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連接教會和社區的橋樑餐廳

「我們要照著他的命令行事,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那命令,就是要你們憑著愛心行事。」《聖經新譯本》〈約翰貳書1﹕6〉

編輯﹕謝芳

無牆教會連結街坊

觀塘連續第二年成為全港最貧窮分區,住戶月入中位數僅為2.2萬港元,不論在職、兒童及新移民貧窮比例均為18區中首3位,達39.9%、32.6%及6.1%,更是人口老化持續的地區。同時,香港土地問題一向為人詬病,社會流行「空間共享」,舒緩土地緊張的情況,這個理念亦成功令不少教會反思如何將教會空間開放予社區,讓羊群走進來。觀潮浸信會(下稱「觀潮」)是一間座落於觀塘接近七十年的基督教教會,他們一直希望與社區同行。

觀潮堂主任鄭佑中牧師分享,教會在2016年建立新堂後的第一個社關項目,是與法國商會及惜食堂合作建立在職貧窮的社區飯堂,服侍社區中的低收入人士。這個持續了三年的計劃讓他們學習到很多社區服侍的技巧,所服侍的街坊超過1000人,留下的資料有助教會同工跟進受助人生命。除了有這些收獲外,鄭牧師認為要建立一間無牆教會一點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一杯涼水』的理念,但是實踐上來一點也不容易。」每間教會亦有自己的文化和架構,對於如何實踐理念、彼此的溝通和協調都會有落差,但是大家都很希望在社區展現合一的見證。「我們送上這一杯涼水不是因為我們擁有,而是因為我們原來都不配擁有。『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這是我們教會一個很強的社關信念。」今天,觀潮基督教大樓內,有一條連接教會和社區的橋樑 — 嗎哪餐廳。

教會開放空間與社區同行

「嗎哪」,根據聖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40年的曠野生活中,上帝賜給他們的神奇食物。今天的嗎哪餐廳,是為無家者及基層人士提供實惠甚至免費的無味精健康餐。「接觸援助貧窮弱勢、成為教會和社區的橋樑是嗎哪餐廳的核心工作。」老闆Leo分享,後者工作較容易,前者工作則透過為員工提供訓練及提供社區食物支援進行。嗎哪目前有15位員工,連學員有22位員工,有八成人入職前沒有餐飲工作經驗,員工每人的經歷都各有不同,部分人曾進出男女童院,又有戒毒人士、退休人士、曾中風人士或曾是無家者。透過相處,希望他們會了解到基督教信仰,此外,即使離開嗎哪餐廳,他們都會有餐飲工作經驗,裝備他們自力更生。

Leo坦言,在教會中設立餐廳會更容易讓弱勢社群進入教會,「當你想一個人進入教會時,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你想他找社工談天,需要跨過很多障礙;想他找慈善機構幫助,都要考慮到他們的尊嚴問題,但若果只是進入餐廳,心理障礙會相對低。」觀潮的傳道人和牧師等都會與吃飯的街坊閒聊,Leo相信福音就此能夠在社區蔓延。

嗎哪餐廳創立的過程也充滿「神蹟」,觀潮以非牟利餐廳形式開放教會空間,突破匯動青年亦出了不少力來促成,形成非牟利機構、創業者及教會三方的跨界服侍社區。兩年前Leo的舊客人帶他認識觀潮,他到達教會時都不知道要與主任牧師見面,Leo一坐下,主任牧師便提及他在商人團契中看到的嗎哪見證。三方合作時都看得見社區的需要,有堅定的信心與異象,Leo在自己的異象中看到很多社區的未得之民,就如泉水一樣湧入教會,而嗎哪就是一條流通管子。鄭牧師回憶,當初成立嗎哪時並不是一個精心的計劃,而是憑信心讓上帝調整和開路。

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

問及嗎哪與觀潮如何讓事工於合法、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開展,鄭牧師笑說:「上帝的工作似乎沒有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的傳統方式當然事事穩妥,但神的帶領往往是出人意外,叫我們必須憑信心踏上。2016年觀潮建堂時,大家深深感受到13層的教會大樓是上帝給予的一份禮物,這份禮物並不是給我們自我陶醉,而是藉此分享。鄭牧師回想教會預備建堂之時,有著不少的夢想,例如是以咖啡店、精品店、圖書館之類的形式以接觸社區人士。及後,當諮詢不同教會的經驗及法律意見後,都讓教會卻步而繼續禱告等候。最後,觀潮大樓相繼出現各式各樣與社區結連的地方,有潮食工房、潮點工房(精品店)、青年共享空間「The Flow」和十一樓的圖書館等。最後,上帝帶領了Leo到觀潮,讓我們體驗甚麼是『嗎哪』,就是經歷上帝很大的供應和預備。」

鄭牧師分享到,教會的事工發展都需要循章按序,但在這嗎哪事工中,領袖們都能同心作出踏上紅海的決定,並將一將交託給神,若是神的心意就開門;不然,請把門關上吧!餐飲業向來都有很多牌照和程序規限,鄭牧師認為在教會之內經營餐飲需要「比清水更清」。的確,在出牌照的過程中如座過山車般心情。當時,觀塘區的社會福利專員得知嗎哪的異象,又看到教會服侍社區的決心,深受感動,遂決意幫忙支持,協調政府不同部門,讓這不可能的任務成就。

有社工形容嗎哪餐廳就如社區中心,教會同工和餐廳員工都會叫得出街坊的名字。一直以來有「海量」的人決志,但要他們有穩定的信仰生活仍需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少教會開始嘗試開放空間,鄭牧師呼籲教會「不要怕、只要信。」經驗會令人卻步,窒礙創新,而「信」的意思就是相信失敗是常態,卻是上帝大能的開始。Leo則認為持份者不要害怕過程中有意見不合和爭執,因為只要方向一致,所有討論過程都是令事情變得更好,「只要是神的工作,肢體間一定有磨合,磨擦會使我們變得強壯。」

愛心待用飯券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一直與觀潮浸合作服侍基層街坊,當中的項目包括「教關愛心待用飯券」及「職場愛心待用飯券」,嗎哪餐廳同時是參與計劃的其中一間餐廳。飯券同時祝福了嗎哪餐廳和觀塘街坊,教關除了在資源上支持教會轉化社區外,更增加了教會服侍的人力資源,「職場愛心待用飯券」計劃連結了5個職場專業人團契的弟兄姊妹關心社區,與街坊建立關係,於今年9月,他們透過嗎哪餐廳及觀潮浸探訪關心的無家者,由11月至明年1月,他們將會繼續探訪無家者和其他街坊,深化關係。

教關同時一直鼓勵教會開放空間,釋放資源與社區同行,教關成立「教關共享空間事工」分享共享空間的資訊,充權及支援伙伴善用社區空間,宣揚社區共享精神,期待轉化、更有效地運用空間資源服侍貧窮人,「教關共享空間事工」會定期探訪透過不同形式開放服侍的堂會,12月份將會探訪「觀潮」,歡迎堂會牧者及教會領袖長執參加。詳情請瀏覽教關網站:
http://www.hkcnp.org.hk/core_services/transformation_model/churchsharespac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