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份_總幹事問安信

親愛的主內弟兄姊妹:

      本年一月至六月,環球天道傳基協會(下稱「傳基」)與婚姻及兒童啓導中心、余德淳教育機構合作,在一所小學舉辦了一個課程,課程內容是培養低年級同學明白、學習「負責任」和「輸得起」的觀念。過去半年,導師努力帶領學生藉著集體遊戲,從互動過程學習主題;更增進了學生的人際關係,增強社交技巧。經過培訓,多數學生有進步,獲得家長讚賞。不過,也有個別家長不滿意其子女的進展,我們深感歉意。但是,這樣的批評,也好讓我們檢討,之後作改進。

      未來一年,我們計劃再接再厲,繼續推行這個非常有意義的課程,強化學童的「逆境智能」。雖然這項計劃通常得到學校的部分經濟資助,但是「傳基」仍然要籌備約五萬元的費用。在此,懇請關心子女成長,特別是關心我們下一代未能適應壓力問題的家長,在精神上及經濟上支持這項計劃。

      上期家信中,我提及「傳基」有兩個關於「論斷與寬恕」的講座。AK2R0136感謝上帝!這兩晚的出席人數相當理想,要加開教會閣樓的座位,讓參加者舒服地聆聽及思想講座內容。盼望講座內容真能夠幫助參加者慎思明辨,在教會、家庭及社會中(特別在目前這個相當分化的社會)作使人和睦的人。AK2R0072由於租用較大的地方,經濟預算有點失衡。雖則有奉獻收入,仍未能抵消期望把這幾堂講座內容編輯成書出版的經濟需要。

      為了在信徒群體當中,更普及調解的觀念,「傳基」與宏恩基督教學院(政府承認大專)將於九月開辦新一屆基督教調解基礎證書課程。歡迎大家報名參加(30/8前報名獲優惠),或者鼓勵教會同工及資深教友報名。CMC 7th qr code

      順便一提,去年成立的基督教調解中心(HKCMC),自今年五月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已接獲數個評估及調解個案。我𧫴在此家信感謝那些參與服侍的專業義務律師團隊

。由於剛剛開始,中心未能夠服侍所有求助的申請者,但仍歡迎弟兄姊妹詢問及作初步評估。若未能接納申請,中心也會轉介或提供一些專業意見。

      最近「傳基」突然需要從儲備中,撥出數十萬港幣去償還歷年積欠姊妹機構的款項。故此,現在急需籌募金錢來推行下半年的工作。除了出版「談天說道」之外,我們希望繼續發展「基督教調解」及「癌症關懷」事工,也關心在香港的內地學生及其心靈的需要。我也提一提與牧職神學院合辦的「癌症關懷課程」,反應相當理想。希望參與的弟兄姊妹得到實際的知識及掌握到應用原則,好好關心有需要的人。

      我謹呼籲各位弟兄姊妹慷慨奉獻支持我們,讓我們的事奉得以推廣,榮神益人。誠心所願!

      祝福各位身體(及心靈)健康!

