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份_總幹事問安信

各位主內弟兄姊妹:

大家好!

感恩香港的新冠病毒疫情似乎已有緩和跡象,特別是死亡率大大減少了。祈望真是出現群體免疫及疫苗接種範圍擴大,能夠應付未來病毒變種的危險。

另一方面,眼見俄烏戰爭持續,生靈塗碳,心有不忍。為此,我寫了數篇有關戰爭帶來的心理傷害及將會出現的各類有關精神障礙;有關內容可到soulcare.hk網頁瀏覽。對我來說,最深刻的體會是調解(和解、談判)的重要性。調解成功的話,根本可以平息紛爭及阻止戰爭持續!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爭執也是無日無之,甚至在教會及信徒中間也經常出現,特別是在香港社會運動前後。耶穌基督是和平之君,祂在《登山寶訓》也教導信徒「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故此,本著耶穌對復和的教導,「環球天道傳基協會」即將舉辦一連串的基督教調解基礎訓練課程。課程分為三個單元,在今年五月至八月上課;內容關於信仰、心理輔導及法律上的教導,並且附加小組討論形式授課。歡迎大家報名參加,並推介給教會弟兄姊妹。可能有一天,上主會使用你在課程中學習及領受到的知識技巧,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或群體。

與此有關的活動,還有我們每年舉辦一次的「與情緒共舞」講座。在此,我預告今年的題目是「恐懼與憤怒」,日期定於7月14日(星期四)晚上7:30-9:30,在深水埗「學基浸信會」舉行。由於疫情關係,座位有限,請大家盡早報名及預留時間出席;並為當天晚上的防疫措施及天氣代禱。(溫馨提示:本會遵守政府對表列處所的防疫指引舉辦聚會,請與會者配合。)

在五月中,「傳基」的董事會召開會議,報告過去的工作和財務狀況,並且計劃將來的事工路向。我求上主加力於董事們,讓他們不單熱心參與及給予支持,更能夠透過「傳基」來發揮他們的恩賜、見證上主、影響社會、榮神益人!

