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道 之 復常後的復賭危機

「因此,人如果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經過去,看哪,已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7節《環球聖經譯本》)

文: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疫情後,復常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好事,但也令某一些人憂心重重。過往三年,疫情下實施種種防疫措施,包括未能通關、往澳門需要隔離多天、限聚令等等;的確使部分嗜賭者「暫時」減少或停止賭博。然而,隨著防疫措施鬆綁,社會開始復常,加上馬會及澳門賭場也復常並加強宣傳和推出優惠,我們近兩個月接獲不少賭徒家人求助。

『十八歲的阿玲致電求助熱線表示,早兩天有人上門追債,她才知道媽媽近月賭博情況是這麼嚴重。阿玲來自單親家庭,仍在求學時期,面對媽媽的情況,既擔心又無助。』

『三十三歲的Amy致電求助熱線表示,媽媽在她年幼時已經經常賭博,過往是外婆代還債務。早兩年外婆離世,而媽媽這三年疫情也沒有再去澳門賭錢,還以為媽媽已經戒賭。怎料兩個月前,媽媽開始經常失蹤,原來她一個星期有五天過去澳門賭錢!』

『一位嗜賭者傳WhatsApp訊息到求助熱線表示,二十幾年到澳門賭博,從來沒有欠債,但身上有甚麼都會押下去。好在三年疫情,停了,沒有到澳門賭博。但今年一月已過澳門賭博了五次、二月六次、三月兩次。昨日輸錢,押手錶(四萬五千元),今日把三萬儲蓄取出來,想過去贖手錶又不夠錢;又多人過關,昨日過關也要用上三個多小時,所以沒有去!我贏了,就想隔日再去;輸了,即日便再過去!』

為何復常會促使在疫情期間已減少或停止了賭博的賭徒再次失控?上述提及的防疫措施強加了種種環境限制因素,令人不得不暫時停止賭博,這情況稱為「局戒」(無計可施下停止賭博),而非真正戒賭了。因此,一旦外在限制解除,他們又忍不住前去賭博,甚至一發不可收拾。因為賭徒及其家人過往長期處於獨自面對,以及處理賭博帶來個人和整個家庭的影響,雙方都發展出一些惡性循環,以致「身心社靈」都破損,所以戒賭是全人關懷「身心社靈」的重整。這概念是將一個人視為一個整體而非人的某一部分,承認一個人的生理、社會、心理和靈性各方面是互相依存;而成癮卻破壞一個人的「身心社靈」,要透過全人關懷醫治,成癮者的整體生命經歷「身心社靈」更新轉變,再不需要像從前依附過往的成癮行為或物質,這樣才能真正達致長久「脫癮」。

『鄺太憶述兒子戒賭的經歷,表示兒子賭博成癮,家人煩擾不已。多年來不斷尋求協助戒賭的辦法,曾求助社工、坊間戒賭機構;問題卻無法解決,且愈加嚴重。八年多前,陪伴兒子來到新希望團契尋求福音戒賭。在新希望團契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適切的關懷和支援,有信仰栽培,會查考聖經真理,又會建立群體支援;家人之間相處方面,重建了合宜的關係;並且學習了財務管理,又學習情緒舒緩等等;獲得「身心社靈」全方位的照顧。有了清晰明確的方向、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持續參與聚會和學習。兒子已經八年沒有賭博了!』

結集二十年的戒賭經驗,新希望團契將於五月舉辦兩場交流分享會,邀請教牧及機構同工、輔導員、社工、專業助人者,一起交流分享:如何從「身心社靈」全方位有效幫助有賭癮人士脫癮重生。另外,在六月將舉辦一場公開講座,供有興趣了解和幫助賭徒的人士,或者自身有需要幫助的家庭參加。費用全免。

《教學人生──校長寄予生命的愛語》是結集「談天說道」之「教學人生」專欄(2021-2022)的文章而出版的書籍。全書共有十八位作者,十七位為中小學校長,一位為退休大學教授。作者們是主內資深教育界人士,對教育充滿熱情、熱誠,對學生、對生命流露著愛。處理繁重的學校工作外,他們願意藉著文字在報章與廣大讀者分享個人在教育專業中的寶貴經歷及體驗,與人分享教育路上的心得、啟發和感想。字裡行間表達出教育工作者的愛與誠,同時道出教育雖任重道遠,但不是單打獨鬥的工作,乃是有伴同行並能互相勉勵、互相幫助的專業。最重要一點,作者們經驗到教育工作是神的召命,是神揀選委任的使命;而神也與大家同行。

訂書請掃二維碼

談天說道 之 銳變–女性賭徒依靠福音維持零賭博

「現在我把你們交託給 神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也能在所有成聖的人中賜基業給你們。」《聖經新譯本》〈使徒行傳20﹕32〉