主內
麥基恩謹啟

主曆二零一九年八月

~~~ 感動回應表 ~~~

 

第7屆調解課程-838x310

網上報名

www.tdwwcm.org

2019年7月份_總幹事問安信

親愛的主內弟兄姊妹:

      近日香港發生了不少社會事件,導致不少關心香港的人出現情緒困擾,感到傷心、憂慮、憤怒、失望等等。因為這些事故的成因、發展、結果,出現了很多相反的意見及態度,令到不少弟兄姊妹及家庭成員發生不必要的衝突,甚至關係破裂,實在非常可惜。對一些教會領袖而言,更有多一層困難。由於持相反意見的教友為數不少,假若領袖們說出一方面的睇法,便會被持相反意見的會友批評,說有偏差的教導。事實上,正反雙方都找出不同的論點,甚至用聖經章節來支持自己的看法;然後依據這些觀點去批評其他不同意見。很多時候,便出現了聖經所說「論斷」的毛病。

      在心理學上,大部分人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些思維上的偏見;而其中最常見是「選擇性的偏見」。有先入為主的心態,然後從眾多事件或事實中,揀出那些與自己的偏見符合的,來支持自己的意見。反而,對一些確實發生,亦屬客觀的事實視而不見。即是對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先有了不良的印象,就選擇他或他們的一些不當的說話或行為,去證明他或他們的壞處;而對他或他們的某些好處或良好動機視而不見或毫不理會。假若雙方都持著這種偏見,怎能夠有良好的對話及溝通呢?我親自看見一個朋友因政見及社會參與的問題,與女兒出現極大的爭拗,女兒甚至恐嚇有離家出走的危機。

      另一個常見的偏見就是被負面的事情吸引著,反而對較正面的事實不在意。例如:教牧同工對一些事情表態,會眾往往最深印象就是那些負面的意見或消息,卻忘記了正面的信息。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剛巧在未來一星期舉辦兩場(8/7、11/7)專題演講,講題是「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有幾位心理學的專家探討在家庭及教會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及不必要的論斷,並談及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和處理方法;特別是怎樣符合真理去寬恕他人。

在此歡迎大家出席(講座詳情:https://tdww.org.hk/2019/05/23/「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又懇請各位為兩次聚會代禱。求上帝祝福講者的信息,使聽眾得著幫助。求聖靈感動所有出席的人,運用所聽見的原則,在家庭中及教會裡,作使人和睦的人,讓香港能更和諧。誠心所願!

主內
麥基恩謹啟

主曆二零一九年七月

2019論斷與道歉-poster-Final

「談天說道」 論斷與寬恕

「一切苛刻、惱怒、暴戾、嚷鬧、毀謗,連同一切惡毒,都應當從你們中間除掉。要互相友愛,存溫柔的心,彼此饒恕,就像 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聖經新譯本》〈以弗所書 4﹕31-32〉

古人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的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天都要周旋於不同性格、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目標追求、不同意識形態的人之中,他們有些是陌生人,有些是你相熟的同事、朋友,或是親愛的家人親屬。如何常常與他們開心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之下?若大家之間曾有衝突、得罪或傷害,如何消去仇恨,彼此饒恕而走向復和嗎?走出饒恕等同於縱容和退讓?在今期的談天版面,有資深精神專科醫生麥基恩醫生和陳玉麟醫生從教會現存的問題出發,而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和社會及組織心理學家許志超博士則從家庭角度,一起淺談「論斷與寬恕」之間的連結和實踐的必須性,為「與情緒共舞2019」講座拉開序幕。