你的弟兄
麥基恩謹上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義務總幹事

二零二二年五月

#在此,補充一句:希望大家能夠用部分消費券購買「天道書樓」及「傳基」出版的書籍,自用或贈送給親友。

~~~ 感動回應表 ~~~

理性與感性:調解與和諧社會

修辭學中有誇張法,是一種使用誇大詞語去吸引注意,也可說成將小事化大去引人注目的寫作方法,而調解其中一個目標則是幫助有爭議的雙方把大事化小。我們身處充滿爭議的香港,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的取向,是小事化大、大事化小,或是實事求是呢?我們的取向並非一個純理性的表達,反而一般都是感性推動的。如果我們嚮往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須探討的不單是實事求是,也要把大事化小。其實,這也適用於家庭、群體及任何組織。

傳統解決爭議的方法是訴訟和仲裁,調解屬較近代的替代性爭端解決方式。訴訟和仲裁的後果是贏或輸,而調解可以理出爭議雙方都可接受的結果。當然,不是所有的爭議都適合使用調解(例如已有既定立場的爭議)。談判與調解的分別在於前者是兩方經過討價還價而達成協議的方法,如日常生活中街市買東西時議價;而後者是加入一位中立的第三者,協助有爭議的雙方經過溝通及談判而逹成和解。一位中立調解者的功能是協助當局者迷的兩方,透過第三者的協助,適當地處理情緒的影響,繼而作出更明智的決定。

人不能沒有情緒,而處理情緒並不容易;我們一般使用的方法是不理會或用壓抑及控制的方法去面對。不過,經歷告訴我們,我們這些處理情緒的方法失敗遠多於成功。就算我們可以成功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加入另外一方或多方時(如談判),情況就更複雜,失控的機會也大增。那麼,如何避免情緒升溫或把情緒降溫是談判和調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費雪和夏畢洛在《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原著Beyond Reason)提議我們需要轉移焦點,重點不在面對情緒,而在使用其他方法去提升正面的情緒和減少負面情緒。至於如何營造及鼓勵這種氣氛,他們提議五大策略:賞識、親和感,給對方自主權、地位和角色。他們的理論:如果能適當地提升正面的情緒,就可提升達到和解結果的機會。

聖經新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僕人阿尼西母及他主人腓利門破裂的關係;而保羅身為第三者,以書信的方式鼓勵腓利門修補兩者的關係。保羅在書信中使用了費雪和夏畢洛書中的五大策略,他在書信中開始就讚賞腓利門「對主耶穌和眾聖徒有愛心和信心」(門1:5),他又稱腓利門為「弟兄」(門1:7),以示他的親和感。

故事中的僕人阿尼西母很可能先前盜竊了主人的財物,從歌羅西(現今土耳其的康拿斯)逃到羅馬,其後信了耶穌,在羅馬獄中服侍坐牢中的保羅。保羅早年已認識這位財主腓利門,又是腓利門屬靈的長輩,可以要求他接納阿尼西母,並不追究他以往的虧損。但是保羅對腓利門的請求,「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自願」(門1:14),亦即是說,腓利門的決定是自願及自主的,而非一個指令;還有,保羅稱腓利門為「親愛的同工」(門1:5)、「弟兄」(門1:7)、「同伴」(門1:17);於地位上,保羅是腓利門屬靈的父親。因為是保羅把福音傳給腓利門的,但他把腓利門的地位提升為一個同輩、一位弟兄及同工。保羅再進一步說明,腓利門決定不追究僕人阿尼西母,可使保羅「在主裡得到幫助」、「心在基督裡得著暢快。」(門1:20)也是說,腓利門的取向對保羅的生命及感受有重要的貢獻及角色。

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有一個和諧的家庭、群體、國家。或許,我們不單只使用理性的討論和分析,也需學習如何透過賞識、親和感,給對方自主權、地位和角色,提升正面的情緒,以和諧的社會為目標。

雷建華牧師

抗癌路上的同行者

我每逢呼求你的時候,你就靠近我,說:「不要懼怕!」《聖經新譯本》〈哀3﹕57〉
隨著人口老化,患癌的人愈來愈多,教會肢體也不例外。因此,教會回應患病會眾的工作是必須的,例如在必要的時候,成立癌病關懷事工,承擔關懷、支援他們及其家屬等。現時本港的逾千間教會中,只有數十間成立了癌關事工。

編輯﹕謝芳

