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人生:嚴而有愛

教育以關愛學生為本,一切管教皆需要出於幫助學生成長。管教的方法有多種,唯用言語口頭責備學生,是最常使用的管教方法;唯要留意其中技巧,必須做到嚴而有愛,以免落入個人情緒的發洩。

對學生不當的行為予以否定,堅持學生要做好,是「嚴」的表現;只指出學生的不是,令學生懼怕而不敢再犯,可能只是「惡」的表現。當局者迷,有時候駡者以為自己是「嚴」,而非「惡」;而最好的指標是駡得興起,但是旁人側目,暗自搖頭,屢想勸止,又怕大家尷尬。其他人的「側目」,便是「惡」的指標之一。明白同工工作辛苦,管教不易,但是旁人眼中駡者青筋暴起,不能自己;引起怒氣,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怒氣,便是「惡」的指標之二。有云:「好怒吼者病肝」,既傷學生,亦傷自己,即傷人傷己。

任何教育工作者只要「嚴」,而不需要「惡」。因為「惡」並非管教的方法,可能收一時之效,但是不能從根本改善學生的不當行為,從而令學生成長。相反,只會令學生懼怕,令其他同工更難以管教;更甚者,教師發的「惡」成為學生模仿的行為。

學童怯於同工的怒氣,反抗情緒未必一時出現,累積一定時間後,便在其他同工,以至家人面前爆發。原先責罵他的同工往往暗喜學生在自己面前從不發難,因而自豪,心想:「捨我其誰?」認為其他人處理不到,便落入自我感覺良好(自義)的狀態。

教育外行人以為任何人都可以做「老師」,但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其實是「嚴而有愛」,這才是專業。當然不是擺出一個姿態便是老師,不少分析工作是自己需要做的,再和團隊一起做才能收到效果。最基本是所謂「ABC行為分析法」。

A是Antecedent,行為「前因」,例如:每次不當行為出現都有此因素。

B是Behavior「行為」

C是Consequence行為的「後果」

透過仔細的觀察、記錄和反思,分析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從而找到方法去預防及停止學生重複犯錯,並培養好習慣。行為介入可從兩方面入手:前因控制(Antecedent control)和結果控制(Consequence control)。前因控制是指通過調節環境,預防行為問題再發生;結果控制是指通過改變學生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減少問題行為及鼓勵良好的替代行為。著眼點不再只是不當行為(Misbehavior)。

教師對於不當行為,可以向學生表達「你令我不開心」、「我不高興」;可以扮生氣──「老師想你做好」。最重要是每次都要傳達三個重要原則(三不傷):「一不要傷人、二不要傷害(破壞)物件、三不要傷害自己。」

當然,另一個極端就是對學生的不當行為視而不見,以為借此可以「不做不錯」。若然存著這樣的心態工作,其不作為的可「惡」更甚於以上所指。此外,也不要誤會本人鼓勵同工對學生縱容和溺愛。

教育工作者,從來都不易為!「你要抑制怒氣,消除烈怒;不要心懷不平,那只會導致你作惡。」(詩篇37:8,《新譯本》)

謝慶生校長

禮賢會恩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