寫﹕謝芳

麥基恩醫生﹕慎防論斷破壞人際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某一人或某一件事作出一個判斷或是一些意見,這是很正常及相當重要的。但是,假若存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不理會當時的人或事的真相,便會變成論斷的了,這是相當錯誤甚至危險的做法,不單破壞了人際關係,而且可以產生極大的創傷及負面的後果,近來社會上出現的分化也有這樣論斷的元素;教會肢體相交及活動中也會發生這等情況,導致紛爭及不和,這是聖經否定的。

在即將舉行的講座上,我們將會探討產生論斷的認知偏見,以及如何減少這現象的可行方法,期望教會更和諧及群體見證了!

陳玉麟醫生同行寬恕之旅

以下是在教會的一個場景:

一位積極參與事奉的教友,在一個事工會議中被另一位資深會友公然侮辱,並作出不真實的指控,雖然當場嘗試澄清,但因那資深會友較有影響力,故其他與會者都默不作聲,而主席也希望息事寧人,故及早結束了會議。

這教友十分憤怒,轉向另一位教會朋友訴苦,這朋友回應道:『你的遭遇已是小事一椿,我上次被那資深會友害得更慘,把那人忘記掉吧,保重身體為上!」

憤憤不平的教友再向一位傳道人伸冤,傳道人以兩段聖經作勸慰,重申寬恕是聖經的真理,要好好學習。「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羅馬書12﹕17〉「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19﹕11〉

氣難平的教友再到牧師面前哭訴自己的遭遇,這位慈祥的牧者細心聆聽,沒有說甚麼智慧言詞,但卻邀請教友一起祈禱,教友在禱文中聽到牧者溫柔的安慰及權能的宣告,牧者懇切祈求上帝賜下寬恕的能力,戰勝魔鬼對信徒關係的攻擊,要得勝有餘,從新一起作事奉!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邀請你們安靜下來,閉上眼睛,隨著自然呼吸,把心專注於三一上帝身上,讓聖靈打動你的心,在以上的場景,那一個角色最能打動你的心,是被傷害的教友,或是那些幫助者如朋友、傳道人、牧者,又或是那傷害了別人的資深會友?要寛恕確實很困難,相信是跟隨聖靈一生之操練。若此刻聖靈感動你,歡迎你來參與我們所舉辦的講座,藉著聖靈的引導,讓我們一起探索寬恕之旅。

譚日新博士重建家庭中的信任與愛

 家庭原為一個建立人和學習愛的地方,不幸的是有些人成長在一個長期被論斷的家庭當中,嚴重的可以被看為情感虐待,甚至形成了心理創傷及關係的破裂。今年在講座中,希望可以延續去年「道歉與論斷」的主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家庭中的論斷,如何影響兩代人的關係,讓我們一同探索出路,重建關係。

 許志超博士饒恕的心理學

 近日社會事件引發的風波,使一些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等的關係變得緊張,雙方都覺得被傷害 。要修補這些親密關係,饒恕是不可少的。饒恕如何有異於縱容和退讓?饒恕就是復和嗎?除了這是踐行聖經的教訓,饒恕還有甚麼好處?

事實上,某人能夠勸人饒恕,並不代表自己可以饒恕。那麼,一個人不能饒恕,除了人的罪性,還有甚麼原因?我們可以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呢?

*************************************************************************************

「與情緒共舞2019之論斷與寬恕」講座家庭篇
日期:2019年7月8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譚日新博士、許志超博士

「與情緒共舞2019之論斷與寬恕」講座教會篇
日期: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