文﹕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在過往輔導男女賭徒戒除賭癮的經驗觀察,不論男性或女性,每當賭至泥足深陷,都會經歷相同的歷程﹕「賭、輸、借、還」的惡性循環,他們的賭博心理思想也大致類同。然而,女性賭徒沉迷賭博的原因、戒除賭癮的動機、脫離賭癮的歷程,卻與男性賭徒有差異。

女性賭徒的特點﹕

            (1)想自殺及有自殺行動比例明顯較男性高;

            (2)著重賭枱上的人際關係;

            (3)開始賭博的年齡較男性遲,多於成年期25歲後才參與賭博;

            (4)喜歡群體式的賭博,如賭場、賭船、打麻雀等;

            (5)喜歡機會率為主的賭博,如百家樂、六合彩、角子老虎機等;

            (6)薪金一般較男性低,但欠債金額卻比男性高;

            (7)多因婚姻不如意或未能從家人獲得情感上的依附,才導致沉迷賭博;

            (8)沉迷賭博的過程較迅速,很快可以輸掉大筆金錢;

            (9)有些會以出賣肉體來償還賭債;

            (10)羞恥及歉疚的感覺,令其否認自己有賭博問題;

            (11)因賭博影響子女的照顧;

            (12)多是逃避型賭徒(Escape gambler),為逃避問題而賭博。

逃避型賭徒

記得曾輔導一位女性戒賭者,她說在賭博巔峰時期,可以5日4夜留在賭場賭錢,直至筋疲力竭而暈倒,才被救護員抬離賭場。臨床心理學家和國家認證賭博顧問 Henry R. Lesieur,以及耶魯大學成癮研究部及女性成癮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總監 Marc N. Potenza,均列出兩類賭徒:進取型賭徒(Action gambler)及逃避型賭徒(Escape gambler)。其中逃避型賭徒不喜歡複雜和動腦筋的賭博;在賭博中經歷刺激和開心後會全神貫注在機械式的賭博中,以忘記自己所存在要面對的問題及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同時希望在賭博中獲得對自我的控制感。女性賭徒多屬於逃避型賭徒,因此她們以賭博作為逃避面對問題及作為情感缺損的心理依附,一旦染上賭癮更容易快速發展至瘋狂的地步。

亞燕的分享﹕ 

「我出生於中國內地,22歲時嫁給港人的丈夫,婚後遷入夫家在國內居住的村落,丈夫則在港工作養家,每月回鄉一次團聚。後期因三名孩子相繼出世,家庭經濟壓力增多,丈夫約兩三個月才回鄉團聚。村內賭風猖獗,初時我對此抗拒,但自從幼女出世後,我抱著消閒娛樂心態就開始在村民賭博消遣聚腳地玩撲克牌,初時一兩元賭本,但後期賭本和賭類也日益俱增,漸漸地步入賭博捆綁的深淵。隨後9年,賭博心態愈見嚴重,甚至帶著嬰幼女兒去賭,賭輸丈夫給的家用後,更向親戚朋友借錢,慢慢賭博欠債至無力自行償還。及後雖然丈夫從港回鄉代還,但我仍繼續賭博而欠下村民的貸款。

及後1996年來港定居,初時我曾立志戒賭,專心工作償還鄉間的賭債及以薪金購物回鄉探望子女。兩年後,子女亦來港定居,我在鄉間的欠下賭債也還清。這時,賺快錢的念頭又再復燃,跟隨酒樓兼職的嗜賭同事再次賭博,更涉足賭馬及過澳門賭場等。後來轉工,亦受當時吹噓打麻雀易贏錢的同事影響,學識打麻雀,再深陷賭博泥沼。及至2006年,已欠下4張信用卡數連利息共26萬,當時三子女共借了11萬還債並勸我戒賭,可是我仍賭錢至不歸家,漠視兩女兒多次勸勉,至2008年又爆煲,申請債務重組。由2008至2013年間仍活在還債與續賭中,2013年在幼女鼓勵及協助下,曾戒賭9個月,甚至儲到10萬…但不久又再拿錢去賭,在2014年已欠下200多萬債項。

由2016年1月開始,經教會轉介,由子女陪同和支持之下到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福音戒賭,初時間中仍有復賭如買馬等,但再過幾個月後開始零賭博。在此過程中,明白不可攜帶信用卡,外出只可帶一百元等,聽取已戒賭7、8年的過來人分享自身經歷,亦參加戒賭課程和查經班。初時不明查經教導,但在女兒鼓勵之下,加上憶起因自己沉淪賭博時令到幼女痛心病倒,甚至入醫院、失眠、行過房門口而哭、求我停賭等畫面…5個月後我決志信主,之後靠祈禱一切交託給主,從內在更新,靠主擺脫賭博的捆綁,至今已維持約五、六年零賭博,以前自己喜話事、固執,現在肯聽人講,放下自己,思想也較豁達。今天與家人關係復和,彼此信任。我珍惜現在,警醒自己勿再使關係變差而回去孤單和絕望的過往。常常上教會,參加崇拜、事奉、查經,繼續回基督教新希望戒賭團契,也向新來戒賭的人分享自己經歷,祝福他人像自己一樣靠主的恩典成功戒賭。」

