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處理疫情焦慮的ABCDE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普遍大眾對公共衛生意識提升;而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大眾少不免擔憂自己或身邊的人受到感染。芷晴(化名)由疫情開始,已經格外注意個人衛生,減少社交,接種疫苗;她做好多種防疫措施。可是,隨著疫情緩和,芷晴的焦慮有增無減。有一天,她在乘搭交通工具上班時,旁邊有人咳嗽,她頓時十分焦慮,擔心會受到感染,立刻轉換座位。自此之後,她改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芷晴該如何面對疫情的焦慮呢?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中,運用A(Activating event – 激發事件)、B(Beliefs – 對事情的想法)及C(Consequences – 想法引起的後果)三步說明我們的情緒取決於對事情的詮釋。其後,Martin Seligman在治療中加入了D(Dispute – 反駁思想)和E (Energize – 激勵自己),使我們可以對事件有不同的詮釋,舒緩情緒。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ABCDE 五步」吧!

第一步,了解激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我們可以嘗試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激發了我的情緒?」就芷晴為例,觸發她焦慮情緒的事件是在交通工具中有人咳嗽。

第二步,了解對事情的想法(Beliefs)。我們可以想想「在發生事件時,我在想什麼呢?」芷晴當時的想法是「旁邊有人咳嗽,他可能染上新冠病毒,那我便有可能被感染了。」

第三步,了解想法引起的反應(Consequences)。我們可以反思「當我對事件有想法時,我有什麼感受?我之後做了什麼呢?」芷晴當時感到十分焦慮,她換了座位,之後轉用了其他交通工具上班。

第四步,對負面思想作出反駁(Dispute)。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有什麼正面及反面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事件中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事件中的乘客咳嗽,一定是患上新冠肺炎嗎?那名乘客可能是嗆著,以至咳嗽。就算真是生病了,也未必是新冠肺炎。

第五步,自我激勵(Energize)。我們可以透過以上四步的分析而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就上述例子,比較合理的結論是乘客咳嗽未必患上新冠肺炎,可能是其他身體狀況引致的。況且,如那名乘客真的患上新冠肺炎,芷晴一向做好防疫措施,未必被傳染。找出比較接近現實的結論時,芷晴的焦慮可能會減少,亦未必刻意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上班,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面對疫情,焦慮的情緒使我們更留意個人衛生,本來是可取的事。但是過份的焦慮往往影響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當您遇到激發情緒的事件時,不妨試試上述的「ABCDE 五步」吧!

鄧朗然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認識思想陷阱

阿進是一名16歲的中學生,一向品學兼優,與同學、老師關係良好。他也是校內足球隊的「名將」,在過去的聯校足球比賽屢獲佳績。剛剛認識阿進的時候,他看起來十分憔悴。原來他在最近一次足球比賽輸了。他回想起比賽當時,他雖然為球隊先取一分,但是對方能力非凡,比賽快完結時,對方以二比一領先。阿進在最後幾十秒控球,準備射向對方的龍門;可惜,他最後射失了!

這件事困擾阿進很久,他感到失望之餘,經常想著「我明明掌握致勝關鍵,若不是我射失了,球隊就不會輸掉這場比賽。我是一個沒能力的人!」他心中有很多自責。足球比賽後,他對自己要求高了,期望自己做的事都達到「100分」。當學業及運動成績發揮到水準的時候,他仍然覺得不滿意,並視自己的成功為僥倖。同時,也放大自己不足的地方,他擔心自己的不完美會令其他同學及老師覺得他「唔叻」,然後離開他。每每想到自己不完美,身邊的同學和老師會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他便感到十分焦慮及不安,然後拼命溫習和練習足球,身心壓力日漸增加。

阿進認為他要負起球隊輸球的責任,也認為他的不完美會使同學、老師離他而去。這些想法是事實嗎?其實,情緒會被我們的思想影響,而我們有時會墮入「思想陷阱」,不能客觀地分析事件,猶如鑽了牛角尖一樣,加劇了負面情緒。您能辨識阿進墜入了什麼思想陷阱嗎?

一、全部攬上身

阿進認為球賽輸了是因為他在最後射失關鍵一球。他把整個球隊的失敗歸咎於自己失誤,他認為都是自己的問題,把責任「全部攬上身」。事實上,一場球賽的勝負豈能由一個人來決定呢?比賽進行時,阿進的球隊已盡力發揮他們的水準;隊員多年來共同進退,齊上齊落,並沒有因阿進射失球而怪責他。

二、忽視正面、放大負面

阿進認為這場球賽失敗,表示他是一個沒能力的人。事實上,阿進一向為球隊盡心盡力,在過往的球賽有莫大功勞。今次失敗,他否定了自己過往的貢獻,忽略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反而放大了一次失敗的負面經驗。這個「我是一個沒能力的人」的結論成立嗎?