TSTR_July_1_2019論斷與寬恕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  

2019年7月8及11日兩場講座已完滿結束,反應非常熱烈,「時代論壇」更派記者現場採訪,文稿刊載於 [時代論壇] 第1666期。

承蒙[時代論壇]允許轉載:「論斷與寬恕」家庭與教會從撕裂中學習饒恕
採訪:麥嘉殷 李靜蕙 / 2019年8月2日
cap page.png
由六月因《逃犯條例》修訂爭議觸發的連場社會運動,對立面不單在於政府、警察與示威者,亦在於民間政見不同者而無法溝通,常見於家庭及教會的世代之爭。在一時意氣下,往往可因情感而產生非理性的論斷、標籤,家人、教會弟兄姊妹亦不例外。聖經教導要饒恕七十個七次,這些衝突過後又可怎樣饒恕與復和?

最近有機構以「論斷與寬恕」為題,舉辦兩場有關在家庭及教會「與情緒共舞」的講座,分別邀請幾位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分析家庭與教會產生的論斷成因,希望兩代人在衝突中仍能互相啟發,並希望會眾能學習饒恕。

譚日新:家庭兩代不同視覺產生論斷

譚日新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開首以「無恩怨不成父子」為題,先以Marvel電影人物鐵甲奇俠和蜘蛛俠引入。曾有網民以父子關係作比喻,因鐵甲奇俠願意提攜蜘蛛俠,但同時又會責罵他,對他的要求更高。譚日新指出兩代之間的爭拗多,加上現今《逃犯條例》修訂導致社會動盪的事件,不論黃絲、藍絲,甚或一家人有同一立場,也可能會出現爭執:父母可能責怪子女衝動,不成熟、幼稚。另一方面,年輕人會認為父母不夠熱血、怕付出、怕死,兩代從不同角度看事件,以致產生不少論斷。

譚日新認為雙方均有其道理,指自古英雄出少年,如耶穌三十歲便出來傳道。同時一些中、壯年人確有很多顧慮,但身為父母的他們仍然願意為子女犧牲。而他分析父母論斷子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想子女完成自己心願、自己本身亦需要母愛和父愛、父母本身有情緒精神問題等。他又指有些時候,在父母長期論斷下,子女會懷疑父母是否愛他╱她,甚至會導致情感虐待,特別是父母在言語上經常對兒童作出取笑、輕蔑、羞辱或排斥,例如父母責罵子女「喊咩啊喊衰哂,喊包!」、「生嚿叉燒好過生你啊!」。譚日新認為,這些論斷的說話,給予子女一個身份,有些兒童會過於相信這些說話,彷彿讓其變成了他們的「人生座右銘」。在子女成長後,論斷或會令子女自尊感低、未能建立長久、有意義的關係、出現情緒問題,如抑鬱、焦慮等。

若年輕人要走出長期被父母論斷的經驗,譚日新建議可先了解目前的問題,探索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讓自己連繫過去事件與現今問題的關係,之後再學習如何回應父母。譚日新解釋子女要學習放下舊恨,學習寬恕、復和;如仍要相處,便可訂立界線,如子女不喜歡母親在自己忙碌時致電,可嘗試與她定下打電話的次數、時間等。他補充,作為子女的,也要知道父母也有他們的限制。另一方面,當父母面對子女的論斷時,譚日新指父母要理解青年人重視夢想,聆聽子女的心聲;不要以子女的成績和成就肯定其價值。此外,譚日新強調,「做父母是呼召」,最終向上帝負責。他又指所有子女是上帝所給予父母來託管的,父母沒有最終擁有權,子女長大後也要向上帝負責。

譚日新又闡述家庭關係的基督教神學基礎,當中包括四個主要元素:委身、恩典、充權和親密。他指出家庭裡成熟盟約的建立首先需要夫婦的委身作為基礎;家庭須建立在充滿接納和饒恕的恩典中;家庭成員亦要彼此充權,而不是彼此控制;親密是植根於了解及明白對方。他指當家庭擁有這四種元素後,從而帶來關懷、諒解、溝通和彼此合一。

許志超:看似無法饒恕背後的心理學謬誤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名譽副教授許志超博士從心理學角度看饒恕,他引用基督徒心理學者所許志超說,指饒恕是「願意放棄怨恨、論斷和冷漠的權利,並同時培養對對方不配得的憐憫、慷慨、甚至愛。」

