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的個案中,大多是一些疑似多動症孩子的父母,他們來尋求幫助,面對的問題很相似,就是「究竟應否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我明白父母於此刻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一方面想否認自己的孩子不是病人,另一方面又眼見孩子如此失控及多次被學校投訴不對勁而感到無奈和無望。我們與孩子活在這急速多變的香港社會中,究竟如何在面對不同的打擊下,一家人仍能維持一份平衡的能耐力,即達到「想、說、做」的一致和諧呢?讓我們從數位孩子的回應中學到一點如何管好情緒的智慧吧!
有一位10歲女孩與我分享﹕「最令自己發脾氣的是家姐用粗口來罵我,有好多次想還手。但有一次我罵哥哥,他不但沒有打我,還回應我說﹕『你叻晒啦,我最蠢,你最叻…。』令我相當慚愧,因感到哥哥的動機是想與我和好。於是,嘗試用這講話的方法來回應家姐的不友善,因我也想與家姐和好和令她開心。」
另一位8歲男孩與我分享﹕「我很不滿這個與我一起學游水的男孩,因他常向我潑水和戲弄我,真的感到好煩並想用力打他。但我記起爸爸曾教導說若還手就等於認輸,所以當估計對方或有一個不良動機時,同時多想出一個正面動機,估計對方可能十分喜歡與我做朋友,並想大家一起玩,才三番四次向我潑水。」
一位6歲的男孩表示﹕「最令我情緒失控的是﹕媽媽常以『不再帶你去食壽司』來作為我做功課做得慢的懲罰,但每次我也只會生氣一會兒,因為在不開心之時,腦海會想起我與媽媽一起去旅行的快樂故事,故很自然地便笑呵呵而忘記這殘忍的懲罰。」
從以上孩子心聲的整合中,我發現能讓躁動的關係回復平衡狀態的方法,包括﹕先努力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耐性不等於被動處事;對必須改變的事並找到正確價值觀後,能接受起初的不適應,然後鼓氣勇氣立即行動及堅持下去。總的來說,如一家人要有一起共患難的同心,要先學會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真實遭遇,然後透過獲得彼此諒解,最終以修補關係為共同的目標。
「恩慈的話好像蜂巢中的蜂蜜, 使人心裡甘甜,骨頭健壯。」〈箴言16﹕24〉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