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政教陰謀 (三)

陳先生本來是一個喜歡思考、很有主見,又敢於公開發表意見的人,但可惜引來網上的反擊與恐嚇,使他產生恐懼、焦慮,漸漸形成了 「被害型的妄想症」。引發此病的近因是網上討論區這公開平台,往往會被人利用去對他人作出各種不負責任的攻擊及恐嚇,而某些心理較脆弱的人便會受傷害,產生各類的精神病徵。

此症較深層的起因可能是:

  1.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曾患同類的精神病。
  2. 童年或青少年時的負面經驗,如曾受欺凌,以致缺乏安全感,容易對人不信任,產生懷疑。
  3. 自我形象低落,傾向負面思想,認為自己常是受害的一方,所以需要處處自我保護。
  4. 思想模式習慣主觀,不喜歡客觀求證。

患上此病的人心理健康狀態通常是較差,較大機會出現焦慮、失眠、抑鬱, 藥物濫用、酗酒等問題;有些「被害型的妄想症」患者為了保護自己,可能會使用暴力,所以應該及早求醫,接受治療。要注意的是,患者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會主動求醫,家人親友若與他辯論那些「信念」是不真實,只會徒勞無功;他們不可直指他「有精神病」,因只會產生反效果,令他更加倍「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問題隱藏。家人可以關心他的失眠、焦慮…等身體不適的症狀,勸他見醫生。

醫生首先要以溫柔、接納的態度與病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才能展開治療。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對此病是相當有效的,病人需要持久地服用。當病情好轉,便可開始 「心理治療」,改變過分主觀的思想模式,學習客觀的辯正,處理童年的負面經驗所遺留的潛在影響,提昇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以 「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思想模式及應對方法。而家人方面,除了不跟他辯論外,可給與接納和支持,多些積極的鼓勵,提醒他看醫生和定時服藥,這些對病人的康復起重要作用。

妄想症是屬於長期病患,可能需要長期的治療,若各方面能適當地配合,症狀便得以改善或停止,患者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女人的壓力


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好使不信道的丈夫受到感動,不是因著你們的言語,而是因著你們的生活,因為他們看見了你們敬畏和純潔的生活。  
   《聖經新譯本》〈彼前3﹕1-2 〉

當社會人士焦點於現代女性由「三從四德」「逆來順受」的小媳婦,銳變成家庭事業兼顧的鐵娘子時,欣賞她們「叱吒風雲」的同時,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帶來的壓力更需要關注。原來,除了兩性相處、婚姻關係、婆媳關係、經濟壓力、子女管教的挑戰,還有生理上的變化都是她們壓力的「定時炸彈」,所以不容忽視。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在今期版面上教您如何去正視和化解這些女性的壓力問題。

:謝芳

個案一

「現年40歲的A太太是一名在職媽媽。她每早五時起床,打點送兒子上學的一切準備事宜;送完兒子上校巴後,就趕著換衣上班…。忙完一天工作放工,途中已看見家長群組發來的逾百個訊息,都是圍繞『做功課』、『明天要帶的課本』、『簽回條』等。原來學校電子化,家長除了要查閱家課册外,還需上網看和簽署電子通告和網上家課備忘錄,十分費時和麻煩。回到家裡,要忙的仍是圍繞孩子,既要督促孩子做功課温習,又要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還需睡前講故事…到了凌晨才可以休息睡覺。每天恆常從早忙到晚的消耗著精神和體力,令她苦不堪言,甚至壓力『爆煲』而引致情緒波動。」

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馬燕盈醫生表示﹕「很多兼顧工作和管教子女的雙職媽媽,精神會陷入崩潰的邊緣,動輒在教孩子做功課時大發雷霆,甚至動手責打孩子。當情緒冷静下來時候,內心有極度的自責和內疚之感﹕『我是個失敗的母親。』隨著情緒的愈加失控,上班時會因小事而哭泣,集中力和記性都大不如前,常常在工作上犯錯,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沒精打采,更頻頻失眠。」

馬醫生指出﹕「所謂 『今非昔比』,現今雙職家庭已甚普遍,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增加,學歷和社會地位的提升,加上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不少已婚或已作媽媽的女性仍然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從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轉為現代的『女既主外又主內』。」

男性為主的傳統觀念影響女性生活

事實上,中國人傳統家庭的觀念都是以男性為主的「父權文化」體制;男性是傳宗接代的中心;有「男尊女卑」、「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父嚴母慈」之觀念;兩性不平等的「重男輕女」情況時有發生;將性別定型為「男人要剛強、女人要賢淑」;「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女分工,期望女性犧牲自己,滿足丈夫和子女的需要。

在這些的傳統之下,女性的生活備受這些信念的影響:「女性應該是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男性的工作必是優先的考慮,他們因工作緣故夜歸、應酬,甚至不參與照顧孩子,不會被視為不當」、「男性不善於照顧小孩,女人要凡事親力親為,不要求男性插手」…所以,無形之中就更鞏固「父權文化」的意識形態,照顧重任便全落在女性身上。