許志超先分析導致人無法饒恕的原因。有些人會認為「傷害是故意的」,所以無法饒恕他人,許志超指這個是「基本歸因謬誤」——傷害者易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的影響或要求,而別人則較傷害者易將之歸因於傷害者的個人特質。例如有一個人遲到出席約會,遲到者會歸因於環境,但等待遲到者的人則會歸因於遲到者慣性遲到的習慣。許志超又舉例,有次他與太太爭執,太太說了一些傷害他的說話。太太解釋是因為當時很生氣,歸究於環境的影響導致當時行為,但許志超解釋太太的行為時,會基於太太的內心及個人特質而影響她的行為,覺得太太是故意這樣說。

另外,有些人會覺得「傷害是嚴重的」,許志超表示當中可能存有心理學所指的「記憶的偏差」。他引述這理論背後的實驗:曾有同一個學系的低年級同學因不懂得做功課,便相約高年級同學請教,但最後高年級同學卻失約,低年級同學因功課差而不能在該學系繼續學業。其後實驗邀請旁觀者,從傷害者(高年級同學)及被傷害者角度(低年級同學)的口中聆聽上述故事,旁聽者發現被傷害者易會憶述較多有利自己情節,甚至增加對自己有利的改動情節。許志超指出,因為記憶出現偏差,從而導致被傷害者會感到自己受的傷害是很嚴重。

許志超又舉出有些人會覺得在對方沒有真正道歉時是無法進行饒恕。他認為對方未必能完全了解傷害。因傷害者不一定知道被傷害者的痛苦。他認為我們不能強迫自己饒恕,但他提出了一些例子來提醒眾人:「他有意傷害我,但也許有其他原因」、「我也許記錯了一些事情」、「對方沒可能完全明白我的傷痛」。他表示不是要令對方發現自己的錯,而是為對方的需要禱告。另外,許志超指若真的傷害他人,要化解被傷害方的忿怒,不是要澄清或解釋,而是承認「真的傷害了對方」。

麥基恩:要正確面對各種論斷偏見

麥基恩資深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衛生會副會長麥基恩博士指出論斷是指對某個人或群體就某事而提出主觀意見,毫不理會事實或各方證據的意見。麥基恩指論斷通常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偏見,思想上不中立;二是加上感情;三是歧視。三者加起來就成了論斷。他指出人傾向會從三個範疇作出論斷。

麥基恩表示人會容易受第一印象影響。第一印象會導致「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是有系統地偏離理性思維去論斷,導致感覺偏差,錯誤解釋及決定等不良後果。「偏見影響記憶……記憶是持久偏見,認為他人過去表現即現時表現。如果你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即使他做錯任何錯事,你都會依然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如果你覺得他是一個壞人,他做任何好事你都會依然覺得他是壞人。」、「我認同你講嘅,但係我都係覺得你係錯。」麥基恩又舉出「自我肯定偏見」,是在各種證據中,刻意或無意地選擇合乎自己心意的、忽視相反的證據。「如果我覺得傳統音樂(或聖詩)不動聽,我就會故意選一首很不動聽又很低沉的歌(或聖詩)去證明傳統聖詩不吸引。」同時他指出「負面性偏見」,是在眾多事情上,刻意或無意地選擇較否定或負面性的因素、要點、論點、經歷等。反之,正面的便被忽略、輕視或比下去,導致人較易出現焦慮及憂鬱。「我們很容易把負面的事記住,反而正面的或中性的卻不太會記住。」

「當我們懷著不開心與焦慮情緒,我們所看的每事物都更加負面。一些憂鬱症病人就像帶了太陽眼鏡一樣,他們的世界都是很憂鬱的漆黑一片。」

在這些需要偏見下,我們可如何作出正確的判斷?麥基恩指出以下四點:首先承認並認識自己的偏見。二是跟從彌六8所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他指必須先謙卑,才去行公義。「(回應香港近日事件)今次政府起初亦是行公義所以選擇修例,而反對修例的其實亦是在行社會公義,各有理據,同為行公義。但政府卻不夠謙卑,理應謙卑後才行公義、好憐憫。」三是從錯誤╱成功中學習。四是尋找支持正反雙方的意見,不只尋求與自己相似意見。麥基恩指,「就算你覺得你自己是對的,你都應在網上搜尋一下對方的意見再作判斷。」