亞燕女兒的分享﹕

「我從3、4歲懂事開始,已見阿媽終日去賭博,甚至帶同自己及幼妹前往;親歷被外人或同學指點阿媽不顧家和爛賭之窘;年幼細妹因阿媽賭至半夜仍未歸家,無人照顧下而受驚大哭;自小常經歷因阿媽賭至家中無食物或無人煮飯而飢餓;三更半夜被陌生人敲窗,取錢幫輸清賭本的阿媽還債…看著嚴重沉迷賭錢的阿媽不分晝夜賭博,甚至債台高築,被有黑社會背景的男子上門追債…這種種都叫我深感無奈、無助、擔驚受怕。我於1998年來港定居後,阿媽假稱帶我和妹妹去澳門遊玩,但原來是去賭場賭錢,當我隨阿媽進入賭場,未成年的妹妹則要獨自留在外面的食店等3、4小時…最後大家都因阿媽輸光錢財,連回港船票也無力購買。

可能自小爸爸在港工作養家,我們三兄妹甚麼事情也會找阿媽協助完成,雖然阿媽爛賭,但仍感到她對我們的好,故此一直處以包容及體諒。其後,當知悉阿媽欠債被人在門外淋紅油、賭博爆煲激到細妹失控而病倒入院、知道阿媽被細妹揑住頸…甚至阿媽最後200多萬欠債的爆煲等,也想過放棄這樣的阿媽。當看見阿媽用自殺和到子女工作地方騷擾等脅迫和向三兄妹要錢還債的行為,我們深知道,不能再單靠子女愛母之心去解決阿媽不能自拔的爛賭問題,必須尋求專業協助。最終經教會轉介下,於2016年初陪同阿媽到基督教新希望團契,踏上這些年戒賭而達到現在數年穩定維持零賭博之路。

阿媽戒賭初時仍有偷賭,後來在新希望團契一直教導和幫助,不但讓阿媽逐步脫離重複賭博、借貸、欠債、爆煲的生命軌跡,更使家人也逐漸脫離讓人疲乏的狀況引伸之陰霾。看見阿媽返教會及接受洗禮、信靠基督後而真的減少賭博甚至擺脫賭博的捆綁!期間我們也在新希望團契中學習,除了認識病態賭徒,以及心理準備及應對技巧,更在其他賭徒家人的互相扶持、分享和鼓勵家人要以團結應對來代替從前的單打獨鬥。今天的我,結了婚並有了孩子,阿媽不單沒有重複賭博與借貸,更不辭勞苦來協助我照料孩子。現在家人肯付出與阿媽一齊相處的時間,深知阿媽將來仍需靠著信仰從內而外的更新自己,才能繼續現在零賭博的狀況。」

談天說道 之 疫情之下,小心多種成癮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肉身上掌權,使你們順從肉身的私慾,也不要把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用具;倒要像出死得生的人,把自己獻給 神,並且把你們的肢體獻給 神作義的用具。罪必不能轄制你們,因為你們不是在律法之下,而是在恩典之下。」《聖經新譯本》〈羅馬書6﹕12-14〉

面對新冠疫情一波未完,一波又起,城內人們承受著孤單無助、壓力之感,亦面對著種種的生活、經濟、情緒等問題。因此而滋生的不良習慣(逃避現實問題)和負面情緒,正衍生出「多重成癮」 (Multi-addiction)問題。我們如何避免?這需要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去舒緩。

文﹕莫玉蘭 基督教新希望團契總幹事
編輯﹕謝芳

物質或行為的上癮

當有人對一種以上的物質或行為上癮時,就是多重成癮。患者的思想將停留在強迫性和逃避現實的常態狀態。有研究指出,當上癮的人與各種困難作掙扎時,他們往往希望通過一些物質的使用(如飲酒、毒品、吸煙等),或行為習慣(如賭博、消費、上網、性、執垃圾等),作為逃避現實問題和無助、內疚、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不幸的是,這種通過自我用物質或行為或過度使用來尋求平衡的嘗試,不僅會導致一種心理及生理上的依賴成癮,還會導致多種成癮。成癮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精神狀態、日常互動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如果有不止一種成癮,這些影響可能會更強。多重成癮患者完全康復與單一成癮患者相比會更加困難,具有多種成癮的患者復發的風險更高。

依靠福音得以重生個案

多重成癮者如何在新希望團契裡依靠著福音信仰得以重生,逐一擺脫各種成癮的枷鎖?