三、災難化的思想

災難化思想的特徵是把事情的嚴重性放大,看成是災難,並將事情的結果看到最壞。阿進在球賽後,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在學業及運動上的表現要達到完美;否則,同學及老師便會不喜歡他,離他而去。他正正把自己的不完美看成是「災難」,把事情的結果看到最壞。事實上,他的同學及老師不會因為他失誤而不喜歡他;反而會擔心他因過於追求完美,而使自己身心疲憊。

以上皆是常見的思想陷阱。在日常的生活裡,您也試過墜入這些陷阱嗎?下次我們將會探討如何拆解思想陷阱。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如何提升EQ?

上回提到EQ(情緒商數)的迷思,擁有良好情緒商數,似乎更能偵測、理解及處理情緒。同時,避免被情緒騎刧,理性地應對生活中大小事項。那麼,我們如何提升情緒商數呢?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認識情緒

情緒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所有情緒都有其功能,並推動我們採取行動,以應付周邊發生的事件。比方說,當我們面對失去(如失去工作、分手)或人生經歷挫折時(如考試不合格、籃球比賽輸了),我們會感到悲傷;悲傷的情緒反映著我們所經歷的現實跟我們期望的生活有差異,也告訴我們所失去的對我們十分重要;而悲傷推動我們反思及分析挫折。例如:分手後感到難過,我們便知道這段關係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然後我們會反思如何處理及珍惜關係,令下一段關係更成功。另一種常見的情緒是焦慮,焦慮提醒我們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協助我們為未來作好準備。例如:當我們面對考試時,焦慮會提示我們分配時間溫習,並暫時減少玩樂時間,以較佳的狀態應付考試。

二、了解情緒的三個部分

其實,每種情緒體驗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例如,當你今個月的業績下降,被上司責備時,你可能會感到「難過、失望」,伴隨的想法可能是「我能力不足,業績下降都是我的錯」,身心感到很沉重,沒有動力做其他事。由此可見,情緒跟想法、身體感受及行為環環相扣。當你察覺腦海裡有一些想法、身體有不同感受、有一些行為傾向時,這都是情緒的一部分。事實上,當這三個部分改變時,我們的情緒也隨之改變。承上例子,當同事跟你分析「業績下降與你的能力未必有直接關係,現在市道有點差,的確會有影響」,你便會有一個更符合現實、減少自責的想法;難過和失望的情緒便得以紓緩。因此,當我們重整了想法,便能為情緒「降溫」了。

三、感受當下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太強烈,使我們不能好好分析「情緒的三個部分」,更遑論重整想法!靜觀能讓我們專注於此時此刻,從固有的思考模式和情緒中抽離出來,可騰出空間讓我們客觀、冷靜地思考;達到紓緩情緒的效果。我們不妨練習靜觀呼吸。觀察每次呼吸,吸氣時,腹部會漲起;呼氣時,腹部會收縮。若在呼吸練習時,留意到自己在思想及情緒間盤旋,嘗試把注意力慢慢轉回呼吸上。只要持續練習,你就能在情緒強烈時,抽離一下;從而理性地分析,作出更明智的行動及決定。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EQ的迷思

情緒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的情緒有高低起伏,而情緒正是我們面對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最近筆者跟朋友談起情緒管理,朋友說:「某位朋友經常發脾氣,他的EQ很低。」他接著說:「另一位朋友無論經歷甚麼事也不會有特別情緒,他的EQ很高。」究竟甚麼是EQ?情緒又能否用商數來表示呢?

談起EQ,相信很多人也會聯想起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的著作EQ。這本1995年出版的書提出了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引起了廣泛討論,有學者質疑情緒能否用商數來質量化?如果情緒能夠用商數來顯示,那情緒商數跟智能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是否相關?情緒商數是不是應該被包括在智能商數裡面?

後來,學界衍生了對情緒商數有三種不同的理解。情緒商數(EQ – Emotional Quotient)指用來測定人的情緒及其變化的商數;情緒智慧(EI – 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測定人面對情緒問題的認知強弱;情緒智商(EIQ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把情緒的認知也視為智能商數的部份,類似於情緒方面的智能商數。現在常說的EQ通常是指EI或EIQ。Salovey與Mayer(1997)定義情緒智商為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擁有良好情緒智商能促進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及領導能力。心理學家提出了多個情緒智商的模組及其評估方法,其中Salovey和Mayer 的能力模組(Ability Model)指出情緒智商有四方面:

一、感知情緒:從人的面部表情、聲音、圖像及文化背景偵測人的情緒。

二、運用情緒:運用情緒來促進各種認知活動(例如: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理解情緒:解讀不同情緒及理解情緒與意境的互動。

四、管理情緒:運用有效方法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不被情緒駕馭。

了解過情緒智商的定義,下次讓我們來探討訓練情緒智商的方法吧!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理性與感性:從兒童的左右腦發展看教養方式

梁太對六歲的兒子關愛有加,他們的關係一向良好。有一晚,兒子半夜醒來喊媽媽,把梁太弄醒了。她立刻去到兒子的房間,了解情況。兒子喊道:「你永遠不跟我說『睡前故事』,我嬲你!」梁太直言:「我從來不知道你想我跟你說『睡前故事』啊!」兒子嚷:「你對我不好,我不喜歡你!」梁太大惑不解!她打算向兒子解釋自己對他的關懷及愛護,但是在兒子情緒高漲時,梁太擔心理性分析使兒子情緒升溫。如果你是梁太,你會怎樣回應呢?

