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苛刻、惱怒、暴戾、嚷鬧、毀謗,連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互相友愛,存溫柔的心,彼此饒恕,就像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聖經新譯本》〈弗4﹕31-32〉
在童話世界裡,每每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結局,「公主和王子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但在現實的世界裡,卻是另一個「殘酷」的版本﹕經濟的壓力、子女的教養、婆媳關係、性格的磨合…,時刻都在挑戰和侵蝕著夫婦之間的濃情愛意。當有一天,愛意不再的時候,整個家庭系統將會面臨崩塌,孩子不再有陽光活力…。在一個「培育陽光孩子,在乎您們!」之調和夫婦關係的講座上,三位分別在兒童教育、夫婦關係和婚姻輔導層面富有經驗的專家學者,為您我深入淺出地分析婚姻與孩子成長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出路。
文﹕謝芳
「怎樣才算是一對好夫妻?」EQ訓練研究顧問余德淳博士指出﹕「好夫妻就是當別人問起『你們夫婦過得怎麼樣?』等問題時,任何一方都能代表道出彼此的感受,從不埋怨說﹕『你回答前為何不先問問我?』事實上,要達至這彼此信任的境界是不容易。」他以自己與太太的關係為例﹕「太太從患病至臨去世前的一刻,沒有講任何遺言,只對我說﹕『我相信你對事情的安排是最好的。』太太相信我會幫忙安排一切,包括她父母的照顧,至今回想起來仍讓我感到自豪。」
認識不利婚姻的態度
他列舉了三種不利婚姻的態度﹕1.)迴避型,最怕別人的埋怨,「不要問我、不關我事。」不會一起商量;2.)趨避型,表面沒問題,但答應了的事也會隨時反反悔,「我一陣幫你晾曬衣物…啊,我沒有空,遲些晾曬也行吧?」假若老婆相信老公終有一天會守諾言的話,沒事,不然會日夜吵架;3.)焦慮型,雙方的說話快而誇張﹕「我快破產了!」「我就快死了!」令到作兒女擔憂而缺乏安全感。
他說,要改善夫婦關係,首先要放下「做100分」的包袱。「婚姻,不用做足100分,只需做到A級就成了,當然A級範圍可以是60分至100分,這標準可以避免雙方糾纏於『99分,還差一點點』的瑣碎爭執之中。事實上,婚姻最難處理的問題是犧牲,這些犧牲包括成長中的喜好、興趣等,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原來,余博士從小已是一名標準的足球迷,從小學至長大拍拖階段,南華足球隊每一次的練習和每一場的比賽,他都會捧場,「光看背影,我都能知道這足球員的名字,連在足球場邊負責執波的人,我也相當熟絡。」但結婚不久,他去足球場的次數逐漸減少,最後再沒有踏足球場。「我不是為了婚姻而犧牲這喜好,而是覺得自己已找到另一個樂趣。正如女士們『返外家』的犧牲,她們由結婚初期的經常回外家,慢慢變了數星期才回…。很多成功的夫妻都享受這種的犧牲,因為他們在婚姻裡已慢慢發展出新的生活模式。」
健康的婚姻是需要成長
他提醒我們,在反省夫妻關係的時候,至親的影響、堅持能力、有否疏離中的趨勢和牽強婚姻等因素是不容忽視。「記得結婚時父母是如何囑咐你?『嫁人啦,努力做好別人的太太和媳婦;回到家說話要溫柔,不要經常上街閒逛…。』還是『你嫁去那邊要小心,小心奶奶,要是不開心就隨時回家住,萬事有媽媽。』這些至親的直接影響要小心處理,弄不好會對婚姻造成強烈的攻擊。」他說,有研究指,夫妻能夠維持20年至30年的婚姻生活,92%的原因對婚姻的堅持力,但也有一些極端的行為,如女方喋喋不休,男方堅持說這些聲音OK啦;男方對人對事木訥,女方卻覺得OK啦。」余博士指出,「OK啦」可以表示「因接受所以堅持了下去」,但也可能是埋怨和不快樂的慨嘆。
他說,夫婦最健康的感情調和是練習「談掙扎」。「每天分享各自內心的掙扎事情,如『老公,我想把頭髮電成爆炸裝,但不知是否適合?』『老婆,我想辭工,休息三個月,這段日子真的很累。』分享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反駁、不質詢』,讓夫婦相互了解對方所思所想、希望、擔心和處境。同時,與同行的弟兄姊妹保持心靈的聚會,讓他們成為婚姻裡的至親的心靈夥伴也是很重要。」他強調,在婚姻當中,可能會遇見很多難題,但不要用悲觀來取代幸福和一切的希望,因為在上帝的祝福之下,很多問題婚姻都會變好。
