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有時;殺害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哀哭有時,歡笑有時;悲慟有時,雀躍有時。」(傳道書第三章1至4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程偉文先生/贐明會總幹事
「家」應該是一個安全的棲息地,是兒童成長的搖籃。要是事與願遺,怎樣挽救?香港最近發生一宗倫常慘案,家人涉嫌合謀殺害至親,駭人聽聞,轟動國際。案中的受害者還有孩子,他們年紀還小,如何面對這個殘忍的事實?兒童可能有很多疑問:「爸爸殺死媽媽?其他家人是幫凶?」「為甚麼會下殺手?」要留意,當媒體不斷報道,訊息中會有大量直接及間接的傷害性言論,對兒童來說,是二次傷害,能造成深遠及不良影響。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
親人突如其來不辭而別,剎那間讓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許多未說的話、未做的事,成了終身難以釋懷的心結。父母死亡對兒童是重大的衝擊,除改變了他們原來的家庭結構,更值得我們關注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支持給喪親兒童?幫助他們減輕因至親離世造成的心理創傷,避免影響人格發展。當兒童正值身心發展階段,發生親人逝世的事件會破壞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健康,以及抑制社交互動;特別是青春期的少年,多數在情緒和行為上反映出個人面對哀傷與失落的適應狀況。創傷失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看不見的傷害。
兒童往往不知如何面對哀傷的感覺,不懂如何調適情緒,容易採取壓抑或逃避的方式處理悲傷的感受。喪親後,兒童還須承受死亡事件導致整個生活情境改變的壓力。由於較年幼的兒童未掌握到死亡概念,缺乏應對技巧,有多重壓力,增加了潛在危機。若情況嚴重可能導致兒童未來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童年創傷經驗會衝擊兒童核心信念的發展,影響最大是阻礙自主協調、性別角色認同、親密關係發展及人際關係退縮,更有機會造成嚴重的情緒困擾。
有一些學術研究指出,七至十歲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是希望把死亡看成可以逆轉的。縱使他們知道死亡是最終結果,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亦知道死亡的原因很多。他們一般不想死亡發生在他們或家人身上,較傾向相信死亡只發生在老年人及患重病的人身上,他們也可能將死亡視為懲罰;特別是九歲以下的孩子,有時無法理解死亡將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會導致焦慮。處於這年紀層的兒童通常會關注別人對死亡的反應,又可能害怕其他親人也會死去,亦可能擔心自己的健康或身體受傷害或死亡。在學校無法專心上課,在日常生活中變得孤獨,不願與人交流,隱藏自己的感受。其他的典型反應包括震驚、否認、沮喪、改變飲食和睡眠模式,以及退化至較早的發展階段。
兒童具有接受死亡的能力,但經歷哀傷,哀傷情緒往往會斷斷續續,需要更長時間表達。經歷童年創傷的孩子可以復原,但他們不會自動痊癒,需要關心他們的親人用心陪伴在側。
沉默有時,說話有時
至親死亡對兒童而言特別艱苦,因為兒童依賴父母成長和獲得穩定感。兒童深刻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談死去的父母在他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他們了解死亡還要重要。如果是突然發生,會讓兒童更難過渡困境。畢竟兒童年紀還小,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不能夠完全明白喪親帶來的複雜情緒。協助兒童處理喪親的陰霾,照顧他們的親人應該容許兒童懷念和逝去父母的種種美好回憶,並向孩子保證不會因死者離世而影響對兒童的愛、照顧與支持。兒童在面對至親去世時,往往恐懼大於哀傷。當和兒童談論死亡時,應該用坦誠的態度,使他們明白不會被遺棄,並鼓勵他們表達感覺及想法。死亡不是代表與逝者關係結束,逝者對孩子的愛依舊能幫助兒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有許多文獻指出,年齡及對死亡概念的認知發展會深深影響兒童的復原能力。成年人的陪伴能協助兒童對死亡建立正確的認知,有助兒童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及度過喪親之痛。在開導過程中,可透過製作回憶錄,做一個記憶盒放入相片、信件、追思物品及透過繪畫或書寫、角色扮演等,幫助兒童抒發情感和情緒。
陪著孩童走過哀傷的時期,可留意以下建議:
一、兒童將會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重新審視父母死亡的意義,故此必須給予喪親兒童不斷的支持與關愛,讓他們可以表達悲傷並且療癒心裡的感受。
二、幫助兒童辨識他們懼怕的原因,針對各種恐懼進行開導。感到恐懼的兒童一般需要家人或照顧者重複向他們保證,他們是被愛的,不會被遺棄;並且需用時間專心陪伴悲傷的兒童。另一方面,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也可以增加喪親兒童的安全感。
哀哭有時,歡笑有時
要治療兒童心中那很深的創傷,需要去認識及關心喪親兒童的「內在小孩」。小時候受過創傷,而創傷來自至愛的親人,兒童在還未有能力處理那種創傷時,會以遺忘或壓抑的方式處理情緒。這情況是因為防禦機制產生凍結反應,讓兒童對情緒和周遭環境感到麻木,並將創傷情緒壓抑到意識之下,使兒童遺忘創傷。在成長不同階段之中,當有相關的事件(如父/母親節、畢業)觸發父母已離世的失落,如適時得到適切的支援,療傷之旅也跟著開始。
將苦難的經驗化為積極正向的力量,協助喪親兒童走過悲傷幽谷。容讓兒童盡情地悲傷流淚,而非暗暗地心碎絕望;幫助他們學會珍惜、尊重可貴的生命,促進人格健全發展,塑造健康積極的人生。最終,讓他們仍然對未來存有盼望,重建個人生命意義,就能夠再次為他們建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