回港工作。至於兒子的要求,阿儀不應獨斷地認為兒子只為了追女同學才到歐洲讀書,應多溝通去了解他想讀藝術的想法,假若他已下定決心,可一起商量採取較節儉的外國讀書和生活方式。這樣,子女感到父母願意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並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此同時,父母也可向子女說出家庭的實況和限制,以求達致「雙贏」的圓滿方案。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荷爾蒙惹的禍?」一 阿樂與阿儀青少年兒女暗湧之出路

上星期我們談及阿樂與阿儀家庭暗湧之分析,以下會嘗試為他們尋找出路。

阿儀重定生活優先序

阿儀因作全職家庭主婦而放下了專業的發展十多年,現既想重尋自我,又要照顧年老患病的父母,因此忽略了青少年子女的需要。她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時間處理,如不能排好優先序,會顧此失彼。兒女現已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不可能不介入了,故阿儀首要放輕工作上的比重,照顧父母方面可能需與哥哥彼此分擔。另外,阿樂亦必須多投入家中事務,因阿儀不再是全職家庭主婦,他們已變為雙職家庭,各方面事情最好能達致共識,彼此扶持和合作,而這牽涉到我們過去曾談及夫婦感情必須要夠好的基本因素。

管教方法要有共識

至於管教方法方面,阿樂與阿儀是「寬」「嚴」各持。雖然在兒女還小的時候,他們曾用「雙劍合璧」的方法幫助兒女共渡難關,但隨著兒女逐漸長大,他們好像已放下管教一致的重要性。現在,他們必須再次重視這重點,共同面對子女的問題。事實上,阿儀不離不棄的態度,再揉合阿樂明白子女「壓力愈大,反抗力愈大 」的同理心,一定可以在管教上互補的同時,也不致過鬆或過嚴。

理解子女成長需要

阿樂與阿儀要明白,子女的成長是需要被關注、聆聽和了解。他們的兒子之所以不眠不休地打機;女兒拍拖至很晚才回家,可能是因為在家中得不到足夠關愛,而需要及困難又沒有被聆聽。須知道,在青少年階段他們可能會重視朋友過於家人,但不代表不需要父母的同行,給予指引和支持。

至於兒子打機方面,如他願意的話,阿樂可與兒子打一些共同的遊戲,增進了解和感情。但阿樂必須以身作則,不過分沉迷,與兒子共同訂立清楚規則,並一起遵守,方能讓兒子學習節制。女兒方面,或許她在家得不到感情的滿足,需向外尋求,甚至可能會跟男友以性關係來換取關心,所以阿樂和阿儀要多關愛女兒,以父母的愛作為基礎,讓女兒感受到愛。特別的是,她正面對新高中文憑試的讀書壓力,亦要多鼓勵及幫助她。整體來說,一家人可多建立共同興趣及活動,例如在週末參與義工服務或進行户外活動等,不但能增進感情,亦可培養關心社區的精神。

以開放態度談論感情關係

兒子在青春期對性有渴求和女兒想拍拖,都是正常的發展。阿樂與阿儀可主動向子女灌輸正確的性知識,但語氣不應太說教,可用輕鬆的方式入手。另外,他們亦可幫助子女建立正面的戀愛態度,例如男女雙方在心理和性方面的不同,要承擔性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等,好讓他們知道要謹慎行事,特別是「裙底偷拍」是刑事罪行,一旦有案底可帶來日後嚴重的後果。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

婚姻心田 之 「荷爾蒙惹的禍?」一 阿樂與阿儀青少年兒女暗湧之分析

上星期我們談及阿樂與阿儀家庭的暗湧,以下會嘗試分析他們的問題。

青少年子女的發展需要

發展心理學大師艾力遜(Eric H. Erickson)指出,青少年期的發展重點是自我尋索(identity searching),當中會經歷身體、心理及社交等方面的改變及成長,也包括荷爾蒙分泌的影響,但這絕不是所有轉變的唯一因素。舉例而言,青年人會關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希望得到同輩認同,故不少男孩喜歡在同輩中被認為打機卓越而沉溺手機,而這差不多是現在所有家長的困擾,特別是一些影響了學業和健康的青年人。

另外,青少年亦開始會對男女感情和性很好奇,因著互聯網的發展,他們很容易在網上看到這些資訊,同輩之間也可能會互相分享,這令家長會擔心子女沉迷和接收錯誤的性觀念。

而阿儀的女兒已到了青少年後期,真的想拍拖,故會著重打扮去吸引異性,因著現在不少青少年很早便有性經驗,難怪家長擔心過早談戀愛帶來的風險。而阿儀因不想加深與女兒的衝突,加上自己忙碌,故想送她到外國留學,希望可斷了女兒的感情瓜葛。可是,不少青年人到外國後反而變了「甩繩馬騮」,有些更受同輩影響去吸毒、酗酒或濫交等,令不少家長恨錯難返。故此,如子女在港已出現問題,應先把問題處理,才考慮到外國升學,可能會較為妥當。

阿樂「管教不了」的態度

阿樂放工回家的習慣是回房打機,管教的責任往往也落在阿儀身上,兒子可能自小已「有樣學樣 」,只是他們玩不同的遊戲而已。另外,女兒可能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故過早去拍拖尋找愛。阿樂以前也曾與女秘書有一段「撲朔迷離」的關係,可能自覺也沒資格在感情事上管教女兒,只好吩咐她請男友回家,希望可以「過目」一下,相信總比「說不准」好;又或許他相信「壓力越大,反抗力愈大」的道理。不過,他這個愛理不理的管教模式,未能與阿儀在管教上達致共識,令她感到憤怒和失望。

阿儀重投工作的掙扎

阿儀因過去要照顧子女而放棄專業的發展,及至他們升上中學,自己被需要的感覺沒過去那麼重,令她決心重投專業,重尋自我價值。而她過去十多年作為全職主婦,因失去賺錢能力,在經濟上要倚靠丈夫,好像不少事也要受制於他,失去「話事權」,故她可能相信擁有經濟能力,便可在家有控制權。但是,她因要贖回十多年專業發展的進度,投放了過多時間在工作上;同時也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再加上阿樂在管教上的放任政策,忽略了子女在青少年階段遇到的困惑。直到發現兒子手機的女孩裙底照,以及女兒拍拖和懷孕的疑雲等,他們才驚覺要正視子女的需要。

下星期我們會嘗試為他們的處境尋找出路。

譚日新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黃曼君女士 ︳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