陳玉麟:在靈裡達致真正的寬恕陳玉麟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對方原諒任何人,包括自己。」精神科醫生陳玉麟講述及解釋「寬恕」,是百分之百人性,亦是百分之百神性。他指人不應該太武斷和魯莽地強制要求別人寬恕,這是個很大的錯誤。他以小孩子打架後,老師常說的「握握手,以後就做好朋友,忘記這件事」作比喻說明,我們心中有一個防禦機制,強制的寬恕只會令仇恨更深。陳玉麟又指“We connect”不只是口說,最重要是彼此是同在與連結的。在靈裡,人性的團結變得更大,寬恕的能力亦變得更大。陳玉麟表示信徒缺乏靈性上的操練,故最重要的是多操練,以敏銳上帝想我們跟隨的步驟。

陳玉麟引用教會的一個場景,去解釋寬恕的三個步驟。例子是一位信徒在教會會議被另一位信徒公然侮辱,又作出不真實的指控。會議上被侮辱的信徒以沉默應對作結,然後獲得三類回應,第一是他朋友說:「你這已是小事一椿,我上次被那人害得更慘」;第二是傳道人對他以聖經作勸慰,重申寬恕是真理要學習;第三是牧者聆聽並安慰他,再以禱告祈求上帝賜下寬恕的能力,戰勝魔鬼攻擊,要得勝有餘。

陳玉麟把這些回應分為三部份,藉此來解釋寬恕。他提到,第一個步驟其實是講述事件,「其實事情沒分大小,就算微小事件都可以令人痛恨一生……一句說話,若得罪了(那人),他可能記恨一輩子。」他又指,人較常會用二元化思維去分析各種事件,二元化思維即是指每件事都有對立面,黑與白,好與壞,但過多的二元思維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真正看法,更會產生偏差。他指我們把事件看得透徹,看見人與上帝的關係,才是最重要。

第二步是關於傳道人以聖經作勸慰,陳玉麟重申寬恕是真理需要學習,但每一成年人都知道「你需要寬恕」這些大道理,所以未必適宜當刻安慰時作出教導。「第一件事我們需要平靜我們的心,我們需要有人諒解,我們才能夠平靜(當刻的)情緒,平靜過後方可重新複述所發生之事。」而期望與現實之間有落差。陳玉麟提到,很多人會認為只要得罪人的一方道歉認錯,另一方就必定原諒他,他直指這只是理想。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其實寬恕是在接納他人認錯和原諒他人之先。關於「……寬恕不需要有特定軌跡,只要有聖靈、上帝的感召,你就去吧。」

第三步是關於上述牧師提到的「得勝有餘」,陳玉麟認為,「我不曉得基督徒是否一定要得勝有餘。我們不可以失敗嗎?我們不可以失望嗎?為何一定要得勝有餘呢?」不同事件都可以是上帝給人的功課。他指人們有同一個人性,需要一起連結,當人能感受到與身邊的人連繫,憐憫的心會油然而生,人就能明白生活當中每人都有逼迫痛苦,「雖然當刻你得罪了我,但你都是上帝所愛的人」。這需要時間操練,每人亦需要學習寬恕自己,皆因曾被寬恕。

陳玉麟在末段解釋,「寬恕不是一刻就能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不斷重複又重複,才能寬恕。……會有很多磨練,我們需要與主一起相處,一起走這些路,才能感受到上帝那種憐憫與關愛。」他又以一幅浪子回頭的圖畫作結,「上帝永遠都很接納我們,不介意我們是怎樣。如果我們亦渴求寬恕,為何不把這畫,畫在我們生命當中?讓我們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這幅圖畫。」

原載於 [時代論壇] 第1666期,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christiantimes.org.hk

 

******

「與情緒共舞」講座已踏入第十三屆,今年內容會從家庭及教會層面看論斷與寬恕。

家庭會傷人?
家庭原為建立我們的場所,但不幸的是,最難接受的論斷也可以從最親密的人中出來……

饒恕如何有異於縱容和退讓?饒恕就是復和?除了這是踐行聖經的教訓,饒恕還有什麼好處?
寬恕的藝術﹕還原基本步,成為一生之操練。

家庭篇
日期:2019年7月8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譚日新博士、許志超博士

教會篇
日期:2019年7月11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尖沙咀寶勒巷25 號三樓)
講員:麥基恩醫生、陳玉麟醫生

7月8及11日「與情緒共舞」講座 ~ 論斷與寬恕(家庭篇及教會篇)……..順利完成

2019論斷與道歉-poster-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