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特兒特教 之 小希母親的痛苦

小希經過評估,是亞氏保加症,即屬於輕度的自閉症譜系障礙。

今天,他的媽媽張太又再來診室,坐在我跟前的她一臉愁煩。「我不明白,他總是不聽教。今年已經8歲了,應該可以自己收拾玩具;在我放工回家前自己做好功課,整理好自己的桌子或床舖等等……。提了幾十次,他都當耳邊風,毫無改善。我多次答應他,若能做好以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獎勵他,如去迪士尼樂園玩。」

「我一向十分期望,自己放工回家後享有親子時間,和小朋友去公園玩,或坐在一起講故事等。可惜,每天放工回家,看見的家總是亂七八糟,地上、梳化上全是孩子的玩具,功課更完全沒有做過。此情此景,往往令我忍不住要罵他,起初還能控制脾氣大爆發,但後來也失控,聲浪亦加大;見罵也無效時,真有衝動想拿起衣架打他,最後唯有自己走入房間大哭起來。唉!我實在感到很沮喪和失望,這麼多次教導他和叮嚀,他都毫不聽從。我知道他是懂得怎樣做,因為當我陪伴他時,所有發出的指令,他都能順利完成。」

「每次罵完後,我都深覺內疚和無助。我要如何教導他呢?我的要求很簡單,只是希望他能學識負起自己的責任。但事情的進展,卻令我變成一個失控的惡婦人,甚至差點兒做了虐兒行為!」張太不斷訴說著,語氣愈趨哽咽,雙眼的淚水緩緩流出……我也感受到她的痛苦和無奈。

「張太,明白你的心情,真是痛苦!其實,亞氏保加症的患者會特別專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和玩具,對其他事情往往會忽略或不理,故若要教導他們改善某些行為,便需要給他們特別大的誘因和獎勵,而且是要即時可得的才有效。至於去迪士尼樂園遊玩的獎勵,對他來說太過遙不可及了。我們可以嘗試多鼓勵,若他能做到一小部分,便能立刻得到獎勵,如貼紙之類,集齊一定數量的貼紙,便讓他去買一個喜歡的玩具。同時,平時最好不要讓他太容易得到喜歡的玩具或零食,以保留用作行為改善的獎品。」我說道。

「我們明白,教導小希確實要花許多心血才可達到些許的成果,做母親真是需要滿滿的耐性和愛心啊!張太,你也要留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兼顧工作和家庭實在使人心力交瘁,何況還要照顧一個SEN 的兒子,故你在百忙之中都要騰出時間,好好舒暢身心,找些方法去自我鬆弛,休息和睡眠也不可缺少;若有需要,可参加一些學習處理情绪的課程,否則情緒到了失控地步,為時已晚。」

陳潔芝醫生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家庭‧家情」──成長中的抗逆力

head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52日,歡迎奉獻支持經費

近這一年以來,只要打開港聞版,經常都看到一至兩則關於自殺的新聞。看到這些新聞時,心裡總有一種很沉重和心痛的感覺。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在前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估算本港每十萬人中有9.3%的人死於自殺,當中尤以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趨勢最為嚴重。這樣是否就反映了青少年的心靈越來越脆弱?還是,反映了他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嚴重呢?究竟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他們在這個充滿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危機和負面意識的社會裡,找尋到曙光、盼望,以及加強抗逆能力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面對困難或挫折,但它們總是不能避免地從出生便伴隨著我們成長。所以,我們原本應該從小便培養出自己的抗逆能力。奈何現代父母總是不忍心看見孩子遇上失敗、挫折而跌至焦頭爛額,又或是過分擔心孩子們會因此而失去自信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我們作為父母,有義務教導並幫助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並讓他們培養、鍛煉出對抗挫折的能力,與及面對困難的智慧。

