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一本繪本──《感恩之門》。故事講述主角艾德和安妮在感恩節因為烤焦了火雞而感到很懊惱,結果只好到了附近一家「大門」仍然開著的餐廳準備過節。餐廳的小主人知道有客人要來了而感到非常不高興,埋怨是誰沒有把餐廳「大門」關好,令他們的感恩節大餐泡湯了!故事的高潮出現在老奶奶那一顆還未削好的馬鈴薯被爸爸發現了,就是因為馬鈴薯把「大門」卡住了,餐廳的大門才沒被關上。結果是大家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卻一起過了一個愉快的感恩節!老奶奶在故事結尾說:「在老家啊,感恩節的大門就像快樂的心,要大大敞開著!」原來是馬鈴薯所做的「好事」,把「感恩之門」打開了!
我們那「快樂的心」在哪裡呢?有沒有為別人敞開過?就在去年聖誕節的前夕,我再拿起這書,與學生們分享。我問小孩子:「是敞開的心快樂呢?還是關閉的心快樂呢?」孩子的回應簡單直接:「當然是與人分享最快樂啊!」特別在過去的一年,能面授課堂的日子很短,能與同學們在校園一起慶祝節日已是去年農曆年前的事,是以這個學年雖然只能在視像直播中一起慶祝聖誕節,孩子都特別珍惜!
在教學的經驗中,我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培養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習慣。習慣一旦培養了,就能有效自主學習,遇到不如意事也較容易自我復原。關於學習習慣,我自己有一個很深刻的經歷:還記得上幼稚園的時候,牧師每天教我們祈禱,教我們背誦主禱文,教我們唱詩歌。我第一首學會的詩歌就是《耶穌愛我》──「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書告訴我,凡小孩子主牧養,我雖軟弱主強壯。」每天上課前,牧師就會微笑著帶領我們一起大聲唱頌這歌。天天唱、時時唱,最後是走路時也會唱、睡著了也在唱,尤其每當心煩意亂,情緒低落時,心中就自動響起這歌。詩歌的歌詞與旋律便即時安慰我,撫摸我!
要有一顆快樂的心,能時刻用詩歌安慰自己,是一種習慣。這習慣讓我可以把心扉打開,也把「感恩之門」打開。要培養一顆感恩的心,必須每天練習,用心練習,慢慢地,就能夠在看見淒涼秋景的時候,也能感謝神賜溫暖春天;就是見到路旁玫瑰有刺,也能感謝神已賜給我們家庭溫暖,賜明天盼望!就好像故事中的艾德所說:「我覺得最值得感恩的就是你(安妮)把我們的晚餐烤焦了。」
鄧瑞瑩校長
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盧光輝紀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