現代已婚職業女性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

綜觀現代已婚職業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包括賺錢養家、做家務、教養子女、照顧家中長輩、情感支持、滿足丈夫性需要、計劃活動等。她們所面對的問題數之不盡﹕「應付工作和家庭的需要,兩者兼備不夠時間用」、「睡眠休息時間不足」、「缺乏時間讓自己調息心情」、「缺乏娛樂時間」、「情緒容易波動或因小事大發脾氣」、「沒有時間和心力與丈夫保持親密的相處,例如拍拖,溝通、性愛」「常有無助感,覺得工作、家庭兩面不討好」、「委屈,感覺全是付出卻得不著讚賞」、「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內心有很多虧欠感」、「婆媳關係或姻親關係的問題」、「與傭人姐姐相處的煩惱」、「與丈夫關係緊張」、「與丈夫因管教子女的方法意見不同而造成的磨擦」、「工作上,上司不體諒『準時放工照顧家庭』的需要,要求加班及在假期工作;不被重用,『升職輪不到你』,上司錯誤認為『女性只顧家庭,不會專心工作』,故編制薪酬較同級的男性同事低;為著照顧家庭,放棄到海外進修、工作或升職的機會」、「覺得身心俱疲、不勝負荷」。

傳統男女分工箝制女性自由

她坦言﹕「雖然現今社會變遷進步,但傳統的男女性別角色的『分工』仍然局限和箝制著女性的『自由』。她們在家庭上,雙職女性仍有『可以做稱職媽媽』的期望。職場上,大部分公司管理層不會因你是雙職女性而格外開恩,或調整對你的工作期望;相反,有甚麼『行差踏錯』,或拒絕加班或在假期工作,便冠以『湊仔婆,無心工作』等名號…面對兩難局面,真是『啞子食黃蓮,有苦自己知』。」她指出,時間的「壓縮」與角色多方面的衝突之下,現代職業女性幾乎時刻都在壓力之中過生活,若丈夫不作相對的調整,將會令雙職的女性百上加斤,情緒隨時爆炸。」

化解壓力錦囊

她列舉了一些化解壓力的錦囊﹕「不求事事完美,但求問心無愧」、「在家不要與全職媽媽所能做到的比較」、「在職場不要與單身同事的工作表現比較」、「盡力就算,不要內疚」、「再忙都要留些少時間讓自己獨處,『透一口氣』,做一些令自己放鬆心情和愉快的事」、「找好朋友或姊妹定期相約傾談,互相勉勵」、「定期和丈夫拍拖」、「請傭人或鐘點處理家務」、「有信仰,有主耶穌同行,靠著祂所賜的愛、恩典及力量,渡過每一天」。

丈夫幫助

作為現代職業女性的丈夫如何幫助妻子?「不要高高在上『扮老爺』」、「聆聽妻子的分享及認同她的感受,不要打斷她或提供解決方案」、「凡事和妻子有商有量,也尊重妻子的意見」、「幫忙分擔家務,共同承擔起照顧子女與家中長輩的責任」、「每天主動讚賞妻子的付出」、「多表達對妻子的愛,並用妻子所屬愛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讚賞的說話、優質時間、禮物、服務、身體接觸」、「定期和妻子拍拖」。她提醒,現代職業女性若有失眠、壓力、情緒困擾等問題,應盡快求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身心靈的受壓不容忽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指出,有研究顯示,逾70%的婦女都要兼顧工作以及未成年子女的教養。她們放工回到家,又要做100%的賢妻良母,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若加上婆媳關係的處理,往往會是另一種額外的壓力。同時,女人還要面對不同時期產生的身心壓力,「生理方面的變化,月經周期、產前產後、更年期等,都會有明顯的荷爾蒙變化,從而引致情緒起伏。另外,女性天生特別容易受人際關係影響情緒,尤其是婚姻關係、子女關係、婆媳關係,還有上司、朋友和同事關係等。」

原來,短暫的壓力會影響身體感覺不舒服,例如失眠、頭痛、胃痛、頸背痛,或者其他肌肉酸痛。長期的壓力則會引致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皮膚病(如濕疹)等身體疾病;還有身體抵抗力差,容易受細菌感染,引發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等;增加患癌的機會。這些的壓力都令女性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甚至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最近有研究顯示,腦細胞會因長期壓力而提早衰退。陳醫生說,每一個人面對壓力,反應都不同,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童年經歷等。

培養抗逆能力的妙方

女性應如何培養抗逆能力?陳醫生建議﹕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培養恆常運動習慣、適當平衡和分配作息。

2.)建立健康穩固的人際網絡。

3.)培養正面的思維:多欣賞和愛惜自己,明白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壞處亦有好處,多往好的方面去想,也學習凡事謝恩。