婚姻對小孩子成長的影響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督導暨伯得特利神學院輔導系教授黃葉仲萍博士分享父母的失敗婚姻帶給自己的傷害。「父母經常『打生打死』,在我7歲那年,母親出走,父母離婚從此不再見,為我的成長帶來很多的傷害。有時會想﹕『如果媽媽陪伴在身邊,我的人生會否活得不一樣呢?』的確,婚姻對我來說是很不容易。」
談到婚姻對小孩子的影響時,她表示﹕「有些人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的事,『男性有女性的味道,女性有男性的角度。』但現實是,小孩子在母腹中時已開始受到父母婚姻關係的影響,特別是腦部發展。如果我們能夠給予成長中孩子一種安全的感覺,他們就會自發地去探測周圍的環境,放膽去學習和探險,這是父母與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的依附關係。」
協助小孩子建立平穩的情感
事實上,小孩子安定平穩的情感是需要父母幫助建立。「從生理發展上看,人的腦部早期發展是以觀感為主,如『感情腦』的發展,若孩子的情感常有很多騷動不安,是難於專注學習。」她認為,相親相愛和互相支持的父母,會為孩子帶來安全感,減輕擔憂,也容易受教,更能在不同的空間去發掘內在的潛能。相反父母感情不佳,經常吵架,孩子會害怕『父母離婚,這頭家散了』而不敢出外發展,這類小孩子相對會抗拒聽從教導。」
黃葉仲萍博士以一幅母親抱著嬰孩哺乳的圖畫為例﹕「畫中嬰孩躺在媽媽懷裡,小小的雙眼熱切地凝望著媽媽的眼睛,母子的情感是互動的,幼小的孩子會如海綿般將媽媽的全部情感收集和吸收。所以,當一對夫婦感情出現問題時,會直接影響小孩子身心靈的發展。」她鼓勵作爸爸的,「你們或者抱著小孩子餵奶的時間不多,但卻扮演著船錨『定海神針』般的角色,有穩定和平復太太情緒感受的重要作用,為整個家庭營造一個安全的感覺。」
她強調,夫婦或親子之間的感情表達,最能觸動的是身體的接觸,「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已勝千言萬語,正如向對方緩緩伸出雙手或輕輕用手拍拍肩膀或擁抱,都是一個接納、愛和安全的情感表達。」「婚姻是一個靈性的旅程,最重要的是接納,因為婚姻裡沒可能令對方變得更加好,只有『對方有能力變好』的接納,這樣才能享受彼此的愛。」
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資深心理、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李耀全博士分享家庭支援的重要性時提到當年回港事奉前的一段插曲。「當我決定回來,期望以自己所學到和所領受到的專業,回港幫助年青一代,但卻面對著牧會或去神學院教神學的選擇和掙扎。與家人兒女商量,他們一句「我們支持您!」的說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不斷努力的力量。時至的今天,兒女長大,長女和丈夫也選擇了事奉服侍之路。她說﹕『我一直看著父母如何做,我願意學習和有信心去嘗試,您們以身作則榜樣,成為我們成長的重要典範。』很感動!」李博士坦言,培養陽光的孩子,令其生命有意義,一生行在正道上,父母的肩負著「以身作則傳遞正面價值觀」的重要角色。
他說﹕「個人健康與家庭健康影響是互相影響;婚姻親密關係的建立也需要雙方去承擔,正如太太結婚時跟我說﹕『從今以後,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的確,夫婦之間有很多操練和學習,婚姻也包含了接納、犧牲、不自私…試問夫婦不懂相愛,如何讓子女去相愛相親呢?」
愛的五種語言為婚姻保鮮
談到夫婦之間如何保持充滿活力的愛意時,李博士引用美國婚姻輔導專家Dr. Gary Chapman(蓋瑞.查普曼博士)著作《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一書內列舉的五種「愛的語言」:
- 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讚美伴侶,常常說﹕「你很重要!」
- 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專心陪伴對方,珍惜在一起的相聚時間。
- 接受禮物(Receiving Gifts):花心思準備和贈送小禮物給伴侶。
- 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實際的行動來滿足對方的需求,如做家事、買東西等。
- 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擁抱、輕拍肩膀等親密而合宜的接觸,有助夫妻之間的和諧與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