精神醫學臨床教授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及心理治療師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編寫的The Whole-Brain Child: 12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提及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左腦負責邏輯、文字、線性分析和法則理解;右腦則負責情緒,處理非語言交流及專注於理解整全大局。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幾個特徵:首先,兒童(尤其是初生至三歲)的大腦普遍是右腦主導的;當下的情緒往往凌駕邏輯及理性分析。這樣可以解釋上述兒子專注在當下的憤怒,未必考慮到母親平時的照顧。其次,兒童左右腦的發展同樣重要。側重左腦發展而缺乏右腦發展,或會導致生活在情感沙漠中,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相反,側重右腦發展而缺乏左腦發展,便促使情緒氾濫,缺乏理性分析的生活。再者,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整合程度對兒童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雖然大腦的成熟度某程度取決於基因,但是左右腦的整合程度會受日常經驗(包括教養、學習和與人互動)所影響。總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與兒童互動及回應兒童的需要正正是兒童大腦發展的關鍵。

回到上述事件,梁太一方面希望向兒子指出「未有說『睡前故事』」等於「媽媽對你不好」的邏輯謬誤,並解釋她未知道兒子希望有『睡前故事』時間。如果早點知道,她樂意配合。說教、強調理性分析是左腦的回應(Left-brain response)。無可否認,如果兒子能從事件中學習邏輯分析、因果關係,是能幫助左腦發展的。但是,當兒子正處於情緒激動時,恐怕這些「忠言」變得不堪入耳。然而,比較可取的回應方法是先作出右腦的回應(Right-brain response)──回應兒子的感受,照顧兒子情感上的需要。在與兒子情緒連繫(Emotionally attuned)後,可漸進地分析事件,從右腦的回應轉換至左腦的回應,有助強化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整合。梁太嘗試回應兒子的情緒的時候,可以輕輕撫摸他的背部,溫柔地說:「你想到我沒有跟你說『睡前故事』,很憤怒吧?」兒子接著說:「你把時間都花在妹妹身上!」梁太說:「妹妹出世後,我和爸爸要照顧她,你感到不公平,對吧?」梁太繼續回應兒子的情緒。兒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了解,慢慢平靜下來。第二天,梁太向兒子解釋她的愛從來沒有改變,兒子也體諒父母要照顧妹妹。母子之間多了默契,多了諒解。

綜合以上所述,父母與兒童互動時,先反映兒童情感上的需要及作出適切安撫,然後漸進地採用理性回應,更能幫助兒童左右腦的連接及發展。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理性與感性:情緒騎劫

一對戀人正為移民問題多次爭吵,男方希望短時間內移民加拿大,女方因要照顧家庭而堅持留在香港。雙方就著意見分歧吵得面紅耳赤,男方一怒之下向女方揮掌,喝道:「你好自私!」然後匆匆離開。冷靜一會後,男方後悔自己未能體諒女方的感受及作理性分析。因為一想到未必能移民,便感到十分焦慮、失望,甚至憤怒,繼而動武。

我們大腦的新皮層(Neocortex)為認知區域,負責邏輯、計劃及言語風;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則負責情緒、行為及記憶等功能。當中的杏仁核負責「應戰、逃跑及僵持」(Fight, Flight and Freeze)反應。當我們面對危險或出現激烈的情緒,例如:恐懼、焦慮、憤怒、抑鬱等,大腦內的杏仁核(Amygdala)會「先發制人」;在我們未來得及作理性分析時,杏仁核已在處理情緒。同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及腎上腺素,使我們心跳加速、肌肉緊、呼吸加快;杏仁核立即決定「應戰、逃跑及僵持」反應,直接行動。

這個機制對我們生存非常有用,比如說,我們在森林裡行走,突然跳出一隻大老虎,就是杏仁核驅使我們立即逃跑,保著性命。然而,當我們腦袋被強烈情緒充斥,未能作出理性的決定,便是「情緒騎劫」(Emotional Hijacking)。就以上述戀人的故事中的男方為例,他與女方談及移民時遇意見分歧,吵得面紅耳赤之際,他腦袋被強烈的焦慮、失望及憤怒充斥著,被情緒騎劫了。他未能作出理性分析,因而作出攻擊女方的「應戰」行為。

其實,當感到被情緒騎劫,我們需要先冷靜下來。筆者建議以下方法:

  1. 留意呼吸,感受一呼一吸,覺察當下的情緒、思想、身體反應及行動傾向。我們也可以深呼吸數次,透過專注呼吸慢慢讓自己平靜下來。那麼,我們便能騰出空間理性分析事件,不被情緒「拖著走」。
  2. 如事件或人激發起我們的強烈情緒,可考慮先離開現場;令自己冷靜,深呼吸讓自己放鬆心情,避免正面衝突。試想想,如果上述的男方能夠先停止對話或離開現場,了解自己的情緒、思想、身體反應及行動傾向後,再分析如何與女方理性討論,暴力事件便能避免了。

鄧朗然

臨床心理學家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