事實上,基於華人教會一貫文化,對重病、死亡都非常忌諱,儘量避而不談;也不習慣表達感受、怕被人可憐,故重病肢體多選擇隠藏,最終讓自己與家人獨自走上抗癌路,與癌病單打獨鬥,飽受孤單徬徨之苦。倘若教會開展癌關事工,邀請患癌肢體參加癌關團契/小組,讓病友及家屬有一個安全的平台,抒發內心的擔憂、恐懼等;並藉著同路人的分享,增加病友透露病情及困難的安全感,釋放負面情緒;教會也可及時回應他們的真正需要,牧者傳道的探訪問候便來得更自然順暢,癌關牧養就是如此。

牧者擔當調解的角色
基督教宣道會藍田堂尚佩冰牧師除了擔任「福蔭(癌關)團契」的團牧外,同時擔任「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簡稱︰癌聯)的理事。投身癌關事奉超過十年,尚牧師陪伴過許多病者和家庭走過低谷。她憶述﹕曾接觸一個家庭,當患了肺癌的丈夫身體還許可的時候,這個家庭經常一起郊遊,相聚同行中建立了一份主內的情誼。無奈這丈夫病情起伏,最終在醫院床邊洗禮。太太對丈夫不但不離不棄,連太太的家人也願意不斷在經濟上盡力支持治療費用,使她大為感動。然而,丈夫的家人並未體會對方的付出,仍希望病者能獲得更好的治療及痊癒。眼見雙方的家人處理病者各持己見,尚牧師便擔起了調解的角色,勸告丈夫的家人面對病者將要死亡的事實,結果成為他們衝突中的和平使者,令她感到非常滿足。

癌症者與家人的牧養
在過去的癌關事奉中,尚牧師認識了幾位患癌肢體,當中有身患重病仍謹守執事崗位的;也有一位姊妹獲教會奉獻支持針藥費用,最終在離開前立下遺囑把保險部分金錢奉獻留給教會,將上帝給她的愛延續下去,讓尚牧師十分難忘。

積累多年癌病牧關經驗的尚牧師認為,病者家屬的跟進十分重要。縱然病友偶會離世,教會需繼續與病者家人保持聯繫,透過持續的關心和慰問將主耶穌的愛傳遞開去。同時,病者的遺孀也極需要教會支援,兩年前教會為幾位年輕寡婦成立了一個小組,她們各自有兩個小孩,由一歲至七歲。她們時常聚在一起分享生活點滴和管教孩子的辛酸及方法;同時又將自身經歷、社區支援和資訊彼此交流。這幾位姊妹常有機會相約他們的小孩一起消閒,同遊郊野公園和坐觀光巴士…等,盼望她們繼續在主裡並肩成長,經驗上帝無盡的愛與恩典。

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
對不少教會來說,成立癌關事工無論在人力及心力上,恐怕會帶來沉重負擔。但尚牧師則有不同看法,以她事奉的教會為例,曾邀請遊戲治療師來幫助一些未能接受爸爸離世的小朋友,由於都是主內肢體,故願意免費幫助孩子們,期望以自己的專業來造福別人。「教會裡不少弟兄姊妹也擁有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也樂意為主獻上,只不過未有合適的崗位給他們發揮。相信教會牧者起來召集,定能讓主內肢體各盡其職、事奉上帝。若教會人數不多,人力資源不足,可以請『癌聯』協助聯絡其他資源較多的教會作支援。」她深信在事奉中得到喜樂,便會有力量持續事奉下去。所以事奉團隊或同伴的代禱支持,團隊間分工合作,互相配搭,甚為重要。

身為癌聯理事,尚牧師期望癌聯可以成為癌病患者與教會的一道橋樑,興起更多教會牧養關懷癌症病人與家屬。癌聯每年舉辦的全港公開專題講座,以喚起各界人士,特別是教會信徒,關心癌症病人的需要為目標。今年講座將於9月8(六)日上午十時至中午十二時假觀潮浸信會舉行,題目為「癌友家庭的護心工程」,由余德淳博士主講。盼望大眾踴躍參加,認識癌症患者及家屬的需要之餘,更身體力行加入癌關行列,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延伸主耶穌的愛,將祝福和盼望帶給正面對恐懼的病人和家屬,使他們心靈得着安慰。

2018Aug_27_TSTR

和平之子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聖經新譯本》〈太5:9〉。

你們的話要常常溫和,好像是用鹽調和的,使你們知道應當怎樣回答各人。
《聖經新譯本》〈西4﹕6〉

現今社會,工作場所言語之間的誤會、處事手法的欠缺協調,往往帶來不少矛盾,這個情況即使在教會,以至宗教機構亦會出現,如何調解?

文﹕謝芳

富有調解經驗的黃永康牧師接受訪問時坦誠,教會都是由人組成,教會裡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人事的衝突與商業機構裡的也是無可避免的。在不同宗派的教會,黃牧師亦曾見有人事之間衝突的情況。有鑑於此,他的神學院教牧學博士畢業論文,都是以基督教調解為主的「教牧作人際衝突調解工作」為議題,希望藉著探討而找出化解衝突的方法。

他談到當年對調解和衝突處理有負擔的起因時表示﹕「記得信主後,曾看見一教會早期同心合意的發展下,人數不斷增長,本是一件感恩的事。可惜,傳道同工與執事人事之間卻出現了一些的衝突,之後,彼此的衝突惡化,在缺乏有效的調解,衝突未能處理的情況下,傳道人和衝突的執事分別離開,令教會士氣大受影響,教會的發展也因此一直停滯不前,教會失去當年同心發展的興旺。」他說這種感覺令人極之難過和傷痛。