4.)覺察並認識壓力:當有壓力時,身體首先會發出信息,如頭痛、胃痛、睡不著、感覺煩躁和不開心;留意和覺察自己的感覺,接受自己有壓力、有情緒是正常的,不需要自責;找一些時間、空間,讓自己靜下來,放鬆自己;當心情放鬆了,就可以嘗試明白自己煩的原因,思想細察壓力的源頭;學習說「不」,或改變方法、降低要求,以避開或減輕壓力;如果一定要面對,就集中或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盡量減少對自己或别人的傷害。

5.)尋求支援:找知心朋友傾訴或找方法舒緩一下身心的緊張;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如輔導員或醫生的幫助。

6.)宗教信仰,帶領你走過人生的高低旅程和各種的困難。

 

2017Jan25女人的壓力.jpg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戀戀醫護 (三)

紅紅自小處於這種缺乏愛和穩定的環境下,心中極度渴求愛和關顧,一旦遇到願意關心自己的人,都會大受感動,對他們十分渴慕,甚至產生了不設實際的戀愛幻想,進而付諸行動…。紅紅的情況在醫學上已構成一種「妄想症」,稱為「愛情妄想症」。

很多年青人遇到心儀的對象時,都容易陷入「迷戀」的狀態中,以為自己「愛上」了一位「白馬王子」,不能分辨「迷戀」與「真愛」。「迷戀」是強烈的情緒感覺,以滿足自我慾望為主,容易失去理性,及個人的原則,容易引致「妄想」,但只是短暫,最後只感空虛和失望。而「真愛」是深層的情感,也有理性的考慮,是忠誠、無私,為他人著想,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對方;而且會考慮長遠的後果,是要雙方互相磨合相處,慢慢積累而產生出來的。紅紅對那位年輕男醫生的感覺,很明顯是屬於「迷戀」,而並非是「真愛」。

有研究顯示,穩固健康的家庭環境對孩童的成長很重要,若照顧者的不斷轉換,或母親患有精神病或情緒病等都會影響。在這兩種的因素影響下,紅紅的心理健康及社交成長都不成熟,她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只渴求被關顧,活在虛幻的世界裡;若是得不到,便大發脾氣,這些都是她心智未成熟的表現。

要治療這疾病,需要藥物、心理和家庭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低妄想症狀。心理治療方面,需要一位能與她建立成熟穩健關係的治療師,慢慢誘導她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強處和弱點,學習愛和欣賞自己,從而建立自信;明白甚麼是真愛,甚麼是迷戀,甚麼是實際和甚麼是幻想;也要明白愛情是要雙方面產生的,不能勉強對方。藉家庭治療重建母親與女兒的正常關係,彼此有更多瞭解,學習互相溝通,讓母親知道女兒的渴求和怎樣使女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愛。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

人際脈搏事件簿 之 傲慢上司 (三)

陳先生遇上一位非常傲慢的上司。這位上司對他似乎是處處無理地針對,甚至不留情面地指責;而且佔據下屬的功勞,以權責欺壓他們。陳先生因此深深感到憤怒、不公平、不被尊重、被貶低和欺壓。只是無奈因家庭的經濟負擔,未敢貿然辭職。長期處於如此惡劣環境下,陳先生終於患上「適應障礙症」。

有研究顯示,大多數僱員離職,都是涉及「不喜歡的上司」,並非受僱的公司或工作。事實上,「傲慢」上司不但不體恤下屬,而且會不斷傳遞負面的評價,確實令人難以忍受。面對這種環境,離職是紓解困境的方法,但未對人人必可行。

陳先生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他的「精神」狀況已影響到工作,需要關注;他需要看醫生,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讓情緒舒緩和病徵穩定時,再理性地從長計議。他不能改變上司的態度,但可以調節和增加自己對於這惡劣環境的抗逆能力。以下是一些建議:

  1. 陳先生本來是一個勤奮認真、表現出色、深得同事愛戴和前度上司讚賞的人,他要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要受傲慢上司的負面批評所動搖。
  2. 想想除了需要在工作方面尋求滿足感外,其他方面:如家庭(妻子和兒女)、朋友及同事,信仰或其他生活圈子也可給他支持及安慰。
  3. 可以視這情況為一個「挑戰」,先嘗試與同事一起尋求對策。
  4. 試試從多角度去認識及明白這位上司,了解他「傲慢」 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幫助自己去接納他,另方面可明白他的深層需要。
  5. 嘗試盡量配合上司的需要,特別在他 「輭弱」的方面輔助他。
  6. 找適當的機會跟上司坦誠溝通,一方面謙卑地接受一些積極正面的提議,另方面也溫柔地指出他的態度令人感到受壓。
  7. 先嘗試以上的方法,若情況仍然沒有改善,再暗中找尋其他出路:如聯同其他同事找上司的上司、或公司的人事部處理。
  8. 若是考慮轉工,也要打探新的工作環境,上司的管理態度等等。

明白陳先生處於辭職或留下的兩難之間,故家庭對他的無條件支持是十分重要。陳太以丈夫的健康為重的選擇,實在是明智之舉。

 陳潔芝醫生  資深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