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學習環境,或許會想像到物理環境﹕課室?學習角?或是人物環境﹕老師?家長?還是針對性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認知治療?社交訓練?上述的環境確實很重要,但有一種環境,可為上述這些環境提供一個框架。
常規是指把日常的生活有秩序地規劃,包括生活必需的作息、學習和娛樂,若能細緻安排,巧妙穿插,便能夠有一個平衡的生活。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會帶來安全的感覺,同時亦會減少了焦慮。若小朋友能掌握了常規的進程,會建立一種自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下一步會做甚麼;同步,也提升了責任感。編排常規時,建議先安排生理需要的時段,例如睡眠、進食、洗澡等等,因為這都是自然穿插的活動,比較輕鬆。其次,是安排活動時將動、靜活動穿插,因為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專注力下降,也會影响學習質素;長時間進行動態活動,也需要有時間進行放鬆,讓高漲的機能和情緒平伏。
(1)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小朋友的重要:
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小朋友可以按常規的需要去預備或執拾所需要的物品;此外,他們經常對時間過於樂觀,常規能提供時間的框架,減少了拖延;他們也會經常冒出做眼前事情以外的念頭,常規可以幫助他們對焦。
(2)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小朋友的好處:
由於他們傾向有執著的想法,故穩定的常規會帶給他們安全感;家長若把常規,以視覺效果呈現更為理想,例如把常規以圖畫顯示,張貼在指定位置,會有效地幫助他們。
(3)對腦痲痺症小朋友的幫助:
小朋友的身體功能比較弱,需要重覆練習,重點是一個整合的環境,讓針對性的治療有重複應用的機會,故生活自理對他們更為重要。他們在自理常規的時間上相對要更多,例如學習一手按著碗、一手握匙羹進食,都是很好的練習。學習時也要維持良好的姿勢,那便要有適切的傢具配合了。
(4)對發展遲緩小朋友的重點:
小朋友要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類化應用,才能鞏固,所以常規的編排便能發揮,例如在閱讀時間看了多少頁書,可以數數;進餐時,桌上有多少碗筷也可以數數。
**有了編排恰當的常規,還需要有支持性的態度和語言,鼓勵大家努力嘗試。
陳小碧
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