他說,教會的發展,隨之帶來的人事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大家若懂得有效的調解,也許能化解不少的衝突關係和將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作為基督教的調解員,在實行時會面對怎麼樣的困難?」「在實際推行時,基督教的調解員會受很多的因素影響,如本身的性格和為人怎樣,處理情緒和衝突的手法、待人處事是否有效溝通和成熟、在衝突中能否掌握自身的角色及責任等。」他強調,作為基督教的調解領袖,最重要的將焦點放在恆常尋求、聆聽、敏銳和順服於神的心意,而不是單依A或B的意見;再者就是擁有聆聽和有效溝通的能力,才會在處理衝突時作有效的帶領。

事實上,每人都會活在「自我」的情緒裡,有主觀、有情緒、有脾氣,心情容易被問題牽動,要完全公平公正去實行不容易。黃牧師提醒說﹕「認識自己是處理衝突的重要第一步。所以,我們的第一課就是需要自我醒覺(Self Awareness),敏銳自己的身心狀態及衝突的處理。」「以駕車和撞車作比喻,有人經常都遇上交通意外,是周圍的人撞他?抑或是自己的駕駛技術欠佳?在學習自我醒覺後,若發覺原來是自己的駕駛技術差,是引發頻繁交通意外的根源。此比喻是提醒有心志作調解的和好使者要先好好認識自己,身心是否健康,亦檢視自己遇上衝突時,是否有效處理衝突,若調解員平常也善於處理衝突,會容易協助他人處理衝突。

基督教調解的培訓,有基礎及進深後續的課程,基督教調解的訓練,是幫助學員學習基本以「促進調解模式」(facilitative mediation)及「焦點解決方案」(solution focused),按雙方的需要及利益為前提,協助雙方作有效的聆聽及溝通、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衝突,解決爭議的問題 (problem solving),達成和解。基督教調解的進深培訓,也包括教會及家庭的調解個案研習、人心靈需要的原諒、寛恕及復和關係等重要元素。」他提醒,處理人的衝突,愛心和時間的付出都是關鍵。

黃牧師坦誠,無論基督教或非基督教,最難處理的衝突是信念(conviction),包括信仰、核心價值觀(core value)、人生觀等。「事實上,衝突有很多不同種類,如溝通的衝突、誤會和資訊不足的衝突、情緒衝突等。衝突亦有不同的層面,低層次的衝突是持不同意見、其次是牽涉到情緒的衝突、再者是互相角力攻擊;最嚴重的是認為對方的惡行應公諸於世,應得到上天或人的懲罰,充滿仇恨的心態。」

他說,當來自江湖四海的人信了耶穌,並不等於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本的個性、喜好和想法,「十個指頭有長短」,耶穌十二門徒也有不同的性格、想法和脾氣,信主的教徒也有掙扎、吵架,甚至互相不滿意的情況。「《聖經》裡也有提醒我們要作鹽、作光和調和,「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教會愈早推行基督教調解的普及教育愈好,包括學習人與人的相處,了解自己的情緒、思想和調解。「可在主日學、團契開始,提供訓練和基本人際衝突處理的教育,培育家長如何與子女溝通,教導孩子宣洩情緒或處理負面情緒,以及與人溝通或處理衝突等技巧。另外,可以在教會、基督教機構或在學校訓練更多使人和睦的基督教調解員,他們尤如屬靈消防員,當『火災』(衝突)發生時,可以盡快去救火,另一方面,也學習敏銳於防火。正所謂『杜漸防微』、『預防勝於治療』。」

「基督教調解究竟有何價值?」「基督教調解工作,盼望培育更多基督徒的調解員,他們以耶穌基督對人的關心、聆聽、接納、服事、柔和、謙卑、原諒及寬恕的生命榜樣,使人和睦。如有人在社區裡,極需要愛來彼此原諒寛恕,但做不到,而兩位當事人都信任社區裡教會的調解,我們可協助他們,以神的愛去彼此原諒及寛恕。或有家庭裡,伴侶出現第三者,亦想尋求教會的調解,而感情還在,太太很想原諒先生,但又做不到,亦想尋求教會的調解…。我們在基督教調解中,可讓當事人考慮,選擇以上帝的愛和寛恕作調解,破損的家庭可以有選擇以神的愛去復和、重建關係。」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主辦的基督教調解課程的運作,讓大家認識有關教會處理衝突的調解技巧、提升溝通預防衝突、調解神學觀等,同時在人際處理的教育和調解上及早作好裝備。詳情可登入網址﹕https://tdwwcm.org/

2017July19和平之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