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時,有許多家長說對孩子常在學校被老師投訴懶散和上課不專心而感憂慮,甚或會立即帶孩子去見醫生做評估測試,想了解孩子是否與眾不同,又或患有過動活躍及讀寫障礙等行為異常的可能性。我不反對家長有這探索的精神,但在為孩子安排這些測試之前,有否想過「如何為孩子作心理準備,而不致擔心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呢?」我曾與一位悶悶不樂的7歲小男孩對談,他說曾為媽媽的這些行動而感到憂心,「我好擔心要打針、住院治療,見不到媽媽。」原來,他是在不知情下被安排去見精神科醫生,而他的父母都認為沒有必要讓兒子知道此事,「兒子知道得愈少,就愈能減低他的焦慮。」結果效果相反地變得更差,這小男孩被那恐懼的負面情緒干擾,整天失魂落魄、精神恍惚至不能集中與我面談。
其實,這小男孩擅於交談和有聰敏反應的能力,只是在家中看到媽媽焦慮的表情時常會產生莫名的焦慮情緒,又未能開動左腦前額葉來駁斥那些右腦前額葉產生的負面思想。因此,父母應要先在孩子面前作一個臨危不亂的鎮定示範,如以不快不慢的語速和動作來應付緊張,並謙虛地告知孩子﹕「我唔算聰明,只是有較多失敗的經驗。」這樣,小孩子才會有信心表達自己意見,而不易因失水準而跌入焦慮。
從以上個案中,我反省到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不是依靠一份精準的精神及行為心理評估報告,而是一對看好孩子能有積極改變的雙眼,和培養一個謙虛的品格素質,例如親子雙方知道彼此强項與承認各自弱項。
「一掌盛滿安寧,勝過兩手抓滿勞碌捕風。」〈傳4﹕6〉
馬君蕙主任/余德淳博士 EQ訓練研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