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著微雨,令寒冷的天氣更冷。我和孩子到佐敦廟街、油麻地等地派發物資給無家者。我們買了一些暖包,朋友預先煮好數十隻熱騰騰的雞腿,用錫紙裹好保溫。一行人(包括:三個成人、兩個小朋友)背著有點重的物資,冒著雨,有點狼狽地出發。內心剛剛感到有點煩厭,隨即就想到:假如我們覺得麻煩,那麼在冷雨夜下工作的清潔工人、棲息在橋底路旁的無家者和拾荒長者就更狼狽了!
一念及此,心中羞愧,只好加緊腳步尋找目標人物。按照以往經驗,我們走向一些小巷,應該不難發現他們。可能雨天關係,走過了不少街道,才見到一、兩位無家者。在過程中,有些情景實在令人深刻。其中有一位坐在港鐵站口附近的露宿者,當我們把保暖內衣送給他,他竟然即時穿上;明顯地,他根本不夠衣物保暖。在這些寒冷的日子,真不知他怎麼度過?比較多遇見是街頭的清潔工人,很多是外判工人,工作時間長。他們很多時推著垃圾車,走得很急,好幾次我們要跑過去截停他們,才能夠跟他們交談,送上物資。有幾次,當他們知道有溫熱的雞腿時,表現得十分高興,重複又重複地說了很多次「多謝」。有時我們已經走到老遠了,還聽到他們道謝的聲音。
我們最後到了橋底一處地方,那裡一直住了無家者;旁邊就是公共廁所,自然是居住的「好地方」。當我們對著一堆紙皮和雜物叫喊,問:「你們需要保暖衣物嗎?有多少人在裡面呢?」他們會反問是甚麼衣物?似乎對於他們來說,不缺這些。遇到這個情況,我心想:他們是否有需要呢?我們就派發快餐店的禮券、雞腿和暖包給他們。有人僅僅露出半張臉,我們看不見實際上有多少人在裡面。當我們派發完物資,正要離開,有一位年輕的女士走出來,她詢問我們還有沒有快餐店禮券?我就把手上剩餘幾張都給她了。
歸途時,女兒問:「爸爸,剛才那人好像不似露宿者,都不像有需要,為甚麼要幫她?」孩子問得十分好,她真是懂得觀察,至少她有疑問。行善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一顆智慧的心,要明白應該盡量把物資交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上,而自己不會被騙或受到傷害。一來孩子見到那位女士比較年輕,而她一直接觸的關心對象主要是婆婆或清潔姨姨,因為有出入而心生疑竇;二來很少人那麼主動走出來向人要求更多的東西;而究竟為甚麼?我們不知道。我讚許女兒觀察得很仔細,我告訴她:「我們不會知道原因,除非我們願意繼續和這群人接觸,持續地和他們交往、溝通。如果我們未能付出這些時間,我們就只能以現時的方式給予他們關懷;待其他人和機構來協助。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喜歡這樣待在街上,他們在這裡出現,已經是我們應該給予的一群。這是我們這一刻所能夠做到的事。」
「他(約翰)回答:『有兩件內袍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要這樣做。』」(路加福音3:11)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
陳章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