近年社會富裕,每一個家庭所生的小孩只有一至兩個。因此,這些小孩大部分都在溺愛中長大,不但物質生活豐富,有些小孩甚至有六至七個大人(爸爸媽媽、嫲嫲爺爺、公公婆婆、工人姐姐)輪流照顧。可以說萬千寵愛在一身,不要說需要自己處理困難,即使是基本自理都不用動手。面對挫折時,總有父母來擋駕;加上在香港社會的教育中,普遍將焦點放在催谷子女成績上,忽視了或是沒有時間培育孩子品德上的成長,以至小孩實在沒有經驗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注意多些,去培養孩子們的抗逆力。

內在方面:

正面處理情緒,學懂面對困難

要培育情緒健康的小孩,首先是讓孩子學懂表達感受和有效地控制負面情緒。多從正面的角度去看不同的事情,就好像「半杯水」的故事:「若只剩下半杯水在你面前,你會擔心:『我只剩下半杯水』,還是會感恩地想:『真好!我還有半杯水』?」正面的處理情緒態度讓孩子遇到困難時,仍能保持心境開朗,能正面地面對事情。然而,在很多個案中,父母自己也不懂得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面對困難時,該如何幫助他們呢?若我們細心回望自己的成長過程,我們也經歷過和解決過大大少少的困難。起初面對困難時,會害怕和擔心,但困難得解決後,便滿心喜悅。這些都可以成為活生生的例子,給小朋友學習和鼓勵。父母也可以嘗試跟小孩分享自己的困難,並告訴他們自己也曾努力地思考及尋找各種解決方法。這些都是很寶貴的故事,不但能告訴小孩父母遇到問題時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提醒自己以前確是已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也有能力解決目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提醒孩子們,有困難時,要懂得找人分擔,尋求支援;一起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讓他們知道:「解決方法總比問題多。」當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慢慢克服它。

提升自信心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接納自己,也明白自己的限制,但同時也要肯定自己的能力和知道自己的優點,從而使孩子更有信心和勇氣去處理事情。父母的適當鼓勵和欣賞是非常重要的。

外在方面:

安全有效的親子關係

父母平時要與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有恆常的溝通,並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可以放心說出自己的失敗和弱點,父母要對此給予接納和適當的指導。然而,要做到關愛而不溺愛,也是我們作父母要好好地學習的一課。

增強社交技巧

正如文中初段提及,現今的小孩通常是家中的焦點。因此,性格方面會較自我,不容易建立社交關係。父母要鼓勵孩子與人建立正面之社交關係,學習與人相處和溝通,發展和維繫友誼。有良好社交關係的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行為或挫折時,他們都較有能力去疏導情緒,處理和化解問題。

學習處理壓力,以身作則:

在現今社會中,壓力是無可避免的;而事實上,適當的壓力往往也是我們成長的動力,關鍵只是我們要懂得如何去舒緩壓力。父母可以以身作則,跟孩子一起學習舒緩壓力的方法,放鬆自己;例如:一起做運動、行山等。孩子的學習 很多時不是單從他所聽到的話而學到,而是從所觀察到的行為去領悟和跟從。因此,父母能正面處理壓力,並在有需要時懂得主動向朋友、信任的人尋求援助,這便是最好的榜樣。

最後,我們要明白其實抗逆力是人類天生的一種潛能,能使人遇到嚴重的危機後,仍可以順利地反彈復原的能力。擁有抗逆力的人,能轉化逆境,令生命更強。即使遇上困難、失敗和挫折,都能正面且積極地回應和面對。因此,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有這一種潛能。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會拿走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和適應社會的技巧;致使他們長大後,仍不懂自我照顧。古語有云:「疾風知勁草。」因此,給孩子一個合理、正常的生活模式,實在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讓孩子在成長路上坦然面對困難和挫折, 並以善意的態度作出鼓勵和讚賞,好讓孩子能學習承擔責任及對個人的行為負責。

劉潤嬌 Florence Lau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基督教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
Prepare/ Enrich 婚前/婚後關係評估執行師

Mingpao-output-02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