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無差別的學習環境

大家看到學習環境,或許會想像到物理環境﹕課室?學習角?或是人物環境﹕老師?家長?還是針對性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認知治療?社交訓練?上述的環境確實很重要,但有一種環境,可為上述這些環境提供一個框架。

常規是指把日常的生活有秩序地規劃,包括生活必需的作息、學習和娛樂,若能細緻安排,巧妙穿插,便能夠有一個平衡的生活。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會帶來安全的感覺,同時亦會減少了焦慮。若小朋友能掌握了常規的進程,會建立一種自信,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下一步會做甚麼;同步,也提升了責任感。編排常規時,建議先安排生理需要的時段,例如睡眠、進食、洗澡等等,因為這都是自然穿插的活動,比較輕鬆。其次,是安排活動時將動、靜活動穿插,因為長時間進行靜態活動,專注力下降,也會影响學習質素;長時間進行動態活動,也需要有時間進行放鬆,讓高漲的機能和情緒平伏。

(1)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小朋友的重要:

由於常規的穩定性,小朋友可以按常規的需要去預備或執拾所需要的物品;此外,他們經常對時間過於樂觀,常規能提供時間的框架,減少了拖延;他們也會經常冒出做眼前事情以外的念頭,常規可以幫助他們對焦。

(2)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小朋友的好處:

由於他們傾向有執著的想法,故穩定的常規會帶給他們安全感;家長若把常規,以視覺效果呈現更為理想,例如把常規以圖畫顯示,張貼在指定位置,會有效地幫助他們。

(3)對腦痲痺症小朋友的幫助:

小朋友的身體功能比較弱,需要重覆練習,重點是一個整合的環境,讓針對性的治療有重複應用的機會,故生活自理對他們更為重要。他們在自理常規的時間上相對要更多,例如學習一手按著碗、一手握匙羹進食,都是很好的練習。學習時也要維持良好的姿勢,那便要有適切的傢具配合了。

(4)對發展遲緩小朋友的重點:

小朋友要把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類化應用,才能鞏固,所以常規的編排便能發揮,例如在閱讀時間看了多少頁書,可以數數;進餐時,桌上有多少碗筷也可以數數。

**有了編排恰當的常規,還需要有支持性的態度和語言,鼓勵大家努力嘗試。

陳小碧
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談天說道 之 專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我看見你的兒女中,有人照著我們從父領受的命令在真理中行事,我就非常欣慰。」《聖經新譯本》〈約翰二書1﹕4〉

文﹕陳小碧婚姻、個人、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編輯﹕謝芳

在傳統的思想裡,有一份對小朋友學習上的期望﹕勤奮、不怕艱難、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若不夠聰明,也可將勤補拙,重覆鍛鍊,終會把事情熟練至成功。可是,當家長留意到小朋友既非懶惰,又並非不夠聰明,但在學習或處理自己事務時常馬虎了事,便會感到無比焦慮和徬徨,渴想盡快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幫助的方法。

專注的延伸表現

自從美國先後於1980及1987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及修定版》(DSM-III/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的診斷標準面世後,便喚起了家長們一個新的角度。醫學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ADHD是高遺傳性的問題、腦前額葉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調有關,影響了抑制衝動的能力等等。固然,這些發現可以釋除一些疑慮,但對於日常的生活的困惑,還是需要很多支持。

專注是一種執行任務的表現,能夠專心做好眼前的任務,而不受外界的事物干擾。家長或許不察覺,我們希望小朋友專心,並非單單為了目前,而是我們心裡有一種焦慮,擔心此時此刻的不專心,會造成日後的落差或落後。而這種焦慮又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務求盡快完成的心態,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便出現以下的:(1)催促﹕「趕快吧!」(2)揶揄﹕「我猜你這樣的速度,應該要做到晚上?」(3)否定﹕「你不懂又不專心!」(4)恐嚇﹕「不做完,你便不可做其他!」等等的行動。

給予鼓勵肯定的歷程

這值得我們思考,專心,對小朋友來說有甚麼價值?若這個做好眼前事務的歷程,沒有愉悅的感覺、沒有獲得滿足,只為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做,那我們可以想像,這種需要持久的態度不會恆久。這正正反映出,為甚麼小朋友在他們喜歡的事情上,卻能無比專心。家長不妨嘗試在歷程上下功夫﹕

(1)給予鼓勵﹕「要做功課了,我相信你會安坐,做好一份功課。」

(2)給予肯定﹕「這些都是你明白的,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完成。」

(3)給予支持﹕「如果你有不懂得的地方,請隨時問我,我會嘗試教你。」

(4)給予讚賞﹕「看到你先看清楚題目才動筆,很有策略。」

當小朋友在歷程上獲得滿足,得著的並非只完成眼前的任務,而是他們會從中獲得信心。信心並非指做各樣事情都必定成功,而是有一種願意嘗試的動力;若是失敗了,透過反思,會對自己、對事情有更新的想法。

當信心增加,小朋友會自然地對自己有要求,會希望能獨自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對自己產生期望,那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有一份自發的上進心。上進心是一種不斷求進步的態度,在任務後會開展另一任務,挑戰自己。當面對不同的挑戰時,總會遇上困難,若是合適的,又是自己選擇的,便要嘗試排除萬難,決心便派上用場了。

專心的起始來自於安全的感覺

談到家長的疑慮,對於年紀小的小朋友,有時候未做診斷,心裡已是十分忐忑,看著症狀類似,東玩玩西玩玩、不收拾、到處跑,免不了出現對號入座的情況。聖經有一句章節,在詩篇131章2節:「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這段章節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啟發。詩人形容當一個人能平穩安靜時,會像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這比喻的重點是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會產生一種安靜安全的感覺。當然這裡並非單指母親,而是父母。專心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在成長的歷程中累積而來的。

初生嬰孩,生理心理皆要依附成人的照顧,穩定的照顧者、穩定的日程、穩定的回應方式,在在都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隨時都會得著保護。孩子的安心便從此形成。幼兒逐漸成長,穩定的照顧者所提供的,固然並非單單溫飽的照料,而是陪伴和玩耍。每天有穩定陪伴玩耍的時間,簡單如一份按鈕玩具,會因著有人陪伴,輪流把玩,孩子便在不知不覺間,從開心的過程中,延長了對同一物件的觀察,不管是聽、看、觸感,都讓小朋友展開了專注的旅程。

遊戲是小朋友的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快樂,從開心滿足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他們會漸漸地從常見的事物中,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若有成人引導和陪伴,那麼孩子會因著好奇心,而延展他們的專心。希望家長們可以體驗,專心是一種素質,它來自於安心、開心和好奇心;而它也能引領出信心、上進心和決心。盼望大家在和孩子相處時,能經歷平穩安靜,孩子也能隨時追溯到在母親(父親)懷中安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