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特兒特教 之 常用的精神科藥物治療

目前未有藥物能根治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症狀;然而,若患者具侵略性或自我傷害的行為、情緒困擾、強迫及刻板的行為、過度活躍、專注力弱或睡眠問題,可透過藥物減低其症狀,從而幫助患者在接受其他教育及行為治療的時候,有更佳的表現。

抗精神病藥物(例如risperidone和aripiprazole)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來治療攻擊或自傷行為。即使如此,還是必須衡量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或者疲倦等。

至於針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障礙和狹窄重複行為,暫時並沒有藥物核准。有些文獻指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類型的抗鬱藥,例如fluoxetine,可有效減少重複及儀式行為。根據2020年BMC Psychiatry上載的分析Pharmacotherapy of restricted/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指出,藥物與安慰劑的比較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功效,因此並不建議例行使用藥物,應該是按照患者的特別需要而決定,也要常常檢討藥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患者同時也患上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比例高達40-70%,是最常見的共病。針對同時出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症狀,一般而言,若果行為治療不奏效或者症狀嚴重或影響日常生活,藥物(例如methylphenidate)可能有幫助。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出現情緒障礙的比例也比一般人高,研究數字顯示,抑鬱症的流行率為10-50%,躁鬱症為5%,遠遠高於一般人的流行病率分別為7%和低於1%。一般而言,藥物(例如抗抑鬱藥和情緒穩定藥)對於改善情緒焦慮等病徵,也是頗有成效的。

睡眠障礙在自閉症患者也常見,有些證據指出,自閉症兒童褪黑激素的水平比正常人低,影響他們的睡眠週期。所以,若果睡眠衛生或行為治療未能改善睡眠問題,處方褪黑激素也是可以考慮的。

劉潔玲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無心睡眠

在我的病人當中,十居其九有睡眠問題,而最常見的是遲遲不能入睡,即使入睡了,也覺得整晚在做夢,好像沒有睡過一樣。可是,當問到睡不著時他們怎麼辨,答案差不多都是一樣:「滑手機」,無聊地瀏覽社交網站和看看短片。再了解清楚一點,有部分病人在未有情緒問題之前,已經有這個睡前的壞習慣了。

人類發明電燈後,我們的作息時間開始改變,夜間也可以有社交活動和娛樂。更甚的是,自從電子通訊產品和社交平台普及和變成必需後,這個娛樂伸展到深夜,並且也可以獨自在床上繼續。我們的入睡時間愈推愈後,睡眠時間比較二十世紀時縮短了一個鐘。大自然的陽光與我們體內放出「褪黑激素」的規律也經常變得混亂。

早在2014年,荷蘭的一位學者(Kroese)觀察到一個睡眠不足的現象﹕「睡前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就是有些人在沒有甚麼必要的理由之下,將睡眠時間推遲。有些年輕人缺乏自律,打機或是上網到深夜,變了晚睡晚起,甚至日夜顛倒,這個情況在世界各地經常見。但是,原來有許多不同年齡的女士們也有這個壞習慣,在睡前忙於看社交網站或「煲劇」到零晨二三點。近年來,西方傳媒也採納了香港人常用的「報復性」詞彙去形容這現象,叫「報復性熬夜」(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為何叫報復呢?因為在大都會社會裡,我們慣了每天工作繁忙和上班時間長,回家後便很想有自己個人時間(“Me”time)去補償一下,故在深夜裡,便不願意放過可以獨自在影像世界裡遊走的機會。

然而,這樣子會導致睡眠不足和質素下降,後來更引致習慣性失眠和情緒問題。在起初,大家都以為自己有自主權去掌握個人時間,但在後期變成失去控制作息時間的能力。亦有個想法,就是她們遲遲不想放下手機,原因是在床上久久不能睡著,於是便期望熬到最累的一刻就能幫助自己快快入睡。

其實,睡前拖延可能會換來短暫的輕鬆,但對於上班一族,必然帶來睡眠不足,後果是出現多種身心毛病:(1)集中精神和記憶能力下降;(2)焦慮及抑鬱情緒;(3)體重、血壓和血糖水平容易上升;(4)免疫力下降。千萬不要像張國榮的一首歌《無心睡眠》歌詞所言,去到「腦交戰」!

部分人的睡前拖延壞習慣是與自我控制能力問題有關,下定決心跟著以下方法去注重睡眠衞生:

上床睡覺前

20分鐘先寫下明天要處理的事情在紙上,然後關掉手機和電腦;

20分鐘梳洗,包括享受個溫水浴;

20分鐘坐在床邊,盡量製造一個寧靜、漆黑和涼爽的環境,然後全神貫注,慢慢地深呼吸,直到有倦意才上床睡覺。若然過了半小時還睡不著,不要在床上輾轉反側而掙扎,嘗試起床看實體書和再深呼吸。

鍾維壽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