(1)阿康﹕

我有多重成癮的問題,包括吸毒、吸煙成癮的物質成癮,和病態賭博、網絡成癮的行為成癮。自小與父母關係疏離,加上自己性格反叛,11、12歲已結交壞朋友。自小在家裡已接觸賭博,包括打麻將丶啤牌等;16、17歲出來工作時,很快就融入同有此嗜好的同事,一起打麻將、「鋤大D」、打桌球等,並以打麻將作為最普遍的聯誼方式。

我的薪金全花在賭博上,輸光薪金便等下次糧期,情況每況愈下,後期就開始借貸。想起自己從小接觸賭博、13歲開始吸煙、18-20歲開始吸毒,接著29-30歲開始沉迷打機的歲月裡…好像一個廢人,生活糜爛。後期,吸毒種類更轉為高昂消費的可卡因,一晚消費差不多要兩千元,再加上其他消費…回想起來,都覺得當時的人生非常混亂,整個人生都被毒品支配,不論是工作賺的錢盡花在買毒品,因要錢買毒品,也愈賭愈大。當看見朋友因「索K」而引致膀胱過度活躍症而如廁頻繁或身體機能不斷轉差,我開始警覺自己或會有這些影響,故思考自己一生「是否就這樣渡過?」但是,因成癮已去到不能自拔的狀態,心感到很無奈。

結婚後,我仍依舊沉溺於各種成癮行為之中。當兒子出世時,30歲的我遇上嚴重財困及債務引發的經濟危機,太太不但情緒爆發,更意識到我的嚴重病態賭癮,她勸我去求助戒賭機構,否則會離婚!我意識到挽救婚姻的重要性,故即時致電戒賭機構熱線尋求協助,開始參加了新希望團契的小組、戒賭課程、分享及講座。初時,我懷著疑惑和不情願之心出席,但在小組裡的人際互動丶關愛及包容,使我不太抗拒。在這裡,有很多過來人及其家人分享自身的故事,以及如何在新希望團契靠著福音戒賭的成功例子,都令我感到鼓舞和滿有盼望,更安心及願意接受這機構的幫助。過了數週,太太(Wendy)也願意陪同一起出席。自此,我們夫婦二人及孩子定時出席新希望團契直到今天。

初來新希望團契戒癮只是抱著承諾太太的心態,但從昔日的糜爛生活到現在的規律生活;從多重成癮到今天的穩定戒除各種癮,如吸毒、煙癮、病態賭博、網絡成癮;與太太一起建立了長跑的健康運動習慣…這些都是以前沉淪的我不曾想過的。回望過去7年,真的感到神的慈愛及看顧,實是恩典滿滿!從前,總覺得戒賭的思想和行動是兩回事,很難進行,直至到新希望團契開始戒賭、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透過在主內及新希望團契不斷學習,才可確切實行起來。現在穩定戒賭的自己仍繼續回新希望團契及以過來人身份在小組帶領及分享,並靠著聖經話語及組內各人互相提醒,也能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往後日子也跟從神的指引,因為戒癮(尤其賭、毒)是需要長時間去累積實踐出來。深信主會一直引領我及家庭向好的方向前行。

(2)Wendy(家人)﹕

在拍拖初期,已知阿康有賭馬賭波和吸煙的習慣。我一直以為他只是小賭,所以不以為意。及後,才發覺他賭波、賭馬愈見頻繁,注碼亦由最初幾十加碼至幾百,輸咗就再來過…我們曾因此吵架。當我懷孕後,發覺身邊的錢愈來愈少,於是再次質問和要他將來養家…可能這就導致他更加想用賭博來賺更多錢。至於丈夫吸食毒品方面,也是在拍拖一年左右時意外發現,當時從他的衣服袋內找到一包毒品時,感到好傷心。後來再沒有發現他帶任何毒品回家,以為已戒掉了,他自己也是如此對我承諾。直至陪同他到新希望團契戒賭時,才發現他一直沒有戒掉,我真的情緒崩潰。

我來到新希望團契之後,心有不快的事情也盡量在這裡傾吐。現在遇上不開心之事,沒有像當初般罵丈夫,希望大家建立更多尊重。明白他猶如一個病人—病態賭博的人,我學習到和一個病人「硬碰硬」相處是沒有必要的,嘗試退一步付出更多關心去處理和他的關係是會有出路的。

走到今天,我改變舊我成了現在的自己,主要是因為相信神,並得到衪的幫助;其次,亦在新希望團契學習和更多了解病態賭徒的特徵,以及一些他們的心路歷程。在過去這幾年,我將所學到都盡量去嘗試運用,例如怎樣以「換位思考」去看整件事;怎樣學習好好去同對方溝通;參加分享會,從而聽到其他家人的意見,並相互鼓勵。現在大家一齊學習、一路成長,連我倆的思想都有比以前進步!